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MA 2000分组域网络技术

CDMA 2000分组域网络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曙光 著
图书标签:
  • CDMA2000
  • 分组域
  • 网络技术
  • 移动通信
  • 无线通信
  • 3G
  • 数据业务
  • 网络协议
  • 通信工程
  • 移动网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63512324
商品编码:2956643176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6-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CDMA 2000分组域网络技术

定价:32.00元

作者:林曙光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6-09-01

ISBN:978756351232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本专门介绍CDMA 2000 1X分组域网络技术的专业技术书籍。文章由浅到深,从底层到高层,从理论到应用,从接口到操作,具体、详细、全面地介绍CDMA 2000 1X分组域网络技术。
全书大体上分为三部分,部分为理论基础,详细介绍CDMA 2000 1X分组域的无线接口协议(RLP)、RP接口(A8/A9协议)、Pi接口(A10/A11协议)等;第二部分分组域网络设计与建设,介绍网络规划、设计、建设、网络安全与管理的思想,并介绍了摩托罗拉CDMA 2000 1X分组域网络设计与建设实例;第三部分为分组域网络优化,介绍分组域网络优化步骤、业务参数、分析方法和常见问题处理。
3G时代,从服务来说,*的不同就是增加高速分组数据服务。3G时代的分组域网络有延续性。CDMA 2000 1X分组域网络技术,对于3G其他标准的分组域网络构成和组网技术,也具有参考价值。本书主要适合于通信或计算机网络等专业用书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用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CDMA2000分组域网络技术:下一代无线通信的基石 在飞速发展的移动通信领域,CDMA2000作为一种成熟且广泛部署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在支持高速数据业务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书将深入剖析CDMA2000分组域网络的技术细节、演进路径以及其在构建高效、可靠的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核心作用。我们将从分组域的基本概念出发,逐步深入到CDMA2000分组域网络的具体架构、关键技术原理、性能优化手段,以及其与未来移动通信技术(如LTE、5G)的融合与发展趋势。 第一章:分组域网络基础与CDMA2000的引入 本章将为读者建立扎实的分组域网络基础知识。我们将从互联网的核心协议IP(Internet Protocol)讲起,阐述其在数据包的寻址、路由和传输中的作用。接着,我们将介绍分组交换与电路交换的根本区别,以及为何分组交换成为现代移动通信数据传输的首选模式。随后,我们将简要回顾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其抗干扰能力、频谱利用率以及如何实现多用户共享同一频谱。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引出CDMA2000,详细介绍其作为CDMA技术的演进版本,如何在CDMAone(IS-900)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更宽的信道带宽和更高效的编码方案,显著提升数据传输速率。我们将重点区分CDMA2000的不同版本,如CDMA2000 1xRTT(Single-Carrier Radio Transmission Technology)和CDMA2000 EV-DO(Evolution-Data Optimized),并阐述它们在速率、时延和网络容量上的提升。本章的重点在于为理解CDMA2000分组域网络的复杂性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第二章:CDMA2000分组域网络架构详解 本章将聚焦CDMA2000分组域网络的具体网络架构。我们将深入剖析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 移动台(Mobile Station - MS): 移动台是终端设备,负责与基站进行无线通信,执行数据编码/解码、信道估计等功能。 基站系统(Base Station System - BSS): BSS是网络接入层,包括基站控制器(Base Station Controller - BSC)和基站收发信台(Base Transceiver Station - BTS)。BSC负责管理和控制多个BTS,进行无线资源管理、切换、功率控制等。BTS则负责无线信号的收发和调制/解调。 核心网(Core Network - CN): 核心网是网络的核心,负责数据路由、用户鉴权、计费、移动性管理等。在CDMA2000分组域网络中,核心网主要包括以下关键网元: 移动交换中心(Mobile Switching Center - MSC): MSC是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交汇点,负责电路交换业务的连接建立和管理。 分组控制交换机(Packet Control Exchange - PCEC): PCEC是CDMA2000分组域网络的核心网元,负责处理用户的IP分组数据。它包含以下子功能实体: 服务GPRS支持节点(Serving GPRS Support Node - SGSN): SGSN负责特定区域内移动用户的寻址、路由、位置更新、数据包的收发等。它维护用户的活动状态信息。 网关GPRS支持节点(Gateway GPRS Support Node - GGSN): GGSN是移动网络与外部IP网络(如互联网)的接口。它负责为用户提供IP地址分配、路由选择、数据包的封装/解封装以及与外部网络的连接。 骨干网(Backbone Network): 连接核心网各网元以及核心网与外部网络的传输网络。 我们将详细阐述各个网元之间的接口和协议,如A接口(BTS与BSC之间)、Abis接口(BSC与BTS之间)、Iu接口(BSS与CN之间)、Gn接口(SGSN与GGSN之间)等,并分析数据在网络中传输的完整流程。 第三章:CDMA2000分组域关键技术原理 本章将深入探讨CDMA2000分组域网络实现高效数据传输所依赖的关键技术。 信道编码与交织(Channel Coding and Interleaving): CDMA2000采用先进的信道编码技术,如卷积码(Convolutional Codes)和Turbo码,以提高数据的纠错能力,抵御无线信道的衰落和干扰。我们将详细介绍不同编码方案的原理、编码率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网络性能。交织技术的作用是分散错误,将连续的传输错误打散,提高纠错码的效率。 调制解调技术(Modulation and Demodulation): 针对不同的数据速率和信道条件,CDMA2000采用了多种调制方案,如QPSK(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16QAM(16-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64QAM等。