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描述
【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的书籍包含(二手旧书、新书)均为正版,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为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二手书籍,8成新左右,不缺页,不影响阅读和使用,发货前会再次检查。
二手书籍,没有光盘、学习卡等附带产品。
二手书籍,或多或少都有笔记和重点勾画,比较挑剔和习惯用新书的买家请谨慎购买。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数据通信原理(第2版)
定价:38.00元
作者:毛京丽,李文海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0-12-01
ISBN:9787563515677
字数:480000
页码:360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首先介绍了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然后对数据信号的基带传输、频带传输和数字数据传输这3种基本传输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接着分析了差错控制的基本理论及应用、几种数据交换方式(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和帧方式)及通信协议,继而介绍了分组交换网、帧中继网和数字数据网(DDN)的基本构成及应用,后介绍了Inter与宽带IP城域网的相关内容。
全书共有7章:章概述,第2章数据信号传输,第3章差锚控制,第4章数据交换,第5章通信协议,第6章数据通信网,第7章Inter与宽带IP城域网。
为便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归纳总结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每章后都附有本章重点内容小结和复习题。
本书取材适宜、结构合理、阐述准确、文字简练、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条理清晰、逻辑性强,易于学习、理解和讲授。
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通信专业教材,也可作为从事通信工作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书。
目录
章 概述
1.1 数据通信的概念
1.2 数据通信系统的构成
1.3 数据通信传输信道
1.4 数据通信网与计算机通信网
1.5 数据传输方式
1.6 数据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1.7 信道容量
小结
习题
第2章 数据信号的传输
2.1 数据信号及特性描述
2.2 数据信号的基带传输
2.3 数据信号的频带传输
2.5 格型编码调制及几种调制解器简介
2.6 数据信号佳接收及佳接收误码性能分析
2.7 数据信号的数字传输
小结
习题
第3章 差错控制
3.1 差错控制的基本概念及原理
3.2 简单的差错控制编码
3.3 汉明码及线性分组码
3.4 循环码
3.5 卷积码
3.6 简单差错控制协议
小结
习题
第4章 数据交换
4.1 概述
4.2 电路交换方式
4.3 报文交换方式
4.4 分组交换方式
4.5 帧方式
4.6 几种交换方式的比较
小结
习题
第5章 通信协议
5.1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5.2 物理层协议
5.3 数据链路传输控制规程
5.4 CCITT X.25建议
5.5 分组装/拆相关协议
5.6 X.75/X32/X121建议
小结
习题
第6章 数据通信网
第7章 Inter与宽带IP城域网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数据通信基础与网络技术》 一、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与模型 数据通信作为现代信息社会赖以运转的基石,其核心在于信息的有效传输与交换。本书旨在深入剖析数据通信的底层原理,从最基础的概念入手,逐步构建读者对整个数据通信体系的全面认知。 信息与信号: 我们首先探讨信息的本质,以及如何将其转化为可传输的信号。这包括了数字信息与模拟信息、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的区别,以及它们在通信过程中的转换方式,如编码、调制等。理解信号的特性,如频率、幅度、相位,对于理解后续的传输机制至关重要。 通信系统模型: 数据通信系统通常可以抽象为一个通用模型,包括信源、发送器、信道、接收器和信宿。本书将详细解析模型中各组成部分的功用和相互关系。信源负责产生信息,发送器将其转化为适合传输的信号,信道是信号传播的媒介,接收器负责捕获并恢复信号,而信宿则是信息的最终接收者。 关键术语与度量: 掌握数据通信中的核心术语是理解后续内容的基础。我们将定义并解释诸如带宽(Bandwidth)、数据率(Data Rate)、延迟(Latency)、吞吐量(Throughput)、误码率(Bit Error Rate, BER)等关键指标,并阐述它们如何影响通信系统的性能。理解这些度量有助于我们评估和优化通信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 网络拓扑结构: 在探讨数据传输的物理媒介之前,了解数据在网络中如何连接和组织是必不可少的。本书将介绍几种典型的网络拓扑结构,包括总线型(Bus)、星型(Star)、环型(Ring)和网状型(Mesh)拓扑,分析它们的优缺点,以及在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性。 二、 数据传输的物理媒介与编码技术 信号的有效传输离不开合适的物理媒介和精密的编码技术。本章将深入探讨数据通信的物理基础,以及如何将数字信息转化为适合在这些媒介上传输的信号。 传输介质: 我们将详细介绍数据通信中常用的物理传输介质,包括: 导向传输介质: 如双绞线(Twisted Pair)、同轴电缆(Coaxial Cable)和光纤(Optical Fiber)。我们将分析它们的结构、工作原理、传输特点(如带宽、衰减、抗干扰能力)以及适用范围。光纤通信作为现代高速数据传输的主力,将得到重点介绍。 非导向传输介质: 即无线传输,包括微波(Microwave)、射频(Radio Frequency)和红外线(Infrared)等。我们将讨论它们的工作原理、传播方式(如视距传播、绕射)以及在卫星通信、移动通信等领域的应用。 