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视频全图讲解中央空调 电子与通信 书籍

微视频全图讲解中央空调 电子与通信 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央空调
  • 微视频
  • 全图讲解
  • 电子与通信
  • 维修
  • 安装
  • 技术
  • 教程
  • 实操
  • 专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宇涛伟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39325
商品编码:29593821567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微视频全图讲解中央空调 电子与通信 书籍
作者:韩雪涛主编
定价:69.8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ISBN:9787121339325
印次:
版次:
装帧: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本书采用“全彩”+“全图”+“微视频”的全新讲解方式,系统全面地介绍中央空调安装与维修的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打破传统纸质图书的学习模式,将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引入纸质载体,开创“微视频”互动学习的全新体验。


《中央空调系统原理与应用》 前言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央空调系统已不再是高端场所的专属,而是逐渐普及到住宅、商业建筑、公共设施等各个领域。它不仅是提升室内舒适度的重要设备,更是保障空气质量、实现节能环保的关键技术。然而,中央空调系统的设计、安装、运行和维护涉及众多复杂的原理和技术细节,对于许多从业人员和爱好者而言,深入理解其内在机制并掌握实际应用技巧仍然是一个挑战。 本书正是为应对这一挑战而生。我们致力于将复杂深奥的中央空调系统知识,以条理清晰、逻辑严谨、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力求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中掌握核心要义,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心应手。本书内容覆盖中央空调系统的基本原理、关键设备、系统构成、设计方法、安装调试、运行管理以及常见故障排除等多个方面,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 本书的编写团队由在中央空调领域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组成。我们不仅汲取了国内外最新的技术发展成果,更结合了多年的工程实践经验,力求使内容既具有前瞻性,又贴合实际需求。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俗易懂与专业严谨相统一”的原则,力求语言平实,深入浅出,让非专业读者也能理解,同时又不失专业深度,满足专业人士的需求。 本书的结构设计也充分考虑了读者的学习习惯。我们从中央空调系统的基础概念入手,逐步深入到各个子系统和关键设备的原理讲解,然后探讨系统的设计与集成,最后聚焦于实际应用中的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每一个章节都力求结构清晰,逻辑性强,便于读者循序渐进地学习。 我们深知,中央空调技术日新月异,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力求内容的准确性和前沿性,但仍可能存在不足之处。我们热切期盼广大读者在使用本书的过程中,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我们在未来的修订中不断完善,使本书成为一本更加优秀、更具价值的参考资料。 最后,感谢所有为本书编写付出努力的团队成员,感谢所有在中央空调领域辛勤耕耘的专家和工程师,也感谢所有对本书给予支持和帮助的读者。