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有机蔬菜规范化生产保鲜与出口
定价:16.00元
作者:马新立 等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2-01
ISBN:9787109136748
字数:
页码:15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此商品有两种印刷封面,发货!
内容提要
《有机蔬菜规范化生产保鲜与出口》以山西省百强企业——华通集团的做法为载体,以工业反哺农业、发展“三农”经济为主线,以立足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减耗增效、扩大出口、造福社会为宗旨,以北京《蔬菜》杂志社首席科技顾问、高级农艺师、山西省十佳科技富民专家马新立的蔬菜生产四大创新成果为技术指导,以生产的有机蔬菜销往香港,出口新加坡、俄罗斯及中东国家(地区)为方向,以数十亿元投资,在阳泉市的平定县和盂县,建设晋东地区大的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及其产业化经营体系为目标,对《有机蔬菜规范化生产保鲜与出口》内容进行具体编写,重点是按照国际有机食品生产、加工和外销标准,对鸟翼形生态温室、有机蔬菜生产十二要素管理技术、EM生物菌+碳素有机肥+植物诱导剂+钾+植物修复素五要素创新技术,在生产有机产品过程中进行的系统总结和介绍。《有机蔬菜规范化生产保鲜与出口》内容将市场需求、倡导与生产者的切身利益高度统一,将具体技术贯穿于生产实践过程中加以介绍,总结经验与实例介绍融为一体,体现了该书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该书内容全面详实,重点突出,技术创新,实例典型,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和可行性。对充分利用自然潜能和空间因素,实现有机蔬菜优质高产高效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有机蔬菜规范化生产保鲜与出口》适合有关企业领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基地生产者、菜农阅读参考。
目录
前言
n章 有机蔬菜生产
n一、推广有机农业创新技术成果促进农业经济翻番
n(一)有机农业创新技术成果
n(二)有机农业的现状与发展要求
n(三)创新技术的应用实例
n(四)有机农业基地建设步骤
n二、有机蔬菜生产五大措施要素
n(一)有机质碳素营养
n1.牛粪
n2.鸡粪
n3.秸秆
n4.腐殖酸肥
n5.“全粕”碳氢华通EM牛态链菌肥
n(二)有益菌
n1.有益微生物用于蔬菜的增产理沦
n2.有益微生物埘蔬菜的增产效应
n3.生物有机肥的自制
n4.生物菌肥的生产效果
n5.利用豆类根瘤菌节支增效技术
n6.EM有益菌液的生产与在蔬菜上的应用效果
n(三)植物诱导剂
n1.植物诱导剂(氢、氧)对蔬菜的抗病增产作用
n2.植物诱导剂应用实例
n(四)有机钾(钾与生物菌、有机肥混用成为有机生物钾肥)
n1.钾的增产作用
n2.钾应用实例
n(五)植物修复素
n1.植物DNA修复素增产理论
n2.植物DNA修复素应用实例
n三、有机蔬菜高产优质十二平衡要素
n(一)生态环境
n(二)土壤
n(三)肥料
n(四)水分
n(五)种子
n(六)合理稀植
n(七)温度
n(八)光照
n(九)气体
n(十)有益菌
n(十一)地上部与地下部调控
n(十二)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调节
n四、保护地有机蔬菜栽培茬口安排
n五、香港有机蔬菜生产加工标准
n(一)香港有机蔬菜的生产标准
n(二)香港有机蔬菜的加工标准
n六、供港有机蔬菜生产管理技术
n(一)有机蔬菜种植技术及操作标准要求
n(二)有机蔬菜种植技术
n1.叶菜类
n2.根茎菜类
n3.葱蒜类
n4.茄果类
n5.瓜类
n七、冬季温室蔬菜保温防冻14法
第二章 有机蔬菜保鲜与出口
n一、有机蔬菜的出口现状与市场前景
n(一)出口现状
n(二)维护和促进我国蔬菜出口的措施
n二、有机蔬菜的出口保鲜与包装
n三、有机蔬菜出境手续办理
附录
n附录1 鸟翼形半地下式温室亩造价估算
n附录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有机产品
n部分:生产(摘录)
n附录3 北京五洲恒通认证有限公司种植业检查表
n附录4 供应香港(百佳公司)有机蔬菜操作追溯要求
n附录5 马新立与江泉生(育种专家)谈有机蔬菜出口品种、管理与价格
n附录6 马新立与林钟宇博士谈有机蔬菜的创新成功点
作者介绍
文摘
(二)有益菌
n 1.有益微生物用于蔬菜的增产理论
n 法国学者Kervan早提出“有机营养理论”,后日本比嘉昭夫教授进一步发展证实了这一理论。他确定的基本概念:微生物复合菌将有机物分解成有效的可溶性物质,如氨基酸、糖、乙醇和类似的有机化合物,这些可溶性的物质可以直接被根系吸收。(《植物营养与环境》)。
n 这个观点是对过去单靠光合作用生产食物的一种挑战。当前,蔬菜生产上,农民注重化肥和鸡粪的应用,肥害和土壤恶化是腐败菌发生发展的结果,那么,腐败菌及腐败型土壤机制如何?
