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指导 9787030366924 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指导 9787030366924 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瑞 著
图书标签:
  • 人体寄生虫学
  • 寄生虫学
  • 实验指导
  • 医学
  • 生物学
  • 医学教育
  • 科学出版社
  • 高等教育
  • 教材
  • 实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文博宏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030366924
商品编码:2956471868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指导

定价:19.8元

作者:赵瑞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030366924

字数:141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159kg

编辑推荐


导语_点评_推荐词

内容提要


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指导包括医学蠕虫、原虫、节肢动物的基本形态结构和实践技能的内容。1~9章主要阐述寄生虫各期形态结构特征和病原学诊断的操作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每一节后增加病例资料和思考题,供学生自学和相互讨论。第10章为实践技能,设有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掌握人体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的课题设计等内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本'实验指导'即注重'三基'训练,又具有科学性、启发性和实用性的特点。为配合双语教学的需要,该'实验指导'增加了寄生虫卵、滋养体、包囊以及与致病有关虫体形态结构的英语表述。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序言


《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指导》一书, ISBN 9787030366924,由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出版,是一部深入浅出的实验操作手册,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规范的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技能训练。本书内容严谨,紧密围绕人体寄生虫学的研究和诊断需求,涵盖了从寄生虫的形态学观察、分离鉴定到分子生物学检测等多个层面的实验技术。 本书的编写团队汇聚了多位在寄生虫病防治、教学和科研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学者。他们结合当前人体寄生虫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和临床诊断的实际需求,精心设计了每一项实验内容,力求使实验操作过程既科学可行,又易于掌握。本书不仅注重实验技术的传授,更强调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解读,引导读者深入理解寄生虫的生命周期、致病机制以及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 在内容编排上,本书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从基础的寄生虫形态学观察入手,详细介绍了各种常见寄生虫(如原生动物、蠕虫、节肢动物等)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以及如何利用显微镜进行准确辨识。书中配有大量高清的形态学图片和图解,极大地便利了读者对寄生虫形态的直观认识和比较学习。 接着,本书深入阐述了寄生虫的分离与培养技术。这部分内容对于研究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开发诊断试剂以及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至关重要。书中详细介绍了从不同宿主标本(如粪便、血液、组织等)中分离寄生虫的各种常用方法,包括离心沉淀法、漂浮法、饱和盐水漂浮法、稀释涂片法等,并对每种方法的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及优缺点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此外,对于一些需要体外培养的寄生虫,本书也提供了相应的培养基配方、培养条件和操作流程,为研究人员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指导。 本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寄生虫病的诊断技术。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寄生虫病的诊断方法也日新月异。本书全面介绍了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以及一些新兴的诊断技术。除了经典的形态学诊断方法外,还详细介绍了血清学诊断技术,包括各种抗原抗体检测方法,如ELISA、免疫荧光、免疫印迹等,并解释了这些方法在寄生虫感染诊断中的应用原理和局限性。 更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积极引入了分子生物学在寄生虫诊断中的应用。这部分内容代表了人体寄生虫学研究的前沿方向。书中详细介绍了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DNA测序等分子检测技术在寄生虫病诊断中的应用,以及如何设计和优化引物、探针,进行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这些技术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能够克服传统方法在某些寄生虫检测上的不足,尤其适用于低虫载量或难以通过形态学诊断的感染。 本书还特别强调了寄生虫的防治措施与实验的结合。在介绍各种寄生虫的致病性、流行病学特征的同时,也融入了相关的防治实验,例如药物敏感性试验,以评估不同药物对寄生虫的抑制或杀灭效果,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此外,书中还可能涉及到一些公共卫生领域的相关实验,例如环境媒介的监测与控制,以期从源头上阻断寄生虫病的传播。 在实验安全方面,本书给予了高度重视,每一项实验都详细列出了所需的仪器设备、试剂药品,并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了充分的提示,包括个人防护要求、废弃物处理规范等,确保实验操作的安全和规范。 本书的语言风格严谨、专业,同时又力求通俗易懂,避免使用过于晦涩的术语。