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CDMA 2000分組域網絡技術
定價:32.00元
作者:林曙光
齣版社:北京郵電大學齣版社有限公司
齣版日期:2006-09-01
ISBN:978756351232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是一本專門介紹CDMA 2000 1X分組域網絡技術的專業技術書籍。文章由淺到深,從底層到高層,從理論到應用,從接口到操作,具體、詳細、全麵地介紹CDMA 2000 1X分組域網絡技術。
全書大體上分為三部分,部分為理論基礎,詳細介紹CDMA 2000 1X分組域的無綫接口協議(RLP)、RP接口(A8/A9協議)、Pi接口(A10/A11協議)等;第二部分分組域網絡設計與建設,介紹網絡規劃、設計、建設、網絡安全與管理的思想,並介紹瞭摩托羅拉CDMA 2000 1X分組域網絡設計與建設實例;第三部分為分組域網絡優化,介紹分組域網絡優化步驟、業務參數、分析方法和常見問題處理。
3G時代,從服務來說,*的不同就是增加高速分組數據服務。3G時代的分組域網絡有延續性。CDMA 2000 1X分組域網絡技術,對於3G其他標準的分組域網絡構成和組網技術,也具有參考價值。本書主要適閤於通信或計算機網絡等專業用書和工程技術人員參考用書。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購買這本書的初衷是想深入瞭解分組域(Packet Domain)在CDMA演進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特彆是它如何為後續的數據業務奠定基礎。我原本以為會看到大量的時序圖和數據包結構分析,特彆是關於IP層如何在無綫接入網絡中封裝和傳輸的細節。遺憾的是,書中對於分組域的討論顯得蜻蜓點水,更像是對整個移動通信係統的一個宏觀概述,而非聚焦於其獨特的技術細節。我未能找到關於QoS(服務質量)保障機製在分組域中是如何通過特定的信令流程實現的具體講解。那些關於延遲預算、丟包容忍度等與分組數據傳輸休戚相關的關鍵參數,在書中幾乎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這本書更像是全麵介紹瞭整個係統的概覽,但對於“分組域”這個核心概念的深入挖掘,卻顯得力不從心,沒有提供足夠的“乾貨”來支撐其書名中對特定技術的承諾。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極其嚴謹,學術氣息撲麵而來,幾乎每一個章節都像是教科書的精準翻譯,這對於追求精準定義和公式推導的專業人士來說或許是福音。但作為一個希望理解其底層邏輯的業餘愛好者,我發現閱讀體驗相當吃力。例如,書中對某一特定協議棧層次的描述,動輒引用大量的英文縮寫和復雜的流程圖,卻鮮有生動的比喻或直觀的案例來輔助理解。我嘗試尋找一些關於網絡優化、故障排查的實戰經驗分享,比如在復雜多徑環境中,基站如何動態調整參數以維持連接質量,或者在初期網絡擁塞時,業務是如何被限速的——這些實際操作層麵的“黑匣子”內容,在這本書裏幾乎找不到蹤影。它似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瞭網絡架構的“應該如此”上,而迴避瞭“實際如何”的復雜性和妥協性,讀完後感覺對技術的骨架有瞭瞭解,但對其血肉和脈搏卻依然模糊不清。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印刷質量確實不錯,紙張手感也很好,給人一種“大部頭”的權威感。然而,技術的迭代速度是殘酷的,這本書似乎在某些關鍵技術的描述上顯得過於陳舊,或者說,它對後續技術趨勢的預測性不足。比如,對於移動性管理(Mobility Management)中,切換(Handoff)流程的描述,更側重於早期的軟切換(Soft Handoff)概念,對於如何高效處理小區間的切換以及如何集成後續更先進的切換策略,著墨甚少。我希望能看到一些關於網絡虛擬化、軟件定義網絡(SDN)思想的萌芽是如何在這個傳統架構中被討論或被試圖引入的,但這些前瞻性的內容完全缺失。整本書讀下來,感覺就像是參觀瞭一座保存完好的曆史博物館,展品精美,但缺少瞭對未來建築藍圖的展望,使人難以將其與當前正在運營的網絡技術建立有效的聯係。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很有時代感,厚重的米色紙張,配上深沉的字體,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所承載的技術深度。我原本對移動通信領域特彆是2000年左右的技術發展抱有強烈的好奇心,想知道當時的主流技術是如何一步步演進的。然而,當我翻開目錄時,心裏就咯噔瞭一下,書裏似乎完全沒有觸及我最關心的——2G到3G過渡時期,基於CDMA技術的那些激動人心的用戶體驗革新。比如,對於早期移動互聯網應用(比如WAP上網的初期體驗、彩信的發送延遲等)的技術瓶頸分析,或者當時運營商在網絡部署中遇到的實際挑戰,這些內容都沒有被深入探討。我期待的是能看到一些關於信道編碼、功率控製的具體算法在實際網絡中的性能體現,但書中似乎更偏嚮於理論框架的搭建,而缺乏將這些理論與實際的商業應用和用戶感知聯係起來的橋梁。對於一個希望瞭解這項技術如何影響大眾生活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側重點顯然有些過於學術化和抽象,少瞭一份“現場感”。
評分從章節的邏輯組織來看,這本書似乎是按照一個非常綫性的、自底嚮上的方式構建的,從物理層的基礎理論開始,逐步嚮上構建網絡功能塊。這種結構對於初學者建立概念框架無疑是有幫助的。但是,當涉及到網絡功能之間的交叉依賴和資源分配問題時,描述就顯得有些割裂。我發現很難在書中找到一個統一的視角來審視整個係統的性能是如何被多方麵製約的。比如,如果某個特定扇區的射頻性能下降,這對分組域的數據吞吐量會産生多大的影響?這種跨層級的性能分析,在書中未能得到有效的整閤。它更像是一係列獨立的技術模塊的集閤,而不是一個相互作用的、動態的復雜係統。因此,讀者在試圖建立一個全麵的、可用於故障定位或係統優化的宏觀認知模型時,會發現信息點之間缺乏必要的有機聯係和綜閤性的案例分析來串聯起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