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
罗密欧与朱丽叶
哈姆雷特
奥赛罗
威尼斯商入
仲夏夜之梦
终成眷属
雅典的泰门
内容提要
《读名著·学英语:莎士比亚戏剧故事》是一座丰富的宝藏,他们得等年纪再大一些的时候才能去欣赏。这些故事只是从那座宝藏里抽出来的一些渺小、毫无光彩的铜钱,充其量也不过是根据莎士比亚完美无比的图画临摹下来的复制品,模模糊糊,很不完整。这些故事的确模糊、不完整,为了使它们念起来像散文,我们不得不把莎士比亚的许多绝妙词句改得远不能表达原作的含义,这样一来,就常常破坏了莎士比亚语言的优美。即使有些地方我们一字不动地采用了原作的自由体诗,这样,希望利用原作的朴素简洁让年轻的读者以为读的是散文;然而把莎士比亚的语言从它天然的土壤和野生的充满诗意的花园里移植过来,无论怎样总要损伤不少它固有的美。
文摘
可是受王后这个轻率举动刺激的是年轻的王子。他爱他已故的父,差不多把他当做偶像来崇拜。哈姆雷特自己为人正派,讲究体面,一举一动都非常端重,他为母乔特鲁德的可耻行为感到十分难过。这个年轻的王子一面哀悼父的死,一面又因为他母的婚姻而感到耻辱,于是就被一种沉重的忧郁所笼罩,一点快乐也没有了,本来挺俊秀的容貌也憔悴下来。他平日那种对读书的爱好也不见了。适合他这样的年轻王子玩的游戏、做的运动,他都不喜欢了。他把世界看作一个野草丛生的花园,一切新鲜的花草都枯死了,只剩下杂草倒长得密密匝匝的,他对这个世界感到厌倦。他觉得沉重的还不是他继承不了按照法律应该由他来继承的王位——尽管这件事对于一个年轻高傲的王子说来,是一个刺骨的创伤,一个惨痛的屈辱。叫这个快活的人气恼不过,再也打不起精神来的,是他母那么快就忘掉他的父——而且是多么好的一位父呀!对她是多么温存体贴的一位丈夫呀!同时,看起来乔特鲁德一向也是个多情、柔顺的妻子,跟老哈姆雷特总是缠缠绵绵的,好像她的爱情在他身上生了根。可是如今丈夫死了不到两个月(至少年轻的哈姆雷特觉得还不到两个月),她就再嫁了,嫁给王子的叔叔,她亡夫的弟弟。从这么近的血统关系来说,这个婚姻本身就是十分不正当的,也是不合法的;尤其是她这么匆匆忙忙地就结了婚,简直不像个样子,并且单单选了这么个不配做国王的克劳迪斯跟她同床共枕、占有王位。
这些事实比丢掉十个王国还要叫这位可敬的年轻王子意气消沉,使他的心头蒙上了一层阴云。
他的母乔特鲁德和国王想尽了办法叫他快活起来,怎么也不成功。他在宫里仍然穿着深黑色的衣服来哀悼他父王的死。他从来也不肯脱去丧服,甚至在他母结婚的那天,他也不肯为了对她表示祝贺换一换衣裳。在那可耻的(在他看来是这样),什么宴会、欢庆他一概拒绝参加。
叫他苦恼的是他闹不清他父究竟是怎样死的。克劳迪斯宣布说,国王是给一条蛇蜇死的,可是年轻的哈姆雷特很敏锐地怀疑那条蛇就是克劳迪斯。明白地说:克劳迪斯为了要当国王才把哈姆雷特的父害死的,而现在坐在王位上的,正是蜇了他父的那条蛇。
他这样猜测究竟有没有几分道理?到底应该怎样看待他的母:这个谋杀她参加了多少?有没有同意?知不知情?这些疑问不断地困扰着他,使他心神不宁。
年轻的哈姆雷特昕到一个谣传,说一连两三个晚上,守望的哨兵半夜在城堡的高台上看见一个鬼魂,长得跟他的父(已故的国王)完全一样。这个鬼影来的时候,从头到脚总是穿着一套甲胄,跟大家知道死去的国王穿过的一样。凡是看到鬼魂的人(哈姆雷特的心腹朋友霍拉旭就是其中的一个),谈起鬼魂出现的时间和情况都是一致的:钟一敲十二下它就来了,苍白的脸上,悲哀更多于愤怒,胡子是斑白的,乌黑里略微带些银色,正像他们在国王生前看到的一样。哨兵对它讲话,它没回答过。有一回他们好像看到它抬起头来,做出要说话的姿势,可是这时候鸡打鸣儿了,它很快就缩了回去,消失了。
年轻的王子听到他们讲的这件事,感到十分惊奇。他们谈得有头有尾,前后一致,使他不得不相信。他判断他们看到的一定是他父的鬼魂,就决定当天晚上跟哨兵一道去守望,好有机会看到它。他自己分析鬼魂这样出现一定不会是无缘无故的,它一定有话想讲,尽管它一直没开口,可是它会对他讲的。于是,他焦急地盼着黑夜的到来。
……
作者介绍
兰姆(Lamb,C.),英国散文家,享有世界声誉。他的文学生涯从诗歌创作开始。诗作有“熟悉的旧面容》和《昙花一现的婴儿》等,但成就不高。他也写过剧本,作品有诗剧《约翰·伍德维尔》和闹剧《H君》。成功的作品是《莎士比亚戏剧故事》,用散文复述莎士比亚部分剧作的内容,风行一时,流传至今。
兰姆(Lamb,M.),查尔斯·兰姆的胞姐。玛丽·兰姆终生未嫁,与弟弟相依为命,大部分时间居住在伦敦城内各地。曾与弟弟合著《莎士比亚故事集》(1807)。1809年,二人合著出版了<莱加斯特夫人的学校》。
