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单本链接,需要请点击!!!
书 名:中国现代文学史 1917-2013 第三版 上册
作 者:朱栋霖,朱晓进,吴义勤 编
I S B N :9787040406849
出 版 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10月第3版
印刷时间:2014年10月1日第1次印刷
字 数:430000字
页 数:305页
开 本:16开
包 装:平装
重 量: 克
《中国现代文学 史(1917-2013第3版上)》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 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 教材,也是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配套教材,是中国现 当代文学课程最 具全国性影响的教材之一。本次修订,较深度更新百 年中国文学史 叙述,以新的文学观、文学史观重新阐释中国文学 1917至2013年的 发展。全书分为上编现代文学(1917—1949)和下编 当代文学(1949— 2013)。学术观点严谨、新颖,史料翔实,思路清晰 ,突出对经典作 家和作品的解读。每章设“研习导引”,提炼重要的 学术争论问题, 供提升性学习。有关章节的知识点特设二维码,可链 接教育部国家 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国现当代文学/朱栋霖”课程相 关内容。
本书可作为高校中文、新闻、文秘等专业的教材 ,也可供文学爱 好者阅读。
上编(1917—1949)
导言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第一节 人的观念与文学史构成
第二节 中国文学现代化开端
第三节 文学观念变革
第四节 文体叙述创新
第五节 近代市民通俗文学勃兴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
第一节 《新青年》与五四新文化
第二节 白话文学与“人的文学”
第三节 五四文学论争
第四节 五四文学革命实绩和历史意义
第二章 20年代小说
第一节 20年代小说概述
第二节 郁达夫
第三节 叶绍钧许地山
第三章 鲁迅
第一节 鲁迅文学道路
第二节 《呐喊》《彷徨》
第三节 《野草》
第四章 20年代新诗
第一节 20年代新诗概述
第二节 郭沫若
第三节 徐志摩闻一多
第五章 20年代散文戏剧
第一节 20年代散文概述
第二节 周作人朱自清
第三节 20年代戏剧概述
第四节 田汉
第六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一节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第二节 左翼文学思潮
第三节 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学思潮
第七章 30年代小说(一)
第一节 30年代小说概述
第二节 丁玲等
第三节 新感觉派小说
第八章 30年代小说(二)
第一节 茅盾小说创作
第二节 《子夜》
第九章 30年代小说(三)
第一节 老舍小说创作
第二节 《骆驼祥子》
第十章 30年代小说(四)
第一节 巴金小说创作
第二节 “激流三部曲”
第十一章 30年代小说(五)
第一节 沈从文小说创作
第二节 《边城》
第十二章 30年代新诗
第一节 30年代新诗概述
第二节 戴望舒卞之琳
第十三章 30年代散文
第一节 30年代散文概述
第二节 鲁迅杂文林语堂
第十四章 30年代戏剧
第一节 30年代戏剧概述
第二节 曹禺戏剧创作 《雷雨》
第十五章 4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一节 国统区文学思潮
第二节 解放区文学思潮
第十六章 40年代小说
第一节 40年代小说概述
第二节 《围城》
第三节 张爱玲
第十七章 现代通俗小说
第一节 现代通俗小说概述
第二节 张恨水
第十八章 40年代新诗
第一节 40年代新诗概述
第二节 艾青
第三节 九叶诗派
第十九章 40年代戏剧散文
第一节 40年代戏剧概述
第二节 《屈原》等
第三节 40年代散文概述
第二十章 解放区文学
第一节 解放区文学概述
第二节 赵树理
现代文学大事记(1897—1949)
书 名:中国现代文学史 1917-2013 第三版 下册
作 者:朱栋霖,朱晓进,吴义勤 编
I S B N :9787040406832
出 版 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10月第3版
印刷时间:2014年10月1日第1次印刷
字 数:430000字
页 数:241页
开 本:16开
包 装:平装
重 量: 克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3 第三版 下册)/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最具全国性影响的教材之一。本次修订,较深度更新百年中国文学史叙述,以新的文学观、文学史观重新阐释中国文学1917至2013年的发展。《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3 第三版 下册)/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分为上编现代文学(1917—1949)和下编当代文学(1949—2013)。学术观点严谨、新颖,史料翔实,思路清晰,突出对经典作家和作品的解读。每章设“研习导引”,提炼重要的学术争论问题,供提升性学习。有关章节的知识点特设二维码,可链接教育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国现当代文学/朱栋霖”课程相关内容。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3 第三版 下册)/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作为高校中文、新闻、文秘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供文学爱好者阅读。
下编(1949-2013)
第一章 1949-1976年文学思潮
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十年文学思潮
第二章 50年代、60年代小说
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小说概述
第二节 《创业史》《青春之歌》
第三节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等
第三章 50年代、60年代诗歌戏剧 散文
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诗歌概述 郭小川
第二节 50年代、60年代戏剧概述《茶馆》
第三节 50年代、60年代散文概述
第四章 50-70年代台港文学
第一节 台湾文学概述
第二节 台湾小说 白先勇等
第三节 香港文学概述
第四节 通俗小说金庸
第五章 50-70年代台港诗歌 戏剧 散文
第一节 诗歌余光中等
第二节 戏剧
第三节 散文
第六章 80年代、9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一节 80年代文学思潮
第二节 9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第一节 80年代小说概述
第二节 王蒙 陆文夫 高晓声
第三节 谌容 张贤亮
第四节 汪曾祺
第五节 探索小说 莫言
第八章 90年代小说
第一节 90年代小说概述
第二节 贾平凹 陈忠实
第三节 王安忆 陈染
第四节 王小波 王朔 余华
第九章 80年代、90年代诗歌
第一节 80年代、90年代诗歌概述
