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7302263319 光纤通信原理(第2版)(21世纪高等学校规划教材 电子信息)

9787302263319 光纤通信原理(第2版)(21世纪高等学校规划教材 电子信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袁国良著 著
图书标签:
  • 光纤通信
  • 光纤
  • 通信原理
  • 电子信息
  • 教材
  • 21世纪高等学校规划教材
  • 高等教育
  • 理工科
  • 电子工程
  • 信息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聚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263319
商品编码:2954033451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光纤通信原理(第2版)(21世纪高等学校规划教材 电子信息)

定价:29.50元

作者:袁国良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5-01

ISBN:9787302263319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40kg

编辑推荐


本书力求从基础知识出发,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对光纤通信原理进行全面的介绍。

注重可读性和实用性,提供PPt课件,习题解答。

本书可以满足对高等学校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需要,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学生学习,同时可供从事该领域工作的广大科研与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内容提要


  《21世纪高等学校规划教材·电子信息:光纤通信原理(第2版)》主要介绍光纤通信的原理及其发展;光纤通信的物理学基础;光纤的传输理论和特性;光源和光电检测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光发射机和光接收机,光缆和光纤通信器件;光纤通信系统的构成、性能和设计;系统性能的提高,包括光放大和色散补偿技术、光波分复用技术、相干光通信、光孤子通信等;光纤通信的基本实验。
  本书力求从基础知识出发,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以方便读者阅读。本书可以作为高等学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从事光纤通信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章 光纤通信概述
1.1 什么是光纤通信
1.2 光纤通信的发展历史
1.3 光纤通信的优点及其应用
1.4 光纤通信系统的组成
1.5 光纤通信的发展趋势
小结
习题

第2章 光的性质
2.1 光的反射、折射和全反射
2.2 光的电磁理论
2.3 光的干涉和衍射
2.4 光的偏振
2.5 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
2.6 光的量子性
2.7 激光
小结
习题

第3章 光纤
3.1 光纤概述
3.2 多模光纤的射线光学理论分析
3.3 阶跃型光纤的波动光学理论
3.4 阶跃型光纤标量模的可导与截止
3.5 光纤的损耗特性
3.6 光纤的色散特性
3.7 光纤的非线性效应
3.8 单模光纤
小结
习题

第4章 光源和光电检测器
4.1 半导体的能带理论
4.2 PN结的能带结构
4.3 光源的异质结结构
4.4 发光二极管
4.5 半导体激光器
4.6 LD的工作特性
4.7 光电检测器
4.8 PIN和APD的工作原理
4.9 光电检测器的工作特性
小结
习题

第5章 光端机
5.1 光源与光纤的耦合
5.2 光调制
5.3 光发射机
5.4 光接收机
5.5 光接收机的噪声分析
5.6 光接收机的误码率和接收灵敏度
5.7 光中继器
小结
习题

第6章 光缆和光纤通信器件
6.1 光纤的温度特性和机械特性
6.2 光缆的种类、材料及其结构
6.3 光纤通信器件及其性能参数
6.4 光纤的连接和光纤连接器
6.5 光纤分路与耦合器
6.6 光衰减器和光隔离器
6.7 光开关
小结
习题

第7章 光纤通信系统
7.1 数字光纤通信系统
7.2 同步数字体系
7.3 光纤通信的线路码型
7.4 光纤损耗和色散对系统的限制
7.5 光纤通信的性能指标
7.6 光纤通信系统设计
7.7 光纤通信工程概述
小结
习题

第8章 系统性能的提高
8.1 光放大器及其工作性能
8.2 掺铒光纤放大器
8.3 光纤喇曼放大器
8.4 色散补偿技术
8.5 多信道复用技术
8.6 光波分复用原理
8.7 光波分复用技术
8.8 光波分复用器
8.9 WDM设计中考虑的重要问题
8.10 相干光纤通信和光孤子通信
小结
习题

