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技术(第2版)(2010山东省精品课程教材)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技术(第2版)(2010山东省精品课程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爱华,满宝元著 著
图书标签:
  • 传感器
  • 原理
  • 应用
  • 技术
  • 电子技术
  • 测量技术
  • 山东省精品课程
  • 教材
  • 第2版
  • 2010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236784
商品编码:2954521215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技术(第2版)(2010山东省精品课程教材)

定价:28.00元

作者:刘爱华,满宝元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1-01

ISBN:9787115236784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传感器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特性及相应的测量电路。全书共10章,章介绍了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及传感器的静、动态特性;第2章至0章分别介绍了电阻式、电容式、电感式、压电式、热电式、磁敏式、光电式、光纤式、气敏式、湿敏式传感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应用。书中每章都提供了大量的应用实例,章后对全章内容进行了梳理、归纳、总结,以帮助读者理清知识体系,每章后还附有课后习题。   
  本书可作为理工科院校应用电子、工业自动化、应用物理、计算机应用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其他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参考书。

目录


章 传感器基础知识
 1.1 学习传感器技术的重要性
 1.2 传感器的组成与分类
  1.2.1 传感器的定义
  1.2.2 传感器的组成
  1.2.3 传感器的分类
 1.3 传感器的数学模型概述
  1.3.1 静态模型
  1.3.2 动态模型
 1.4 传感器的基本特性
  1.4.1 静态特性
  1.4.2 动态特性
 1.5 传感器的标定与校准
  1.5.1 传感器的标定
  1.5.2 提高传感器性能的方法
 1.6 本章小结
 习题
第2章 应变式电阻传感器
 2.1 电阻应变片
  2.1.1 应变效应
  2.1.2 电阻应变片的工作原理
  2.1.3 电阻应变片的分类
 2.2 电阻应变片的主要特性
  2.2.1 灵敏系数
  2.2.2 横向效应
  2.2.3 机械滞后、零漂及蠕变
  2.2.4 应变极限
  2.2.5 动态特性
 2.3 温度特性及其补偿
  2.3.1 温度误差
  2.3.2 温度补偿
 2.4 电阻应变片的测量电路
  2.4.1 直流电桥
  2.4.2 交流电桥
  2.4.3 恒流源电桥
 2.5 固态压阻式传感器
  2.5.1 压阻式传感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2.5.2 压阻系数
  2.5.3 固态压阻器件
  2.5.4 压阻式传感器的测量电路
 2.6 应变式传感器的应用
  2.6.1 应变式传感器测量力
  2.6.2 应变式传感器测量压力
  2.6.3 应变式传感器测量加速度
  2.6.4 压阻式传感器的应用
  2.6.5 应变式传感器应用实例
 2.7 本章小结
 习题
第3章 电容式传感器
 3.1 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特性
  3.1.1 基本工作原理
  3.1.2 电容式传感器的类型和特性
 3.2 电容式传感器的等效电路和测量电路
  3.2.1 电容式传感器的等效电路
  3.2.2 电容式传感器的测量电路
 3.3 电容式传感器的特点及设计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3.3.1 电容式传感器的特点
  3.3.2 设计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3.4 电容式传感器的应用
 3.5 本章小结
 习题
第4章 电感式传感器
 4.1 自感式传感器
  ……
第5章 压电式传感器
第6章 热电式传感器
第7章 半导体磁敏传感器
第8章 光电式传感器
第9章 光纤传感器
