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三农中国-第23辑
定价:22.00元
作者:宋亚平
出版社:崇文书局
出版日期:2014-12-01
ISBN:9787540337629
字数:
页码:20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陈锡文 中国农业发展形势及面临的挑战
李培林 农民普遍富裕起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
宋亚平 “三农”问题与城镇化的逻辑关系
丁声俊 工商资本“绑架”农粮之忧——“十连增”后“农粮危言”之二
李昌金 把握“土改”正确方向,正视“确权”实际效果——江西省K县农村土地确权工作调查报告
徐旺生 现代工业文明体系下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内容提要
《三农中国(第23辑)》主要开设“本期特约、热点聚焦、理论探索、三农争鸣、一线调查、会议述要”六个栏目,共组稿19篇。
《三农中国(第23辑)》凝聚知名专家、学者的智慧,汇集农民的本土声音,为农业说话、为农民请命,为农村争权,专门展开与“三农”息息相关的涉农时政、社会热点话题、焦点事件及难点问题的探讨,在学术界及政策制定和执行部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为所有关心三农问题的社会各界人士所认可,已经成为知名的“三农大众”读物之一。
目录
本期特约
陈锡文 中国农业发展形势及面临的挑战
李培林 农民普遍富裕起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
丁声俊 工商资本“绑架”农粮之忧
——“十连增”后“农粮危言”之二
热点聚焦
宋亚平 “三农”问题与城镇化的逻辑关系
项继权/袁青 农地流转中的农民意愿及政策选择
杨朝中/李东 农民流动转移值得高度关注的新动向新挑战
——湖北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肖卫 促进农业发展并以农业促进发展
——中国新阶段农业发展的任务与路径
理论探索
徐旺生 现代工业文明体系下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李世敏 农村土地制度与村民自治:冲突与调适
王海娟 农民工“半城镇化”:内涵、意义与政策选择
——以湖北沙洋县进城购房青年农民工群体为例
李斌/曾东霞 城镇化背景下失地青年的人际压力
三农争鸣
凌新 提升“传统型”农村基层治理能力的路径探索
李立文/余冲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再探
——基于个体化的视角
刘锐/阳云云 空心村问题再认识
——农民主位的视角
余彪 公私不分:富人治村的实践逻辑
一线调查
李昌金 把握“土改”正确方向,正视“确权”实际效果
——江西省K县农村土地确权工作调查报告
宋江帆/袁方成 当前农民对城镇化的认知与选择
——基于湖北省1284位农民的调查分析
柳红霞/刘开创 基层干部的“喜”、“忧”和“盼”
——湖北百名乡村干部思想状况调查
会议述要
洪绍华 精准扶贫:800万贫困人口的拳拳之盼
——湖北省第五届三农论坛关于真扶贫、扶真贫论点述要
本刊征稿及征订启事
作者介绍
文摘
《三农中国(第23辑)》:
值得高度关注和重视的几个问题
(一)经济因素是促成农村适龄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主要动力因素,但农村劳动力转移流向反映出我省乡镇和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从10个村实地调研的数据来看,选择外出务工或经商的适龄劳动力,其年均收入在3万元左右,留在家中从事自营性农业的适龄劳动力,其年均收入在6000元左右,两者相差25000元左右。农民普遍反映,种粮劳动强度大,收益低,外出务工来得快、收入高。加上我省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灾害天气频发,粮食在高技术上继续增产难度大,这也使得本来人均耕地就少的农民,不得不选择外出务工,经济因素是促成外出务工的主要动力因素。其次,农民收入主要来源工资性收入。仅从阳新县来看,2013年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6362元,其中工资性纯收入(务工收入)413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5%;家庭经营性纯收入165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6%;其他纯收入(财产性、转移性等)573元,仅占9%。
从我省外出从业人员外出地点分布情况来看,2013年底,在县外的从业人员占外出从业人员的83%。其中,省外从业人员(含港澳台和境外)为636.13万人,占外出从业人员的57.7%,比2010年增加43.97万人,增长7.43%;省内县外仅占26.09%。从10个行政村实地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我省大量劳动力转移集中在广东、浙江等沿海大中城市。
调查显示,外出从业人员返乡原因主要与家庭生活建设相关,如结婚、生孩子、盖房子、配偶团聚、照顾老人等。还有一部分人群因年岁较大,处于“叶落归根”的情感因素返乡,或是由于疾病或致残等原因而被动返乡。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外出返乡人数为165.81万人,但返乡人员再次外出从业由2010年的56.68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78.27万人,增长了38.09%。返乡人员中,20.43%在本地务农,未能实现就近就地就业。返乡人员再次外出就业人员的增长,进一步说明了大城市对农民就业吸引力大、空间大,本地乡镇或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无法吸纳返乡人员就地就业创业,没能实现就地“城镇化”。
(二)劳动力转移带来了农民阶层分化,导致农地“非粮化”,农村劳动力构成结构趋向老龄化、女性化,“三留”社会问题令人堪忧
一是劳动力持续向外转移带来农民阶层分化。劳动力转移以后,一部分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城镇;一部分农民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保持农户家庭经营模式,或者由传统农民转变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或专业合作社成员;一部分农民成为兼业化农民,农闲时进城打工,农忙时回村务农;一部分农民转变为农资供应商、乡镇企业主、农业经纪人或农机作业服务者等。
二是种粮比较效益低,导致农地“非粮化”。调查对象普遍反映,尽管国家对粮食生产进行了补贴,但由于土地租金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快速上涨,粮食生产成本不断提升。据调查,种植粮食,种子、化肥、农药、农膜、机械作业、土地租金、劳动力等成本占总成本的80%以上,亩均净收入仅500元左右,粮食生产经济效益远不如蔬菜、水果、茶叶等非粮作物。因此,农地“非粮化”趋向明显,有的甚至“抛荒”。从所调查的10个村来看,村平“抛荒”土地占农地面积的10%左右。
……
序言
