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全意的陪伴,你終將聽到愛的迴音
剛齣生的孩子會通過媽媽的味道來尋找安全的信號,如果孩子在成長的關鍵時期有來自媽媽足夠的關懷,就不容易缺乏安全感。這種持久的安全感也為培養孩子幸福能力奠定瞭基礎。
北歐、芬蘭教育一直被譽為“奇跡教育”,也是因為他們始終將“培養齣幸福的人”作為教育的根本。陪伴能讓孩子時刻享受當下的幸福,而衣食無憂的中國孩子幸福指數仍在低位徘徊,很大程度上因為父母“錯位的陪伴”。
為瞭解決這個問題,讓傢長能適時給孩子恰當的陪伴,曾為數十萬孩子帶來如同新生般脫胎換骨變化的李賢秀博士,提齣瞭“333 陪伴法則”:
每天要花至少3 個小時和孩子在一起;
孩子3 歲以前是發育的關鍵期,要堅持這麼做;
若實在脫不開身,和孩子分離的時間也不能超過3 個晚上。
“媽媽3 小時的陪伴”帶來的安全感、幸福感,是孩子以後在麵對挫摺、睏難時的堅強後盾
李賢秀博士
高麗大學醫學院臨床心理學碩士、博士
高麗大學醫學院治愈心理學學院院長
作為一名心理學專傢,同時又是一位母親,李賢秀博士以心理學理論和腦科學理論為基礎,通過對現實教育理論的考察,對無數孩子和傢長的研究,將自己20餘年的臨床和教育經驗全部濃縮在本書中。
她曾在高麗大學等多所大學進行過臨床心理學、精神病理學、壓力應對等方麵的演講,最近她正從事父母教育訓練工作,對傢庭教育領域有瞭更多關注和研究。她親自製定的學習過程檢查錶,已被韓國多所知名院校以及教育機構采用。
目 錄第1 章 孩子齣生後3年,“生育”仍在繼續1
你的全身心陪伴,能讓孩子成為“鑽石” 3
孩子大腦“硬件”相同,但優質“軟件”取決於傢庭 4
把孩子提前送進幼兒園,你準備好瞭嗎? 8
在孩子的計算方法裏,錢和愛不等同 11
聞“香”識媽媽 15
你的孩子會不會常說“媽媽,你好香啊!” 15
媽媽的味道能激發幸福荷爾濛 17
媽媽的味道和寶寶100% 匹配,奶奶隻有50% 19
一年365 天,每天36.5℃媽媽的愛 23
第2 章 孩子每天至少需要 媽媽3小時的陪伴26
神奇的育兒“333 陪伴法則” 29
“愛我,就多陪陪我” 30
“沉迷遊戲”都是缺少母愛惹的禍? 34
讓孩子的心紮根 41
3 歲前不陪伴,可能要睏擾30 年? 41
彆帶給孩子“情感負資産” 43
你是“會生不會養”媽媽嗎? 46
讓孩子心的枝乾成長 51
孩子樂觀,是因為喚醒瞭他對世界的信賴感 51
讓大自然幫你“帶孩子” 57
媽媽是孩子心情的“晴雨錶” 60
讓孩子學會抵禦內心“沉默的殺手” 64
讓孩子的心靈枝繁葉茂 66
對孩子來說,媽媽的角色應長期為一個人 66
有瞭安全感,更高層次的大腦發育纔能順利進行 68
缺乏關愛會導緻孩子注意力渙散? 70
全神貫注的瞬間,孩子的小腦袋在急速發育 72
孩子,彆著急吃棉花糖 75
第3 章 職場媽媽也能傢庭 事業兩頭燃燒80
媽媽是孩子身邊的“120” 83
孩子為什麼老問“媽媽,你幾點迴傢”? 84
辦公室到傢的“愛心距離”不超過30 分鍾 85
手機電腦走開!此刻,孩子纔是我的全世界 86
女人最成功的事業是做個好媽媽 88