0章 气敏、湿敏传感器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智能感知系统基础》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构成现代智能感知系统的核心原理与关键技术。在信息爆炸、万物互联的时代背景下,感知能力已成为驱动智能化进程的基石,从工业自动化到智慧生活,从环境监测到生物医学,无处不体现着传感器和相关技术的重要性。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且深入的知识框架,帮助他们理解不同类型传感器的物理原理、信号产生与传输机制,以及如何有效地将这些原始信号转化为有意义的信息,进而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篇 传感器基础理论 本篇将从最基本的原理入手,为读者构建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 绪论:感知科学与智能系统 1.1 感知科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我们将从“感知”这一基本概念出发,解析其在自然界和人类活动中的地位。 追溯感知科学从早期对物体属性探测的朴素认识,到现代对信息采集、处理、融合的系统性研究的演变。 重点梳理感知技术在各个历史时期,特别是近几十年来,随着电子技术、材料科学、微电子技术、计算科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而实现的跨越式进步。 探讨感知技术如何从最初的单一功能检测,发展到如今的集成化、智能化、网络化,为构建更复杂的智能系统奠定基础。 1.2 智能感知系统的构成与特点 详细剖析一个典型的智能感知系统通常包含的几个关键模块:传感器节点、数据采集与传输、数据处理与分析、决策与执行。 深入阐述智能感知系统的核心特点,包括:高精度、高灵敏度、高可靠性、低功耗、小型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重构性。 通过具体案例,例如智能家居中的环境监测系统、工业生产线上的故障诊断系统、自动驾驶汽车的障碍物检测系统等,形象地说明这些特点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 1.3 传感器在现代科技与社会中的作用 宏观视角审视传感器技术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在工业领域,讲解传感器如何实现自动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保障产品质量,以及在灾难预警、资源勘探等方面的应用。 在民用领域,阐述传感器如何提升生活品质,例如智能穿戴设备中的健康监测、智能交通系统中的信息收集、环境监测中的空气质量与水质分析等。 在科学研究领域,强调传感器作为实验数据的直接来源,在基础科学研究(如天文学、粒子物理学、生命科学)中的不可替代性。 1.4 本书结构与学习建议 清晰介绍本书各章节的逻辑编排与内容重点,帮助读者建立整体学习路径。 针对不同背景的读者,提供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建议,包括理论学习、实验操作、项目实践等,以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鼓励读者在掌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关注前沿技术发展,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章 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与分类 2.1 物理量与传感器 系统介绍各种可被测量的物理量,如温度、压力、位移、速度、加速度、光、声、电磁场、化学成分等,并阐述其基本物理含义。 分析不同物理量产生或表现的机理,以及这些机理如何被传感器所利用。 2.2 传感器的基本转换机制 深入解析传感器将物理量转换为可测量电信号的核心过程,主要介绍几种基本的能量转换方式: 压电效应: 阐述某些晶体材料在受力时产生电荷,以及反压电效应的应用。 热电效应(塞贝克效应): 讲解温差导致电势差产生的原理。 光电效应: 介绍光能转化为电能的原理,包括内光电效应(如光电导、光伏效应)和外光电效应(如光电发射)。 磁致伸缩效应: 描述磁场引起材料尺寸变化,以及反向效应。 电阻效应: 讲解材料电阻随外力、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变化而改变的现象。 电容效应: 分析电介质的介电常数变化导致电容改变的原理。 电感效应: 阐述磁场变化引起线圈感应电动势的原理。 详细说明每种转换机制的物理基础和数学模型。 2.3 传感器的常见分类方法 从不同角度对传感器进行系统分类: 按被测量分类: 如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流量传感器、气体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等。 按工作原理分类: 如电阻式、电容式、电感式、压电式、热电式、光电式、磁电式、半导体式等。 按输出信号类型分类: 如模拟传感器(输出连续变化的信号)、数字传感器(输出离散的信号)、开关型传感器(输出开关量)。 按能量消耗分类: 如有源传感器(需要外部能源)和无源传感器(利用被测量本身的能量)。 分析不同分类方法的优点和适用场景。 2.4 传感器性能参数详解 详细介绍衡量传感器性能的关键指标,并解释其物理意义和重要性: 灵敏度(Sensitivity): 输出量随输入量的变化率。 线性度(Linearity): 输出量与输入量之间线性关系的程度。 精度(Accuracy): 测量值与真值之间的接近程度。 分辨率(Resolution): 传感器能够检测到的最小输入量变化。 迟滞(Hysteresis): 同一输入量在不同变化方向下产生的输出量差异。 重复性(Repeatability): 在相同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输入量时,输出结果的一致性。 响应时间(Response Time): 传感器对输入量变化作出响应所需的时间。 