n 地球上成千上万种菌类微生物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腐败菌:使动、植物致病的菌,把有机物变坏、变臭,并释放有害物质的菌,均属于腐败菌。二是有益菌:能分解有机物,但不释放臭气和有毒物,能把无机物、小分子有机物,包括氨、等合成有效、有益的有机物的菌,均属于有益菌。
n 腐败菌占优势的土壤为腐败型土壤。腐败菌多为好氧菌,所以分解有机物过程中温度、热量损失多。同时,中问产物如氨、、甲基吲哚、硫醇、甲硫醇、甲烷等,臭味大、对动植物有害,继续分解,碳水化合物就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蛋白类被硝化菌分解为硝态氮,再被反硝化菌还原为无机氮(N2),这样CO2和N2就回归到空气中达到原始的能量平衡。这种机制,有机物的碳素和氮素营养相当一部分没有被植物吸收利用而损失到空气中。
n 所谓“粪放3年如土,土放3天有肥”,就是生物菌在其中活动的结果。
n 有机肥施用前,过去一直强调要沤熟,这个沤熟的过程,实际上是高温释放热量和有害物质的过程。相当一部分有机物被提前回归到空气中,造成了空气污染和有机物能量的浪费。比嘉昭夫教授测算,有机物仅能利用20%~25%,土壤中的有机质,实际是有机物的残渣,高能量易分解的有机物,已经人为损失掉。
n ……
序言
老实说,我最初拿起《有机蔬菜规范化生产保鲜与出口》这本书,主要是被“有机”这个概念所吸引,想着它可能会讲一些关于健康饮食、绿色生活方式的内容,毕竟现在大家都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了。但让我意外的是,这本书在“有机”的范畴内,还深入探讨了“规范化生产”的意义。它不仅仅停留在“不用农药,不用化肥”的简单定义上,而是详细阐述了有机生产所需要遵循的一整套严格的标准和流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关于“可追溯性”的章节,作者用一个生动的故事,讲述了一个消费者如何通过扫描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就能够了解到这棵生菜从种子到餐桌的全过程,包括它生长的土壤、使用的水源、参与劳作的农夫,甚至是它每天接收到的阳光。这种透明化的信息公开,让我觉得非常安心。书中还详细介绍了有机认证的过程,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有机产品认证的差异,这些内容虽然有些专业,但作者的写作方式非常接地气,用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来解释,让我这个非农业专业人士也能理解。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有机”,不仅仅是一种产品的属性,更是一种生产理念,一种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一种对自然环境的尊重。这本书让我对“有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是变成了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行动和严格的规范。
评分坦白说,我拿到《有机蔬菜规范化生产保鲜与出口》这本书时,对“出口”这个部分并没有抱太大期望。在我看来,这部分内容大概会是一堆关于国际贸易法规、检验检疫标准之类的条文,枯燥乏味,跟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没什么关系。但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这本书对“出口”的解读,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没有用空洞的理论来阐述,而是通过一系列详实的案例,讲述了中国有机蔬菜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国际市场的。书中描绘了不同国家对有机产品的独特要求,比如欧洲对农药残留的零容忍,北美对包装标识的严格规定,以及东南亚对生物安全的高度重视。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贸易探险家,带领我们穿梭于各个国家的海关和检测机构,了解那些不为人知的“通关密码”。他详细介绍了如何根据不同市场的需求,调整种植结构和生产标准,如何与国际认证机构打交道,如何建立完善的溯源体系。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品牌故事”的章节所吸引,它讲述了几个中国有机农场,如何凭借独特的品牌故事和高品质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赢得声誉。读到这里,我不再觉得“出口”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商业概念,而是看到了一个个生动的画面:中国农民辛勤耕耘的有机蔬菜,在经过层层把关后,自信地走向世界,被不同肤色的人们所喜爱。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农业的潜力,也让我对“中国制造”有了新的认识。
