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子信息类专业导论
定价:39.00元
作者:张有光 等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0-01
ISBN:9787121215643
字数:474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本供电子信息类专业所开设的专业导论课程用的教科书。其内容围绕学习什么——以移动通信、集成电路、互联网与物联网为例?为什么学——阐述了专业的培养目标,也即未来工程师所需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为何这样学习——介绍了西方大学教育与中国大学教育理念的演变历史,当前大学正在进行的工程教育改革?如何学习——从大学面临的问题开始,分别讨论了课程学习、科技实现与生活实践中的心态与方法。
全书力图用通俗的语言来诠释生硬的专业知识和深奥的教育理念。对于专业知识的诠释,通过追溯理论创新的背景、展望专业发展的趋势,把相关知识、概念的来龙去脉呈现在读者面前;对于教育理念的解读,辅以翔实的人物故事和案例故事,将教育理念、方法置于情景之中,增强趣味性与可读性。
目录
章 移动通信
1.1 移动通信概述
1.1.1 引子——移动通信改变生活
1.1.2 早期的通信——什么是信息
1.1.3 几个基本概念——信号、信源、信道和信宿
1.2 旧时堂前燕,飞入百姓家——移动通信的诞生与普及
1.2.1 给信息插上翅膀——无线电技术的诞生
1.2.2 从无线电到代模拟移动通信技术(1G)
1.2.3 频分多址(FDMA)——模拟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
1.3 长江后浪推前浪,你方唱罢我登场——数字移动通信(2G)
1.3.1 GSM时代的赶超者——诺基亚
1.3.2 卧薪尝胆的对手——高通与CDMA
1.4 群雄逐鹿,崭露头角——第三代移动通信
1.4.1 诸侯割据——3G技术标准大比拼
1.4.2 智能手机——3G需求的推动者
1.4.3 中国标准与中国企业
1.5 畅想未来移动通信
1.5.1 走进4G——LTE与4G关键技术
1.5.2 展望5G——畅想未来移动通信
第2章 集成电路
2.1 电子学与集成电路概述
2.1.1 晶体检波器——电子器件的首秀
2.1.2 电子管——电子时代的来临
2.1.3 晶体管的发明
2.1.4 从晶体管到集成电路
2.1.5 集成电路的快速发展
2.2 核心——计算体系
2.2.1 智能之芯——微处理器(CPU)子系统
2.2.2 通信互联——通信子系统
2.2.3 记忆场所——存储子系统
2.3 支撑——外围模块
2.3.1 信息之窗——多媒体子系统
2.3.2 感知交互——传感器子系统
2.3.3 动力引擎——电源子系统
2.4 后摩尔时代——集成电路未来发展趋势
2.4.1 神奇新材料——石墨烯
2.4.2 曲径通幽——自旋电子
2.4.3 迷失的第四元件——忆阻器
第3章 互联网
3.1 互联网起源与发展
3.1.1 互联网的前身——阿帕网
3.1.2 早期互联网——因特网与万维网
3.1.3 之争——微软和网景的世纪之战
3.1.4 门户网站的兴起——打开上网冲浪之门
3.2 互联网的普及
3.2.1 搜索引擎——新时代的互联网霸主
3.2.2 电子商务的兴起——挑战传统的商业模式
3.2.3 社交网络与网络新媒体——改变社交生活
3.3 幕后的英雄——现代通信网络
3.3.1 网络的分层与网络协议——OSI/RM与TCP/IP
3.3.2 路由技术——架起互联网的桥梁
3.3.4 光纤通信——铺设信息的高速公路
3.4 互联网发展新趋势
3.4.1 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的互联
3.4.2 云计算——虚拟资源按需供应
3.4.3 大数据——发掘潜在的价值
第4章 物联网
4.1 物联网的定义
4.1.1 网的世界
4.1.2 万物互联
4.1.3 物与智能
4.2 物联网关键技术
4.2.1 物联网标识技术
4.2.2 传感与纳米技术
4.2.3 无线传感器网络
4.2.4 嵌入式智能技术
4.3 物联网信息革命
4.3.1 “三国”演义
4.3.2 智慧地球
4.3.3 感知中国
4.4 物联网的未来
4.4.1 物联网发展分析
4.4.2 挑战与机遇并存
4.4.3 时代与个人发展
第5章 培养目标
5.1 多元自我,多元目标
5.1.1 发现未知的自己
5.1.2 遇见不同的未来
5.1.3 与明天有个约会
5.2 昨天、今天与明天
5.2.1 自然与社会
5.2.2 科学与技术
5.2.3 工程与专业
5.3 未来工程师的能力素质
5.3.1 学习能力
5.3.2 实践能力
5.3.3 创造能力
5.3.4 伦理道德
5.4 电子信息专业基本知识
5.4.1 专业基础
5.4.2 数理基础
5.4.3 人文社科
第6章 大学是什么
6.1 国外大学教育发展简史
6.1.1 萌芽阶段——从“三哲”到纽曼
6.1.2 发展阶段——从洪堡到弗莱克斯纳
6.1.3 升华阶段——雅斯贝尔斯
6.1.4 扩展阶段——从通识到广义工程教育
6.2 中国大学教育发展简史
6.2.1 追根溯源——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6.2.2 历史回眸——中国古代大学演变
6.2.3 博古通今——中国近代大学形成
6.3 当前大学工程教育改革
6.3.1 通识教育
6.3.2 书院制
6.3.3 本科生导师制
6.3.4 小班化研究型教学
6.3.5 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第7章 大学怎么读
7.1 若你在思考这些
7.2 大学课程这样学
7.2.1 不识庐山真面目
7.2.2 绝知此事要躬行
7.3 科技实践大揭秘
7.3.1 实验室里暗藏玄机
7.3.2 科研训练的小热身
7.3.3 科技竞赛的大比拼
7.4 生活中也做达人
7.4.1 大不用把教室坐穿
7.4.2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7.5 那些未解答的谜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张有光,2007年至今一直担任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本科教学副院长,兼任实验教学中心主任,负责2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通信工程》、《集成电路设计》2007),主持教育部工程师培养计划(《电子信息工程》2012)。主持原国防科工委2个国防紧缺专业(《电磁场与无线技术》、《空中交通管理》2008)与1个国防重点专业建设(《电子信息工程》2008)。
文摘
