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指导
定价:19.8元
作者:赵瑞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030366924
字数:141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159kg
编辑推荐
导语_点评_推荐词
内容提要
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指导包括医学蠕虫、原虫、节肢动物的基本形态结构和实践技能的内容。1~9章主要阐述寄生虫各期形态结构特征和病原学诊断的操作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每一节后增加病例资料和思考题,供学生自学和相互讨论。第10章为实践技能,设有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掌握人体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的课题设计等内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本'实验指导'即注重'三基'训练,又具有科学性、启发性和实用性的特点。为配合双语教学的需要,该'实验指导'增加了寄生虫卵、滋养体、包囊以及与致病有关虫体形态结构的英语表述。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序言
这本厚重的书摆在桌上,光是封面就透着一股严谨劲儿,那种老派的教科书质感,让人瞬间回想起大学时代在实验室里度过的无数个夜晚。我记得第一次翻开它,就被那些密密麻麻的图表和复杂的拉丁文名字给震慑住了。虽然我本职工作和生物学八竿子打不着,但偶尔翻阅时,总能被那种对微观世界的探索欲所吸引。书里对每一个寄生虫的生命周期描述得极其详尽,从卵到成虫,每一个阶段的形态变化、宿主适应性,都像是一部微缩的史诗。尤其是那些关于切片制作和染色技术的章节,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指导,虽然我从未亲自动手操作过,但光是想象在显微镜下看到那些结构清晰的组织切面,就足够让人心潮澎湃。这本书显然是为那些真正想钻研这个领域的学生和研究者准备的,它不迎合初学者的浅尝辄止,而是要求读者具备扎实的生物学基础和极大的耐心去啃下这些硬骨头。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阅读的消遣读物,更像是一份需要反复研读、随时查阅的工具手册,每一个实验步骤的描述都精确到毫厘,体现了出版方和编撰者对科学严谨性的极致追求。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风格,散发着一种浓厚的上个世纪学术著作的韵味,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复古硬核风”。全书几乎看不到花哨的彩色渲染图,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精确到位的黑白线条勾勒图和组织切面的微照相。对于习惯了现代高清晰度彩图的读者来说,这也许一开始会有些不适应,但深入阅读后你会发现,这种传统制图方式的魅力所在——它强制你依靠自身的观察力和对解剖结构的理解去“重建”图像,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一个被过度美化或简化的视觉信息。每一次识别线虫的食道结构,或是识别吸虫的消化盲管走向,都成了一次智力上的小挑战。这种“学习的摩擦力”反而加深了知识的记忆。而且,很多关于活体观察和暂养条件的描述,都带有强烈的实验操作经验积累的痕迹,仿佛能听到当年实验室里老师傅的叮嘱声,那种手把手的传承感,是任何电子资料都难以替代的。
评分我不是专业的科研人员,只是一个对自然历史充满好奇心的业余爱好者,所以阅读这本书更像是一场精神探险。我最喜欢的部分是那些关于寄生虫“进化策略”的讨论。书中对某些寄生虫如何能在宿主体内逃避免疫监视、如何精准调控宿主行为以利于传播的论述,简直是生物学上的“高级骗术”。比如,某些绦虫如何通过伪装自身抗原,让宿主误以为它们是自身组织的一部分,这种精妙的“身份盗用”策略,读起来比任何科幻小说都要震撼。这促使我思考,我们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到底进化出了多少针对这些看不见敌人的防御机制,而这些机制又是如何被一次次的感染所挑战和重塑的。这本书没有回避那些令人不安的细节,比如对组织损伤的描述,但它始终保持着一种冷静、客观的科学态度,将这些生物现象置于宏大的生命演化背景下去审视,让人在恐惧之余,生出对生命复杂性的无限敬畏。
评分我最近对旅行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热带地区的疾病防控,所以无意中接触到了这本书的某个部分——关于传播媒介的研究。这本书对于病媒生物学的阐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罗列“蚊子传播疟疾”的层面,而是深入剖析了蚊虫唾液腺的结构、吸血行为的生态学意义,以及如何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追踪它们的种群动态。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环境因素如何影响寄生虫地理分布的分析,那些关于水文地质条件和季节性气候变化的图示,清晰地揭示了人与环境、人与病原体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这种多学科交叉的视角,让我意识到防治寄生虫病绝不仅仅是药理学的问题,更是生态学、公共卫生政策乃至社会经济状况的综合体现。它不仅仅是教会你如何“看虫子”,更是教你如何“看世界”——一个被看不见的微小生物深刻影响的世界。读完这部分内容,我对那些在偏远地区工作的疾控人员充满了敬意,他们面对的挑战远比书本上描述的要复杂和艰巨得多。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专业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对于像我这样偶尔需要进行跨学科知识查询的读者来说,它的索引系统和术语表显得尤为关键。我发现自己经常需要对照着书后面的附录去理解正文中的某些缩写或特定的分类学标记。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实验指导本身,更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它不像市面上流行的科普读物那样追求故事性和易读性,而是直接将学科的“骨架”呈现给你。对于一个想要建立系统性认知的人来说,这种结构化的深度是极其宝贵的。它迫使你从最基础的分类学开始,一步步理解寄生虫的形态发生、生理代谢,直至最终的流行病学意义。翻阅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要真正掌握一个领域,绕不过去这种基础的、需要付出巨大精力的系统学习,这本书无疑是搭建这样一座知识殿堂的坚实地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