希望本书能成为您在中央空调领域学习、工作和探索的良师益友。 第一章 中央空调系统概述 本章旨在为读者构建对中央空调系统的初步认知,介绍其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应用领域以及核心优势。 1.1 中央空调系统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中央空调系统(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System)是指一种将制冷(或制热)和空气处理功能集中在一处,通过管道或风道将处理后的空气输送到各个房间或区域的空调系统。它区别于传统的窗式空调或分体式空调,具有集中控制、效率高、噪音低、美观性好等特点。 分类: 按冷热源分类: 水系统(Water-based System): 这是最常见的中央空调系统类型。冷(热)源(如冷水机组、锅炉)产生冷冻水(或热水),通过管道输送到各个房间的风机盘管(Fan Coil Unit, FCU)或空气处理单元(Air Handling Unit, AHU)进行热交换,从而调节室内温度。 风系统(Air-based System): 这种系统直接将冷(热)空气通过风道输送到各个房间。通常用于对风量和送风品质要求较高的场所,如洁净厂房、手术室等。 制冷剂直膨胀系统(Direct Expansion, DX System): 这种系统直接通过制冷剂管道将冷量输送到各个末端设备(如嵌入式室内机、卡式风机盘管),进行制冷。这种系统通常用于中小型场所,安装相对简便。 按末端设备分类: 风机盘管系统(Fan Coil Unit System): 最普遍的末端设备,由风机和盘管(换热器)组成,安装在每个房间内,独立控制。 空气处理单元系统(Air Handling Unit System): 功能更全面,包含过滤、加热、冷却、加湿、除湿等多种功能,通常用于大型场所,如商场、办公楼。 VRV/VRF系统(Variable Refrigerant Flow/Volume): 变制冷剂流量/容量系统,是一种高度智能化的多联机系统,能够根据各房间负荷需求精确调节制冷剂流量,实现高效节能和独立控制。 按冷凝方式分类(针对水系统和DX系统): 风冷式(Air-cooled): 冷凝器通过风扇散热,设备通常集成度高,安装灵活,适用于对水资源有要求或水源不足的地区。 水冷式(Water-cooled): 冷凝器通过冷却水散热,需要冷却水塔和水泵系统,通常效率更高,适用于大型设备。 按运行功能分类: 制冷系统(Cooling System): 主要提供冷量以降低室内温度。 制热系统(Heating System): 主要提供热量以提高室内温度。 制冷制热两用系统(Cooling and Heating System): 能够根据季节和需求切换制冷或制热模式。 1.2 中央空调系统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早期发展: 中央空调概念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但真正实现商业化和普及则是在20世纪中叶之后,随着制冷技术和材料科学的进步。 技术革新: 制冷剂的演变: 从早期的氟利昂(CFCs, HCFCs)到如今的 HFCs,再到未来的 HFOs 和天然制冷剂,制冷剂的环保性、安全性是重要的发展方向。 压缩机技术: 涡旋式、螺杆式、离心式等高效压缩机的应用,以及变频技术的普及,显著提高了系统的能效。 控制技术: 从简单的温控器到集成的楼宇自控系统(BAS),再到物联网(IoT)和人工智能(AI)在能效优化和故障诊断中的应用,控制系统越来越智能化和人性化。 新风系统与全热交换器: 随着人们对室内空气质量(IAQ)要求的提高,新风系统和全热交换器的集成成为中央空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节能通风。 发展趋势: 高效节能: 变频技术、智能控制、高效换热技术、制冷剂优化等是提升能效的关键。 绿色环保: 选用环保制冷剂,降低能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智能化与舒适性: 通过智能控制实现精确温度调节、湿度控制、空气净化,提升用户体验。 集成化与模块化: 设备集成度提高,模块化设计便于安装、维护和升级。 多功能集成: 将制冷、制热、新风、净化、加湿、除湿等功能集成于一体。 