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可重入制造系统的控制
定价:55.00元
作者:张洁,吴立辉,翟文彬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03022636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从可重入制造系统的控制体系结构、控制方法和控制性能分析方法等角度对可重入制造系统控制问题进行介绍。重点介绍可重入制造系统的分层自适应控制体系结构、分层协同控制技术、重调度控制技术、预测控制系统控制的实验证平台和在企业车间的信息化系统进行介绍。实例验证表明,本书提出的方法和技术可能效减少晶圆在制品库存,缩短晶圆产品交货期,提高半导体生产线的整体设备利用率,提高半导体企业的市场响应速度。
本书可以为从事可重入系统控制等领域研究的科研人员、半导体企业信息化咨询顾问和项目实施工程师等提供参考与帮助;也可以作为机械工程、工业工程、自化、计算机工程、管理工程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教材和参考书。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制造系统
1.1.1 制造系统的概念
1.1.2 柔性制造系统
1.1.3 敏捷制造系统
1.1.4 网络化制造系统
1.1.5 可重入制造系统
1.2 制造系统的信息化
1.2.1 信息化
1.2.2 制造系统作息化的定义与特点
1.2.3 制造系统的信息模型
1.2.4 可重入制造系统的信息化模型
1.3 制造系统的控制
1.3.1 制造系统控制的目的及意义
1.3.2 制造系统的控制体系结构
1.3.3 制造系统的控制方法
1.3.4 制造系统控制的性能分析方法
1.3.5 可重入制造系统的控制
1.4 本书的主要内容
1.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半导体制造系统介绍
2.1 概述
2.2 半导体制造产业的战略意义
2.3 半导体制造系统工艺
2.3.1 半导体单晶硅片制备工艺
2.3.2 半导体制造前道工艺
2.3.3 半导体制造后道工艺
2.3.4 可重入制造系统的工艺范围
2.4 半导体制造系统的组成及特点
2.4.1 半导体制造系统的构成
2.4.2 半导体制造系统的特点
2.5 可重入制造系统控制的需求
2.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可重入制造系统的分层自适应控制系结构
3.1 概述
3.2 可重入制造系统的控制体系结构研究现状
3.2.1 集中式控制体系结构
3.2.2 递阶式控制体系结构
3.2.3 分布式控制体系结构
3.3 可重入制造系统的分层适应控制机制
3.3.1 可重入制造系统的控制功能
3.3.2 可重入制造系统的控制机制
3.4 可重入制造系统的分层自适应控制体系结构
3.4.1 可重入制造系统控制体系结构构成
3.4.2 可重入制造系统控制体系结构的特点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可重入制造系统控制方法基础
4.1 概述
4.2 运筹学
4.2.1 概述
4.2.2 运筹学在 RMS 中的应用
4.3 启发式规则
4.3.1 概述
4.3.2 启发式规则在 RMS 中的应用
4.4 人工智能方法
4.4.1 人工神经网络
4.4.2 模糊逻辑
4.4.3 基于 Agent 的方法
4.4.4 人工智能方法在 RMS 中的应用
4.5 计算智能方法
4.5.1 概述
……
第5章 可重入制造系统的分层协同控制技术
第6章 可重入制造系统的重调度控制技术
第7章 可重入制造系统的预测控制技术
第8章 可重入制造系统的物流控制技术
第9章 可重入制造系统的性能分析技术
0章 可重入制造系统的试验平台
1章 半导体制造系统控制软件及应用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初次接触这本书的章节安排,我感到一种非常清晰的逻辑推导过程。作者们显然花费了大量精力来构建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路径。开头部分对基础概念的界定和铺垫扎实而严谨,没有急于深入复杂模型,而是先确保读者对“可重入”这个核心思想有深刻的理解。随着章节深入,复杂的数学工具和控制理论开始登场,但令人欣慰的是,每引入一个新的理论框架,都会紧接着通过一个贴合实际的例子进行直观的解释,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难度。这种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应用的过渡处理得非常平滑自然,使得即便是初学者也能逐步跟上节奏,而不是被突如其来的高深理论吓退。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硬壳精装,摸上去有种沉甸甸的质感,一看就知道是下了本的用心之作。封面设计简洁大气,虽然是专业的学术书籍,但排版布局却透着一股现代感,不像有些技术书籍那样枯燥乏味。内页的纸张选择也相当考究,白度适中,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复杂的公式和图表也能看得一清二楚,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个人尤其欣赏出版社在细节上的把控,比如书脊的书名和作者信息烫金的处理,不仅提升了整体的档次,也方便在书架上快速识别。翻阅时,那种纸张轻微摩擦发出的“沙沙”声,对于一个爱书人来说,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这样的用心,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简单的教材,而是一件值得珍藏的作品。
评分这本书在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广度上,真正体现了其学术价值。我翻阅了其中关于柔性制造单元调度优化那一章,书中不仅提出了理论模型,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还探讨了不同工业标准下数据接口的兼容性问题。这远超出了纯粹的数学推导范畴,直接触及了工程实践中的痛点。作者们似乎拥有丰富的现场经验,他们讨论的问题不是象牙塔里的假设,而是真实生产线中可能遇到的延迟、冲突和资源受限。每一个案例的讨论都配有详细的仿真结果分析,图表的数据点标注得极其精确,让人不得不信服其结论的可靠性。这种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写作风格,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实用价值。
评分语言风格上,这本书的作者群展现了一种难得的平衡感。在描述核心算法和定理时,语言精准、逻辑严密,完全符合严肃学术著作的要求,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经过了深思熟虑,不留歧义。然而,在撰写前言、致谢以及某些概念引入的小节时,笔锋又变得温和而富有启发性,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耳边娓娓道来,鼓励读者去探索未知。这种在严谨与亲和之间自如切换的能力,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学术的厚重感,又不失阅读的愉悦性。特别是某些关键定理的证明过程,作者采用了多角度的论述方式,照顾了不同背景读者的理解习惯,这一点非常值得称赞。
评分购买这本书的动机,原本是想在我的研究方向上寻找一些新的理论视角。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它不仅仅提供了解答,更重要的是,它提出了更多值得深思的问题。例如,在关于动态环境下的鲁棒性设计这一部分,作者提出了一个关于“信息熵与系统响应时间”之间潜在非线性关系的猜想,虽然书中并未完全证实,但这个提问本身就极具启发性,直接点亮了我接下来的几个月的研究方向。这本书没有把话说死,而是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和探索空间,这种“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是衡量一本优秀学术著作的黄金标准。它成功地激发了我从一个应用者转变为一个思考者的过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