第9章 光网络
9.1 SDH光同步数字传送网
9.2 WDM光传送网
9.3 智能光网络
9.4 城域光网络
9.5 光纤接入网
小结
习题

0章 光纤通信实验
10.1 光纤认识实验
10.2 光纤通信基础实验
10.3 光纤衰减系数测量
10.4 多模光纤带宽的测量
10.5 光纤无源器件特性
10.6 光发送实验
10.7 光接收实验
10.8 光波分复用实验
10.9 光纤通信仿真实验
小结
附录A SDH系统光接口标准
附录B 光纤通信常用英文缩写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光纤通信系统概论 第一章 引言 本章将深入探讨光纤通信作为一项革命性技术,如何重塑了全球信息传输的面貌。我们将从历史的视角出发,回顾通信技术发展的里程碑,重点聚焦光纤通信从萌芽到蓬勃发展的关键节点。通过理解其发展脉络,读者将能更深刻地认识到光纤通信在现代社会中的核心地位。 1.1 通信技术的发展简史 早期信号传递: 从烽火、信鸽到电报、电话,人类一直在寻求更快速、更可靠的远距离信息传递方式。早期的通信手段虽然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但其传输速率、容量和保真度都存在显著的局限性。 电信号的时代: 电话的发明标志着电信号传输的开始,随后电缆的应用使得长距离通信成为可能。然而,铜线电缆固有的衰减和干扰问题,限制了通信的带宽和传输距离。 无线通信的兴起: 无线电波的发现和应用,打破了物理线路的束缚,极大地扩展了通信的范围,催生了广播、电视以及后来的移动通信。但无线通信在信息密度和安全性方面仍面临挑战。 光通信的曙光: 随着激光的诞生和光纤材料研究的突破,利用光波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输的可能性逐渐显现。光纤通信以其前所未有的带宽、极低的损耗和抗干扰能力,预示着通信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1.2 光纤通信的定义与基本构成 核心概念: 光纤通信是指利用光波作为信息载体,通过光纤作为传输介质进行信息传输的通信方式。与传统的电信号通信相比,光信号具有更高的频率,意味着更高的信息携带能力。 系统组成: 一个典型 的光纤通信系统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 光源(Transmitter): 将电信号转换成光信号的设备,常用的有激光器(Laser Diode, LD)和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 LED)。光源的性能直接影响通信系统的速率和传输距离。 传输介质(Transmission Medium): 光纤是光信号传输的通道。光纤是一种细如发丝的玻璃或塑料纤维,能够将光信号以很低的损耗长距离传输。 光检测器(Receiver): 将接收到的光信号还原成电信号的设备,常用的有光电二极管(Photodiode)。光检测器的灵敏度和响应速度是决定接收端性能的关键。 其他关键组件: 除了上述核心部分,一个完整的系统还包括光放大器(用于补偿光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光复用器/解复用器(用于实现波分复用,提高传输容量)、光开关、光连接器等。 1.3 光纤通信的优势与重要性 巨大的传输带宽: 光的频率极高,能够承载的信息量远超电信号。这使得光纤通信能够实现超高速率的数据传输,满足大数据时代日益增长的通信需求。 极低的传输损耗: 现代光纤的损耗非常低,特别是在特定波长范围内,信号可以在数百甚至数千公里内传输而不衰减过多,大大减少了对中继器的需求。 优异的抗干扰能力: 光纤本质上是非导电的玻璃纤维,因此不易受到电磁干扰(EMI)的影响,在高密度电磁环境下的通信表现尤为突出,保障了信号的纯净和稳定。 不受串扰影响: 光信号在不同光纤之间传输时,信号串扰极小,这使得在同一光缆中可以传输大量的通信信道,极大地提高了传输效率。 安全性高: 光信号不易被窃听,且窃听会产生明显的损耗,易于被检测到,因此具有较高的通信安全性。 体积小、重量轻: 相较于传统的铜缆,光纤的直径和重量都小得多,在敷设和安装上更加便捷,尤其是在城市地下管网拥挤的情况下优势更为明显。 资源丰富、价格合理: 主要原材料石英砂资源丰富,随着生产技术的成熟,光纤的制造成本也日益降低。 1.4 光纤通信的应用领域 电信网络: 光纤通信是全球骨干网和城域网的主要传输媒介,支撑着电话、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海量信息的传输。 互联网接入: “光进铜退”是宽带接入领域的重要趋势,光纤到户(FTTH)和光纤到桌面(FTTD)的普及,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上网体验。 数据中心: 高速、大容量的数据传输是数据中心的核心需求,光纤通信在此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连接服务器、存储设备和网络设备。 有线电视(CATV): 光纤传输能够提供更高清晰度、更丰富内容的有线电视服务。 工业控制与自动化: 在对实时性、可靠性和抗干扰性要求极高的工业环境中,光纤通信正逐步取代传统的电缆。 军事与国防: 光纤通信的安全性、抗干扰性和高带宽使其成为军事通信和雷达系统等领域的首选。 