1.3 中央空调系统的应用领域 住宅建筑: 别墅、高层公寓、商品房等,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商业建筑: 购物中心、写字楼、酒店、餐饮场所等,满足不同区域的温度、湿度和空气质量需求。 公共建筑: 医院、学校、图书馆、博物馆、交通枢纽等,保障人员健康和设备运行的稳定。 工业建筑: 厂房、实验室、数据中心等,对环境参数有特殊要求的场所。 特殊场所: 如剧院、影院、会议中心等,需要精准控制空气流动和温度。 1.4 中央空调系统的核心优势 舒适性: 能够提供稳定、均匀的温度和湿度,营造宜人的室内环境。 美观性: 室内设备(如出风口、风机盘管)隐藏安装,不破坏室内装修风格。 节能环保: 集中控制,高效设备,智能管理,能够实现显著的能源节约。 静音运行: 主要运行部件集中在室外或吊顶内,室内噪音较低。 空气质量提升: 可集成新风、过滤、净化等功能,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集中管理: 便于统一监控和维护,降低运行成本。 第二章 制冷原理与压缩机技术 本章将深入探讨中央空调系统实现制冷的核心原理,并重点介绍在中央空调系统中广泛应用的各种压缩机技术。 2.1 制冷循环基本原理 制冷剂(Refrigerant): 介绍制冷剂的物理化学性质,如沸点、蒸发潜热、压缩性等,以及其在制冷循环中的作用。 蒸汽压缩制冷循环(Vapor Compression Refrigeration Cycle): 蒸发(Evaporation): 在蒸发器中,低压液态制冷剂吸收室内空气的热量而蒸发成低压气体。这是制冷循环中吸收热量的关键步骤。 压缩(Compression): 压缩机将低压制冷剂气体压缩成高压高温气体。这是实现循环的关键驱动力,也是消耗能量的主要环节。 冷凝(Condensation): 在冷凝器中,高压高温制冷剂气体向外界(空气或水)释放热量而冷凝成高压液体。 节流(Expansion): 高压液态制冷剂通过节流装置(如毛细管、膨胀阀)减压,变成低压低温的液态或气液混合物,为进入蒸发器吸热做好准备。 焓-熵图(h-s Diagram): 通过焓-熵图直观展示制冷剂在各个过程中的状态变化,帮助理解循环的能量转换。 2.2 压缩机在制冷循环中的作用 压缩机是制冷系统的“心脏”,其主要功能是提高制冷剂的压力和温度,使制冷剂能够在外边界(冷凝器)与外界进行热交换,并驱动制冷剂在系统中循环。 压缩机的效率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能效和运行成本。 2.3 主要压缩机类型及其原理 活塞式压缩机(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原理: 通过活塞在气缸内的往复运动,改变气缸容积,从而实现制冷剂的吸入、压缩和排出。 结构: 气缸、活塞、连杆、曲轴、气阀等。 特点: 技术成熟,结构简单,维修方便,但噪音和振动较大,效率相对较低,尤其在中大型系统中。 应用: 早期中央空调,一些小型冷水机组,冰箱等。 回转式压缩机(Rotary Compressor): 原理: 利用转子(或滚筒)的旋转运动,改变气缸内的容积,实现制冷剂的压缩。 类型: 单转子压缩机(Single Rotary Compressor): 包含一个偏心转子和一个月牙形叶片。 多转子压缩机(Multi-rotary Compressor): 如双转子压缩机,由两个相互啮合的转子构成。 特点: 结构紧凑,噪音和振动较小,效率较高,适用于中小型制冷设备。 应用: 部分分体空调室内机,小型风管机,小型冷水机组。 涡旋式压缩机(Scroll Compressor): 原理: 由两个相互嵌套的涡旋盘组成。一个涡旋盘固定(静盘),另一个作偏心圆周运动(动盘)。动盘在静盘内运动时,涡旋盘之间的容积不断变化,从而将制冷剂吸入、压缩并排出。 特点: 结构简单,运行平稳,噪音低,振动小,效率高,可靠性好。具有良好的部分负荷性能。 应用: 目前中央空调领域的主流压缩机类型,广泛应用于中小型及部分大型冷水机组、多联机系统。 螺杆式压缩机(Screw Compressor): 原理: 由一对相互啮合的转子(阴转子和阳转子)构成。当转子旋转时,吸入制冷剂,随着转子的转动,制冷剂在转子之间的齿槽中被压缩,最后从排气口排出。 特点: 结构紧凑,效率高,排量大,运行稳定,适用于中大型冷水机组。具有良好的调节性能,可以通过滑阀等方式调节排气量。 应用: 大型冷水机组,特别是离心式冷水机组的替代产品。 