稳定性(Stability): 传感器在长时间工作或不同环境条件下性能保持不变的能力。 工作范围(Working Range): 传感器能够正常工作的输入量范围。 过载能力(Overload Capacity): 传感器能够承受的最大输入量而不损坏。 探讨这些参数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如何根据需求进行权衡和选择。 第三章 传感器信号的产生、传输与调理 3.1 传感器输出信号的特性 分析传感器输出的电信号,包括直流(DC)信号、交流(AC)信号(正弦波、方波、三角波等)、脉冲信号、频率信号、数字编码信号等。 探讨信号的幅值、频率、相位、占空比等关键特征。 3.2 信号传输中的干扰与噪声 深入分析传感器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干扰源,如电磁干扰(EMI)、热噪声、散粒噪声、电源纹波、共模干扰、串模干扰等。 阐述这些干扰对测量结果精度的影响,以及其产生的原因和传播途径。 3.3 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介绍常用的信号调理技术,旨在将传感器输出的原始信号转换为适合后续处理的信号: 放大(Amplification): 使用运算放大器等电路提高信号幅度,克服传输损耗和后续电路的输入阻抗影响。 滤波(Filtering): 利用低通、高通、带通、带阻滤波器去除噪声,提取有用信号。 隔离(Isolation): 使用光耦、隔离变压器等技术,实现输入输出端的电气隔离,防止共模干扰和保护设备。 线性化(Linearization): 对于输出信号非线性的传感器,设计电路补偿非线性误差。 阻抗匹配(Impedance Matching): 确保信号源与负载之间的能量有效传输,减少信号损耗。 参比电压与偏置(Reference Voltage and Biasing): 为传感器提供稳定工作所需的参考电平。 A/D转换(Analog-to-Digital Conversion): 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便于计算机处理。介绍采样、量化、编码等过程。 讲解几种典型的信号调理电路(如差分放大器、仪表放大器、有源滤波器等)的原理与设计要点。 3.4 数据采集系统(DAS) 介绍数据采集系统的基本构成,包括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A/D转换器、微处理器或计算机、存储单元和显示设备。 阐述DAS在获取、转换、存储和初步处理传感器数据中的关键作用。 讨论DAS的设计考虑因素,如采样率、分辨率、通道数、接口类型等。 第二篇 传感器应用技术 本篇将聚焦于各类传感器的具体应用,并探讨集成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势。 第四章 温度传感器及其应用 4.1 热电偶(Thermocouple) 详细介绍塞贝克效应,以及不同金属材料组合形成的热电偶类型(如K型、J型、T型、E型等)及其特性。 讲解热电偶的工作原理、测量范围、精度、响应速度和适用环境。 介绍冷端补偿技术。 典型应用:工业炉温控制、汽车发动机监测、食品加工、实验室测量。 4.2 热敏电阻(Thermistor) 区分NTC(负温度系数)和PTC(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的原理与特性。 分析其高灵敏度、快速响应和成本低廉的优点。 探讨温度对其电阻值的非线性关系,以及常用的线性化方法。 典型应用:家电温度控制、电子设备过热保护、医疗设备、环境监测。 4.3 铂电阻温度计(RTD) 介绍铂(Pt)作为电阻温度计的优良特性,如高稳定性和线性度。 讲解PT100、PT1000等常见RTD的结构和原理。 分析其精度高、稳定性好的特点,以及相较于热电偶和热敏电阻的优缺点。 典型应用:精密测量、实验室标准、食品安全、制药行业。 4.4 红外温度传感器(Infrared Thermometer) 阐述物体辐射红外线与温度的关系,介绍普朗克定律和斯忒藩-玻尔兹曼定律。 讲解非接触式测温的原理,以及红外传感器(如热释电红外传感器、红外测温仪)的工作方式。 分析其非接触、快速、可测高温的优点。 典型应用:工业设备状态监测、人体体温测量、食品检测、安全监控。 4.5 集成温度传感器 介绍基于半导体工艺制造的集成温度传感器,如二极管结温传感器、MOSFET沟道温度传感器、ADC集成温度传感器(如LM35、TMP36、DS18B20)。 讲解其体积小、易于集成、输出信号标准化(电压、数字)的特点。 典型应用:微处理器温度监测、电子产品内部温度控制、消费电子。 第五章 压力与力传感器及其应用 5.1 压阻式压力传感器(Piezoresistive Pressure Sensor) 详细阐述压阻效应,介绍应变片(Strain Gauge)的工作原理。 分析惠斯通电桥电路在提高测量精度和灵敏度方面的作用。 讲解各种压阻材料(如硅、多晶硅)及其在制造中的应用。 典型应用:工业过程控制、汽车胎压监测、航空航天、医疗仪器。 5.2 电容式压力传感器(Capacitive Pressure Sensor) 基于电容变化测量压力的原理,介绍介质电容、极板面积变化或极板间距变化对电容的影响。 分析其高灵敏度、零漂小、功耗低的优点。 典型应用:高精度测量、真空测量、流体动力学研究。 5.3 压电式压力传感器(Piezoelectric Pressure Sensor) 回顾压电效应,讲解压电材料(如石英、压电陶瓷)在受压时产生电荷的原理。 分析其动态测量性能好、响应速度快、无需外部电源的特点。 典型应用:冲击波测量、振动测量、脉冲压力检测。 5.4 力传感器(Force Sensor) 介绍基于应变片、压电效应、磁致伸缩效应等原理设计的各类力传感器,如测力计、扭矩传感器。 