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心路医路(呼吸分册)
定价:58.00元
作者:钟南山,王辰
出版社: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9-01
ISBN:978781136571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心路医路》由钟南山和王辰主编,本书既非高深晦涩的专业教科书,也不是市面上常见的科普人文读物。我们的初衷是希望读者通过对呼吸病学发展史和医学前辈们的事迹的了解,懂得“医道”的真谛和创新的不易;同时,也希望通过展示一些经典的临床试验,让医学生们可以获得思维方式的启迪。
目录
篇 呼吸医学大事记 1. 千年追凶,无形杀手终被擒获——肺炎链球菌的发现 2. 1933年人类例肺癌手术取得成功 3. 围剿“邪恶螃蟹”——我国肿瘤学的发展历程 4. 生命的嫁接——1963年人类首例单侧肺移植手术的成功 5. 同源异名的困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定名之旅 6. 聚焦“战争幽灵”——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现 7. 筚路蓝缕的开创之功——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的建立 8. 生命以另一种方式继续——体外循环的发展历程 9. 永不停止的呼吸——机械通气的发展和BIPAP呼吸机的诞生 10. 对抗死神的后一道防线——ICU的前世今生 11. 别让生命在睡眠中沉寂——睡眠呼吸病学的发展 12. 慢慢消失的呼吸——肺癌的历史与防治 13. 规范治疗攻克哮喘——《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的发布与推广 14. 十载立所不断进步——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建所十年回顾 15. 风雨不动安如山——钟南山院士和中国的“非典”之战 16. 小药片解决大难题——我国关于慢阻肺研究的论文在《柳叶刀》获奖 17. 流感家族中的不死幽灵——人类与甲型H1N1流感的几次交锋 18. 靶向治疗“狙击”肺癌——易瑞沙泛亚洲研究(IPASS) 19. 在烟雾中消散的生命——吸烟与肺癌的关系 20. 一场健康与欲望之间的持久战——中国的控烟之路 21. 挥之不去的梦魇——肺结核的卷土重来第二篇 经典临床试验 1. 羧甲司坦可减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次数 2. 吉非替尼或卡铂-紫杉醇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腺癌(易瑞沙泛亚洲研究) 3. 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在晚期NSCLC患者中的应用(FLEX研究):一项开放标记、Ⅲ期试验 4. 全球大抗茵药临床试验(Greatest Intemational AntiinfectiveTrial,GIANT研究)及中国区亚组分析 5. 布/福莫特罗维持和缓解的哮喘治疗策略 6. 噻托溴铵可长期明显改善COPD患者的治疗效果 7.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NP方案治疗晚期NSCLC:一项、双盲、对照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 8. 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复方制剂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疗效:TORCH研究 9. 能够达到指南定义的哮喘控制吗?——GOAL研究第三篇 专家风采 王辰 白春学 刘锦铭 李惠萍 何权瀛 沈华浩 张挪富 陈宝元 林江涛 罗群 周新 郑劲平 钟南山 姚婉贞 贺蓓 殷凯生 黄绍光
作者介绍
王辰,男,1962年8月生,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家。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院长,中国青年科协副会长,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主任委员,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美国呼吸学会(ATS)肺循环专家委员会委员,美国胸科医师学院会员(FACCP),亚太呼吸学会理事,世界卫生组织控烟合作中心副主任。担任《BritishMedical Journal》中文版、《Chest》中文版、《中华医学杂志》、《Chinese MedicalJournal》、《中华呼吸和结核杂志》、《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中国,临床医生杂志》等杂志的主编、副主编、常务编委。出版专著8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奖项。承担国家“十一五”、“十五”、“九五”、“八五”科技攻关课题,国家“863”课题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9项,国际合作课题2项。曾获中国青年科技奖,首届中国医师奖,吴阶平医学研究一等奖,中国医学基金会医德风范奖,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钟南山,1936年10月生,福建福州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6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1979年到英国进修。1984年被授予首批*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85年后被指定为中央领导保健医生,受聘为世界卫生组织医学顾问、国际胸科协会特别会员、亚太分会理事。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广州医学院院长、广州市科协主席、广东省科协副主席等职。