坦白讲,拿到【XH】三农中国-第23辑时,我只是抱着随便翻翻的心态。但没想到,越看越有味道。这本书的内容,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深刻。它没有那种大而空的口号,而是扎扎实实地在讲故事,讲现实。我特别喜欢里面关于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的部分。它描绘了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场景,比如精准农业、智能灌溉、无人机植保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也减少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书中还采访了一些在农业科技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和农民,他们的故事充满了智慧和实践精神。此外,我还注意到书中对农村文化传承与创新也给予了关注,例如一些传统乡村节日的复兴,以及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化发展等。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中国农村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努力守护自己的文化根脉。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就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乡村观察者进行深度交流,让我对中国农村的未来发展有了更全面、更积极的认识。
评分这本【XH】三农中国-第23辑,真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是个对中国农村发展问题比较关注的普通读者,但很多时候,信息来源都比较单一,或者充斥着一些片面的论调。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弥补了这一块的空白。它没有选择宏大叙事,而是从微观的视角切入,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农村的现实图景。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农村电商和直播带货的章节,它详实地记录了一些农户如何借助新兴的销售渠道,将自己的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甚至走出国门。这些案例不仅仅是成功的商业故事,更折射出中国农村经济的活力和创新能力。书中也触及了一些现实的挑战,比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以及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等问题。但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难题,而是用一种客观的态度,呈现了这些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的难度。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农村的了解,从平面走向了立体,从模糊走向了清晰。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农村充满希望的未来,也让我对那些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努力奋斗的人们充满了敬意。
评分说实话,刚开始拿到这本【XH】三农中国-第23辑,并没有抱有多大的期待,毕竟关于“三农”的书籍市面上不少。但翻开之后,我被它的内容深深吸引了。它不像很多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讲述了中国农村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我特别关注到其中关于农村基层治理的部分,里面详细分析了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取得的成效。比如,一些地方如何通过党建引领,激活乡村的内生动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又比如,如何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农村公共服务的效率和可及性,让村民享受到更加便捷的现代化生活。这些内容对我来说非常有启发,也让我看到了中国农村在治理层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对农村社会变迁的观察,比如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影响,这些都让我对农村社会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农村的独特视角,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XH】三农中国-第23辑,这本书真的带给我很多惊喜。我一直认为,“三农”问题是中国最基础也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它没有用冰冷的统计数据堆砌,而是选择用鲜活的个体生命故事来讲述。我尤其被书中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描写所打动。它记录了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指导下,一些地区是如何通过生态修复和绿色发展,重塑了乡村的自然风貌,也为当地居民带来了新的生计。其中对于一些农民参与生态保护的行动,以及他们因此获得的成就感,都写得非常真切。书中还涉及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以及如何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等议题。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中国农村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关注民生福祉,努力构建更加和谐美好的乡村社会。读完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中国农村的生命力,以及在复杂挑战面前展现出的强大适应力和创造力。
评分这本【XH】三农中国-第23辑,真的让我耳目一新。我一直对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往往接触到的信息都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的梳理。这本书就像一座宝藏,用非常贴近生活的笔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当下中国三农问题的窗口。它没有空泛的理论说教,也没有矫揉造作的煽情,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一段段朴实无华的叙述,将那些在广袤土地上辛勤耕耘的人们的故事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于乡村振兴战略下,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的描写。比如,某个偏远山村如何利用独特的地理优势,成功发展起了生态旅游,让贫困的村民们看到了希望;又比如,一些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如何将现代化的技术和管理理念带回农村,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方式,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这些故事不仅充满了智慧和勇气,更展现了中国农村的无限潜力和韧性。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三农”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书本上的概念,而是变得更加立体、更加真实。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农村的进步,也让我对未来的农村发展充满了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