【】 中国现代文学史 1917-2013 第三版 上下册 共2本 朱栋霖朱晓进等编 普通

【】 中国现代文学史 1917-2013 第三版 上下册 共2本 朱栋霖朱晓进等编 普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现代文学史
  • 文学史
  • 现代文学
  • 朱栋霖
  • 朱晓进
  • 高等教育
  • 教材
  • 文学研究
  • 中国文学
  • 20世纪文学
  • 21世纪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地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406849
商品编码:29464242628
出版时间:2014-10-01

具体描述


-----

 

以下是单本链接,需要请点击!!!

 

书    名:中国现代文学史 1917-2013 第三版 上册
作    者:朱栋霖,朱晓进,吴义勤 编
I S B N :9787040406849
出 版 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10月第3版
印刷时间:2014年10月1日第1次印刷
字    数:430000字
页    数:305页    
开    本:16开
包    装:平装
重    量: 克

《中国现代文学 史(1917-2013第3版上)》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 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 教材,也是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配套教材,是中国现 当代文学课程最 具全国性影响的教材之一。本次修订,较深度更新百 年中国文学史 叙述,以新的文学观、文学史观重新阐释中国文学 1917至2013年的 发展。全书分为上编现代文学(1917—1949)和下编 当代文学(1949— 2013)。学术观点严谨、新颖,史料翔实,思路清晰 ,突出对经典作 家和作品的解读。每章设“研习导引”,提炼重要的 学术争论问题, 供提升性学习。有关章节的知识点特设二维码,可链 接教育部国家 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国现当代文学/朱栋霖”课程相 关内容。
本书可作为高校中文、新闻、文秘等专业的教材 ,也可供文学爱 好者阅读。

上编(1917—1949)
导言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第一节 人的观念与文学史构成
第二节 中国文学现代化开端
第三节 文学观念变革
第四节 文体叙述创新
第五节 近代市民通俗文学勃兴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
第一节 《新青年》与五四新文化
第二节 白话文学与“人的文学”
第三节 五四文学论争
第四节 五四文学革命实绩和历史意义
第二章 20年代小说
第一节 20年代小说概述
第二节 郁达夫
第三节 叶绍钧许地山
第三章 鲁迅
第一节 鲁迅文学道路
第二节 《呐喊》《彷徨》
第三节 《野草》
第四章 20年代新诗
第一节 20年代新诗概述
第二节 郭沫若
第三节 徐志摩闻一多
第五章 20年代散文戏剧
第一节 20年代散文概述
第二节 周作人朱自清
第三节 20年代戏剧概述
第四节 田汉
第六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一节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第二节 左翼文学思潮
第三节 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学思潮
第七章 30年代小说(一)
第一节 30年代小说概述
第二节 丁玲等
第三节 新感觉派小说
第八章 30年代小说(二)
第一节 茅盾小说创作
第二节 《子夜》
第九章 30年代小说(三)
第一节 老舍小说创作
第二节 《骆驼祥子》
第十章 30年代小说(四)
第一节 巴金小说创作
第二节 “激流三部曲”
第十一章 30年代小说(五)
第一节 沈从文小说创作
第二节 《边城》
第十二章 30年代新诗
第一节 30年代新诗概述
第二节 戴望舒卞之琳
第十三章 30年代散文
第一节 30年代散文概述
第二节 鲁迅杂文林语堂
第十四章 30年代戏剧
第一节 30年代戏剧概述
第二节 曹禺戏剧创作 《雷雨》
第十五章 4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一节 国统区文学思潮
第二节 解放区文学思潮
第十六章 40年代小说
第一节 40年代小说概述
第二节 《围城》
第三节 张爱玲
第十七章 现代通俗小说
第一节 现代通俗小说概述
第二节 张恨水
第十八章 40年代新诗
第一节 40年代新诗概述
第二节 艾青
第三节 九叶诗派
第十九章 40年代戏剧散文
第一节 40年代戏剧概述
第二节 《屈原》等
第三节 40年代散文概述
第二十章 解放区文学
第一节 解放区文学概述
第二节 赵树理
现代文学大事记(1897—1949)