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那种逻辑上的清晰和层次感,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几乎不需要做过多的回顾和重新组织。作者的笔触精准而有力,每一个用词都仿佛经过了千锤百炼,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传达的效率。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疾病发展脉络的梳理,那种从宏观到微观、从病理到生理的层层递进,构建了一个极其稳固的知识框架。读起来,就像是沿着一条设计精良的轨道前行,思路非常顺畅,不会产生任何阅读上的阻碍感。更难得的是,在如此严谨的结构下,作者依然保持了一种人文关怀的温度,他没有将病人简化为一堆冰冷的数据和症状,而是将人性的挣扎与医者的担当交织在一起,使得阅读体验非常丰富和有层次。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教会了我如何去认识问题,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如何去系统性地思考问题,这种思维方法的训练,其价值甚至超越了具体的医学知识本身。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实践智慧”的捕捉和描绘。很多医学书籍侧重于理论的完美构建,但这本书却坦诚地展示了真实医疗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作者在描述一些经典的病例分析时,那种在有限信息下进行最佳推断的过程,充满了烟火气和现实的张力。它让我意识到,医学不仅仅是科学,更是一门充满变数的艺术。书中关于如何与家属沟通、如何在压力下做出取舍的讨论,这些“软技能”的展现,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医疗行业的人来说,都是无价之宝。它不像某些著作那样高高在上地指点江山,而是以一种非常谦逊和坦诚的态度,分享了从业多年的经验与教训。这种真实感,让这本书的厚重感倍增,它记录的不仅仅是医学知识的演进,更是无数个临床决策背后的心路历程。读完后,我对那些常年奋战在一线的医务人员产生了由衷的敬佩,因为我看到了他们所背负的责任之重。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或许是它所蕴含的那种对职业精神的坚守。在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对于生命个体所抱持的终极尊重和对医学真理不懈追求的热忱。这种精神内核贯穿了全书的始终,即使在讨论最技术性的内容时,也未曾偏离轨道。它让人明白,真正的专业,是建立在深厚的道德基础之上的。书中对于医学伦理和职业边界的探讨,虽然篇幅不长,但言辞犀利,发人深省。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技术突破的同时,绝不能忘记医学的本质是为了服务人类健康和福祉。这本书读下来,让我对未来自我角色的定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不仅要做一个知识渊博的专家,更要做一个有温度、有担当的实践者。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也激励着我努力去弥合这种差距,去成为一个更称职的求知者或从业者。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仿佛走进了一座知识的迷宫,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谜题,等待着我去解开。作者的叙述方式极其引人入胜,他没有采用那种枯燥乏味的教科书式讲解,而是将复杂的医学概念融入到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案例中。读到那些关于疑难杂症的诊疗过程,我能真切地感受到医生在面对生命挑战时的那种沉着与智慧。特别是那些关于临床决策的描述,简直就像是一场高智商的博弈,每一步选择都牵动着病人的希望与未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理论基础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严谨和深度,他总能巧妙地将基础科学的原理与实际的临床应用联系起来,让人在理解“是什么”的同时,更能明白“为什么会这样”。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对医学这个崇高的职业有了更深一层的敬畏与理解。它激发了我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迫使我去思考那些教科书上没有写明的“灰色地带”。读完后,感觉自己的知识体系得到了极大的拓宽,对事物因果关系的理解也变得更加深刻和立体。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一个图表和插图都经过了深思熟虑,绝非可有可无的装饰。它们精准地服务于文字内容,有效地弥补了纯文字描述可能存在的模糊性。特别是那些示意图,寥寥数笔便将复杂的生理结构或病理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极大地提高了理解效率。我常常会在阅读遇到瓶颈时,回头去看那些精美的图解,瞬间豁然开朗。这种图文并茂的叙事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对专业背景读者的门槛,同时也为资深人士提供了便捷的速查工具。另外,书中引用和参考的文献的广泛性也令人称赞,显示出作者在整合信息源方面的巨大努力和深厚功力。它像是一座知识的灯塔,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清晰地指引着正确的学习方向,避免了读者在浩瀚的资料中迷失。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教材,更像是在使用一本精心打磨的工具书,随时可以从中汲取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