每个实验都配有清晰的步骤说明,辅以示意图和表格,帮助读者理解实验过程和数据记录。在实验结果分析部分,本书提供了详细的指导,包括如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如何进行定量分析,以及如何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科学的结论。 《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指导》不仅是高等院校医学、生物学、农学等相关专业师生的重要参考教材,也是从事寄生虫病研究、临床诊断以及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不可或缺的实验手册。通过对本书的学习和实践,读者能够系统掌握人体寄生虫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核心实验技能,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本书的出版,对于提升我国人体寄生虫学领域的研究水平和诊断能力,以及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都将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书中对各类寄生虫的分类、生活史、传播途径、致病机理及其与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例如,在探讨原生动物寄生虫时,本书可能详细讲解了疟原虫如何在红细胞内繁殖,并利用血液涂片染色技术进行识别;或者描述了溶组织内阿米巴在肠道黏膜上的侵袭过程,以及如何通过粪便检查发现其滋养体和包囊。在蠕虫寄生虫方面,本书会详细指导如何通过粪便虫卵计数法来评估蛲虫、蛔虫、钩虫等肠道蠕虫的感染程度,并教授如何通过解剖学方法分离肠道内的大型蠕虫。对于一些组织寄生虫,如血吸虫,书中可能详细指导采集粪便或尿液标本,通过沉淀法或滤纸法寻找虫卵,以及如何进行血清学检测来辅助诊断。 此外,本书对一些重要的节肢动物传播的寄生虫病,如登革热、寨卡病毒病(媒介为蚊类)、莱姆病(媒介为蜱类)等,也可能进行了相关的实验指导。这可能包括如何采集和鉴定传播媒介,以及如何进行病原体的检测。 书中对不同实验技术的原理、操作流程、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进行了细致的阐述。例如,在显微镜下观察寄生虫时,本书会指导如何选择合适的物镜和目镜,如何进行焦距调节,以及如何使用不同染色方法(如吉姆萨染色、苏木精-伊红染色等)来提高寄生虫的可辨识度。在分离培养寄生虫方面,本书会详细介绍各种培养基的配制方法,以及在特定温度、湿度和气体成分下进行培养的技巧。 在分子生物学部分,本书会系统介绍DNA提取、PCR扩增、凝胶电泳、DNA测序等技术在寄生虫检测中的应用。例如,如何从血液、粪便或其他组织样本中有效提取寄生虫DNA,如何根据寄生虫的特异性基因设计引物,如何进行PCR反应优化以获得高产量和特异性的扩增产物,以及如何通过凝胶电泳分析扩增产物的大小和数量。对于一些病原体,如疟原虫,本书可能会指导如何利用多重PCR技术同时检测多种疟原虫类型,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对实验结果的深入解读和分析。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操作指南,更教会读者如何从实验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例如,在形态学观察部分,本书会指导读者如何根据虫体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等特征来准确鉴定寄生虫的种类和发育阶段。在定量检测方面,本书会教导如何计算虫卵或虫体的密度,从而评估感染的严重程度。在分子诊断方面,本书会指导如何解读PCR扩增的阳性或阴性结果,以及如何进行定量分析以评估病原体的载量。 本书还可能涵盖了寄生虫对宿主免疫系统的影响以及相关的免疫学检测方法。例如,介绍寄生虫感染如何诱导宿主产生特异性的抗体或细胞免疫反应,并指导如何利用ELISA、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这些免疫学指标,从而辅助寄生虫病的诊断。 此外,本书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方面也提供了指导。它会引导读者如何根据研究目的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如何选择合适的对照组,如何进行统计学分析,以及如何规范地记录和报告实验结果。 总而言之,《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指导》是一本集理论指导、实验技术、结果分析和安全规范于一体的综合性实验手册。它旨在帮助读者全面掌握人体寄生虫学的相关实验技能,提升科研和诊断水平,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力量。本书的内容扎实,覆盖面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充分体现了科学出版社在出版专业性学术著作方面的实力和水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厚重的书摆在桌上,光是封面就透着一股严谨劲儿,那种老派的教科书质感,让人瞬间回想起大学时代在实验室里度过的无数个夜晚。我记得第一次翻开它,就被那些密密麻麻的图表和复杂的拉丁文名字给震慑住了。虽然我本职工作和生物学八竿子打不着,但偶尔翻阅时,总能被那种对微观世界的探索欲所吸引。书里对每一个寄生虫的生命周期描述得极其详尽,从卵到成虫,每一个阶段的形态变化、宿主适应性,都像是一部微缩的史诗。尤其是那些关于切片制作和染色技术的章节,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指导,虽然我从未亲自动手操作过,但光是想象在显微镜下看到那些结构清晰的组织切面,就足够让人心潮澎湃。这本书显然是为那些真正想钻研这个领域的学生和研究者准备的,它不迎合初学者的浅尝辄止,而是要求读者具备扎实的生物学基础和极大的耐心去啃下这些硬骨头。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阅读的消遣读物,更像是一份需要反复研读、随时查阅的工具手册,每一个实验步骤的描述都精确到毫厘,体现了出版方和编撰者对科学严谨性的极致追求。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风格,散发着一种浓厚的上个世纪学术著作的韵味,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复古硬核风”。全书几乎看不到花哨的彩色渲染图,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精确到位的黑白线条勾勒图和组织切面的微照相。对于习惯了现代高清晰度彩图的读者来说,这也许一开始会有些不适应,但深入阅读后你会发现,这种传统制图方式的魅力所在——它强制你依靠自身的观察力和对解剖结构的理解去“重建”图像,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一个被过度美化或简化的视觉信息。每一次识别线虫的食道结构,或是识别吸虫的消化盲管走向,都成了一次智力上的小挑战。这种“学习的摩擦力”反而加深了知识的记忆。而且,很多关于活体观察和暂养条件的描述,都带有强烈的实验操作经验积累的痕迹,仿佛能听到当年实验室里老师傅的叮嘱声,那种手把手的传承感,是任何电子资料都难以替代的。

