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晚明思想史论 |
| 作者 | 嵇文甫(中国) |
| 定价 | 36.00元 |
| 出版社 | 北京出版社 |
| ISBN | 9787200121001 |
| 出版日期 | 2016-08-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32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晚明思想史论》论及晚明佛学的复兴、西学东渐等,纵横捭阖,视野宏阔,是史有定评的思想史名著。附录《十七世纪中国思想史概论》,两书合观,则活绘出上自王阳明,中间经过李贽、张居正,东林党人,云栖、紫柏、藕益、憨山等四大师,杨慎、方以智、徐光启、利玛窦、孙夏峰等,直到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习斋、唐甄、李二曲、全祖望、毛奇龄、阎若璩等清初群星璀璨的思想提坦时代。 |
| 作者简介 | |
| 嵇文甫(1895—1963), 哲学家和历史学家。1913年夏,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家境困难,不久被迫辍学。1915年,在积累了一年半的微薄收入之后,又赴北京,考上了北京大学。他的同班同学包括冯友兰、陈钟凡等人物。由于嵇文甫的基础较好,学业优异,因而受到马叙伦等教授的器重。1926年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回国后任教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中国大学、北平女子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建国后任郑州大学首任校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本书是嵇文甫先生的晚期代表作,充满激情、纵横捭阖。为我们展现了晚明这个动荡时代的各派人物及其思想背景、治学方法、民族思想、哲学思想、历史思想、政治思想。本书已为学界公认的思想史名著。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印象深刻。作者对晚明思想史的研究,绝非停留在表面的概念介绍,而是深入到思想产生的土壤,分析其背后的社会经济因素以及文化背景。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那些“边缘”思想的关注,比如一些民间宗教思想、异端学说,以及它们如何在主流思想的夹缝中生存和发展。作者并没有将它们视为杂音,而是认真考察了它们对当时社会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书中对不同流派之间相互借鉴、相互批判的细节描绘,也让我看到了思想发展的辩证过程。我甚至在一些段落中,看到了作者对不同史学研究方法的反思,这使得本书在学术价值上又增添了一层。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感到自己的认知被不断挑战和刷新,原以为清晰的概念,在作者的笔下变得更加 nuanced,充满了更多值得思考的空间。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座思想的迷宫,作者带领读者小心翼翼地探索着。我被书中对思想流派之间微妙界限的分析所吸引。例如,理学如何在不同的解读下,演变成不同的学派,其核心概念又如何在现实的冲击下,产生不同的应对策略。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给出答案,而是呈现出各种可能性,让读者自己去辨析。我特别赞赏书中对当时文人阶层在思想上的不安与焦虑的描绘。他们身处一个变革的时代,既要恪守传统,又要面对新兴的挑战,这种内心的撕裂感,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生动的展现。我常常在阅读时,想象着当时的文人们,在书斋中,在酒席间,争论不休的场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思想并非是 static 的,而是 dynamic,是活生生的人在思考、在创造、在碰撞。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晚明那个时代有了更立体的认识。作者在探讨思想史时,并没有孤立地看待思想本身,而是将其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思想与政治、经济、文化现象之间相互作用的分析。例如,当士大夫阶层在政治上失意时,他们是如何转向内心世界,或者如何通过学术研究来寻求精神寄托的。这种联系,让我看到了思想并非是脱离现实的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植根于时代土壤之中。书中对一些思想家之间的微妙论战的描绘,也十分精彩,仿佛一场场思想的交锋,在我眼前展开。这本书让我体会到,思想史的研究,就是对一个时代精神的深度探寻。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解构”与“重构”能力。作者在分析晚明思想时,并没有简单地接受既有的框架,而是试图对其进行解构,然后用新的视角进行重构。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传统概念的重新解读,这让我看到了许多似曾相识的观点,在新的语境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例如,书中对“君权”与“民意”在晚明思想中的不同表述,以及它们之间微妙的张力,就让我耳目一新。我常常会惊叹于作者的洞察力,他能够抓住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并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观点。阅读这本书,就像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探索思想的密林,不断发现新的路径和风景。