离心式压缩机(Centrifugal Compressor): 原理: 利用叶轮的高速旋转,将制冷剂气体向外甩出,通过离心力将气体加速,然后在扩压器中将动能转化为压力能,实现制冷剂的压缩。 特点: 结构简单,无易损件(如阀片、活塞环),运行可靠,寿命长。排量大,适合用于大型制冷负荷。 应用: 超大型冷水机组,如大型商场、数据中心、集中供冷站等。 2.4 变频技术在压缩机中的应用 原理: 通过变频器控制压缩机的电机转速,从而实现制冷量的连续调节。 优势: 节能: 在部分负荷运行时,变频压缩机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调整运行功率,比定频压缩机更加节能。 精确控温: 能够根据室内的温度变化,精确调节制冷量,保持温度稳定,提高舒适度。 降低启动电流: 避免了定频压缩机启动时的大电流冲击,对电网和设备都有好处。 延长设备寿命: 柔和的启停和运行,减少了机械磨损。 应用: 变频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类中央空调系统,尤其是多联机(VRV/VRF)系统,成为提升系统能效和舒适度的关键技术。 第三章 制热原理与热泵技术 本章将介绍中央空调系统实现制热的原理,重点阐述热泵技术在制热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不同类型热泵的特点。 3.1 制热循环基本原理 逆卡诺循环(Inverse Carnot Cycle): 热泵系统的工作原理可以看作是逆卡诺循环的实现,即在消耗一部分功的前提下,将低位热源的热量转移到高位热源。 制热过程: 蒸发(Evaporation): 在室外换热器(或称为蒸发器,在制热模式下)中,室外空气(或水源/地源)中的热量被低压液态制冷剂吸收,使其蒸发成低压气体。即使在低温环境下,制冷剂也能吸收少量的热量。 压缩(Compression): 压缩机将低压制冷剂气体压缩成高压高温气体。 冷凝(Condensation): 在室内换热器(或称为冷凝器,在制热模式下)中,高压高温的制冷剂气体向室内空气释放热量,使其温度升高。制冷剂冷凝成高压液体。 节流(Expansion): 高压液态制冷剂通过节流装置减压,成为低压低温的液态或气液混合物,为再次吸收热量做好准备。 3.2 热泵技术的核心作用 热量转移: 热泵系统的核心功能是通过制冷剂的相变和循环,将低品位(低温)的热能,通过消耗机械功(由压缩机提供),转移到高品位(高温)的环境中,从而实现制热。 高效能源利用: 与传统的电加热器直接将电能转化为热能不同,热泵将电能转化为机械功,再通过制冷剂转移到空气中(或水源/地源中),其转移的热量往往远大于消耗的电能,因此具有更高的能源利用效率,即能效比(COP, 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 3.3 空调制热模式下的关键设备 四通换向阀(Four-way Reversing Valve): 这是实现空调制冷和制热模式切换的关键部件。在制热模式下,四通阀会改变制冷剂的流向,使得室外换热器作为蒸发器吸热,室内换热器作为冷凝器放热。 室外换热器(Outdoor Heat Exchanger): 在制热模式下,作为蒸发器,从室外空气、水或土壤中吸收热量。 室内换热器(Indoor Heat Exchanger): 在制热模式下,作为冷凝器,向室内空气释放热量。 3.4 不同类型热泵的特点 空气源热泵(Air Source Heat Pump, ASHP): 原理: 以室外空气作为冷热源。 特点: 安装相对简便,成本较低,适用于大部分气候条件。但其性能会受室外空气温度影响,低温环境下制热能力下降,可能需要辅助加热。 分类: 风冷型: 最常见,通过风扇将室外空气吹过换热器。 水冷型: 较少见,通过水流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 水源热泵(Water Source Heat Pump, WSHP): 原理: 以水体(如地下水、湖泊、河流、冷却塔循环水)作为冷热源。 特点: 水体的温度相对稳定,受季节变化影响较小,因此制热和制冷效率通常高于空气源热泵,尤其是在寒冷地区。需要有可靠的水源。 应用: 集中供冷供热系统,大型建筑。 地源热泵(Ground Source Heat Pump, GSHP): 原理: 以地下土壤或岩石的恒定温度作为冷热源。 特点: 效率高,稳定性好,不受外界天气影响,全年运行性能稳定,能效比最高。