我们将解释这些调制方式如何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以及不同调制方式的频谱效率和抗噪能力。 功率控制(Power Control): 功率控制是CDMA技术的核心,对于CDMA2000分组域网络尤为重要。我们将详细介绍其闭环功率控制(Closed-Loop Power Control)和开环功率控制(Open-Loop Power Control)机制,以及它们如何动态调整发射功率,以最小化干扰、节省能量并提高用户吞吐量。 切换技术(Handoff/Handovers): 在移动通信中,用户在移动过程中需要从一个基站切换到另一个基站,以保证通信的连续性。我们将重点介绍CDMA2000分组域网络中的软切换(Soft Handoff)和硬切换(Hard Handoff)技术,分析它们的原理、实现方式以及在分组数据传输中的影响。 数据传输协议(Data Transmission Protocols): 除了IP协议,CDMA2000分组域网络还使用了一些特定的协议来管理分组数据的传输。例如,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协议用于建立和管理无线资源;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协议用于数据包的压缩、加密和完整性保护;RLC(Radio Link Control)协议用于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协议的功能和工作流程。 第四章:CDMA2000分组域网络性能优化与演进 本章将探讨如何优化CDMA2000分组域网络的性能,以及其向更先进技术演进的路径。 提高数据吞吐量: 讨论通过增加信道带宽(如从CDMA2000 1xRTT到EV-DO Rev. A/B)、改进调制编码方案(如更高阶的QAM)、优化调度算法(如智能调度、公平调度)等手段来提升单个用户的峰值速率和平均吞吐量。 降低网络时延: 分析影响分组数据时延的因素,如接入时延、传输时延、排队时延等,并介绍相应的优化策略,如缩短RRC状态切换时间、优化调度算法以减少排队、改进核心网处理能力等。 提升网络容量: 探讨通过扇区分裂(Sectorsplitting)、增加载波数量(Multi-carrier)、引入更先进的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技术(尽管CDMA2000的MIMO支持相对有限,但仍可探讨其发展方向)等方法来提高网络整体容量,支持更多用户并发接入。 CDMA2000的演进: 详细介绍CDMA2000技术从1xRTT向EV-DO(如Rev. 0, Rev. A, Rev. B, Rev. AB)的演进过程。重点阐述EV-DO在引入专用数据信道(Forward Packet Data Channel - F-PDCH,Reverse Packet Data Channel - R-PDCH)后,如何显著提升数据传输效率和速率。 与LTE/5G的融合与过渡: 分析CDMA2000网络在LTE和5G时代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探讨CDMA2000网络如何与LTE/5G网络进行协同工作,支持用户无缝漫游和业务连续性。讨论从CDMA2000向LTE/5G平滑过渡的策略,如通过eHRPD(evolved High Rate Packet Data)等技术进行互通。 第五章:CDMA2000分组域在特定应用场景中的实践 本章将结合实际应用,展示CDMA2000分组域网络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价值。 移动互联网接入: 阐述CDMA2000如何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提供高速互联网接入,支持网页浏览、社交媒体、在线视频等。 物联网(IoT)应用: 讨论CDMA2000在低功耗、低数据速率的物联网设备连接中的作用,例如智能抄表、环境监测、资产追踪等。虽然不以高带宽著称,但在覆盖范围和成本上具有一定优势。 企业专网与M2M通信: 分析CDMA2000如何支持企业用户构建专用的数据通信网络,实现机器对机器(Machine-to-Machine - M2M)的通信,如工业自动化、车载通信等。 语音与数据融合业务: 探讨CDMA2000如何支持语音业务(Circuit-Switched Voice - CSV)与数据业务(Packet-Switched Data - PSD)的融合,以及VoLTE(Voice over LTE)等新兴语音技术的出现对CDMA2000语音业务的影响。 结论 CDMA2000分组域网络技术作为一项成熟且强大的移动通信技术,在过去十几年中为全球移动数据业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书通过对其核心架构、关键技术原理、性能优化手段以及未来演进方向的深入剖析,旨在帮助读者全面理解CDMA2000分组域网络的复杂性及其在构建高效、可靠的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重要地位。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CDMA2000的演进和与其他新技术的融合,将继续为数字世界的互联互通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确实不错,纸张手感也很好,给人一种“大部头”的权威感。然而,技术的迭代速度是残酷的,这本书似乎在某些关键技术的描述上显得过于陈旧,或者说,它对后续技术趋势的预测性不足。比如,对于移动性管理(Mobility Management)中,切换(Handoff)流程的描述,更侧重于早期的软切换(Soft Handoff)概念,对于如何高效处理小区间的切换以及如何集成后续更先进的切换策略,着墨甚少。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网络虚拟化、软件定义网络(SDN)思想的萌芽是如何在这个传统架构中被讨论或被试图引入的,但这些前瞻性的内容完全缺失。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就像是参观了一座保存完好的历史博物馆,展品精美,但缺少了对未来建筑蓝图的展望,使人难以将其与当前正在运营的网络技术建立有效的联系。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很有时代感,厚重的米色纸张,配上深沉的字体,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所承载的技术深度。我原本对移动通信领域特别是2000年左右的技术发展抱有强烈的好奇心,想知道当时的主流技术是如何一步步演进的。然而,当我翻开目录时,心里就咯噔了一下,书里似乎完全没有触及我最关心的——2G到3G过渡时期,基于CDMA技术的那些激动人心的用户体验革新。比如,对于早期移动互联网应用(比如WAP上网的初期体验、彩信的发送延迟等)的技术瓶颈分析,或者当时运营商在网络部署中遇到的实际挑战,这些内容都没有被深入探讨。我期待的是能看到一些关于信道编码、功率控制的具体算法在实际网络中的性能体现,但书中似乎更偏向于理论框架的搭建,而缺乏将这些理论与实际的商业应用和用户感知联系起来的桥梁。对于一个希望了解这项技术如何影响大众生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侧重点显然有些过于学术化和抽象,少了一份“现场感”。