第二节 朦胧诗
第十章 80年代、90年代散文
第一节 80年代散文概述 《随想录》
第二节 90年代散文概述 《文化苦旅》
第十一章 80年代、90年代戏剧
第一节 80年代、90年代戏剧概述
第二节 沙叶新高行健
第十二章 80年代、90年代台港文学
第一节 小说
第二节 戏剧
第三节 散文
第十三章 2000-2013年小说(一)
第一节 新世纪文学概述
我是一名对中国近现代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而文学史恰恰是历史画卷中不可或缺的一笔。这套【】 中国现代文学史 1917-2013 第三版,用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为我展现了中国现代文学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从辛亥革命后的文化觉醒,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主流意识形态影响下的文学创作,再到改革开放后多元文化的涌现,书中为我构建了一个清晰的时间轴和思想脉络。我非常喜欢书中对不同文学流派及其代表作的介绍,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作品本身,更重要的是,它会告诉你这些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思想源流以及它们在当时社会所引发的反响。例如,在讲到“伤痕文学”时,书中不仅提及了代表作家和作品,还深入分析了“文革”结束后,人们如何通过文学来反思和疗愈创伤,这种人文关怀让我深受感动。读这本书,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历了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和文人的思考与挣扎,以及他们用文字记录下的社会变迁。
评分拿到这套【】 中国现代文学史 1917-2013 第三版,我首先就被其厚重感和装帧所吸引。作为一本重要的学术著作,它的内容质量自然不必多说。我主要是在工作之余进行阅读,发现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吸引人。它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教科书式描述,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人文关怀。作者们在梳理文学史的同时,也展现了文学家们在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的命运沉浮和精神追求。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十七年文学”的介绍,书中不仅客观地评价了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也深刻反思了其局限性,让我对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而且,书中对于一些早期白话文学的探索和创新,例如《呐喊》、《彷徨》等作品的解读,都充满了新意,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些经典的价值。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具备很强的可读性和感染力,是一本能够让人沉浸其中、获得启发的优秀作品。
评分这本书真的是太棒了!我一直对中国现代文学很感兴趣,但总是觉得资料零散,难以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这次偶然发现了这套【】 中国现代文学史 1917-2013 第三版,简直是我的福音。从1917年五四运动开始,一直讲到2013年,跨度之大,内容之全,让我叹为观止。书的编排非常合理,上下册分开,逻辑清晰,便于阅读。我尤其喜欢它在介绍每个时期文学思潮和代表作家作品时,都会深入剖析其历史背景和社会影响,而不是简单罗列。比如,在讲到左翼文学时,书中不仅介绍了鲁迅、茅盾等大师的创作,还细致地分析了当时社会动荡对文学创作的深远影响,以及文学如何成为批判现实、呼唤变革的有力武器。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叙述方式,让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而且,书中对一些被忽视但同样重要的文学现象和作家也给予了足够的关注,这对于拓宽我的视野非常有帮助。我花了很长时间才读完,但感觉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新的收获,简直就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的文学爱好者,我一直想系统地了解一下中国现代文学的演变过程。之前零散地读过一些作家的作品,但总感觉缺乏一条线索。这套【】 中国现代文学史 1917-2013 第三版,真的帮我填补了这一块的空白。从新文化运动的开端,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文学,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学转型,书中都进行了清晰而生动的描绘。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述不同时期文学思潮时,引入了许多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思潮,让我能够理解文学作品是如何与时代紧密相连的。例如,书中对“朦胧诗”的介绍,不仅列举了北岛、舒婷等人的诗歌,还详细阐述了当时社会环境下,知识分子对现实的思考和表达,以及这种诗歌形式的出现如何象征着一种新的文学自觉。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在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无数灵魂对话,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体会他们的时代烙印。虽然有些地方的理论阐述比较深奥,但我通过作者的循循善诱,也能逐渐领会其中的精髓。
评分我是一位文学专业的学生,经常需要查阅相关的学术资料,这套【】 中国现代文学史 1917-2013 第三版简直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朱栋霖、朱晓进等几位大家主编的这本书,其学术严谨性和权威性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史实堆砌,更是对中国现代文学史发展脉络的深刻梳理和精辟解读。书中对每一个时期的文学流派、主要作家、代表作品的介绍都非常详尽,并且提供了大量的参考文献和考证,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文学史中一些争议性问题的探讨,作者们并没有回避,而是基于史实,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了充分的论证,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非常有益。此外,书中的语言风格也很适合学术阅读,准确、凝练,又不失学术的温度。我常常在写论文或者准备考试时翻阅这本书,它总能给我提供最及时、最权威的参考信息,让我事半功倍。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学者、学生或者爱好者来说,这套书绝对是不可或缺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