评分

我不是专业的科研人员,只是一个对自然历史充满好奇心的业余爱好者,所以阅读这本书更像是一场精神探险。我最喜欢的部分是那些关于寄生虫“进化策略”的讨论。书中对某些寄生虫如何能在宿主体内逃避免疫监视、如何精准调控宿主行为以利于传播的论述,简直是生物学上的“高级骗术”。比如,某些绦虫如何通过伪装自身抗原,让宿主误以为它们是自身组织的一部分,这种精妙的“身份盗用”策略,读起来比任何科幻小说都要震撼。这促使我思考,我们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到底进化出了多少针对这些看不见敌人的防御机制,而这些机制又是如何被一次次的感染所挑战和重塑的。这本书没有回避那些令人不安的细节,比如对组织损伤的描述,但它始终保持着一种冷静、客观的科学态度,将这些生物现象置于宏大的生命演化背景下去审视,让人在恐惧之余,生出对生命复杂性的无限敬畏。

评分

我最近对旅行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热带地区的疾病防控,所以无意中接触到了这本书的某个部分——关于传播媒介的研究。这本书对于病媒生物学的阐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罗列“蚊子传播疟疾”的层面,而是深入剖析了蚊虫唾液腺的结构、吸血行为的生态学意义,以及如何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追踪它们的种群动态。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环境因素如何影响寄生虫地理分布的分析,那些关于水文地质条件和季节性气候变化的图示,清晰地揭示了人与环境、人与病原体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这种多学科交叉的视角,让我意识到防治寄生虫病绝不仅仅是药理学的问题,更是生态学、公共卫生政策乃至社会经济状况的综合体现。它不仅仅是教会你如何“看虫子”,更是教你如何“看世界”——一个被看不见的微小生物深刻影响的世界。读完这部分内容,我对那些在偏远地区工作的疾控人员充满了敬意,他们面对的挑战远比书本上描述的要复杂和艰巨得多。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专业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对于像我这样偶尔需要进行跨学科知识查询的读者来说,它的索引系统和术语表显得尤为关键。我发现自己经常需要对照着书后面的附录去理解正文中的某些缩写或特定的分类学标记。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实验指导本身,更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它不像市面上流行的科普读物那样追求故事性和易读性,而是直接将学科的“骨架”呈现给你。对于一个想要建立系统性认知的人来说,这种结构化的深度是极其宝贵的。它迫使你从最基础的分类学开始,一步步理解寄生虫的形态发生、生理代谢,直至最终的流行病学意义。翻阅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要真正掌握一个领域,绕不过去这种基础的、需要付出巨大精力的系统学习,这本书无疑是搭建这样一座知识殿堂的坚实地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