医疗领域: 如内窥镜、医疗成像等,也广泛应用了光纤技术。 第二章 光纤基础 本章将深入探讨光纤作为核心传输介质的物理原理和结构特性。我们将详细介绍光在光纤中的传播机制,光纤的类型及其结构特点,以及影响光信号传输质量的关键参数。 2.1 光在光纤中的传播原理——全反射 折射定律: 当光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称为折射。折射定律描述了光在两种介质界面上的行为,其数学表达式为 $n_1 sin heta_1 = n_2 sin heta_2$,其中 $n_1$ 和 $n_2$ 分别是两种介质的折射率,$ heta_1$ 是入射角,$ heta_2$ 是折射角。 全反射条件: 当光从光密介质(折射率较高)传播到光疏介质(折射率较低)时,存在一个特定的入射角,称为临界角 ($ heta_c$)。当入射角大于或等于临界角时,光将不再折射进入光疏介质,而是完全反射回光密介质,这就是全反射现象。其条件是 $n_1 > n_2$ 且 $sin heta_1 ge frac{n_2}{n_1}$。 光纤结构与全反射: 光纤由两层同心材料组成:纤芯(core)和包层(cladding)。纤芯的折射率略高于包层。当光从纤芯入射到纤芯与包层的界面时,如果入射角满足全反射条件,光就会在纤芯和包层之间不断反射,从而实现长距离传输。 2.2 光纤的结构与类型 基本结构: 纤芯(Core): 位于光纤中心,是光信号传输的主要区域。通常由高纯度石英玻璃制成,并掺杂少量特定物质以调整其折射率。 包层(Cladding): 包围着纤芯,其折射率略低于纤芯。包层的主要作用是实现全反射,将光信号限制在纤芯内传播。 涂覆层(Coating/Buffer): 位于包层外,通常由塑料材料制成。它提供机械保护,防止光纤表面损伤,并有助于区分不同类型光纤。 加强层(Strength Member): 在一些光缆中,可能还会加入加强材料(如芳纶纱、钢丝等)来提高光缆的抗拉强度。 外护套(Jacket): 保护光缆免受环境因素(如潮湿、化学腐蚀、挤压等)的影响。 光纤分类: 按折射率分布分类: 阶跃折射率光纤(Step-Index Fiber): 纤芯的折射率在横截面上是均匀的,从纤芯中心到纤芯边缘,折射率突然下降到包层的值。这种光纤结构简单,但存在较大的模间色散,限制了其传输速率。 渐变折射率光纤(Graded-Index Fiber): 纤芯的折射率从中心向边缘逐渐降低,呈抛物线或近似抛物线分布。这种设计可以有效减小模间色散,提高传输带宽。 按传播模式分类: 多模光纤(Multimode Fiber, MMF): 纤芯的直径较大(通常为50微米或62.5微米),可以支持多种模式(光传播路径)的光信号同时传播。由于不同模式的光传播路径长度不同,会导致信号失真(模间色散),限制了传输距离和速率。 多模阶跃光纤: 具有阶跃折射率分布,模间色散较大。 多模渐变光纤: 具有渐变折射率分布,模间色散较小,传输性能优于多模阶跃光纤。 单模光纤(Singlemode Fiber, SMF): 纤芯的直径非常小(通常为8-10微米),仅允许单一模式的光信号传播。由于消除了模间色散,单模光纤具有极低的损耗和极高的传输带宽,是长距离、大容量通信的首选。 2.3 光纤的损耗 光信号在光纤中传输时,能量会逐渐衰减,这种现象称为光纤损耗。损耗是限制光纤通信传输距离和速率的关键因素。 吸收损耗: 本征吸收: 光纤材料(如石英)对特定波长光本身的吸收。 杂质吸收: 光纤材料中存在的微量金属离子(如Fe2+, Cu2+)或OH-离子在特定波长下会吸收光能,是主要损耗来源之一。例如,OH-离子的吸收峰在1.38微米附近。 散射损耗: 瑞利散射: 这是光纤损耗中最主要的成分,尤其是在短波长区域。由于光纤材料内部存在微小的密度起伏,当光波经过这些不均匀区域时会发生散射,能量向各个方向辐射。瑞利散射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即$alpha_{Rayleigh} propto 1/lambda^4$。 米氏散射: 由光纤制造过程中引入的较大尺寸的不均匀性(如气泡、杂质颗粒)引起,其散射特性与波长关系不大。 弯曲损耗: 宏观弯曲损耗: 指光缆的整体弯曲。当光纤弯曲半径过小时,部分光会因为无法满足全反射条件而泄露出去。 微观弯曲损耗: 指光纤表面的微小不规则性或由于外部压力引起的局部微小形变,导致光信号泄露。 2.4 色散 色散是指光脉冲在传输过程中,由于不同频率(或不同模式)的光传播速度不同,导致脉冲展宽的现象。色散会引起码间串扰(ISI),限制了通信系统的速率。 模间色散(Intermodal Dispersion): 仅存在于多模光纤中。由于不同模式的光沿着不同的路径传播,其传播时间存在差异,导致脉冲展宽。渐变折射率光纤通过优化折射率分布,可以有效减小模间色散。 材料色散(Material Dispersion): 由于光纤材料的折射率随光波长而变化,不同波长的光在材料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导致脉冲展宽。 波导色散(Waveguide Dispersion): 是由于光纤的结构(纤芯和包层)对不同波长的光具有不同的导波特性,导致不同波长的光在波导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从而引起脉冲展宽。 总色散: 光纤的总色散是材料色散和波导色散的叠加(对于单模光纤)。