评分

从章节的逻辑组织来看,这本书似乎是按照一个非常线性的、自底向上的方式构建的,从物理层的基础理论开始,逐步向上构建网络功能块。这种结构对于初学者建立概念框架无疑是有帮助的。但是,当涉及到网络功能之间的交叉依赖和资源分配问题时,描述就显得有些割裂。我发现很难在书中找到一个统一的视角来审视整个系统的性能是如何被多方面制约的。比如,如果某个特定扇区的射频性能下降,这对分组域的数据吞吐量会产生多大的影响?这种跨层级的性能分析,在书中未能得到有效的整合。它更像是一系列独立的技术模块的集合,而不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动态的复杂系统。因此,读者在试图建立一个全面的、可用于故障定位或系统优化的宏观认知模型时,会发现信息点之间缺乏必要的有机联系和综合性的案例分析来串联起来。

评分

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深入了解分组域(Packet Domain)在CDMA演进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特别是它如何为后续的数据业务奠定基础。我原本以为会看到大量的时序图和数据包结构分析,特别是关于IP层如何在无线接入网络中封装和传输的细节。遗憾的是,书中对于分组域的讨论显得蜻蜓点水,更像是对整个移动通信系统的一个宏观概述,而非聚焦于其独特的技术细节。我未能找到关于QoS(服务质量)保障机制在分组域中是如何通过特定的信令流程实现的具体讲解。那些关于延迟预算、丢包容忍度等与分组数据传输休戚相关的关键参数,在书中几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本书更像是全面介绍了整个系统的概览,但对于“分组域”这个核心概念的深入挖掘,却显得力不从心,没有提供足够的“干货”来支撑其书名中对特定技术的承诺。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极其严谨,学术气息扑面而来,几乎每一个章节都像是教科书的精准翻译,这对于追求精准定义和公式推导的专业人士来说或许是福音。但作为一个希望理解其底层逻辑的业余爱好者,我发现阅读体验相当吃力。例如,书中对某一特定协议栈层次的描述,动辄引用大量的英文缩写和复杂的流程图,却鲜有生动的比喻或直观的案例来辅助理解。我尝试寻找一些关于网络优化、故障排查的实战经验分享,比如在复杂多径环境中,基站如何动态调整参数以维持连接质量,或者在初期网络拥塞时,业务是如何被限速的——这些实际操作层面的“黑匣子”内容,在这本书里几乎找不到踪影。它似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网络架构的“应该如此”上,而回避了“实际如何”的复杂性和妥协性,读完后感觉对技术的骨架有了了解,但对其血肉和脉搏却依然模糊不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