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北京市农民合作经济发展历程
定价:60.00元
售价:39.0元,便宜21.0元,折扣65
作者:陈水乡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6-01
ISBN:9787109201156
字数:
页码:40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北京市农民合作经济发展历程》分上中下三篇。上篇,总论。探讨了北京市农民合作经济发展的背景意义。今天的农业、农村和农民,是昨天的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和人民公社的继承和发展,我们要发展今天的农民合作社,就要研究过去的成功经验和历史教训,让历史的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步伐。中篇,北京市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人民公社发展的历史进程部分。着重研究了北京市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程,细致入微地研究了从土改、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的发展过程。下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描述了当代北京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状况。新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我国蓬勃地发展起来了。它的兴起既符合国际合作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又有着中国的特色和背景。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北京市农民合作经济发展历程》:
(三)原则3:社员经济参与
社员对他们的合作社公正地出资,并民主控制他们的合作社的资本。该资本至少有一部分通常是合作社的共同财产。社员对作为取得社员资格的条件而应募的资本通常收取有限的报酬,如果有的话。社员分配盈余用于如下某项或所有各项目的:可能以建立公积金来发展他们的合作社,公积金至少有一部分是不可分割的;按社员同合作社交易额的比例向社员返利;支持社员认可的其他活动。
ICA对于原则3的阐释。合作社这一规定,表明资金在该组织中是仆人,而不是主人。合作社的存在是为了满足社员的需要。这一原则既规定了社员如何向合作社投资,也规定了如何决定盈余的分配。
这一规定一方面强调了社员必须向他们的合作社投资,另一方面规定,投资必须是公平的方式。实质上社员对合作社的投资有三种方式。一是在大多数合作社里要求社员入股——一股或多股,以取得社员的资格并取得社员的优惠。这种社员股金一般不支付红利。二是为促进合作社发展,社员可以从合作社盈余中提取公积金。通常提取的这部分盈余,或绝大部分归集体所有,代表着社员扶持他们合作社的集体成果。三是由于许多合作社对资金的需要远远大于他们可能在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利润,合作社可以适当地要求社员在退休前或按某种周转的基数定期地向合作社投入他们红利中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合作社不支付利息,社员主要是从继续参与合作社的活动和未来的分红中受益。
合作社也可能不得不特别要求社员扩大投资。在这种情况下,就要适当对投资按公平的利率付息,但这种利率应是竞争的利率,如或正规银行的利率,而不是投机的利率。
社员有管理资金的权力。在管理的过程中,有两个关键的问题:一是不管合作社为其业务发展如何筹金,所有决定的 终决策权必须是社员;二是社员至少拥有集体积累的那部分所有权,这是他们取得集体成果的反映。
当合作社的经营产生盈余时,社员有权力和义务决定其如何分配。通常他们可能也应该选择的 重要的目的之一是,进一步发展合作社。
……
序言
对于许多关心中国农村发展,特别是北京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作者在梳理北京市农民合作经济发展历程的同时,也深刻地揭示了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经济和政策因素。我特别欣赏书中在分析合作经济发展的同时,并没有忽略对农民个体利益和意愿的关注。它让我看到,成功的合作经济,必然是以农民的福祉为出发点,以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为前提。书中对于合作经济在促进农村产业升级、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论述。这本著作让我对北京郊区农民的集体智慧和勤劳创业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我理解中国特色农业经济发展道路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评分说实话,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农民合作经济”这个概念并不是非常熟悉,甚至有些模糊的认知。然而,阅读过程却让我茅塞顿开。作者以清晰的逻辑和详实的数据,一步步引导我走进北京农民合作经济发展的世界。我惊讶地发现,原来在看似平淡的农村土地上,竟然孕育了如此丰富多彩的合作模式和发展路径。书中对于不同时期合作经济的组织形式、运营机制以及面临的挑战的分析,都非常有见地。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如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让合作经济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如何通过科技赋能、品牌建设等方式,提升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这本书让我明白,农民合作经济并非是陈旧的产物,而是在不断适应时代变迁中,寻求创新与突破的生动实践。它为我理解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也让我对未来的乡村经济发展充满了期待。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农业经济的学术著作,更是一部鲜活的社会变迁史。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却不失人文关怀的笔触,为我们呈现了北京市农民合作经济发展过程中,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和背后驱动的力量。从最基础的土地合作、物资调剂,到后来的市场化运作、品牌建设,每一步都充满了探索和创新。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农民如何在新旧体制交替时期,在政策导向下,在市场竞争中,不断调整自身定位,并寻求集体增值的故事所打动。它让我意识到,农民合作经济的成功,绝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的积累、不断的学习和审慎的决策。这本书也让我反思,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如何才能更好地保留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合作模式,让农民真正从中受益,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参与者和受益者。这本书让我对“农民合作”这一概念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也对北京郊区农民的集体智慧和坚韧精神充满了敬意。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瞬间勾起了我对北京郊区变化的浓厚兴趣。我一直对中国农村的发展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北京这样一个特殊地理位置的城市,它的农民合作经济是如何一步步演进的,背后又凝聚了多少人的智慧和汗水,这都是我非常想了解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为我细致地描绘出北京农民在改革开放以来,乃至更早时期,如何从个体经营走向集体协作,如何适应时代变迁,如何应对各种挑战,并最终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能展现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农民合作经济模式的差异性,以及这些模式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取得的成就。比如,在早期,合作经济的组织形式是如何建立的?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合作社又经历了怎样的冲击和改革?在当下,面对新的农业科技和市场需求,北京的农民合作经济又呈现出怎样的创新活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详实的数据、生动的故事,甚至可能是一些亲历者的口述,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农民合作经济在北京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复杂而深刻的过程。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让我感到非常意外和惊喜。我原本以为会看到一本比较枯燥的理论分析,但实际上,它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和史实梳理,将北京市农民合作经济的发展历程描绘得生动而富有层次。作者似乎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挖掘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忽视的个体和集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合作经济在特定历史时期,如何成为农民抵御风险、保障基本生活的重要途径的描述。它让我看到,在那个物资匮乏、信息不畅的年代,合作社不仅仅是经济组织,更是一种社会支持系统。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合作社的职能也在不断拓展,从最初的生产互助,到后来的营销、加工、技术推广,乃至金融服务,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这本书让我对“合作”的内涵有了更丰富的理解,它不仅仅是资源的整合,更是智慧的汇聚和情感的连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