在某些波长区域,材料色散和波导色散的符号相反,可以相互抵消,实现零色散。 第三章 光源与光检测器 本章将深入探讨构成光纤通信系统核心的光源和光检测器的技术原理、关键参数及其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选择考量。 3.1 光源 光源是光纤通信系统将电信号转换为光信号的关键组件。其性能直接决定了系统的传输速率、距离和信号质量。 激光器(Laser Diode, LD): 工作原理: 激光器是基于受激辐射原理工作的半导体器件。在外加电压下,PN结的载流子发生复合,释放光子。当处于“粒子数反转”状态时,光子会激发周围的原子,产生更多的同相位、同频率、同方向的光子,形成激光。 主要类型: 半导体激光器(Semiconductor Laser): 包括结型(p-n结)、双异质结(DH)激光器,以及量子阱激光器(QWLD)等。 分布反馈(DFB)激光器: 具有精确的波长控制能力,常用于波分复用(WDM)系统中。 可调谐激光器: 能够改变输出光的波长,适用于需要灵活波长配置的系统。 关键参数: 输出功率: 影响传输距离和信号强度。 光谱宽度(线宽): 影响色散和波分复用系统的隔离度。DFB激光器具有窄线宽。 调制速率: 决定了系统可以支持的最大传输速率。 波长: 通常工作在1310nm或1550nm波长窗口,以利用光纤的低损耗特性。 稳定性: 包括光功率稳定性、波长稳定性等。 优点: 输出光功率高,光谱窄,方向性好,响应速度快,易于调制。 缺点: 成本相对较高,对温度和驱动电流的稳定性要求较高。 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 LED): 工作原理: LED是基于自发辐射原理工作的半导体器件。PN结在外加电压下,载流子发生复合,释放光子,但不具备激光的相干性和单色性。 关键参数: 输出功率: 相较于激光器较低。 光谱宽度: 较宽,包含多种波长成分。 调制速率: 相对较低。 波长: 常见于850nm(多模光纤常用)和1300nm。 优点: 成本低廉,结构简单,工作可靠,易于驱动。 缺点: 输出功率较低,光谱较宽,方向性较差,限制了传输速率和距离。 应用: 主要用于短距离、低速率的多模光纤通信,如局域网(LAN)和一些工业现场总线。 3.2 光检测器 光检测器是光纤通信系统中将接收到的光信号还原成电信号的关键组件。其性能直接影响接收灵敏度、误码率和通信质量。 光电二极管(Photodiode): 工作原理: 光电二极管是一种利用光电效应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半导体器件。当光子入射到半导体材料时,会激发电子-空穴对,产生光电流。 主要类型: PIN光电二极管: 由P型半导体、本征(Intrinsic)层和N型半导体组成。本征层较厚,可以吸收大部分光子,具有较高的量子效率和较低的结电容,响应速度快。 雪崩光电二极管(Avalanche Photodiode, APD): 在PIN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高掺杂浓度的耗尽区,在强电场作用下,光生载流子在耗尽区会发生倍增效应,产生“雪崩”电流,从而实现光信号的放大。 关键参数: 响应度(Responsivity): 表征单位光功率产生的光电流大小,单位A/W。 量子效率(Quantum Efficiency): 表征入射光子被吸收并产生载流子对的比例。 暗电流(Dark Current): 在无光照射时,光电二极管产生的电流,会增加系统的噪声。 响应时间/带宽: 决定了光检测器能够处理的信号速度。 噪声等效功率(Noise Equivalent Power, NEP): 表征区分最小信号的能力。 倍增因子(APD): APD的放大倍数。 应用: PIN光电二极管: 成本较低,适用于中低速率、对灵敏度要求不极高的场合。 APD: 具有内部增益,灵敏度高,适用于长距离、高速率、对灵敏度要求高的通信系统。但APD的驱动电压较高,且需要一定的温度补偿。 其他光检测器: 光电倍增管(Photomultiplier Tube, PMT): 具有极高的灵敏度,但体积较大,功耗较高,且对磁场敏感,在光纤通信中的应用较少,更多用于科学研究和低光检测领域。 硅光电倍增管(Silicon Photomultiplier, SiPM): 是一种新型的固体光探测器,结合了APD的高增益和PMT的低噪声优势,在低光强检测领域有广泛应用前景。 第四章 光纤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本章将重点介绍实现高效、高速、大容量光纤通信的关键技术,包括信号的编码、复用、调制以及误码率的控制等。 4.1 光信号的编码与调制 编码: 将原始的数字信息转换成适合光信号传输的码型。 不归零码(Non-Return-to-Zero, NRZ): 信号电平在一个码元周期内保持不变。 归零码(Return-to-Zero, RZ): 信号电平在码元周期中间会回到零电平。 曼彻斯特编码(Manchester Coding): 每个码元包含一个跳变,用于同步。 差分编码(Differential Coding): 如差分相移键控(DPSK),信息编码在相邻码元之间的相位变化上。 窥探码(Scrambling/Descending Code): 用于打破数据中的长串0或1,防止接收端时钟失步,并提高信道利用率。 