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移动通信
定价:38.00元
作者:杨家玮 张文柱 李钊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1-01
ISBN:978711522721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讲述现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理论、关键技术、体系结构及组网技术的基本原理,内容分为10章,主要内容包括:简要介绍移动通信发展概况;讨论移动信道特性;分析移动通信中使用的编解码技术;介绍数字调制技术基本概念;简要介绍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无线传输技术;讨论抗信道衰落技术;讨论无线接入技术;介绍实用数字蜂窝系统;讨论移动数据传输技术与系统;概要介绍移动通信进展等。
本书适合作为通信与信息专业本科生、大专生和高职生的移动通信课程的教材,其他相关专业的有关课程也可以选用。本书还可以作为从事移动通信领域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若干基本问题
1.3 移动通信发展概况
1.4 移动通信的特点
1.5 常用移动通信系统
1.6 移动通信基本技术
1.7 频谱资源的管理
第2章 移动信道无线传输特性
2.1 引言
2.2 电波传播的基本问题
2.3 多径传播的衰落特性
2.4 多径接收信号的时域和频域特征
2.5 阴影效应与慢衰落
2.6 电波传播损耗预测模型
思考与练习
第3章 编码技术
3.1 概述
3.2 语音编码
3.3 信道编码
思考与练习
第4章 数字调制解调技术
4.1 引言
4.2 恒定包络连续相位调制的一般概念
4.3 GMSK调制
4.4 QPSK、OQPSK和π/4(QPSK)
4.5 多进制正交幅度调制MQAM
思考与练习
第5章 新型无线传输技术
5.1 扩频技术
5.2 OFDM技术
5.3 MIMO系统
5.4 智能天线技术简介
思考与练习
第6章 抗信道衰落技术
6.1 概述
6.2 分集技术的基本概念
6.3 均衡技术及应用
6.4 交织技术
6.5 多天线技术
思考与练习
第7章 无线接入技术
7.1 概述
7.2 邻道干扰与同道干扰
7.3 地域覆盖与信道配置
7.4.多址接入技术与系统容量
7.5 接入网与核心网
7.6 移动性管理
思考与练习
第8章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第9章 移动数据传输
0章 B3G/4G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必须承认,我对这本书的评价可能带有一点点“情怀”的色彩,因为它确实帮助我跨越了一个很高的技术门槛。我之前在接触某个特定接入技术时,总是感觉抓不住重点,网上的资料也七零八落,相互矛盾的说法也很多。直到我翻开这本书的相应章节,我才发现,原来所有的技术点都是围绕着一个核心的“资源效率最大化”目标在构建的。作者对不同标准的迭代和取舍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对比分析,不是简单地罗列优缺点,而是深入到背后的设计哲学层面进行剖析。比如,它在解释某一版本相对于前一版本的性能提升时,会清晰地展示出哪些参数调整带来了增益,哪些又是为了保持向后兼容而做出的妥协。这种深度剖析的叙事方式,让原本抽象的性能指标变得具体可感,读起来就像在听一位资深架构师在分享他的设计决策过程,那种洞察力令人叹服。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里面的内容组织得极其有条理,完全不像那种堆砌知识点的教科书。我记得我刚开始翻阅的时候,就被它那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给吸引住了。它没有直接抛出那些复杂的公式和晦涩的理论,而是先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和贴近生活的例子来阐述核心概念。比如,在讲到信道编码的时候,作者仿佛化身为一位耐心的老师,把那些原本枯燥的数学模型用生动的“信息保护伞”或者“信息加油站”来描绘,让你一下子就能抓住问题的关键。更绝的是,书中穿插了大量的历史回顾和技术演进的脉络梳理,让你在学习新技术的同时,也能理解它为什么会以现在这种形态出现,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讲解,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深度和兴趣。读完第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对移动通信的基础架构已经有了一个非常稳固的认知框架,这为后续更深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很少有技术书籍能做到这一点,作者的功力可见一斑。
评分这本书的配套资源和学习辅助功能做得非常出色,这点对于自学者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我特别欣赏它在每一章末尾设置的“思考与实践”环节。这些问题往往不是那种简单的选择题或者定义题,而是需要你结合前文知识进行分析和推理的开放式问题。更棒的是,我发现书里引用了不少经典的开源项目和标准文档的链接,这让我可以立即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工程实现对接起来。我尝试着去下载了其中一个推荐的仿真工具包,按照书中给出的步骤进行配置和运行,果然,书本上的理论预测与仿真结果高度吻合,这种即时反馈的学习体验是无价的。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从纯理论到实际工程应用的坚实桥梁,让学习过程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真正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覆盖范围上的广度与平衡。通常,很多深度书籍会在某个特定领域(比如物理层或核心网)做得很深,但对另一个方面就一带而过,导致读者看完后知识结构出现“跛脚”现象。然而,这本书的视野非常宏大,它把移动通信系统看作一个完整的生态链来对待。它既详细讨论了无线信道的复杂调制解调技术,也花了相当的篇幅去解析了网络侧的寻呼、切换和漫游管理机制。我感觉作者的知识体系非常扎实,能够清晰地在不同层级之间切换视角而不显得混乱。这种全景式的讲解,让我不仅掌握了具体技术的“零件”,更理解了整个移动通信网络是如何像一台精密仪器一样协同工作的,为我未来从事系统集成或跨层优化工作打下了极其全面的知识基础。
评分这本书的图文排版简直是业界良心,这一点我必须大声赞扬一番。现在的技术书籍,很多为了压缩成本或者追求所谓的“简洁”,把图表做得小而模糊,关键的波形图、协议栈图经常需要凑近了才能看清楚。但这本不同,它的版式设计非常大气,关键的插图和流程图都占据了恰当的篇幅,线条清晰,色彩运用得当,即便是复杂的时频资源分配图,也能让人一目了然。我尤其喜欢它在关键术语旁边设置的“专家注解”小栏,那些注解往往是作者多年实践经验的结晶,几句话就能点破一个常见的误区或者补充一个重要的工程实践细节。相比于那种只有文字和枯燥公式的书籍,这种注重视觉传达效率的排版,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认知负荷,让我在深夜学习时,眼睛也不会那么容易疲劳。这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真的体现了出版社和作者团队的专业素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