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没有不学习的孩子:只有不懂爱的教育::: |
| 作者 | 周晓理 |
| 定价 | 38.00元 |
| 出版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13156389 |
| 出版日期 | 2016-08-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32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每个孩子都该无忧地成长,可为什么当下的教育让本该纯真、可爱、活泼的孩子变得野蛮、愚钝和势利?对此,作者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从描述课堂、家庭中的师生以及亲子中的教育现象入手,对当下种种不健康、不人性、不科学的教育方法进行了理性反思和抨击,“榜样教育”、暴力教育、繁重的作业、枯燥的课堂,让孩子心灵蒙上了灰尘,变身为分数的奴隶,这是我们需要的教育吗?都说孩子是民族的未来,这样的孩子我们还能期待他们能健康、文明、独立、有担当,成为他们想成为的人吗?作者表示深深的忧虑…… |
| 作者简介 | |
| 周晓理,江西九江人,2001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西方哲学硕士,现从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教学,关注社会、教育、人性问题。 |
| 目录 | |
| 第一章 当上学变成一件可怕的事 老师与孩子是怎样的关系 请别当众训斥孩子 不要吝啬鼓励与赞扬 不健康的“榜样教育” 学钢琴也这么功利 脏是孩子的正当权利 第二章 学校的“规矩”抹杀了上学的快乐! 女孩子就不能追逐打闹吗 学校像“牢笼”! “我想当班长,因为‘官’大” “双面”班长 “规矩”合乎人性吗? 别把孩子培养成听话机器! 菲儿的梦魇:担心自己是下一个挨批的人 倾听孩子,让孩子学会倾诉! 第三章 莫给暴力冠以教育美名 “妈妈,对不起!”却换来了四记耳光 他总是被老师打和骂,为什么还笑嘻嘻? 谁,教会了孩子暴力与野蛮? 暴力教育,要持续多久? 当青春期遭遇暴力 第四章不做无用的作业 折磨孩子的家庭作业! 作业已成一种“虐童刑具” 我们的教育是成才?还是毁才? 德国、美国的家庭作业VS中国孩子的家庭作业 让玩耍成为孩子的家庭作业! 第五章 枯燥的课堂 乏味的早读课 我讨厌数学课 老师的心声:你们以为我不辛苦吗? “我怕上体育课” “我想念音乐、美术课” 令人疲惫的期末考试生活 第六章 孩子不应成为分数的“囚奴”! 分数的烦恼! 野蛮的教育行为:罚抄! “我要是再考不到100分,我就去死!” “妈妈,‘饭桶’是什么意思?” 第七章 请停止扼杀孩子爱读书的天性 “读课本”是在读书吗? 孩子爱读书的天性被扼杀! 如何培养孩子爱读书? 第八章 谁让孩子的心灵蒙上了灰尘? 班上兴起了“告状风”! 菲儿,谁偷走了你的同情心? 菲儿有了偏见和歧视! 谁教会了孩子“”? 成人,别鼓励孩子去竞争! 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 这是一本勇敢的书(尹建莉语)。对于很多大家习以为常的教育习惯和方法毫不留情面地批判和驳斥。作者出于公民意识呼唤真正爱的教育,胆识值得称道。 ● 对孩子的教育,我们需要的是改变,改变固有的思维,改变深以为然的习惯,给予孩子真正的爱,阅读此书的读者跨出的每一小步步都是整个社会幸福进程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一个孩子若没有得到正确而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的成长无疑是一种灾难;假若再碰上不良的学校教育,对他而言,那无疑是一种双重灾难,这双重灾难极有可能会扼杀他的善与幸福。 不良的教育则是可怕的“刽子手”。此书的意义显而易见。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冲击在于它对“爱”这一核心概念的重新定义和深入挖掘。在很多泛泛而谈的教育书籍中,“爱”常常被简化为无条件的接纳或物质的满足,但这本书似乎从一个更具哲学深度的角度去探讨了教育中的爱的本质。作者似乎在挑战一种“表演式”的亲密,转而倡导一种需要智慧和界限的、更具成长性的爱。其中几段关于“放手”与“陪伴”平衡的论述,让我深思良久,作者精准地指出了现代父母在给予安全感与培养独立性之间常常陷入的悖论,并且提供了跳出怪圈的路径。这种对教育核心伦理的探讨,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能指南,更是一部关于如何做一个更完整、更智慧的人的指南,它在精神层面给予读者的滋养是深刻而持久的。
评分从章节的逻辑结构来看,这本书的编排非常有层次感,它不是简单地堆砌理论,而是遵循了一个从“认知基础”到“实践操作”再到“长期发展”的完整路径。初期的章节着重于构建正确的教育观,帮助家长和老师去修正那些潜意识里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这部分内容像是在“清扫地基”。接着,作者深入探讨了具体场景下的应对策略,比如处理孩子的情绪爆发或者学习拖延,这些实操性的建议非常具体,甚至给出了对话模板,这极大地降低了理论转化为行动的难度。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关于“家庭文化建设”的那一部分,它将教育提升到了一个家庭整体氛围营造的高度,这超越了传统的“管教”范畴,强调了环境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力,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处理,使得全书的理论体系显得非常扎实和立体。
评分这本书的专业性和人文关怀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平衡点。它的论证过程严谨,引用的教育心理学概念恰到好处,并且能用最平易近人的语言进行阐释,显示了作者深厚的专业功底,绝非是道听途说或经验总结的简单拼凑。同时,字里行间流淌着对每一个处于成长中的生命的深深的敬意和同情心,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温暖和力量。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全书贯穿始终的“赋权”理念,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孩子拥有自我负责和自我实现的能力,而不是培养一个顺从的执行者。这种前瞻性的视角,让我对接下来的教育之路充满了信心,感觉自己手中的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张通往更健康亲子关系的地图,指引我避开那些不必要的弯路和误区。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很有意思,色彩搭配和字体选择都透露出一种沉稳又不失活力的感觉,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作者对于教育的深度思考。装帧上看得出是比较用心制作的,拿在手里很有质感,作为一本教育类的书籍,这种细节处理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了读者的阅读体验。我特别喜欢扉页上的那句引言,虽然我记不清原话了,但那种直击人心的力量感一下子就抓住了我。全书的排版也很清晰,段落之间留白适中,即使是像我这样平时阅读速度比较慢的人,也能感到非常舒适。纸张的质量也很好,墨水没有洇开,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需要反复研读的教育书籍来说,绝对是一个加分项。光是翻阅这本书的物理感受,就已经让我对内容充满了期待,感觉这不是一本快餐式的教育读物,而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工具书和思想集。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有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作者似乎不是在居高临下地指导,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辈,在分享他多年来在教育一线的心得体会。他善于用生活化的语言去阐述一些比较深奥的教育理念,比如关于“兴趣激发”和“规则建立”的那几个章节,作者就用了好几个生动的家庭小故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这些故事里的人物形象刻画得非常饱满,让人很容易产生共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复杂情感纠葛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细腻和耐心,丝毫没有那种一刀切的武断,而是充分尊重了儿童成长的个体差异性。读下来,感觉就像是进行了一场高质量的深度对话,每一次翻页,都能找到新的启发点,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书,而是会让你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地回味和实践的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