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湖北省农科教结合研究 |
| 作者 | 李忠云 |
| 定价 | 35.00元 |
| 出版社 |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
| ISBN | 9787511606723 |
| 出版日期 | 2013-01-01 |
| 字数 | |
| 页码 | 230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湖北省农科教结合研究》研究成果通过了专家组验收和鉴定,专家组认为该项成果达到水平,将对湖北省乃至全国农科教结合运行机制构建、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完善等产生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
| 作者简介 | |
| 李忠云,男,汉族,1955年3月生,湖北孝感人,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现任华中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曾历任华中农业大学教务处处长、副校长。兼任湖北省委决策支持顾问、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高等农业教育基地主任、湖北省高校领导科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领导科学论坛》编委会主任、《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和《高等农业教育》等刊物编委、顾问等职。 长期从事农业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高等教育管理及其研究工作。主持完成的两项成果先后获教学成果二等奖、三项成果获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研究成果获湖北省调研成果一等奖:主编出版《大学教育管理探索》等教材、专著4部;发表论文130余篇。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系统科学方法的第二个特征是整体性。它始终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认为世界上各种事物是一个合乎规律的、由各要素组成的有机体,这些有机体的性质与规律存在于它自身的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而且各组成部分孤立的特征和活动的总和,不能反映整体的特征和活动方式。因此,将农科教结合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察,从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相互结合、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有利于揭示系统的特征和运动规律。 系统科学的第三个特性是目标的优化。优化是系统科学方法解决问题所能达成的理想目标。系统科学可以根据需要和可能,为系统确定出优化目标,并运用新技术手段和处理方法把整个系统逐级分成不同等级和层次结构,在动态中协调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功能和目标服从系统的佳目标,以期达到整体优,从而为系统提出设计、管理和运行的优方案与途径。系统科学的这一特征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尤为重要,农科教运行机制研究的目的就在于寻求改变目前这一形式脱离农村建设实际的途径,以达成农科教系统运行的优化。 (二)农科教系统的分类 农科教系统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系统。从职能上来看,有的研究者认为这一系统可划分为5个子系统,即统筹协调子系统、动力子系统、信息管理与决策支持子系统、农业经济子系统和保障子系统。统筹协调子系统是农科教结合的组织、协调、决策子系统,是控制系统正常运转的指挥中心,由各部门的领导、专家组成。动力子系统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推广部门、职业教育、学术团体等构成。 …… |
| 序言 | |
| 章 农科教结合的背景研究 节 我国农科教结合的产生与发展 一、我国农科教结合的产生过程 二、我国农科教结合的发展历程 三、我国农科教结合产生的动因 四、我国农科教结合的政策演变 第二节 我国农科教结合现状分析 一、我国农科教结合的基本做法 二、我国农科教结合的主要成效 三、我国农科教结合的基本经验 第三节 我国农科教结合发展趋势 一、农科教结合更加注重宏观调控 二、农科教结合更加注重产业对接 三、农科教结合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机制 第二章 农科教结合的理论基础 节 农科教结合的内涵及其本质特征 一、农科教结合的概念及内涵 二、农科教结合的基本要素 三、农科教结合的本质特征 第二节 农科教结合的原则 一、整体优化原则 二、分类指导原则 三、优势互补原则 第三节 农科教结合的理论依据 一、公共物品理论 二、制度演化理论 三、系统论 第三章 湖北省农科教结合的现状分析 节 湖北省农科教结合的主要成效 一、湖北省农科教结合的主要政策 二、湖北省农科教结合的主要举措 三、湖北省农科教结合的主要机制 四、湖北省农科教结合的基本成效 第二节 湖北省农科教结合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结合机制 二、缺乏结合的有效载体 三、缺乏有力的资金投入 四、现行推广体制弊端凸显 五、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较差 第三节 湖北省农科教结合的主要症因 一、强农意识不够,战略谋划乏力 二、经济总量不高,反哺农业有限 三、部门各自为战,协同服务缺失 四、拘泥农业发展,产业联盟不强 五、体制改革超前,后续跟进断档 六、市场经济冲击,保护不力 第四章 农科教结合比较研究 节 江苏省农科教结合的策略与路径 一、江苏省农科教结合的总体策略 二、江苏省农科教结合的品牌战略 三、江苏省农科院服务农科教结合的路径与特点 四、南京农业大学服务农科教结合的路径与特点 第二节 河南省农科教结合的策略与路径 一、河南省农科教结合的体制与总体策略 二、河南省农科教结合的主要措施 三、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服务农科教结合的路径与特点 四、河南省部分高校服务农科教结合的路径与特点 第三节 苏豫两省农科教结合的经验与启示 一、苏豫农科教结合的要素分析 二、苏豫农科教结合的比较分析与启示 第五章 湖北省农科教结合的载体建设 第六章 湖北省农科教结合的机制构建 第七章 湖北省农科教结合的对策 附录一 湖北省农科教结合运行机制研究报告 附录二 关于建立湖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建议 附录三 关于完善湖北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