當瞭媽媽,就要把自己暫時放在第二位 93
如何閤理利用3 小時的親子時間96
陪孩子玩3 小時,媽媽的壽命增加3 小時? 96
孩子會帶著父母一起玩 98
親子共讀,點亮孩子的一生 100
關懷無微不至,孩子的成長卻不符閤預期 103
嘴上常“抹蜜”,孩子纔自信 103
言行一緻,彆輕易說齣傷人的話 105
和孩子一起製定人生的黃金準則 110
成為孩子感情的“煙囪清掃工” 113
有些“過度保護”不得不做 117
第4 章 揠苗助長,後患無窮120
齣國留學並非越早越好 123
不可忽視的大腦發育規律 124
多大的孩子纔適閤去留學? 128
一定要送孩子留學,請選擇青春期過後 131
什麼纔是孩子想要的“幸福”? 133
過早的教育反而害瞭孩子 137
早教熱潮所帶來的誤導 137
6 歲之前,請讓孩子多跑多玩 140
看書識字的最佳時期是什麼時候 144
壓抑與自閉源於“過度學習”? 146
4 年級再用功也為時不晚 153
像芬蘭孩子一樣“笑著學習” 156
第5 章 愛從來不會遲到160
媽媽是孩子最好的心靈導師 163
“畫”中有“話”:心理測驗教你讀懂孩子的心 163
父母的理解,比心理治療更重要 167
“愛的咒語”:對不起,謝謝你,我愛你 170
一旦打開愛的閘門,奇跡就不斷誕生 179
第6章 孩子是媽媽此生的禮物182
即使辛苦、麯摺,媽媽依然要堅持陪伴孩子 185
如果媽媽的味道突然消失 186
媽媽有一把打開孩子心門的鑰匙 188
用愛耕耘,孩子會給你答案 192
後 記 197
比孩子的成功更令人動容的,是教育路上的挫摺與掙紮。父母的職責便是發現孩子的特質,讓他們能擁有夢想的一片天。
吳季剛說, 每個故事都要有一位英雄,一個好人和壞人,這樣故事纔會精彩。媽媽陳美雲就是他們故事裏的“英雄”,從小品學兼優的哥哥吳季衡就是“好人”,而那個“壞人”——古靈精怪的搗蛋鬼就是自己。季衡是長子,個性內斂怕生,吳媽媽並沒有強迫他改變本性,反而認為沉穩也是一種特質,悉心培養,後來成功地將他培養為企業傢;季剛雖然是男孩子,卻愛玩洋娃娃,這讓吳媽媽飽受異樣眼光,但她卻看齣孩子的天賦,打破傳統教育理念,將他培養成全球*時裝設計師,他更被譽為“華人之光”。
吳媽媽不認為自己是“英雄”,她說父母能給孩子真正的愛,是讓孩子在每個階段都能發現、接納自己,並讓天賦發光。
正確的教養應從“觀察”開始,用愛與鼓勵開發孩子的天賦。
作者簡介“全能媽媽” 陳美雲
她畢業於中國颱灣颱南科技大學傢政係,獲得中華企經學會高階管理碩士。婚後辭去工作,專職傢庭主婦。她曾為瞭能讓孩子更能發揮自己的長處,獨自帶著兩個孩子到美國、加拿大念書。她長期與先生分居兩地,但兩人的感情絲毫沒有受到影響,她對夫妻相處之道也頗有一番心得。
如今,她迴歸職場,並任聖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品鮮璞食股份有限公司食藝總監。她可謂愛情、事業、傢庭三豐收的人生大贏傢。
采訪撰文
林靜宜 曾任《遠見》記者、《30》主編。主要作品有《微笑走齣自己的路》《颱積電的綠色力量》《捷安特傳奇》《改變成功的定義》《淚光奇跡》等書。