 

 

书    名:中国现代文学史 1917-2013 第三版 下册
作    者:朱栋霖,朱晓进,吴义勤 编
I S B N :9787040406832
出 版 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10月第3版
印刷时间:2014年10月1日第1次印刷
字    数:430000字
页    数:241页    
开    本:16开
包    装:平装
重    量: 克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3 第三版 下册)/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最具全国性影响的教材之一。本次修订,较深度更新百年中国文学史叙述,以新的文学观、文学史观重新阐释中国文学1917至2013年的发展。《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3 第三版 下册)/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分为上编现代文学(1917—1949)和下编当代文学(1949—2013)。学术观点严谨、新颖,史料翔实,思路清晰,突出对经典作家和作品的解读。每章设“研习导引”,提炼重要的学术争论问题,供提升性学习。有关章节的知识点特设二维码,可链接教育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国现当代文学/朱栋霖”课程相关内容。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3 第三版 下册)/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作为高校中文、新闻、文秘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供文学爱好者阅读。

下编(1949-2013)
第一章 1949-1976年文学思潮
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十年文学思潮

第二章 50年代、60年代小说
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小说概述
第二节 《创业史》《青春之歌》
第三节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等

第三章 50年代、60年代诗歌戏剧 散文
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诗歌概述 郭小川
第二节 50年代、60年代戏剧概述《茶馆》
第三节 50年代、60年代散文概述

第四章 50-70年代台港文学
第一节 台湾文学概述
第二节 台湾小说 白先勇等
第三节 香港文学概述
第四节 通俗小说金庸

第五章 50-70年代台港诗歌 戏剧 散文
第一节 诗歌余光中等
第二节 戏剧
第三节 散文

第六章 80年代、9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一节 80年代文学思潮
第二节 9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第一节 80年代小说概述
第二节 王蒙 陆文夫 高晓声
第三节 谌容 张贤亮
第四节 汪曾祺
第五节 探索小说 莫言