信号编码: 为了在传输媒介上可靠地表示数字信息,需要采用各种编码技术。本章将详细介绍: 基带传输编码: 如单极性码(Unipolar)、极性码(Polar,包括NRZ、RZ)、双极性码(Bipolar,如AMI、Manchester)。我们将分析这些编码方式在信号频谱、直流分量、自同步能力方面的特性。 带通传输编码(调制): 当信号需要在射频等载波上进行传输时,需要进行调制。我们将介绍调幅(AM)、调频(FM)和调相(PM)等基本模拟调制技术,以及数字调制技术,如移幅键控(ASK)、移频键控(FSK)、移相键控(PSK)和正交幅度调制(QAM)。这些调制技术是无线通信和许多现代数据传输系统的核心。 数据率与带宽的关系: 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奈奎斯特定理(Nyquist Theorem)和香农定理(Shannon Theorem),阐述理论上信道能够传输的最大数据率与信道带宽、信噪比之间的关系,这为理解数据通信的性能极限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 数据链路层:可靠传输的实现 数据链路层是网络通信的第二层,其核心任务是在不可靠的物理链路上实现可靠的数据传输。本章将深入探讨数据链路层的关键技术。 差错控制(Error Control):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由于噪声和干扰,会产生比特错误。差错控制技术旨在检测并纠正这些错误。 错误检测码: 如奇偶校验(Parity Check)、纵向冗余校验(LRC)、横向冗余校验(CRC)和校验和(Checksum)。本书将详细介绍这些方法的原理、编码方式以及它们在检测不同类型错误方面的效率。 错误纠正码(ECC): 如汉明码(Hamming Code)和里德-所罗门码(Reed-Solomon Code)。我们将探讨ECC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如何在检测错误的同时进行纠正,从而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流量控制(Flow Control): 为了防止发送方的数据发送速率过快而导致接收方来不及处理,需要进行流量控制。 停止-等待协议(Stop-and-Wait ARQ): 最简单的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协议,我们将分析其工作流程、效率瓶颈以及局限性。 滑动窗口协议(Sliding Window Protocol): 如后退N帧协议(Go-Back-N ARQ)和选择重传协议(Selective Repeat ARQ)。我们将深入解析滑动窗口机制,包括发送方和接收方的窗口大小、确认(ACK)和否定确认(NAK)帧的使用,以及它们如何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和可靠性。 介质访问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 MAC): 在共享通信媒介的网络中(如以太网),需要一套机制来协调多个设备对媒介的访问,避免冲突。 随机访问协议: 如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用于有线网络)和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避免(CSMA/CA,用于无线网络)。我们将详细分析它们的运作原理、性能特点以及在以太网等典型网络中的应用。 受控访问协议: 如令牌传递(Token Passing)和轮询(Polling)。我们将介绍这些协议的工作方式,以及它们在令牌环网(Token Ring)和FDDI等网络中的应用。 局域网(LAN)技术: 本章还将介绍构成现代局域网的基础技术,特别是以太网(Ethernet)的标准,包括其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规范,如IEEE 802.3系列标准。 四、 网络层:数据包的路由与转发 网络层是数据通信体系中负责将数据包从源主机路由到目的主机的关键层。本章将聚焦于网络层的功能和协议。 逻辑寻址(Logical Addressing): 为了在全球范围内的网络中唯一地标识一个设备,网络层引入了逻辑地址的概念。 IP地址(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 我们将深入介绍IPv4和IPv6的地址结构、分类(如A、B、C类地址,以及无类域间路由选择CIDR)、子网划分(Subnetting)的概念,以及IPv6的优势和地址分配机制。 MAC地址与IP地址的关系: ARP(地址解析协议)和RARP(反向地址解析协议)将是重点,解释它们如何实现逻辑地址和物理地址的映射。 路由选择(Routing): 路由选择是网络层最核心的功能之一,它决定了数据包从源到目的地的路径。 路由表(Routing Table): 介绍路由表的构成、作用以及如何更新。 路由选择算法: 距离向量路由选择算法(Distance-Vector Routing): 如RIP(路由信息协议)。我们将分析其工作原理、收敛过程以及“计数到无穷”问题。 链路状态路由选择算法(Link-State Routing): 如OSPF(开放最短路径优先)。我们将详细讲解其建立邻居关系、传播链路状态信息、构建网络拓扑图以及计算最短路径的过程。 路径向量路由选择算法(Path-Vector Routing): 如BGP(边界网关协议)。我们将介绍BGP在AS(自治系统)之间的路由选择机制,以及其在互联网骨干网中的重要作用。 数据包转发: 路由器根据路由表中的信息,将接收到的数据包从输入端口转发到合适的输出端口。我们将分析路由器的内部工作原理。 网络层协议: IP协议(Internet Protocol): 详细介绍IP数据报的格式、字段含义,以及TTL(生存时间)等重要机制。 ICMP协议(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 介绍ICMP报文的种类(如Echo Request/Reply,Destination Unreachable)及其在诊断和报告网络问题的应用。 ARP协议(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再次强调ARP在IP网络中解析MAC地址的关键作用。 网络层设备: 路由器(Router)是网络层的核心设备,我们将讨论其功能和工作原理。 五、 传输层:端到端的可靠通信 传输层负责在端到端的主机之间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并为应用层提供接口。本章将重点介绍传输层的协议和功能。 传输层的功能: 进程到进程的通信: 传输层通过端口号(Port Number)实现多进程之间的通信,为应用层提供服务。