前 言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穿上季剛設計的禮服
2008 年11月下旬,我正在北京攀登長城,電話忽然響起,是小兒子吳季剛打來的。他興奮地說,美國準總統夫人米歇爾·奧巴馬(Michelle Obama)穿著他設計的黑白相間洋裝,接受美國ABC電視專訪。
長城上的風聲成瞭越洋電波的背景,電話這頭的我,驚喜地想著:“真好!這對孩子來說是多麼大的一股肯定力量。”我心跳得好快,分不清是因登高而讓呼吸加速,還是季剛分享的好消息所緻。終得一見壯闊邊塞風光的欣喜,也比不上此刻為孩子高興的心情。
沒想到,在2009 年1 月20 日的美國總統就職典禮舞會上,米歇爾竟選擇季剛設計的白色斜肩雪紡紗禮服。按美國華府傳統,這件禮服被史密森美國國傢曆史博物館(SmithsonianNational Museum of American History)收藏。
過去50 年,博物館從艾森豪威爾總統開始,都會典藏曆任第一夫人在就職典禮上穿的晚禮服。
由於事前保密,我並不清楚季剛獲得米歇爾服裝顧問戈曼女士(IkramGoldman)的邀請,設計就職晚禮服一事。後來纔知道,戈曼女士選瞭幾位設計師,告知款式必須充滿力量,且有捐贈與保密的需求,但第一夫人最後會穿上哪位設計師的禮服,沒人能預料。
季剛也沒透露隻言片語給我們。
秘密揭曉的驚喜
我們隻知道他那陣子忙到天昏地暗,常找不到人。他好不容易接瞭電話,問他在忙什麼,他迴答不能說,但得常跑芝加哥。先生當時聽瞭,心裏閃過“該不會是在幫即將就任的美國第一夫人設計禮服吧!”的念頭,不過,這猜測我們隻放在心底,反正不管怎麼問,隻能得到“不能說”的相同答案。即便如此,華盛頓D.C.當地時間1 月20日中午的美國總統就職儀式,我跟先生兩人還是守在電視前,等著看CNN的現場直播。當我們看到米歇爾身著檸檬綠洋裝齣場,便知道那不是季剛的作品。我們兩人還互相安慰,兒子這麼年輕,哪有可能是他?由於隔天還要上班,我們關掉電視,上床就寢。我們做夢也沒想到,驚喜在後頭。
美國總統就職, 除瞭白天儀式,晚上還有三軍統帥舞會(Commander-in-Chief’s Ball)。季剛事後告訴我,自己根本沒有預期能夠被選中,所以從電視直播看到夫人身上那款白色斜肩禮服時,他整個人從沙發上彈跳起來,腦袋一片空白,無法思考,不可置信地邊跳邊叫:“Oh! My God !”喜極而泣之際,閃過的第一個念頭,就是要打電話告訴我們。
舞會時間是美國晚間8點,颱北與紐約、華盛頓D.C. 時差約13 小時。當時是颱北的上班時間9 點,我跟先生剛到公司地下室車庫。季剛先撥我的手機,我正從地下室走上一樓,沒接到電話,他改打爸爸(吳昆民)的手機。
“爸爸!米歇爾穿瞭我設計的晚禮服!”先生形容,兒子的聲音好激動,“弟弟,地下室信號不好,我們上樓打給你。”當先生告訴我季剛的衣服被選上的消息,我覺得一切都不可思議,如同做夢般。
進辦公室後,我們立刻撥電話給他,“媽媽!米歇爾穿瞭我設計的衣服!”季剛再跟我說瞭一遍,“哇!你好棒!真的好棒!我們以你為榮!”隔著話筒,聽著他開心得不能自已的聲音,我也跟著掉淚,這孩子從5歲開始,就說長大要做設計師啊,他真的做到瞭 !
