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通信技术(第二版) 柳春锋 9787564011369

光纤通信技术(第二版) 柳春锋 978756401136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柳春锋 著
图书标签:
  • 光纤通信
  • 通信工程
  • 光纤技术
  • 柳春锋
  • 高等教育
  • 教材
  • 通信原理
  • 信息技术
  • 电子工程
  • 网络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书逸天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011369
商品编码:2958475262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光纤通信技术(第二版)

定价:35.00元

作者:柳春锋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1-01

ISBN:9787564011369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的特色在于以“理论 应用 研究 实训”的体例形式,展开章节的内容,结合图表、提示、知识扩展等多样化的体例编排,做到深浅适宜、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始终以工程应用为目标,介绍光纤光缆、器件结构等理论知识和工程设计、施工及维护方面的知识。
本书共9章,章主要介绍光纤通信技术的特点及系统构成;第2章主要介绍光纤光缆的结构、导光原理及特性、光纤光缆制造工艺及其工程选型;第3章主要介绍光源器件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及应用范围;第4章主要介绍光检测器及无源光器件的结构、特点及应用场合;第5章主要介绍光端机及线路码型,重点是光发送机和光接收机的结构、特性参数等;第6章主要介绍光纤通信系统工程设计的有关知识,包括工程的基本设计要点、再生段距离估算、光电设备配置等;第7章主要介绍光缆线路施工及维护技术、光纤光缆接续技术等;第8章对有关光纤通信的新技术做了概要的介绍,包括光孤子通信、相干光通信、全光通信等;第9章是实训内容,涉及光纤接续、参数测试及仪器设备的使用。