分析其测量静态力和动态力(冲击、振动)的能力。 典型应用:材料力学测试、工业称重系统、机器人末端执行器。 第六章 位移、速度与加速度传感器及其应用 6.1 位移传感器(Displacement Sensor) 线性可变差动变压器(LVDT): 介绍其工作原理、高精度、耐用性。 电涡流传感器: 基于电磁感应原理,测量非导电材料的位移。 光学位移传感器: 如激光位移传感器、光电编码器,介绍其工作方式和精度。 电容式位移传感器: 测量极板间距变化。 磁致伸缩位移传感器: 基于磁场与材料形变的关系。 典型应用:工业自动化、机床定位、精密测量、液位测量。 6.2 速度传感器(Velocity Sensor) 测速发电机(Tachometer): 基于电磁感应原理,输出与转速成正比的电压。 多普勒效应传感器: 利用声波或电磁波的多普勒频移测量速度。 光学编码器: 通过计算脉冲数量来确定速度。 典型应用:电机速度控制、车辆速度监测、流体速度测量。 6.3 加速度传感器(Accelerometer) 压电式加速度计: 基于压电效应,测量惯性力引起的电荷。 压阻式加速度计: 基于压阻效应,测量惯性力引起的应变。 电容式加速度计: 测量惯性力引起的极板间距变化。 MEMS加速度计: 微电子机械系统技术制造,体积小、功耗低。 典型应用:振动监测、姿态测量、碰撞检测、地震监测。 第七章 光传感器、气体传感器与生物传感器 7.1 光传感器(Optical Sensor) 光敏电阻(LDR): 基于光电导效应,电阻值随光照强度变化。 光电二极管(Photodiode): 基于光伏效应或光电导效应,将光信号转换为电流或电压。 光电晶体管(Phototransistor): 灵敏度高于光电二极管,通过光照控制集电极电流。 CCD/CMOS图像传感器: 在图像采集中的应用。 典型应用:光照度测量、条形码扫描、遥控器接收、图像识别、光通信。 7.2 气体传感器(Gas Sensor) 半导体气体传感器: 如氧化物半导体气体传感器(MOS),利用气敏材料表面吸附气体引起电导率变化。 电化学气体传感器: 利用气体在电解液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电流。 催化燃烧式气体传感器: 测量可燃气体在催化剂表面燃烧产生的热量。 典型应用:环境监测(CO、CO2、SO2、NOx等)、可燃气体泄漏检测、空气质量监测。 7.3 生物传感器(Biosensor) 酶传感器(Enzyme Sensor): 利用酶的高度特异性催化反应。 免疫传感器(Immunosensor): 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 核酸传感器(Nucleic Acid Sensor): 基于DNA/RNA的特异性杂交。 细胞传感器(Cell Sensor): 利用细胞的生理响应。 典型应用:血糖监测、疾病诊断、食品安全检测、环境污染物检测。 第八章 传感器网络与物联网(IoT) 8.1 传感器网络(Sensor Network) 介绍传感器网络的组成、拓扑结构(星型、总线型、网状型等)和通信协议。 阐述无线传感器网络(WSN)的特点、优势和挑战。 探讨传感器节点的能耗管理、数据路由、节点定位等关键技术。 8.2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 讲解物联网的概念、架构(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和关键技术。 分析传感器在物联网中的核心地位,作为信息采集的“触角”。 探讨物联网在智慧城市、智能家居、工业互联网、智慧农业等领域的应用场景。 强调传感器数据融合、边缘计算、大数据分析在物联网中的重要性。 8.3 传感器数据融合(Sensor Data Fusion) 介绍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定义、目标和优势(提高精度、可靠性、冗余度)。 探讨不同层次(低级融合、中级融合、高级融合)和不同方法的融合技术(如卡尔曼滤波、贝叶斯推理、模糊逻辑、神经网络)。 典型应用:自动驾驶汽车的环境感知、机器人导航、军事目标跟踪。 第九章 传感器前沿技术与未来发展 9.1 微机电系统(MEMS)与微型化 深入介绍MEMS技术在传感器制造中的作用,以及微型化趋势带来的优势(小尺寸、低功耗、低成本)。 展望MEMS在惯性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化学传感器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9.2 柔性电子与可穿戴传感器 探讨柔性基底和柔性材料在传感器设计中的应用,实现传感器在非平面、可弯曲、可拉伸表面的集成。 分析可穿戴传感器在健康监测、运动追踪、人机交互等领域的巨大潜力。 9.3 智能传感器与自适应感知 介绍“智能传感器”的概念,即集成微处理器、存储器和通信接口,具备一定数据处理、分析和决策能力的传感器。 探讨传感器如何实现自适应采样、自学习、故障诊断和自主配置。 9.4 新型传感材料与技术 介绍纳米材料(如石墨烯、碳纳米管)、生物材料、量子点材料等在新型传感器研发中的应用。 展望在分子识别、生物标记物检测、超灵敏测量等方面的突破。 9.5 传感器安全性与隐私保护 讨论传感器数据采集和传输过程中涉及的安全性问题,如数据篡改、非法访问。 探讨如何设计和应用安全机制,保障用户隐私。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传感器技术学习平台,帮助他们理解感知世界、创造智能未来的关键所在。通过理论学习与实际案例的结合,读者将能更好地掌握传感器原理,并将其应用于各种创新性的技术和产品开发中。