调制: 将数字信息加载到光载波上,以改变光的某些特性(如强度、频率、相位)。 强度调制(Intensity Modulation, IM): 通过改变光源的输出光功率来表示数字信息。这是最常用的调制方式,如开关键控(On-Off Keying, OOK)。 频率调制(Frequency Modulation, FM): 通过改变光源的输出频率来表示数字信息。 相位调制(Phase Modulation, PM): 通过改变光源的输出相位来表示数字信息。 正交幅度调制(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 QAM): 同时调制幅度和相位,可以实现更高的频谱效率,常用于相干光通信。 4.2 光复用技术 复用技术旨在在同一根光纤中传输更多的信息通道,提高光纤的利用率。 时分复用(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TDM): 将不同的数字信号划分到不同的时间片内,在同一根光纤中轮流传输。 频分复用(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FDM): 将不同的信息信号调制到不同的载波频率上,然后合并在同一根光纤中传输。 波分复用(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WDM): 基本原理: 将不同波长的多路光信号合并(复用)到一根光纤中传输,在接收端再将它们分离(解复用)。 密集波分复用(Dense WDM, DWDM): 光谱间隔非常密集,通常为0.8nm(100GHz)或0.4nm(50GHz),每根光纤可以承载数十甚至上百个波长通道,极大地提高了传输容量。 稀疏波分复用(Sparse WDM, SWDM): 光谱间隔较宽,通道数较少,成本较低,常用于一些对容量要求不那么极致的场合。 波分复用器/解复用器(WDM Multiplexer/Demultiplexer): 实现多路光信号的合波和分波的关键器件,如棱镜、衍射光栅、干涉仪等。 4.3 光放大技术 光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会产生损耗,需要通过光放大器进行补偿,以延长传输距离。 掺铒光纤放大器(Erbium-Doped Fiber Amplifier, EDFA): 工作原理: 在光纤中掺入稀土元素铒(Er),当泵浦光(通常为980nm或1480nm)注入时,铒离子被激发到高能级,当信号光(通常在1550nm附近)经过时,会发生受激辐射,放大信号光。 优点: 增益高、带宽宽、噪声低、不需要电-光转换,易于集成。 应用: 是目前最广泛应用的光放大器,是实现超长距离、大容量光通信的核心技术。 半导体光放大器(Semiconductor Optical Amplifier, SOA): 工作原理: 基于半导体PN结的受激辐射原理,与激光器类似,但其结构没有谐振腔,不能产生激光,而是放大输入光信号。 优点: 体积小,易于集成,可工作在不同波长范围。 缺点: 噪声系数相对EDFA较高,增益带宽可能不如EDFA。 应用: 常用于波分复用系统中的增益均衡、信号再生和光开关等。 4.4 误码率(Bit Error Rate, BER)与信号质量 误码率(BER): 定义为传输错误比特数与总传输比特数的比值,是衡量数字通信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例如,BER为$10^{-9}$表示每传输$10^9$个比特,平均有1个比特出错。 影响BER的因素: 噪声: 光检测器的散粒噪声、热噪声,以及放大器的放大噪声等。 色散: 导致码间串扰。 非线性效应: 如自相位调制(SPM)、交叉相位调制(XPM)、四波混频(FWM)等,在光功率较高时会显著影响信号质量。 损耗: 信号功率过低会增加噪声的影响。 信号质量监测: 眼图(Eye Diagram): 将接收到的数字信号叠加显示,形成类似“眼睛”的图形。眼图的“开放度”可以直观地反映信号的质量,如噪声、抖动、色散等。眼高越高、眼宽越宽,信号质量越好。 接收灵敏度: 指在给定的误码率下,接收端所需的最小光输入功率。 第五章 光纤通信网络架构与发展趋势 本章将概述当前主流的光纤通信网络架构,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沿技术。 5.1 光纤通信网络架构 接入网(Access Network): 连接用户终端与核心网的局部网络,如FTTH(光纤到户)、FTTB(光纤到楼)、FTTC(光纤到路边)等。 城域网(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MAN): 连接城市内不同区域或企业的网络,通常采用DWDM技术实现高容量传输。 骨干网(Backbone Network): 承载长距离、大容量数据传输的国家或洲际网络,是整个通信网络的核心。 数据中心互联(Data Center Interconnect, DCI): 连接数据中心之间的高速光通信链路。 5.2 相干光通信 基本原理: 相干光通信利用接收端本振光与接收到的信号光进行干涉,以提取信号的幅度和相位信息。相比于传统的强度调制,相干光通信可以调制更多的信息到光载波上(如QAM),并利用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补偿色散和补偿其他失真,从而实现更高的传输速率和更远的传输距离。 