我们将介绍著名的端口号分配,如 well-known ports, registered ports, dynamic ports。 分段与重组(Segmentation and Reassembly): 将应用层的大块数据分割成适合传输的小段(Segments),并在接收端重新组装。 连接管理(Connection Management): 负责建立、维护和终止端到端的连接。 复用与分用(Multiplexing and Demultiplexing): 允许多个应用进程共享一条网络连接。 TCP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作为面向连接、可靠的传输协议,TCP是互联网上最重要的协议之一。 三次握手(Three-Way Handshake): 详细解析TCP连接建立过程,SYN、SYN-ACK、ACK的交换,以及超时和重传机制。 四次挥手(Four-Way Handshake): 解析TCP连接终止过程,FIN、ACK的交换。 可靠传输机制: 序列号(Sequence Number)与确认号(Acknowledgement Number): 实现数据的有序传输和确认。 计时器(Timers)与重传(Retransmission): 确保数据不会丢失。 滑动窗口(Sliding Window)用于流量控制: TCP的接收窗口(Receiver Window)机制,动态调整发送速率。 拥塞控制(Congestion Control): TCP通过慢启动(Slow Start)、拥塞避免(Congestion Avoidance)、快速重传(Fast Retransmit)和快速恢复(Fast Recovery)等算法,有效避免网络拥塞,提高网络利用率。 UDP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 作为无连接、不可靠的传输协议,UDP适用于对实时性要求高、允许少量丢包的应用。 UDP报文段格式: 介绍UDP报文段的简单结构,包括端口号、长度和校验和。 UDP的优势与应用: 讨论UDP在DNS、DHCP、VoIP、流媒体等应用中的使用场景。 传输层与应用层的接口: Socket编程模型将作为传输层与应用层交互的桥梁进行介绍。 六、 应用层:为用户提供服务的协议 应用层是用户直接交互的层面,提供了各种网络服务。本章将介绍几种典型的应用层协议。 域名系统(DNS - Domain Name System): 域名与IP地址的映射: 解释DNS的作用,如何将易于记忆的域名解析为IP地址。 DNS的层级结构: 介绍根域名服务器、顶级域名服务器、权威域名服务器等。 DNS查询过程: 递归查询与迭代查询。 万维网(WWW - World Wide Web): HTTP协议(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介绍HTTP的工作原理,请求/响应模式,GET、POST等方法,状态码(如200 OK, 404 Not Found),以及HTTP/1.1和HTTP/2的改进。 HTML(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与URL(Uniform Resource Locator): 介绍网页结构和资源定位的方式。 文件传输协议(FTP - File Transfer Protocol): 介绍FTP的控制连接与数据连接,上传、下载文件的过程。 电子邮件(E-mail): SMTP协议(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 用于发送电子邮件。 POP3协议(Post Office Protocol version 3)与IMAP协议(Internet Message Access Protocol): 用于接收电子邮件。 网络管理协议(NMP -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 SNMP协议(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 介绍SNMP代理、管理器以及MIB(Management Information Base)的概念,用于监控和管理网络设备。 七、 网络安全基础 随着数据通信的广泛应用,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本章将初步探讨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技术。 网络攻击的类型: 介绍常见的网络攻击,如拒绝服务攻击(DoS/DDoS)、嗅探(Sniffing)、欺骗(Spoofing)、中间人攻击(Man-in-the-Middle)等。 加密技术: 对称加密(Symmetric Encryption): 如DES、AES,介绍其工作原理和优缺点。 非对称加密(Asymmetric Encryption): 如RSA,介绍公钥与私钥的概念,以及其在密钥交换和数字签名中的应用。 认证与授权: 介绍用户身份的验证机制。 防火墙(Firewall): 介绍防火墙的作用和基本工作原理。 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 介绍VPN如何构建安全的隧道,实现远程访问。 八、 现代网络技术与发展趋势 本章将对一些新兴和重要的网络技术进行介绍,并展望数据通信的未来发展。 无线通信技术: Wi-Fi(IEEE 802.11系列): 介绍不同Wi-Fi标准(如802.11n, ac, ax)的特点和性能提升。 移动通信技术(4G/5G): 介绍蜂窝网络的演进,5G的核心技术(如Massive MIMO, Network Slicing)及其带来的机遇。 云计算与大数据: 探讨数据通信在支撑云计算和大数据处理中的作用。 物联网(IoT - Internet of Things): 介绍物联网的架构、通信协议(如MQTT, CoAP)以及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软件定义网络(SDN - 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 介绍SDN如何将网络控制与转发平面分离,实现网络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网络虚拟化: 探讨虚拟局域网(VLAN)、虚拟专用网(VPN)以及网络功能虚拟化(NFV)。 通过以上八个章节的学习,读者将能够对数据通信的原理、技术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有一个深入而系统的理解。本书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读者构建一个扎实的数据通信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