用户评价

评分

在习题和案例分析的设计上,这本书暴露出了严重的脱节问题。所有的练习题都倾向于理论推导和公式记忆,几乎没有涉及到任何需要实际动手能力或软件模拟的综合性问题。很多题目设计得过于孤立和抽象,它们要求你记住某个特定公式的某个特定参数,但却无法引导你去思考这个传感器在真实世界中的应用场景和限制条件。例如,一个关于电阻应变计的习题,仅仅是让你计算一个应变值,却没有要求你考虑温度漂移、引线电阻变化或者如何设计桥路电路以达到最佳精度,这些恰恰是实际应用中最棘手的部分。更令人抓狂的是,书后附带的答案解析极其简单粗暴,很多步骤直接跳过了,完全没有体现出解题思路的逻辑推演过程,这对于需要学习解题方法的初学者来说是极其不友好的。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使得学习者即使勉强通过了书本的考核,也依然对如何将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工程难题感到迷茫和无措,实在辜负了“应用技术”这四个字。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布局简直是灾难性的,初次拿到手里的时候,那种廉价的纸张和粗糙的印刷质量就已经让人心里打了个问号。内页的字体选择也显得非常过时,大段的文字堆砌在一起,缺乏足够的留白和清晰的结构划分,使得阅读体验极其糟糕。尤其是那些复杂的电路图和原理示意图,线条模糊不清,关键部分的标注模糊不清,让人在试图理解核心概念时,不得不花费额外的时间去猜测和辨认。我记得有一次,我试图对照书中的一个传感器工作原理图去理解一个实验设置,结果发现图例和文字描述完全对不上,这极大地影响了我的学习进度和对作者专业性的信任。更别提目录的设计,逻辑混乱,章节之间的跳转生硬,根本无法构建一个连贯的知识体系。这本书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匆忙拼凑起来的资料汇编,而非一本经过精心打磨的教材。我对这种在基础的视觉传达和阅读友好性上都如此欠缺的作品感到非常失望,它完全没有体现出“精品课程教材”应有的水准,更像是一本早年间未经校对的内部讲义。如果能重新设计版式,使用更清晰的插图和更现代的排版方式,或许能挽救一些阅读上的痛苦。