关键技术: 高性能激光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高级调制格式(如16QAM, 64QAM)、高灵敏度相干接收机。 优势: 极高的频谱效率,能够实现Tb/s级别的单通道传输速率。 5.3 光网络的可编程性与智能化 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 SDN): 通过将网络控制平面与数据平面分离,实现网络的集中控制和灵活配置。 网络功能虚拟化(Network Functions Virtualization, NFV): 将传统上运行在专用硬件上的网络功能(如路由器、防火墙)虚拟化到通用服务器上,提高网络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人工智能(AI)在光网络中的应用: 智能路由与流量调度: 根据网络状况实时调整数据流路径,优化网络性能。 预测性维护: 通过分析设备运行数据,预测潜在故障,提前进行维护。 网络故障诊断与恢复: 快速定位和解决网络问题。 资源优化: 动态分配和管理网络资源,提高效率。 5.4 未来发展趋势 更高的传输速率: 单通道速率将持续向Tb/s级别发展。 更广的带宽和更低的成本: 推动DWDM技术进一步发展,降低单位比特的传输成本。 网络融合: 进一步融合数据通信、通信网络和计算能力,实现更智能、更一体化的网络。 全光网络: 减少光-电-光转换环节,提高网络效率和降低能耗。 新型光纤材料与器件: 如空芯光纤、量子点光源/探测器等。 面向6G及未来通信: 光纤通信将在未来的6G甚至更先进的通信技术中扮演更加核心的角色,支持超大规模连接、超高带宽和超低时延的需求。 结语 光纤通信技术作为现代信息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石,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从宏观的网络架构到微观的光学原理,每一项技术的进步都凝聚着无数科研人员的智慧和努力。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和创新,光纤通信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篇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注入更强大的动力。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能引领我思考光纤通信未来的发展趋势。虽然我明白它是一本原理性的教材,但如果能在适当的地方,比如在介绍现有技术的同时,稍微提及一下下一代光纤通信可能的研究方向,或者在总结部分对行业发展做出一些展望,那就更好了。例如,在讨论现有传输速率的瓶颈时,如果能提及如超大有效面积光纤、空分复用(SDM)等前沿概念,哪怕只是简要介绍,都能激发我的思考。我更希望它能教会我如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仅仅记住一些公式和概念。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实验指导或者仿真练习的建议,那就更完美了,这样我就可以动手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光纤通信原理(第2版)》的时候,并没有立刻去翻看具体内容。我更倾向于先从书的整体框架和叙述风格来感受一下。从“21世纪高等学校规划教材”这个定位,我猜想它的语言会比较学术化,但又会努力做到通俗易懂,以便于学生理解。我个人比较在意的是书中是否能够提供足够多的数学推导和公式解释,来帮助我理解背后的物理原理。毕竟,很多光纤通信的概念,比如光场的传播、模式理论,都需要一定的数学工具来支撑。如果书中能够提供详细的数学推导过程,并且对每个公式的含义和物理意义进行清晰的解释,那对我来说将是极大的帮助。反之,如果只是简单罗列公式,而缺乏深入的解释,那学习起来可能会比较吃力,我也会觉得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有所欠缺。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简约的风格,深蓝色的背景配上光纤的抽象图案,显得专业又现代。我一直对光纤通信这个领域很感兴趣,觉得它在信息时代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数据传输的“高速公路”。从书名和系列名称来看,这本书应该会比较系统地介绍光纤通信的基本原理,理论知识应该比较扎实。我比较期待书中关于光纤的物理特性、光信号的产生、传输和接收等方面的讲解。毕竟,要理解一个系统的运作,首先得弄清楚其最基础的组成部分和工作机制。而且“第2版”通常意味着内容会有更新和改进,希望能涵盖一些近些年光纤通信领域的新进展,比如更高速率的传输技术,或者在一些特定应用场景下的优化方案。我对这本书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它能成为我深入学习光纤通信的入门读物,为我打下坚实的基础,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更复杂的光纤通信系统。