第八章 90年代小说
第一节 90年代小说概述
第二节 贾平凹 陈忠实
第三节 王安忆 陈染
第四节 王小波 王朔 余华

第九章 80年代、90年代诗歌
第一节 80年代、90年代诗歌概述
第二节 朦胧诗

第十章 80年代、90年代散文
第一节 80年代散文概述 《随想录》
第二节 90年代散文概述 《文化苦旅》

第十一章 80年代、90年代戏剧
第一节 80年代、90年代戏剧概述
第二节 沙叶新高行健

第十二章 80年代、90年代台港文学
第一节 小说
第二节 戏剧
第三节 散文

第十三章 2000-2013年小说(一)
第一节 新世纪文学概述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3,第三版,上下册,朱栋霖、朱晓进等编著)内容介绍 本书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一部重要著作,由朱栋霖、朱晓进等资深学者历经多年精心编纂而成。第三版是对前两版内容进行修订、增补和完善的最新成果,覆盖了从1917年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长达近一个世纪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程,涵盖了文学的方方面面。全书共分上下两册,条理清晰,内容丰富,是理解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上册:从奠基到转型(1917-1949) 上册主要梳理了中国现代文学自诞生以来的发展脉络,重点关注了文学的革命性变革、重要思潮的涌现、文学流派的形成以及代表性作家作品的分析。 第一部分:现代文学的开端与奠基(1917-1920年代中期)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 详细阐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划时代意义。从思想解放、语言革命到文学革命,系统梳理了其产生的深刻影响。重点介绍了白话文运动的兴起,反对文言文,提倡以通俗易懂的白话作为文学语言,这为现代文学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文学革命的先行者: 深入剖析了以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等为代表的先驱者们的思想主张和文学实践。重点探讨了他们对传统文学观念的批判,对西方文学思潮的借鉴,以及在小说、诗歌、戏剧等领域进行的早期探索。 现代文学社团与刊物的涌现: 介绍了一批早期文学社团和刊物的出现,如“新青年”社、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等,分析了它们在推动文学思潮传播、组织文学活动、培育青年作家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白话小说的兴起: 详细考察了早期白话小说的创作,如鲁迅的《呐喊》、《彷徨》,冰心的《寄小读者》,沈雁冰(茅盾)的早期作品等,分析了其在表现现实、揭露社会弊病、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的新成就。 新诗的探索: 论述了新诗的萌芽和发展,介绍了胡适的“实验诗”,以及郭沫若、徐志摩等诗人创作的具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探讨了新诗在形式、意境、语言等方面进行的革新。 现代戏剧的萌芽: 介绍了话剧在中国的引进与发展,如洪深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改革,以及早期剧作家在创作和舞台实践上的努力。 第二部分:文学的繁荣与多元化(1920年代中后期-1930年代) 现代文学理论的深化: 探讨了在五四运动基础上,现代文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介绍了唯物史观对文学批评的影响,以及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西方文学理论的引入和本土化。 文学流派的争鸣: 重点分析了这一时期出现的各种文学流派及其代表作家。 创造社与文学革命派的论争: 详细梳理了创造社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以及文学研究会强调“为人生”的文学观的对立与交融。 新月派的浪漫主义: 深入研究了徐志摩、闻一多、戴望舒等新月派诗人的创作,分析了他们对形式美、音乐美、意境美的追求,以及诗歌在语言、格律上的探索。 现代派的探索: 介绍了施蛰存、穆旦等现代派诗人的作品,分析了他们对现代人内心世界的挖掘,对城市生活经验的表现,以及在象征、意象运用上的特色。 乡土文学的兴起: 关注了茅盾、叶圣陶、端木蕻良等作家对中国农村现实的深刻描绘,分析了乡土文学在表现农民生活、揭示社会矛盾、弘扬民族文化方面的贡献。 社会写实主义的勃兴: 重点阐述了茅盾的《子夜》、《春蚕》等作品,分析了其对中国社会经济结构、阶级斗争的宏大叙事,以及对现实的深刻批判。 左翼文学的崛起: 详细介绍了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及其文学主张,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和阶级立场。重点分析了鲁迅、茅盾、巴金、老舍等在左翼文学阵营中的贡献,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如何反映工农兵的生活,揭露社会黑暗。 新感觉派与都市小说: 探讨了施蛰存、张资平、凌叔华等作家对现代都市生活、女性心理的细腻捕捉,分析了其在表现都市氛围、感官体验方面的独到之处。 现代小说的发展: 深入研究了巴金的“激流三部曲”,老舍的《骆驼祥子》,沈从文的湘西系列小说,曹禺的戏剧《雷雨》、《日出》等,分析了这些作品在人物塑造、情节设置、思想内涵上的创新与突破。 第三部分:抗战时期的文学(1937-1949) 抗战文学的使命: 阐述了抗战爆发后,文学所承担的民族救亡的时代使命。分析了文学如何成为团结民众、鼓舞斗志的重要力量。 爱国主义文学的繁荣: 重点介绍了郭沫若、田汉、夏衍等在抗战时期的戏剧创作,以及众多爱国诗歌、小说、散文的涌现,分析了这些作品如何讴歌民族精神,揭露日寇暴行。 延安文学的形成与发展: 详细介绍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中国革命文学的重要指导意义。重点研究了延安地区文学创作的特点,如工农兵题材、革命英雄主义、民族化风格等,以及王震之、丁玲、艾青等作家的贡献。 国统区文学的坚持与斗争: 关注了在国统区坚持进步创作的作家,如艾思奇、沙汀、骆宾王等,分析了他们在艰苦环境下对现实的反映和对光明未来的期盼。 边地文学的探索: 介绍了在抗战时期边区涌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学作品,分析了其在民族团结、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 下册:新中国文学的建设与演变(1949-2013) 下册聚焦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现代文学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曲折发展、深刻变革和时代挑战。 第一部分:新中国文学的起步与发展(1949-1960年代中期)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确立: 详细阐述了新中国成立后,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文学创作。分析了其核心特征,如反映现实、歌颂新生活、塑造英雄人物等。 