评分

我必须指出,本书的作者在组织和阐述复杂概念时的逻辑连贯性存在显著的缺陷。有些关键的物理学基础知识点,比如误差分析、不确定度传播等,在书中分散在不同的章节中,缺乏一个统一和系统的梳理,导致我在建立完整的概念框架时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当你读到某一章时,会发现它引用了后几章才会介绍的概念,或者反复在不同的地方用略有不同的措辞解释同一个原理,这种散乱的叙述方式极大地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和认知负荷。对于初学者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零散的知识点,而是一个自洽、递进的知识体系。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作者似乎是把不同时间点撰写的讲义片段直接拼接在了一起,缺乏一位优秀教师应有的“教学设计”思维。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重建”作者本应提供的逻辑结构,这种无效的认知劳动极大地消耗了我的学习热情。如果要提高教材的质量,首先应该对整体的知识脉络进行一次彻底的重构。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前沿性完全跟不上现在技术发展的步伐,内容陈旧得让人仿佛穿越回了上个世纪末期。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详细讲解那些已经被更高效、更精确的现代传感器技术所取代的传统方法,比如一些基于机械运动或早期模拟电路的测量原理,这些知识点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已经很少被提及了。书中对现代数字信号处理和微处理器接口的论述显得非常肤浅和概念化,缺乏实际操作的代码示例和深入的算法解析。举个例子,在介绍MEMS传感器时,它仅仅停留在对基本结构和原理的简单描述上,对于如何进行温度补偿、如何处理噪声抑制、如何进行标定等关键的工程问题却语焉不详,导致我不得不去查阅大量的网络资源和更近期的学术论文来填补这些知识空白。对于一本声称是“第2版”的教材来说,这种对新兴技术和现代应用场景的缺失是不可原谅的。它更像是一本历史资料集,而不是一本指导未来工程师实践的工具书。想要真正掌握现代传感器技术,这本书提供的帮助微乎其微,更像是一个不合时宜的“知识考古”。

评分

这本书在语言表达上显得过于学究气和晦涩难懂,即使是对于一个有一定理工科背景的读者来说,理解起来也常常需要反复咀嚼。作者似乎更注重使用极其专业化和标准化的术语堆砌,而忽略了用更直观、更容易被接受的方式来解释背后的物理意义。很多句子的结构冗长而复杂,充满了被动语态和复杂的从句,使得读者很难抓住核心思想。例如,对传感器线性度的描述,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斜率和截距概念来概括,但书中却用了大段晦涩的数学语言来阐述,读完后反而更加糊涂了。这种不平易近人的写作风格,极大地降低了教材的普适性和学习的乐趣。好的教材不仅要传递知识,更要激发学习兴趣,但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它设置了一道不必要的理解门槛,让学习者在知识本身之前,首先要与作者的表达方式进行一场艰苦的搏斗。这本教材更像是给已经非常精通该领域的人员作为参考手册,而不是为广大学习者打开知识大门的引导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