目录


章 绪论
1.1 光纤通信的发展
1.2 光纤通信系统简介
1.3 光纤通信的特点
1.4 光纤通信在我国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第二章 光纤与光缆
2.1 光纤
2.2 导光原理
2.3 光纤的特性
2.4 光缆
2.5 新型光缆简介
本章小结
本章习题
研究项目
第三章 光源
3.1 基础知识
3.2 半导体激光器(LD)
3.3 半导体发光二极管(LED)
3.4 半导体激光器(LD)与发光二极管(LED)的比较
本章小结
本章习题
研究项目
第四章 通信用光器件
4.1 光器件简介
4.2 光检测器
4.3 无源光器件
本章小结
本章习题
研究项目
第五章 光端机
5.1 光发送机
5.2 数字光接收机
5.3 光中继器
5.4 线路码型简介
本章小结
本章习题
研究项目
第六章 光纤通信系统工程设计
6.1 工程设计概述
6.2 传输系统的制式
6.3 再生段距离的计算
6.4 光电设备的配置与选择
6.5 供电系统
6.6 光缆工程施工图设计流程
6.7 路由及中继站站址的选择
6.8 光纤光缆的选型
6.9 光纤通信工程概、预算
本章小结
本章习题
研究项目
第七章 光缆线路施工与维护
7.1 光缆线路施工概述
7.2 光缆线路施工准备
7.3 直埋敷设
7.4 管道敷设
7.5 架空敷设
7.6 水下敷设
7.7 光纤光缆的接续
7.8 质量管理与控制
7.9 光缆线路维护
本章小结
本章习题
研究项目
第八章 光纤通信的新技术
8.1 光孤子通信
8.2 相干光通信
8.3 全光通信
本章小结
本章习题
研究项目
第九章 光纤通信技术实训
9.1 光缆的色谱分析
9.2 光纤光缆的接续
9.3 光缆测试
9.4 光发送机参数测试
9.5 光接收机参数测试
附录A 课程标准
附录B 习题参考答案
附录C 常用专业名词中英文对照表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数字时代的基石:光纤通信技术发展新篇章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从高清视频的流畅播放,到跨越国界的实时通讯,再到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蓬勃发展,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至关重要的底层支撑——光纤通信技术。它以其卓越的传输速率、强大的带宽能力和可靠的稳定性,成为了现代信息社会不可或缺的“神经网络”。 光纤通信,顾名思义,是利用光波作为信息载体,通过光导纤维作为传输媒介进行信息传输的技术。相较于传统的电信号传输,光信号传输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首先,光波的频率极高,远超电磁波的频率范围,这意味着光纤通信可以承载海量的信息,带宽之大是电信号传输所无法企及的。想象一下,一根细如发丝的光纤,竟然能够同时传输成千上万个高清电视频道,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其次,光纤传输损耗极低,信号衰减缓慢,使得信息可以传输更远的距离,大大减少了信号中继器的数量,降低了网络建设和维护的成本。再次,光纤不受电磁干扰,信号稳定可靠,这对于需要高精度和高可靠性的数据传输尤为重要,例如金融交易、工业控制等领域。最后,光纤的绝缘性使其在防雷击、防火灾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提高了通信系统的安全性。 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辉煌的演进过程。早期的通信主要依赖于电信号,通过铜线进行传输,然而铜线的带宽有限,损耗大,传输距离短,已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20世纪60年代,随着激光器的发明和光纤材料研究的突破,光纤通信的概念逐渐浮现。科学家们开始探索如何将光信号注入光纤并进行有效传输。经过不懈的努力,第一根低损耗光纤终于问世,标志着光纤通信时代的黎明。 进入20世纪70年代,光纤通信技术开始进入大规模的商业化应用阶段。从最初的点对点通信,到后来的多路复用技术(如波分复用WDM),光纤的传输容量得到了指数级的增长。波分复用技术更是革命性的创新,它允许在同一根光纤中同时传输多个不同波长的光信号,极大地提高了光纤的传输效率,如同给一条高速公路增加了无数条车道。90年代以来,随着光器件和光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光纤通信的网络结构日益复杂和智能化,覆盖范围也越来越广,从城域网、骨干网,再到接入网,光纤通信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如今,光纤通信技术正朝着更高速度、更大容量、更低功耗、更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新一代的光纤材料、新型的光器件(如超高功率激光器、高性能光探测器、可编程光交换芯片等)以及先进的光网络架构(如软件定义网络SDN、网络功能虚拟化NFV)层出不穷,不断刷新着通信技术的极限。例如,相干光通信技术通过对光信号的幅度、相位和偏振进行编码,大幅提高了频谱效率和传输速率,使得单波长传输速率达到了Tb/s级别。光电混合网络、空分复用等前沿技术也在积极探索,以应对未来海量数据增长的挑战。 光纤通信技术不仅仅是通信基础设施的升级,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驱动力。在互联网领域,光纤通信是支撑万维网、社交媒体、在线游戏、高清视频等一切互联网应用的基础。没有光纤,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互联网生态将不复存在。在移动通信领域,5G网络的部署更是离不开光纤作为其“高速公路”的支撑,光纤为基站提供了充足的带宽,确保了移动通信的高速、低延迟体验。在云计算和数据中心领域,海量数据的存储、处理和交换依赖于光纤组成的密集网络,为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训练等提供了强大的算力支撑。在科学研究领域,例如粒子对撞机、射电望远镜等大型科学装置,都需要高速、可靠的光纤通信来传输海量的实验数据。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光纤的抗干扰能力和高带宽使其成为工业控制和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能够实现远程精确控制和实时数据采集。 展望未来,光纤通信技术将继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随着物联网的普及,连接设备的数量将呈爆炸式增长,对网络带宽和时延的要求也将更加苛刻。6G通信技术的研究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其核心将是更加高效、智能的光纤通信网络。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通信等新兴技术的发展,都将对光纤通信提出新的挑战和需求。光纤通信技术将持续演进,以满足这些未来需求,例如更高容量的太比特甚至拍比特级单波长传输,更低的传输时延,以及更灵活、可重构的光网络。同时,对光纤材料的研发也将继续深入,例如开发具有更低损耗、更高耐受性的光纤,以及集成化的光子芯片,将更多光功能集成到芯片上,实现更小巧、更高效的光器件。 总而言之,光纤通信技术作为信息时代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连接世界的“信息高速公路”,更是驱动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对光纤通信技术的深入理解和持续创新,将为我们构建一个更智能、更互联、更美好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这门技术的发展,如同数字时代的血液循环系统,源源不断地为全球经济、社会和文化注入活力,推动着人类文明向前迈进。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一个资深的从业者来说,评估一本新出版的技术书籍,主要看的是它对“前沿动态”的捕捉和整合能力。这本书(此处再次省略书名)在这方面表现出色,它没有沉溺于已经被完全成熟的传统理论中,而是花了相当的篇幅来讨论当前行业热点和未来发展趋势所面临的技术挑战。例如,它对新型材料在传输介质中的应用潜力分析,就显得非常前瞻,引用的都是近两三年的顶尖研究成果。这使得这本书不仅可以作为入门或进阶的学习资料,更可以作为行业人士保持知识更新、激发创新思路的重要参考。它像一面镜子,不仅映照出我们已有的知识体系,更指引着未来技术迭代的方向。这种对行业脉搏的精准把握,使得它超越了一般的教材范畴,成为了一部有生命力的技术参考书。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出乎意料地具有亲和力,这对于一本技术专著来说是相当难得的。很多技术书籍读起来像是在啃一本晦涩难懂的法律条文,充满了术语和生硬的陈述句。但这本书的行文却流畅自然,作者似乎很擅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概念。比如,在解释某一传输损耗模型时,作者引入了一个生活中的类比,一下子就击中了要害,让我瞬间茅塞顿开。而且,它的注释和参考文献部分做得非常扎实,每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或历史发展脉络都能找到源头,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这对于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甚至发现,即便是跨领域的人士,只要具备基本的理工科背景,也能通过这本书搭建起对该领域的初步认知框架,这归功于它极佳的可读性设计。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低饱和度的蓝色调,配合着细致的金属拉丝纹理,即便是隔着书皮也能感受到一种沉稳而专业的气质。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触感细腻,字迹清晰,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更让我欣赏的是,它在排版上的用心。无论是章节标题的层级划分,还是公式和图表的布局,都处理得井井有条,没有那种被塞得满满当当的拥挤感。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一个设计精良的知识殿堂里漫步,逻辑的引导非常自然。特别是那些复杂的原理图,它们被放置在最合适的位置,辅助文字解释,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具象化了许多。这种对细节的关注,无疑体现了出版方和作者对读者体验的尊重,让人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享受到阅读本身的愉悦。整体来说,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我就觉得这是一本值得珍藏和反复研读的精品,它的物理形态完美地承载了其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评分