反映火热现实的文学: 重点介绍了这一时期反映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社会主义建设等题材的作品,如赵树理的《李家庄的内奸》、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分析了它们如何展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巨变。 革命英雄主义的塑造: 论述了如何通过文学作品塑造工人、农民、战士等革命英雄形象,如《红岩》、《创业史》等,分析了这类作品的艺术特征和思想价值。 文学的民族化与大众化: 探讨了新中国文学如何在继承传统、借鉴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化风格,并走向大众,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现实主义的深化与调整: 介绍了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指导下,文学创作在表现生活、刻画人物、探索形式等方面的持续努力,以及对不同社会生活层面的关注。 第二部分:曲折探索中的文学(1960年代中期-1970年代末) “文化大革命”的文学: 详细分析了“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学创作的特点,如“三突出”原则、样板戏的创作、政治宣传色彩的浓厚等,以及其对文学艺术的巨大冲击。 地下文学的潜流: 尽管受到压制,但仍有部分作家在暗中创作,为后来的文学复苏埋下了伏笔。本部分可能提及一些零星的、未公开的作品和作者。 第三部分:文学的复苏与新时期(1970年代末-1980年代) 文学的春天: 深刻分析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文学迎来的“文学的春天”。介绍了伤痕文学的兴起,如刘心武的《班主任》、刘 B 的《伤痕》等,分析了其如何反思历史,揭露创伤。 反思文学与改革文学: 进一步探讨了作家们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反思,以及对改革开放的关注。介绍了“朦胧诗”的出现,如北岛、舒婷、顾城等诗人的作品,分析了其对个体生命、内心世界的探索,以及对传统诗歌形式的突破。 改革年代的多元化探索: 介绍了新时期文学的多元化发展,包括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现实主义的新发展等。 寻根文学: 分析了贾平凹、韩少功、莫言等作家对民族文化根源的追溯,以及对乡土情结、民俗文化的关注。 先锋文学: 重点介绍了马原、余华、苏童等作家在小说叙事、语言运用、观念表达上的大胆实验,分析了他们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借鉴和创新。 现实主义的回归与拓展: 考察了以高晓声、路遥等为代表的作家,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承和发展现实主义传统,深刻描绘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 女性文学的觉醒: 关注了张洁、王安忆、林白等女性作家的崛起,分析了她们对女性生存状态、情感世界、社会地位的独特视角和深刻揭示。 第四部分: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学(1990年代-2013年) 文学的转型与创新: 探讨了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在市场经济浪潮下的转型与挑战。介绍了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新生代文学的崛起: 分析了以70后、80后作家为代表的新生代作家,如郭敬明、韩寒等,他们的作品在青少年读者中产生的广泛影响,以及在叙事风格、语言特点上的创新。 网络文学的兴起与发展: 详细梳理了网络文学的出现、发展壮大及其对传统文学的冲击和影响。介绍了不同类型的网络文学,以及其在创作模式、传播方式上的特点。 现实题材的深化与拓展: 考察了作家们在关注现实、反映社会问题方面的持续努力,如对城市化进程、社会转型、个体命运的刻画。 文学的国际化视野: 介绍了中国作家在国际文坛上取得的成就,以及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与世界文学对话的趋势。 文学批评的多元化: 探讨了9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领域出现的各种新思潮、新视角,以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引导和反思。 2000-2013年的文学景观: 梳理了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最新动态,包括不同代际作家、不同文学流派的代表性作品,以及新出现的文学现象和趋势。 本书的特点与价值: 系统性与整体性: 全面、系统地梳理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展现了不同时期文学的时代特征、主要成就和发展规律。 史料性与学术性: 引用了丰富的史料,对重要的文学现象、作家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学术分析,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导向性与启发性: 既有对文学史实的梳理,也包含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思考,能够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精髓。 权威性与前沿性: 由资深学者编著,代表了当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较高水平,并对近年的文学发展进行了及时的梳理。 本书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者、爱好者,以及所有希望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历程的读者来说,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它不仅是文学史的记录,更是中国社会变迁、思想解放、民族精神薪火相传的生动写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对中国近现代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而文学史恰恰是历史画卷中不可或缺的一笔。这套【】 中国现代文学史 1917-2013 第三版,用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为我展现了中国现代文学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从辛亥革命后的文化觉醒,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主流意识形态影响下的文学创作,再到改革开放后多元文化的涌现,书中为我构建了一个清晰的时间轴和思想脉络。我非常喜欢书中对不同文学流派及其代表作的介绍,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作品本身,更重要的是,它会告诉你这些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思想源流以及它们在当时社会所引发的反响。例如,在讲到“伤痕文学”时,书中不仅提及了代表作家和作品,还深入分析了“文革”结束后,人们如何通过文学来反思和疗愈创伤,这种人文关怀让我深受感动。读这本书,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历了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和文人的思考与挣扎,以及他们用文字记录下的社会变迁。