但前期投资成本较高,需要较大的地埋管路系统。 应用: 节能建筑,高端住宅,公共建筑。 全热交换器(Energy Recovery Ventilator, ERV)与显热交换器(Heat Recovery Ventilator, HRV): 原理: 并非热泵,而是通过热交换技术,在排出室内污浊空气的同时,回收其中包含的显热(温度)和潜热(湿度),预热(或预冷)进入室内的新风,从而在通风的同时达到节能的目的。 作用: 配合中央空调系统,提升新风引入的舒适性和节能性,实现室内空气质量和能源效率的双重优化。 3.5 变频热泵技术 原理: 与变频压缩机类似,通过改变变频热泵系统中压缩机的运行频率,精确调节制热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室内外温度和负荷需求。 优势: 高效制热: 在低温环境下,变频热泵能够更有效地工作,并提供更高的能效比。 柔和制热: 避免了定频启停带来的温度波动,提供更稳定的室内温度。 节能: 显著降低制热运行能耗。 应用: 变频空气源热泵、水源热泵、地源热泵广泛应用于对制热需求较高的地区,成为实现舒适、节能采暖的重要技术。 第四章 制冷剂、润滑油与管道系统 本章将聚焦于中央空调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制冷剂和润滑油,以及它们在系统运行中的作用,并详细介绍相关的管道系统。 4.1 制冷剂(Refrigerant) 制冷剂的作用: 制冷剂是制冷系统中进行热量传递的“搬运工”,它通过在系统中不断地发生相变(气态、液态),吸收和释放热量,从而实现制冷效果。 制冷剂的理想性质: 较低的沸点和临界温度: 易于在蒸发器中蒸发,冷凝器中冷凝。 较高的蒸发潜热: 每单位质量制冷剂在蒸发时能吸收更多的热量,提高制冷效率。 合适的饱和压力: 在蒸发温度下压力不至于过低(防止吸入空气),在冷凝温度下压力不至于过高(降低设备成本)。 良好的热力学性能: 压缩过程做功少,传热性能好。 化学稳定性: 在系统内不易分解,不与系统材料发生反应。 热稳定性: 在高温下不易分解。 低毒性、不可燃性: 保证操作安全。 易于检测泄漏: 方便维护。 经济性: 价格合理,易于获取。 制冷剂的分类与发展: 无机制冷剂: 如氨(R717)、二氧化碳(R744)、水(R718)。氨制冷性能好,但有毒;二氧化碳环保,但工作压力高。 烃类制冷剂: 如丙烷(R290)、异丁烷(R600a)。环保,效率高,但易燃易爆,安全性要求高。 氟利昂类制冷剂(Halocarbons): 氯氟烃(CFCs,如R11, R12): 已被禁用,因其破坏臭氧层,且温室效应强。 氢氯氟烃(HCFCs,如R22): 曾广泛使用,对臭氧层仍有一定破坏作用,正逐步淘汰。 氢氟烃(HFCs,如R410A, R134a, R32): 对臭氧层无破坏作用,但温室效应较强,正逐步限制使用。 氢氟烯烃(HFOs,如R1234yf, R1234ze): 温室效应极低,是未来环保制冷剂的发展方向,但部分存在微可燃性。 制冷剂的选择原则: 环保性: ODP(臭氧消耗潜能值)和 GWP(全球变暖潜能值)应尽可能低。 安全性: 考虑毒性、可燃性。 性能匹配: 与系统类型(如压缩机、换热器)和运行工况相匹配。 经济性: 价格、可用性。 制冷剂充注量: 充注量过多或过少都会严重影响系统性能,甚至导致设备损坏。 4.2 润滑油(Lubricating Oil) 润滑油的作用: 润滑: 减少压缩机运动部件之间的摩擦和磨损,延长其使用寿命。 密封: 填充运动部件之间的间隙,起到一定的密封作用,防止制冷剂泄漏。 冷却: 带走压缩机运行产生的热量,辅助冷却。 清洁: 清除运动部件上的碳化物等杂质。 润滑油的类型: 矿物油(Mineral Oil): 传统上用于与HCFCs(如R22)等制冷剂配套,溶解性一般。 合成油(Synthetic Oil): 酯类油(POE, Polyolester): 是目前与HFCs(如R410A, R32)和HFOs配套的主要润滑油。具有优良的溶解性和低温性能,易于与制冷剂混合。 烷基苯油(AB, Alkylbenzene): 用于与HCFCs(如R22)配套,溶解性比矿物油好。 聚醚油(PAG, Polyalkylene Glycol): 用于与R134a等制冷剂配套。 选择原则: 润滑油的选择必须与制冷剂的类型严格匹配,否则会导致制冷剂溶解性差、油分返回困难、系统效率下降甚至压缩机损坏。 油分返回(Oil Return): 重要性: 润滑油在制冷循环中会随着制冷剂一起流动,需要能够顺利地返回到压缩机,以保证压缩机的正常润滑。 