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CDMA 2000分组域网络技术
定价:32.00元
作者:林曙光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6-09-01
ISBN:978756351232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本专门介绍CDMA 2000 1X分组域网络技术的专业技术书籍。文章由浅到深,从底层到高层,从理论到应用,从接口到操作,具体、详细、全面地介绍CDMA 2000 1X分组域网络技术。
全书大体上分为三部分,部分为理论基础,详细介绍CDMA 2000 1X分组域的无线接口协议(RLP)、RP接口(A8/A9协议)、Pi接口(A10/A11协议)等;第二部分分组域网络设计与建设,介绍网络规划、设计、建设、网络安全与管理的思想,并介绍了摩托罗拉CDMA 2000 1X分组域网络设计与建设实例;第三部分为分组域网络优化,介绍分组域网络优化步骤、业务参数、分析方法和常见问题处理。
3G时代,从服务来说,*的不同就是增加高速分组数据服务。3G时代的分组域网络有延续性。CDMA 2000 1X分组域网络技术,对于3G其他标准的分组域网络构成和组网技术,也具有参考价值。本书主要适合于通信或计算机网络等专业用书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用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确实不错,纸张手感也很好,给人一种“大部头”的权威感。然而,技术的迭代速度是残酷的,这本书似乎在某些关键技术的描述上显得过于陈旧,或者说,它对后续技术趋势的预测性不足。比如,对于移动性管理(Mobility Management)中,切换(Handoff)流程的描述,更侧重于早期的软切换(Soft Handoff)概念,对于如何高效处理小区间的切换以及如何集成后续更先进的切换策略,着墨甚少。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网络虚拟化、软件定义网络(SDN)思想的萌芽是如何在这个传统架构中被讨论或被试图引入的,但这些前瞻性的内容完全缺失。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就像是参观了一座保存完好的历史博物馆,展品精美,但缺少了对未来建筑蓝图的展望,使人难以将其与当前正在运营的网络技术建立有效的联系。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很有时代感,厚重的米色纸张,配上深沉的字体,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所承载的技术深度。我原本对移动通信领域特别是2000年左右的技术发展抱有强烈的好奇心,想知道当时的主流技术是如何一步步演进的。然而,当我翻开目录时,心里就咯噔了一下,书里似乎完全没有触及我最关心的——2G到3G过渡时期,基于CDMA技术的那些激动人心的用户体验革新。比如,对于早期移动互联网应用(比如WAP上网的初期体验、彩信的发送延迟等)的技术瓶颈分析,或者当时运营商在网络部署中遇到的实际挑战,这些内容都没有被深入探讨。我期待的是能看到一些关于信道编码、功率控制的具体算法在实际网络中的性能体现,但书中似乎更偏向于理论框架的搭建,而缺乏将这些理论与实际的商业应用和用户感知联系起来的桥梁。对于一个希望了解这项技术如何影响大众生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侧重点显然有些过于学术化和抽象,少了一份“现场感”。
评分从章节的逻辑组织来看,这本书似乎是按照一个非常线性的、自底向上的方式构建的,从物理层的基础理论开始,逐步向上构建网络功能块。这种结构对于初学者建立概念框架无疑是有帮助的。但是,当涉及到网络功能之间的交叉依赖和资源分配问题时,描述就显得有些割裂。我发现很难在书中找到一个统一的视角来审视整个系统的性能是如何被多方面制约的。比如,如果某个特定扇区的射频性能下降,这对分组域的数据吞吐量会产生多大的影响?这种跨层级的性能分析,在书中未能得到有效的整合。它更像是一系列独立的技术模块的集合,而不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动态的复杂系统。因此,读者在试图建立一个全面的、可用于故障定位或系统优化的宏观认知模型时,会发现信息点之间缺乏必要的有机联系和综合性的案例分析来串联起来。
评分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深入了解分组域(Packet Domain)在CDMA演进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特别是它如何为后续的数据业务奠定基础。我原本以为会看到大量的时序图和数据包结构分析,特别是关于IP层如何在无线接入网络中封装和传输的细节。遗憾的是,书中对于分组域的讨论显得蜻蜓点水,更像是对整个移动通信系统的一个宏观概述,而非聚焦于其独特的技术细节。我未能找到关于QoS(服务质量)保障机制在分组域中是如何通过特定的信令流程实现的具体讲解。那些关于延迟预算、丢包容忍度等与分组数据传输休戚相关的关键参数,在书中几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本书更像是全面介绍了整个系统的概览,但对于“分组域”这个核心概念的深入挖掘,却显得力不从心,没有提供足够的“干货”来支撑其书名中对特定技术的承诺。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极其严谨,学术气息扑面而来,几乎每一个章节都像是教科书的精准翻译,这对于追求精准定义和公式推导的专业人士来说或许是福音。但作为一个希望理解其底层逻辑的业余爱好者,我发现阅读体验相当吃力。例如,书中对某一特定协议栈层次的描述,动辄引用大量的英文缩写和复杂的流程图,却鲜有生动的比喻或直观的案例来辅助理解。我尝试寻找一些关于网络优化、故障排查的实战经验分享,比如在复杂多径环境中,基站如何动态调整参数以维持连接质量,或者在初期网络拥塞时,业务是如何被限速的——这些实际操作层面的“黑匣子”内容,在这本书里几乎找不到踪影。它似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网络架构的“应该如此”上,而回避了“实际如何”的复杂性和妥协性,读完后感觉对技术的骨架有了了解,但对其血肉和脉搏却依然模糊不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