评分

拿到这套【】 中国现代文学史 1917-2013 第三版,我首先就被其厚重感和装帧所吸引。作为一本重要的学术著作,它的内容质量自然不必多说。我主要是在工作之余进行阅读,发现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吸引人。它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教科书式描述,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人文关怀。作者们在梳理文学史的同时,也展现了文学家们在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的命运沉浮和精神追求。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十七年文学”的介绍,书中不仅客观地评价了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也深刻反思了其局限性,让我对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而且,书中对于一些早期白话文学的探索和创新,例如《呐喊》、《彷徨》等作品的解读,都充满了新意,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些经典的价值。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具备很强的可读性和感染力,是一本能够让人沉浸其中、获得启发的优秀作品。

评分

这本书真的是太棒了!我一直对中国现代文学很感兴趣,但总是觉得资料零散,难以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这次偶然发现了这套【】 中国现代文学史 1917-2013 第三版,简直是我的福音。从1917年五四运动开始,一直讲到2013年,跨度之大,内容之全,让我叹为观止。书的编排非常合理,上下册分开,逻辑清晰,便于阅读。我尤其喜欢它在介绍每个时期文学思潮和代表作家作品时,都会深入剖析其历史背景和社会影响,而不是简单罗列。比如,在讲到左翼文学时,书中不仅介绍了鲁迅、茅盾等大师的创作,还细致地分析了当时社会动荡对文学创作的深远影响,以及文学如何成为批判现实、呼唤变革的有力武器。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叙述方式,让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而且,书中对一些被忽视但同样重要的文学现象和作家也给予了足够的关注,这对于拓宽我的视野非常有帮助。我花了很长时间才读完,但感觉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新的收获,简直就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文学爱好者,我一直想系统地了解一下中国现代文学的演变过程。之前零散地读过一些作家的作品,但总感觉缺乏一条线索。这套【】 中国现代文学史 1917-2013 第三版,真的帮我填补了这一块的空白。从新文化运动的开端,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文学,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学转型,书中都进行了清晰而生动的描绘。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述不同时期文学思潮时,引入了许多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思潮,让我能够理解文学作品是如何与时代紧密相连的。例如,书中对“朦胧诗”的介绍,不仅列举了北岛、舒婷等人的诗歌,还详细阐述了当时社会环境下,知识分子对现实的思考和表达,以及这种诗歌形式的出现如何象征着一种新的文学自觉。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在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无数灵魂对话,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体会他们的时代烙印。虽然有些地方的理论阐述比较深奥,但我通过作者的循循善诱,也能逐渐领会其中的精髓。

评分

我是一位文学专业的学生,经常需要查阅相关的学术资料,这套【】 中国现代文学史 1917-2013 第三版简直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朱栋霖、朱晓进等几位大家主编的这本书,其学术严谨性和权威性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史实堆砌,更是对中国现代文学史发展脉络的深刻梳理和精辟解读。书中对每一个时期的文学流派、主要作家、代表作品的介绍都非常详尽,并且提供了大量的参考文献和考证,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文学史中一些争议性问题的探讨,作者们并没有回避,而是基于史实,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了充分的论证,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非常有益。此外,书中的语言风格也很适合学术阅读,准确、凝练,又不失学术的温度。我常常在写论文或者准备考试时翻阅这本书,它总能给我提供最及时、最权威的参考信息,让我事半功倍。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学者、学生或者爱好者来说,这套书绝对是不可或缺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