影响因素: 管道设计(坡度、管径)、流速、制冷剂类型、负荷变化等。 措施: 合理的管道设计(如设置集油弯、足够的坡度)、油分离器等。 4.3 管道系统 制冷剂管道(Refrigerant Piping): 作用: 连接制冷系统各部件(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蒸发器),输送制冷剂。 类型: 高压液管: 从冷凝器出口到节流装置入口,输送高压液态制冷剂。 低压气管: 从蒸发器出口到压缩机入口,输送低压气态制冷剂。 吸气管: 特指低压气管。 排气管(或称压缩机排出管): 从压缩机出口到冷凝器入口,输送高压气态制冷剂。 材质: 通常采用铜管或无缝钢管,根据制冷剂和系统压力选择合适的壁厚和规格。 设计要求: 尺寸选择: 根据制冷剂流量和流速要求计算,保证合适的流速,利于油分返回(气管)和防止汽液两相流(液管)。 坡度设计: 液管应有向冷凝器倾斜的坡度,气管应有向压缩机倾斜的坡度,以利于油分返回。 隔振与支撑: 管道应有可靠的支撑,并采取隔振措施,减少噪音和振动传递。 保温: 低压气管(吸气管)需要保温,以防止吸热引起制冷剂过热,影响系统效率。 冷冻水管道(Chilled Water Piping): 作用: 输送冷冻水在冷水机组和末端设备(如风机盘管、空气处理单元)之间进行热交换。 材质: 通常采用碳钢管、不锈钢管或铜管。 系统形式: 两管制系统(Two-pipe system): 一根供水管和一根回水管,只能实现制冷或制热中的一种模式。 四管制系统(Four-pipe system): 两根供水/回水管用于制冷,另外两根用于制热,可以独立控制制冷或制热,适用于需要全年不同季节提供不同模式的场合。 设计要点: 管道保温、水力平衡、水质处理、膨胀水箱、排气阀等。 热水管道(Hot Water Piping): 作用: 输送热水供暖或生活热水。 材质与系统形式: 与冷冻水管道类似。 冷凝水管道(Condensate Drain Piping): 作用: 收集和排放末端设备(如风机盘管、空气处理单元)在制冷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水,防止室内潮湿和漏水。 材质: PVC管、ABS管等。 设计要点: 坡度设计(必须有向下的坡度)、防止虹吸(设置存水弯或排气阀)、管径选择。 第五章 末端设备与空气处理 本章将深入介绍中央空调系统中用于调节室内温度、湿度和空气品质的各种末端设备,以及空气处理单元(AHU)的功能与组成。 5.1 末端设备(Terminal Units) 风机盘管(Fan Coil Unit, FCU): 构成: 主要由空气过滤器、风机和换热盘管(铜管铝翅片)组成。 工作原理: 风机将室内空气吸入,经过过滤器过滤后,通过换热盘管与流过的冷冻水(制冷)或热水(制热)进行热交换,处理后的空气再送回室内。 类型: 卧式暗装/明装: 通常安装在吊顶内或墙壁上。 立式明装/暗装: 通常安装在地面或墙角。 卡式(嵌入式): 安装在吊顶内,送风口与检修口一体化。 控制: 通常配备有线或无线遥控器,可独立调节温度、风速。 优缺点: 优点是安装灵活,可独立控制,适用于多区域、负荷变化大的场所。缺点是单个设备效率相对较低,过滤精度有限,可能存在噪音问题。 空气处理单元(Air Handling Unit, AHU): 构成: 比风机盘管功能更强大,通常包含: 新风口/回风口: 引入室外新风,混合回风。 过滤段: 多级过滤,可去除不同大小的颗粒物,提高空气洁净度。 表冷器(Cooling Coil): 与冷冻水盘管组成的换热器,用于冷却空气。 表(或称加热盘管)(Heating Coil): 与热水盘管组成的换热器,用于加热空气。 加湿/除湿装置(Humidifier/Dehumidifier): 根据需要调节室内湿度。 风机段: 提供空气循环动力。 消声段: 降低设备运行噪音。 混合段: 混合新风和回风。 工作原理: AHU集中处理空气,经过多重净化、温湿度调节后,通过风道输送到各个区域。 优缺点: 优点是处理风量大,空气处理功能全面,空气品质高,噪音控制好。缺点是安装位置要求高,通常需要专门的机房,成本较高。 应用: 商业综合体、写字楼、酒店、医院、精密车间等。 5.2 空气处理过程 温度调节: 通过冷冻水盘管(冷却)或热水盘管(加热)与空气进行热交换,改变空气温度。 湿度调节: 除湿(Dehumidification): 冷冻除湿: 当空气温度低于露点温度时,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换热盘管表面凝结成水滴被去除。