评分我读这本书时,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问题意识”非常强。作者在探讨晚明思想时,始终紧扣着那个时代的核心矛盾和未解之谜。例如,为何在明朝中后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思想界却出现了如此多不同方向的探索?这些探索又如何影响了当时的社会进程?书中对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思想现象的挖掘,也让我感到眼前一亮。作者认为,即便是那些被主流所忽视的思想,也可能蕴藏着深刻的时代信息。我常常会为作者的细致和敏锐而感到惊讶,仿佛他能够穿透历史的表象,触及到思想最深处的肌理。阅读这本书,让我对晚明历史的认识,不再局限于政治和经济事件,而是上升到了思想层面,理解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是如何运作的。
评分这真是一本需要耐心和细致才能读透的书。作者的行文风格严谨而又不失逻辑性,将晚明时期纷繁复杂、相互激同的思想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些思想家个体命运与思想轨迹的结合。例如,某位学者在仕途失意后,如何将精力投入到学术研究,从而发展出独特的哲学体系,这样的叙述让人感受到思想的生命力,以及个人经历对思想形成的深远影响。书中对一些关键概念的源流考证,也做得十分到位,让我明白了许多似是而非的说法是如何形成的。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去回顾前面读过的内容,才能更好地理解后面的论述。这种“慢阅读”的过程,反而让我对晚明思想有了更深刻的体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探究,去感受那个时代思想的温度。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并非源于宏大的叙事,而是来自对微观细节的深入挖掘。作者在梳理晚明思想史时,展现了一种令人惊叹的耐心和细致。他能够从一篇篇旧文中,发掘出思想流变的蛛丝马迹,并将其串联成完整的论述。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思想家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思想变化的分析。这让我看到了思想的成长性,以及个体经验对思想形成的不可磨灭的影响。我曾一度觉得,思想史研究太过抽象,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的温度和人情味。当作者描绘某位思想家在困境中仍坚持思考,或在迷茫中寻找出路时,我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共鸣。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每一个伟大的思想,都可能诞生于平凡的个体,以及他们对时代的回应。
评分初翻开这本书,我以为会是一篇篇枯燥的学术论文的集合,但很快就被它所展现的生动性所吸引。作者在阐述那些深奥的哲学概念时,总能巧妙地将其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政治动荡以及文人心态相结合。例如,书中关于“名教”与“人情”的辩论,以及如何在看似僵化的礼教框架下,寻找个人情感释放的空间,就写得格外精彩。我能清晰地感受到,晚明时期的人们,在面对礼崩乐坏的现实时,内心的挣扎与反思。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些思想视为抽象的理论,而是深入到每个思想家所处的具体环境,去理解他们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思考,又为何会形成如此激烈的争论。那些关于政治失意者如何转向内心世界寻求慰藉,或是那些渴望改革者如何试图在旧有思想体系中找到突破口的故事,都让我觉得亲切而震撼。阅读这本书,仿佛是在与那个时代的智者对话,感受他们思想的火花,也体会他们的无奈与希望。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理解晚明思想的独特视角。作者在梳理复杂的思想史时,并没有采取线性的叙述方式,而是注重思想之间的关联和张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思想家在坚持传统与拥抱新知之间的挣扎的描绘。这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思想界的活力与复杂性。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批判或赞扬,而是力求呈现思想产生的多重动力和复杂面向。我常常在阅读时,感到一种“拨云见日”的快感,那些原来看似模糊不清的观点,在作者的阐释下,变得清晰而富有逻辑。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思想史的研究,并非是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对人类精神活动的深刻反思。
评分这是一本读起来相当费力的书,但正如其沉重的题目所预示的,它确实触及了晚明思想史的核心困境。作者在梳理各种思潮涌动的同时,并没有回避那些错综复杂、甚至相互矛盾的观点。我尤其对书中对心学与理学的微妙演变及其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解读差异感到惊叹。那些关于“致良知”在实践中如何被曲解、被利用,以及如何又在民间力量中找到新的生命力的论述,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思想活力有了更深的认识。书中对一些不太为人熟知的思想家及其著作的介绍,也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看到了晚明思想界并非只有寥寥几位大家,而是充满了无数的探索者和争论者。有时我甚至会觉得,作者就像一个抽丝剥茧的侦探,耐心地揭示着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细节,让我得以窥见那个复杂时代思想的真实脉络。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反复推敲,甚至合上书本,在脑海里构建一个思想的图谱,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但正是这种挑战,让我在克服困难后获得的理解,显得尤为珍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