评分当我翻开《有机蔬菜规范化生产保鲜与出口》这本书时,我以为它会是一本专注于生产技术细节的教科书,比如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施肥管理等等,这些内容通常比较专业,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可能有些晦涩。然而,令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于“规范化生产”的论述,并没有局限于技术的层面,而是从一种更宏观、更系统化的视角切入。它强调的不仅仅是“如何做”,更是“为何这样做”,以及“如何做得更好”。书中详细地介绍了有机生产中的“全链条管理”,从种子、土壤、水源的选择,到种植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科学的考量和精心的设计。它没有回避使用一些专业术语,但总是会辅以通俗易懂的解释和生动的比喻,比如,在讲解如何构建健康的土壤生态系统时,作者将土壤比作一个“微型生物王国”,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居民”在辛勤工作,维持着整个生态的平衡。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探讨,它不仅仅是关于环境的保护,更是关于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的平衡。作者通过几个实际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规范化的有机生产,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同时也改善了农民的生活,促进了乡村的振兴。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一条清晰的有机农业发展路径,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一种智慧的结晶,一种对未来的承诺。
评分刚拿到这本《有机蔬菜规范化生产保鲜与出口》,我以为它会是一本冰冷的技术手册,充斥着各种数据和图表,读起来会相当枯燥。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书中对于“保鲜”这一环节的探讨,简直就像一本关于时间魔法的奇幻小说。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各种冷库设备的参数,而是从蔬菜自身的生命周期出发,娓娓道来。他解释了为什么有些蔬菜采摘后会迅速失水,有些又为何能保持数周的鲜嫩。他分享了各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保鲜方法,比如,在不破坏蔬菜纤维结构的前提下,如何利用温差和湿度来延长其“生命力”。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呼吸调控”的章节,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将蔬菜比作是还在“呼吸”的生命体,而他所做的,就是为它们创造一个最适宜的“微环境”,让它们的呼吸速率减缓,从而延缓衰老。书中还穿插了许多有趣的实验数据,但都不是那种让人望而生畏的学术研究,而是通过对比实验,直观地展示了不同保鲜技术的效果。比如,将同一批次的小番茄,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储存,然后拍照记录它们的变化过程。读到这里,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实验室,看着无数新鲜的蔬菜在作者的巧手下,悄悄地“暂停”了时间的流逝。这不仅仅是关于保存食物的技术,更是一种对食物本身的尊重,一种对消费者健康的负责。它让我看到了,即使在运输和储存的过程中,有机蔬菜的品质依然可以被精心守护。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上印着“有机蔬菜规范化生产保鲜与出口”的字样,我当初拿到这本书,脑子里浮现的画面是那种硬核的农业技术指南,想着里面应该充斥着各种专业术语,各种复杂的栽培流程,还有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化学成分分析图表。然而,当我真正翻开它,却意外地发现,这本书的开篇并没有直接切入那些艰深的理论,反而用一种非常生动、贴近生活化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小农户如何从零开始,一步步将自家种植的蔬菜,从田间地头,变成摆在城市餐桌上的有机佳品。它没有回避技术细节,但表达方式却异常易懂,仿佛作者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邻居,坐在你旁边,一边啃着自家种的黄瓜,一边给你娓娓道来。他分享了如何辨别土壤的肥力,如何观察叶片的颜色来判断是否需要施肥,甚至连浇水的水量和频率都讲得细致入微。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生物防治”的章节,没有枯燥地列举各种杀虫剂的成分,而是通过讲述几个生动的案例,说明如何利用益虫来克制害虫,如何通过调整种植密度来减少病害的发生。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作者在阳光下弯腰劳作的身影,听到了他爽朗的笑声,甚至闻到了泥土和新鲜蔬菜混合的清香。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让我看到了有机蔬菜生产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种对土地的敬畏,一种对健康的承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它让“有机”这个概念不再遥不可及,而是化作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充满了温情和希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