评分

拿到这本《光纤通信原理(第2版)》,我第一反应就是它在内容深度上可能会有所取舍。作为一本“21世纪高等学校规划教材”,它的定位很明确,就是为高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学习。这意味着书中很可能不会涉及过于前沿、尚未成熟的研究性内容,而是聚焦于光纤通信的经典原理和核心技术。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对于光信号在光纤中传输损耗和色散的解释。这部分内容往往是理解光纤通信性能瓶颈的关键,也是设计和优化传输系统的基础。如果能详细讲解各种损耗机制(如吸收损耗、瑞利散射损耗)以及色散的种类(如材料色散、波导色散、模式色散)及其影响,并且给出相应的抑制方法,那将对我非常有价值。同时,我希望书中对光放大器(如EDFA)的工作原理和应用能有清晰的阐述,因为这是实现长距离光传输不可或缺的设备。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编排是让我比较好奇的一个点。我预测,它很可能会从光纤的物理特性讲起,比如光纤的结构、折射率分布、全内反射原理等等,这是理解光信号如何在其中传播的基础。紧接着,应该会进入光信号的产生,可能涉及激光器、LED等光源,以及调制技术。然后是传输部分,重点会放在光纤本身的传输特性,以及如何克服信号衰减和失真。最后,可能还会涉及光信号的接收和解调。我尤其希望书中能在实际应用方面有所侧重,比如结合一些典型的光网络架构,像点对点传输、波分复用(WDM)等,来阐述光纤通信原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如果能有一些案例分析或者电路图示,那将大大提高我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作为一个正在学习相关课程的学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足够的支持,让我能够融会贯通,学有所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