我对技术书籍的评价标准通常很苛刻,这本书(暂且不提书名)在系统性上做到了令人信服的平衡。它没有像某些教材那样,在基础理论上花费过多篇幅,导致后续应用内容被压缩得难以理解;反之,它非常巧妙地在引入核心概念时,就埋下了解决实际问题的伏笔。我尤其欣赏它对“为什么”的深入探讨,而不是仅仅罗列“是什么”。比如,在讲解某个关键算法的演进过程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给出最终公式,而是追溯了早期方法的局限性,这使得我对新方法的优势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这种以问题驱动的学习路径,极大地提升了我解决实际工程难题的能力。我感觉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带着一种“过来人”的视角在指导我们,而不是一个只懂理论的学者。这种务实精神,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尤为珍贵,它确保了我们所学知识的有效性和前瞻性。

评分

在使用这本书进行自学或辅助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它的实践性内容安排得非常人性化。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推导,而是将理论与具体的实验设计和仿真分析紧密结合起来。书中的案例研究部分,往往会详细列出仿真环境的参数设置、关键步骤以及预期的结果分析。这种手把手的指导,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上手的门槛。我尝试按照书中的某个案例进行复现,发现即便我对某些软件操作不太熟练,也能顺利完成,这得益于作者对操作细节的精确描述。更重要的是,它教导的不仅仅是“如何做”,更是“为什么这么做会有这样的效果”,培养了一种批判性思维。这种深度集成技术与应用的编排方式,让知识的“保鲜期”更长,因为我们学会的是方法论,而不是过时的工具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