这本书的书页散发着淡淡的油墨香,这种熟悉的气息总能勾起我内心深处对知识的渴望。我一直认为,地方性的研究报告,尤其是涉及“农科教结合”这样接地气的领域,往往蕴含着最鲜活的实践经验和最深刻的地域特色。《湖北省农科教结合研究》能够从湖北这个中部省份的实际出发,去探讨如何有效地整合农业科研、教育资源与实际生产需求,这本身就极具价值。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如何论述“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以及在湖北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又有哪些独特的创新点。例如,在一些偏远地区,如何克服技术推广的瓶颈?在高等院校与基层农户之间,如何搭建起畅通的沟通与合作桥梁?这些都是我在阅读过程中会重点关注的问题。这本书的作者是李忠云,我对其在该领域的专业性和深入度充满信心。我相信,通过这部著作,我能更清晰地理解“农科教结合”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能够实实在在地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
评分当指尖触碰到《湖北省农科教结合研究》这本书的封面,一种沉甸甸的学术使命感油然而生。我一直坚信,科技是农业发展的引擎,而教育则是点燃引擎的火种,当这两者能够有机结合,便能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湖北省,作为一个重要的农业大省,其在“农科教结合”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无疑具有示范意义。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理论框架,阐释“农科教结合”的内在逻辑与外在表现。更重要的是,我期望书中能展现出具体的案例分析,深入剖析湖北省是如何打破壁垒,实现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职业学校与农业生产主体之间的有效联动。例如,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某个具体的科研项目是如何通过教育培训,最终推广到农户手中,并产生显著经济效益的?抑或是,有哪些创新性的教育模式,能够更好地吸引和培养热爱农业、投身于农业的年轻人?这本书的出版,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的思考之路,我渴望从其中汲取智慧,理解其中的深刻内涵。
评分终于入手了《湖北省农科教结合研究》,这本书的质感很好,拿在手里就感觉内容扎实。我一直认为,农业的现代化转型,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而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又必须依赖于教育的普及和创新。因此,“农科教结合”这个概念,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个充满吸引力的研究方向。湖北省,作为中国中部的重要省份,在农业领域有着深厚的底蕴,其在探索“农科教结合”方面的经验,必然具有独特的借鉴价值。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详细梳理湖北省在这一领域的历史进程、政策导向以及实际举措。例如,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建立一个高效的信息共享平台,让科研成果能够快速地触达基层农民?又或者,是否有关于如何改革农业教育课程体系,使其更能适应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的变化?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人才培养”的论述,因为人才是农业发展的根本。这本书的出现,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湖北省在这一关键领域探索的难得机会,我期待从中获得启发,并对其发展模式有更清晰的认知。
评分拿到《湖北省农科教结合研究》这本书,我便被其厚重的分量和严谨的排版所吸引。作为一名对中国农业发展现状保持高度关注的普通读者,我对“农科教结合”这个概念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因为它触及到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命脉。我深信,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农业能否实现现代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科研、教育与产业之间的协同程度。这本书从湖北省的视角切入,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学习的生动案例。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分析湖北省在推进农科教结合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策略、实施的重点项目,以及由此取得的成效。尤其是,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有效地转化为农民可以理解和掌握的技术?如何改革教育体系,培养出既懂理论又具备实践能力的农业人才?这些都是我最为关心的问题。这本书所提供的9787511606723这个ISBN号,也代表着其作为一本正规出版物,经过了严谨的学术审查,这让我对其内容的权威性和深度充满期待,相信它能为我打开一扇了解湖北乃至中国农村发展新图景的窗口。
评分终于收到这本期待已久的《湖北省农科教结合研究》了,沉甸甸的书脊,精美的封面设计,透着一股扎实的学术气息。虽然我并非直接从事农业科研一线的工作,但作为一名对乡村发展和科技进步充满热情的研究者,这本书无疑是了解湖北省在这一关键领域探索与实践的绝佳窗口。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农科教结合”这一理念是如何在实际操作层面落地生根的。在当今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石。如何将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生产力,如何通过教育体系源源不断地输送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业人才,一直是困扰许多地区发展的难题。《湖北省农科教结合研究》从湖北的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了这一复杂而重要的课题,相信会为我提供宝贵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探寻那些成功的经验、创新的模式,以及可能存在的挑战与不足。这本书的书名就充满了力量感,预示着一种系统性的、前瞻性的研究,我期待它能带给我耳目一新的认知,并为我日后的思考和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