这是最常见的除湿方式。 转轮除湿(Desiccant Dehumidification): 利用吸湿材料(如硅胶)吸附空气中的水分,然后通过加热使吸湿材料再生,达到深度除湿的目的。 加湿(Humidification): 蒸汽加湿: 通过电加热或燃气加热产生蒸汽,直接喷入空气中。 淋水加湿: 通过喷嘴将水雾化,水雾在空气中蒸发,增加空气湿度。 超声波加湿: 利用超声波的振动将水打成微细的水雾。 空气净化(Air Purification): 过滤(Filtration): 粗效过滤: 去除大颗粒尘埃(如PM10)。 中效过滤: 去除中等大小颗粒物。 高效过滤(HEPA): 去除更小的颗粒物,如PM2.5、细菌、病毒等。 消毒: 紫外线(UV)消毒: 利用紫外线照射空气,杀灭细菌和病毒。 等离子体(Plasma)净化: 利用等离子体产生大量活性氧,杀灭微生物。 光触媒(Photocatalysis)净化: 在紫外线照射下,光触媒产生氧化还原反应,分解有机污染物。 新风引入(Fresh Air Intake): 作用: 补充室内氧气,稀释室内污染物(如CO2、VOCs),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全热交换器(ERV)/显热交换器(HRV): 在引入新风的同时,回收排出风中的热量(和湿度),减少能源损失。 新风比例控制: 根据室内人员密度、CO2浓度等自动调节新风量,实现按需通风。 5.3 风道系统(Ductwork System) 作用: 输送经过处理的空气(新风、回风、送风、排风)到各个区域。 材质: 镀锌钢板: 最常用,强度高,成本适中。 铝板: 轻质,耐腐蚀,但成本较高。 不锈钢板: 耐腐蚀性好,适用于特殊场合,如洁净室。 复合材料风管: 如玻璃纤维保温风管,保温性能好,但强度较低。 软风管: 柔性好,便于连接,但易被堵塞或损坏。 风道类型: 送风管道: 将处理好的空气送往各房间。 回风管道: 将室内空气送回AHU或末端设备。 新风管道: 将室外新鲜空气引入AHU。 排风管道: 将室内污浊空气排出室外(如卫生间、厨房)。 风道设计要点: 风量计算: 根据各区域负荷确定所需风量。 风速控制: 保证足够的风量,同时避免风速过高导致噪音和压力损失过大。 压力损失计算: 考虑直管、弯头、三通、变径等部件的压力损失,选择合适的风机。 保温: 送风管道(尤其是冷风)需要保温,防止冷量损失和结露。 隔声: 在风道内或风道末端设置消声器,降低风机和气流噪音。 检修口: 设置必要的检修口,便于清洁和维护。 安装: 保证风道的密封性,避免漏风造成的能量损失。 第六章 系统设计与选型 本章将指导读者如何根据建筑物的特点和使用需求,进行中央空调系统的总体设计和设备选型。 6.1 负荷计算(Load Calculation) 目的: 确定系统需要提供的制冷量(或制热量),是系统设计和设备选型的基础。 影响负荷的因素: 围护结构负荷: 墙体、屋顶、门窗等通过传导和辐射进入室内的热量。 太阳辐射负荷: 太阳透过门窗和屋顶照射进来的热量。 内部得热: 人员得热: 人体散发的热量。 照明得热: 照明设备发出的热量。 设备得热: 电脑、办公设备、电器等发出的热量。 新风负荷: 引入室外空气所需进行的加热或冷却量。 渗透负荷: 门窗缝隙等处空气渗透带来的负荷。 计算方法: 逐时法(Hourly Method): 考虑一天中各个小时的热负荷变化,计算结果更精确,常用于大型复杂建筑。 峰值负荷法(Peak Load Method): 考虑一天中最大负荷出现时的参数,计算简便,适用于小型或简单负荷的计算。 软件辅助: 现代负荷计算通常借助专业的软件工具,如EES, HAP, EnergyPlus等,以提高计算效率和准确性。 6.2 系统方案设计 根据建筑类型选择系统形式: 小型住宅/公寓: 多联机(VRV/VRF)、户式水机+风机盘管。 中小型办公楼/商场: 水系统(离心式/螺杆式冷水机组+风机盘管/AHU)、多联机。 大型酒店/写字楼/医院: 水系统(冷水机组+AHU/FCU),可能需要考虑VRV/VRF作为补充。 数据中心/洁净厂房: 精密空调、AHU。 考虑舒适性与经济性: 在满足舒适性要求的前提下,选择能效比高、运行成本低的系统。 区域划分与独立控制: 根据建筑功能和使用习惯,合理划分空调区域,并配置独立的控制单元。 新风系统集成: 考虑与新风系统、全热交换器的集成,保证室内空气品质。 6.3 主要设备选型 冷水机组(Chiller): 类型: 离心式、螺杆式、涡旋式、吸收式等。 