成功背後的歡喜與辛苦
隻是,成功並非一蹴而就。淚水的滋味五味雜陳,裏頭有溢滿的歡喜。這孩子小時候曾因為喜歡做娃娃,被人嘲笑,但他卻堅持走在夢想的道路上,如今夢想成真,我真的為他感到驕傲與不捨。
在這之前,我們還在跟他討論能否不要堅持自創品牌。在紐約這個全球時尚重鎮自創品牌,能齣名的是鳳毛麟角。每舉辦一次品牌發錶秀,幾乎要燒掉他之前的全部獲利。他每次都得重新纍積,纔能再舉辦下一場秀。看他那麼辛苦,我們當然心疼,希望他能夠思考收手的可能性。
“弟弟,時尚産業太貴瞭,我們是不是玩過就好?”“媽媽,如果是玩過就好,乾脆一開始就不要玩。”他當然不答應。不過,後來他跟我承認,雖然當下說不會打退堂鼓,但其實已在默默盤算替代方案。淚裏,也有隱隱的擔憂。今天過後,他將麵臨各方的關注與聚焦,一夕成名,錶麵上一時風光無限,背後接踵而至的壓力、脆弱纔是挑戰。我當下最想做的事,就是飛到他身邊,給予支持的力量。
淚中,還有我們一傢人走過的迴憶。這孩子從小就跟彆人不太一樣,社會上某些傳統價值觀認為男生不該做的事,他卻喜歡做。我的兩個孩子,兩種性格,老大走過的路,在老二身上根本行不通。季剛告訴我,他想做自己,不要再叫他做哥哥那樣的人。
兩個孩子,兩種性格
很多人好奇,我是如何帶大季衡與季剛兩兄弟的。老實說,與大部分媽媽一樣,我也是為人母後,纔開始從中學。
從小,季衡就是個典型的乖寶寶,考試常拿一百分,是不太需要擔心的資優生。他提前被美國名校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錄取,雙修國際關係與經濟學,後又拿到日本早稻田大學企業管理碩士。而不愛念書,隻喜歡娃娃與藝術,不太願意接受傳統規範的季剛,走的卻是另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20多歲就成為世界知名設計師,作品被美國博物館收藏。
在30 多年前的保守大環境裏,如何教養這兩個孩子,對我來說是很大的挑戰。在這一過程中,我産生瞭許多錯誤觀念,花瞭好長一段時間纔矯正迴來。尤其是季剛齣生後,他與哥哥的截然不同,讓我不但無法用同一套教養方式,也讓我有機會反省給老大的教養方式是否正確。我開始思考,究竟什麼樣的方式,對孩子纔是真正的愛。
經過30 多年的摸索,現在我確信,父母能給孩子真正的愛,是讓孩子在成長的每個階段,都能發現、接納自己,以及挖掘、發揮齣自己的天賦纔能。英文的“gift”是禮物,也代錶人的天賦。孩子就像是上天給父母的禮物,如何讓這份“禮物”發揮個人“天賦”?這個問題,是我教養孩子的思考起點。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本《未來視野:培養創新思維與終身學習的習慣》給我的衝擊,那就是“啓發性”。它徹底顛覆瞭我對“學習”的傳統認知。在當前這個技術迭代飛快的時代,死記硬背早已過時,如何培養孩子的“學習元認知”纔是關鍵。這本書的論述聚焦於如何激發孩子對未知領域的好奇心,以及如何將知識點串聯起來形成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書中提供瞭一個“跨學科項目式學習”的框架,這個框架設計得非常巧妙,可以輕鬆融入日常傢庭生活中,比如通過一起研究“如何製作一個能自動澆水的園藝係統”,來學習物理、生物和項目管理。最讓我驚喜的是,它提到瞭如何鼓勵孩子擁抱“不確定性”,這在強調標準答案的教育體係中是極其難得的觀點。它鼓勵父母多問“如果……會怎樣?”而非“標準答案是什麼?”。這本書更像是一份麵嚮未來世界的“使用說明書”,幫助我們為孩子裝備上應對不確定未來的核心能力,而不是僅僅滿足眼前的考試成績。
評分老實說,我對於市麵上那些宣揚“成功學”的育兒書籍一直持保留態度,總覺得它們過於功利化,把孩子塑造成瞭某種社會期待的“成品”。然而,這本《心之所嚮:發掘天賦與構建健全人格》卻展現瞭一種截然不同的哲學。它將重點放在瞭“看見”孩子本身,而不是“塑造”孩子成為彆人眼中的“好苗子”。作者用非常細膩的筆觸描繪瞭如何識彆孩子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閃光點,並提供瞭一套完整的觀察和記錄係統。我最欣賞的是它對“專注力”的論述,不同於市麵上強調短時高強度的訓練,這本書提倡的是如何營造一種“心流”環境,讓孩子在完全沉浸的快樂中自然而然地提升效率。而且,它對“傢庭文化”的構建也著墨甚多,強調父母的言行舉止纔是孩子最直接的教材。閱讀過程中,我忍不住停下來,反思自己過去在著急趕進度時,是否忽略瞭孩子探索世界時那份純粹的好奇心。這本書的深度在於它敢於挑戰傳統觀念,引導父母退後一步,讓孩子在安全範圍內大膽前行,收獲的不僅僅是技能,更是麵對未知的勇氣和自信。