从世界文学名著的角度来看待这套书,我发现它在“故事”与“戏剧”之间的拿捏非常值得称道。莎士比亚的作品之所以伟大,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这绝非简单的情节复述可以完全承载。我注意到,即便是作为“故事”呈现,书中依然努力去还原了那些经典场景中的情感张力——比如麦克白夫人的焦虑,或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宿命感。这种对“戏剧内核”的保留,使得读者在阅读故事的流畅感的同时,不会遗失掉原作所蕴含的哲学思考。我期待后续能带着对这些故事的理解,再去重温原版剧作,相信届时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体验,因为这本书已经为我铺设好了理解人物内心世界的坚实基础。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那种复古的封面风格,立刻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就知道里面的内容肯定很扎实。我个人非常看重阅读体验,这本书的纸张质量和印刷清晰度都达到了我的预期,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而且,对于一本双语对照读物来说,版式的安排至关重要,这本书的设计师显然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中文和英文的排版布局非常合理,既保证了阅读的连贯性,又方便随时进行对照查阅。我尤其欣赏那种在特定文学术语或较难理解的词汇旁会做一些细微的标注处理,这对于初次接触莎翁作品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总的来说,从硬件条件到初步的阅读观感,这本书都展现出了一种对读者负责的态度,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仿佛已经能闻到纸张和油墨混合在一起的,那种特有的书香气息。
评分购买双语读物,往往意味着希望它能成为一种多功能的阅读工具,而不仅仅是单次的消遣。这套书在实用性上做得非常周到。它的开本适中,方便携带,无论是通勤路上还是窝在沙发里都能轻松翻阅。更重要的是,它的“中英汉对照”结构清晰地暗示了它服务于更广泛的读者群体,无论是想巩固基础的中文读者,还是希望提升文学英语水平的英语学习者,都能找到自己的阅读路径。我个人将其视为一个“学习-欣赏”并行的载体,学习语言的表达技巧,同时欣赏西方文学的瑰宝。这种既实用又具有文化传承意义的出版物,在当前的阅读市场中是相当难得的,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通往古典文学殿堂的桥梁,让经典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触手可及。
评分作为一名英语学习爱好者,我关注的焦点自然是双语对照的效果。很多双语书籍的英文部分往往是那种生硬的、缺乏文学性的翻译腔调,反之,中文的阐释又常常过于口语化,难以体现原著的文学美感。然而,这本书在处理两种语言的转换时,展现出了一种精妙的平衡感。我特地挑选了几个《哈姆雷特》中著名的独白部分进行对比阅读,发现它在保留莎翁标志性的长难句结构的同时,中文译文又能巧妙地用更简洁的句式进行梳理,使得读者在理解英文原意的基础上,能迅速捕捉到中文表达的流畅性。这种亦步亦趋又保持独立性的对照方式,极大地促进了我在语感和词汇积累上的进步,远比单纯背诵词典要有效得多,因为它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习语言的用法和魅力。
评分我这次选择这本书,主要还是冲着“青少版”这个定位去的。现在市面上的经典名著版本往往晦涩难懂,即便是成年人读起来都得查阅大量的背景资料,更别提是青少年了。而这本《莎士比亚戏剧故事》,从它的叙事节奏和语言处理上,明显能感受到作者在努力做“翻译”和“转述”的工作,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并列呈现。它仿佛是一位耐心的向导,带着我们这些略显懵懂的读者,走进了那个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剧作世界。我试着给一个正在上初中的亲戚推荐,他反馈说,比起直接啃原著剧本,这种“故事化”的处理方式让他更容易抓住人物的动机和情节的冲突点。这种改编的尺度把握得非常到位,既保留了原著的精髓和韵味,又用现代人更容易接受的语态进行叙述,避免了过多直译带来的僵硬感,这一点是它区别于其他同类书籍的核心价值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