序言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接地气”。作者似乎深谙初学者在面对庞大复杂的技术体系时容易产生的畏难情绪,所以特别注重从实际应用场景出发。比如,在讲解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的区别时,并没有直接抛出公式和定义,而是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听收音机和听CD。前者是模拟信号,声音的波动直接与空气的波动对应,而后者则是数字信号,将声音分解成一串串0和1,可以更精确地存储和传输。这个例子一下子就解决了我的困惑,让我对这两个基本概念有了直观的理解。书中的一些章节,还详细介绍了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有线电话到现在的5G网络,每一个阶段的突破都被描绘得惊心动魄,仿佛我亲身经历了那段技术革新的时代。尤其是关于网络协议的部分,作者巧妙地将复杂的TCP/IP协议拆解成一个个逻辑清晰的步骤,并且用网络通信的类比来解释,让我这个非计算机专业出身的人也能大致理解数据是如何在网络中传输的。我特别欣赏书中的一些“小贴士”或者“拓展阅读”,它们虽然不是核心内容,但却能帮助读者触类旁通,对某个知识点有更深入的思考,或者了解这个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这种设计非常贴心。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刚刚接触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本书简直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引路人。它并没有一开始就用那些高深的理论吓倒我,而是从我们生活中最熟悉的电子产品入手,比如智能手机、电脑、电视,然后层层剥离,逐步揭示它们背后的科学原理。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信息”本身的探讨,它不仅仅把它看作是数据,而是将其上升到一种可以被创造、传输、处理和应用的资源。书中的一个章节,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解释了信息熵的概念,让我这个数学基础不算特别扎实的读者也能感受到信息量的大小是如何影响编码效率的。另外,作者在讲解一些基础的电路知识时,也做得非常细致,比如电阻、电容、电感的作用,并通过一些简单的电路图来演示,让我能够理解它们是如何相互配合,构成更复杂的电路的。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展望,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也更加明确了自己学习的方向。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叙述方式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让我觉得学习电子信息科学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精巧,每一章都像是一块精心打磨的拼图,最终汇聚成了一幅完整的电子信息科学的全景图。我很喜欢它在每一章节的开头,都会设置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通常是一些相关的历史事件、科学家的小故事,或者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这些故事非常有画面感,能够立刻抓住我的注意力,让我对接下来的专业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在介绍半导体材料时,作者讲述了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顿三位科学家发明晶体管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那个充满探索精神的年代。然后,在故事的引导下,再进入到半导体材料的微观世界,讲解其导电特性和在器件中的作用,这种叙述方式非常流畅自然,让我觉得学习不再是枯燥的记忆,而是一个发现真理的过程。书中的配图也恰到好处,很多示意图都非常简洁明了,能够直观地展示抽象的原理,比如集成电路的制造过程,通过几个关键步骤的图示,就让人对这个复杂的过程有了初步的认识。我还注意到,作者在讲解一些关键概念时,会反复强调其核心思想,并且提供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这对于加深记忆非常有帮助。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吸引人,一种沉静的蓝色调,点缀着一些抽象的电路图纹样,仿佛预示着即将展开的奇妙旅程。翻开扉页,一股淡淡的纸墨香扑面而来,让人瞬间进入一种专注的学习状态。我最喜欢的是它在开篇部分,并没有直接罗列枯燥的技术名词,而是从一个宏观的视角,讲述了电子信息科学是如何渗透到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它用生动的例子,比如智能手机的演进、互联网的普及,甚至是无人驾驶汽车的梦想,来展示这个领域的魅力与潜力。特别是其中一段关于“信息时代”的论述,让我对过去几十年科技发展的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理解了电子信息科学作为驱动力是如何塑造了今天的世界。作者在叙述时,似乎总能恰到好处地把握住读者的好奇心,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引导着我们一步步深入。书中的插图也很有趣,虽然只是简单的线条勾勒,但却精准地传达了概念,比如晶体管的工作原理,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变得豁然开朗。整体而言,这本书给我留下了一种“原来如此”的惊喜感,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堆砌,更是一次启迪,让我看到了电子信息科学背后蕴含的无限可能。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导论性质的书,最关键的在于能否激发读者的兴趣,并为他们建立起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流于表面,而是用一种非常严谨又不失生动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电子信息科学的宏大图景。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的一个章节,详细介绍了信息是如何被编码、解码的,以及在传输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比如噪声干扰和信号衰减。作者用了一个非常贴切的比喻,将信息传输比作在嘈杂的环境中传递信息,而各种编码和纠错技术就像是说话时放慢语速、重复关键信息,或者使用特殊的声调,来确保对方能够准确地听到。这种比喻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这些抽象概念的实际意义。此外,书中还对计算机的体系结构进行了浅显易懂的介绍,从CPU到内存,再到输入输出设备,每一个组成部分的功能都被清晰地阐述,让我对计算机这个神奇的“大脑”有了初步的认识。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作者在介绍完各个分支后,会进行一个总结性的回顾,将之前学到的零散知识点串联起来,帮助我们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让我觉得学习不再是碎片化的,而是有条理、有方向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