評分我最近開始關注那些能幫助孩子建立良好“人際交往能力”的書籍,這本《情商密碼:構建高情商社交網絡的基石》可以說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它沒有停留在教孩子如何“討好”彆人,而是深入挖掘瞭同理心和自我邊界的平衡。作者用非常生動的生活場景,比如孩子在幼兒園與同伴發生矛盾、麵對他人的不友善言語時,如何引導他們進行有效的自我錶達和衝突解決。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非暴力溝通”在親子關係中的應用,它教會我們如何用“我感覺……”而不是“你總是……”的句式來錶達需求,極大地改善瞭我和孩子之間的對話質量。書中還包含瞭一個非常實用的“情緒地圖”工具,幫助孩子將抽象的情緒具象化,從而更容易進行自我調節。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培養的不是一個“乖巧聽話”的孩子,而是一個擁有健康情感世界、能夠自信地與世界互動的獨立個體。閱讀體驗上,它的語言流暢,充滿瞭生活氣息,讓人讀起來非常親切。
評分這套書簡直是育兒領域的“及時雨”!我最近在給孩子找一些真正能觸及心靈、又不至於說教的讀物,無意間翻到瞭這本《成長的階梯:點亮孩子潛能的智慧之光》。首先,它在探討如何激發孩子內在驅動力這一點上做得極其到位。書中沒有那些空洞的口號,而是通過大量的真實案例,展示瞭父母如何在日常互動中,巧妙地將“規則”轉化為孩子自願遵守的“習慣”。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挫摺教育”的重新定義,不再是簡單地讓孩子吃苦,而是教導父母如何構建一個安全的“試錯空間”,讓孩子在跌倒後,能自己找到站起來的支點。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情緒管理的章節,它深入淺齣地解析瞭兒童心理發展中幾個關鍵的敏感期,提供的具體對話模闆非常實用,我嘗試瞭幾次,效果立竿見影,孩子開始願意錶達那些以前藏在心裏的“小煩惱”瞭。這本書的排版也很舒服,字裏行間透著一種沉穩而溫暖的力量,讀起來完全沒有壓力,更像是在和一位經驗豐富的朋友進行深度交流,那種被理解和被賦能的感覺,是很多其他育兒書無法給予的。它讓我意識到,育兒不是一場競賽,而是一場細水長流的藝術。
評分說真的,我已經很久沒有讀完一本育兒書時,感到內心如此平靜和堅定瞭。《智慧之窗:陪伴的力量與愛的邊界》這本書,對我而言,更像是一本關於“自我成長”的指南,而不是單純的育兒手冊。它的核心理念是,父母首先要解決自己的焦慮,纔能真正給予孩子穩定的支持。書中對“完美父母”這種虛假概念進行瞭有力的批判,並鼓勵我們擁抱自己的不完美。有一個章節專門討論瞭“授權”的藝術,詳細闡述瞭如何循序漸進地將生活中的責任感轉移給孩子,從整理自己的玩具,到管理自己的時間。這種授權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建立在清晰溝通和相互尊重基礎上的信任構建。我發現,很多時候孩子不聽話,不是因為他們不服管教,而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的意見沒有被真正聽取。這本書提供的方法論非常係統化,步驟清晰,比如“三明治反饋法”在處理孩子犯錯後的溝通時,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示範。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像是卸下瞭好幾塊沉重的思想包袱,看待孩子時也多瞭幾分豁達和耐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