选型参数: 制冷量、能效比(EER/IPLV)、冷冻水出水温度、冷凝方式(风冷/水冷)、机组尺寸、噪音等。 选择原则: 根据总冷负荷,考虑冗余配置,选择性能优越、节能环保的机组。 末端设备(FCU/AHU): 选型参数: 制冷量、制热量、风量、静压、噪音、水流量、尺寸、控制方式等。 选择原则: 根据各区域的负荷需求,选择匹配的型号,并考虑安装空间和美观要求。 水泵(Pump): 类型: 离心泵。 选型参数: 流量(Q)、扬程(H)。 选择原则: 根据系统水流量和总水头损失计算,选择合适的流量和扬程,并考虑变频调速以节能。 冷却塔(Cooling Tower): 类型: 自然通风冷却塔、机械通风冷却塔(逆流/顺流)。 选型参数: 散热量、冷却水量、进水温度、出水温度、噪音等。 选择原则: 根据冷水机组的冷凝负荷需求,选择合适的冷却塔。 风机(Fan): 类型: 轴流风机、离心风机。 选型参数: 风量、静压、转速、功率、噪音。 选择原则: 根据风道系统的风量和压力损失,选择合适的风机,并考虑变频控制。 管道与阀门: 管道: 根据输送介质、压力、温度选择合适的材质、管径和壁厚。 阀门: 截止阀、闸阀、球阀、蝶阀、电动阀、平衡阀等,根据系统功能和控制需求选择。 6.4 控制系统设计 集中控制与分散控制: 集中控制: 通过楼宇自控系统(BAS)对整个中央空调系统进行统一监控和管理,实现能源优化、故障诊断和远程控制。 分散控制: 末端设备(如FCU)通常采用独立的温控器进行控制。 控制策略: 温度控制: PID控制、模糊控制等。 湿度控制: 与温控器联动,或独立控制加湿/除湿设备。 风量控制: 变风量(VAV)系统,根据实际负荷调节送风量。 节能控制: 优化机组启停、负荷分配、新风比例等,实现节能运行。 智能化与物联网(IoT): 利用传感器、通信技术,实现设备的远程监控、数据分析、故障预警和智能诊断。 第七章 安装、调试与维护 本章将聚焦于中央空调系统的实际安装过程、系统调试的关键步骤以及日常维护的重要性。 7.1 安装要点 设备安装: 冷水机组/室外机: 放置在坚固、水平的基座上,确保良好的通风和易于维护。 室内机(FCU/AHU): 按照设计图纸精确安装,确保稳固、水平,并预留检修空间。 风道: 按照设计图纸进行制作和安装,保证接口严密,风管连接顺畅,避免漏风。 管道: 按照设计图纸进行铺设,注意坡度、支撑和保温,避免应力集中。 管道连接: 制冷剂管道: 焊接(钎焊)连接,确保严密无泄漏,焊接时注意保护管内壁,防止氧化。 水管: 焊接、法兰连接、螺纹连接,确保密封性。 电气连接: 电源线: 按照设备规格和电气规范进行连接,注意接地保护。 控制线: 按照控制原理图进行准确连接,确保信号传输正常。 保温与防腐: 管道保温: 对冷冻水管、热水管、吸气管等进行保温,防止冷量/热量损失和结露。 风道保温: 对送风风道进行保温,防止冷量损失和结露。 设备防腐: 对暴露在潮湿环境中的设备进行防腐处理。 噪音与振动控制: 基础减振: 在设备与基础之间安装减振器。 管道隔振: 在管道跨越处使用柔性接头或隔振吊架。 风道消声: 在风道内设置消声器。 7.2 系统调试 调试前的准备: 检查设备安装情况: 确认所有设备已安装到位,连接正确。 清洁管道: 清洗管道内部的灰尘、焊渣等杂质。 冲氮气: 对制冷剂管道进行充氮保压,检查焊接质量。 电气检查: 检查电源、控制线路连接是否正确,绝缘电阻是否达标。 制冷剂系统调试: 抽真空: 使用真空泵对制冷剂系统进行深度抽真空,去除系统内的空气、水分和非冷凝气体,保证系统纯净度。 充注制冷剂: 按照设备铭牌或设计要求的制冷剂类型和充注量,进行精确充注。 试运行: 启动压缩机,观察运行参数(压力、温度、电流),检查制冷效果。 压力测试: 在系统运行时,测试高低压侧压力是否在正常范围内。 流量检查: 检查制冷剂流量是否正常。 水系统调试: 管道冲洗: 冲洗水管,去除杂质。 注水: 向系统注水,并排净管道中的空气。 水泵试运行: 检查水泵运行是否正常,流量和扬程是否满足要求。 系统水力平衡: 通过调节各末端设备的阀门,使系统各支路的水流量分配符合设计要求,保证每个末端设备都能获得设计的冷量/热量。 冷却塔调试: 检查冷却水流量、进出水温差。 风系统调试: 风机试运行: 检查风机运行方向、转速、风量是否正常。 风道系统检查: 检查风口安装是否平整,送回风是否顺畅。 风量测量与调节: 测量各送风口和回风口风量,并根据设计要求进行调节。 控制系统调试: 传感器校准: 校准温度、湿度、压力等传感器的读数。 温控器/控制器设置: 设置目标温度、控制模式等参数。 系统联动测试: 测试各设备之间的联动功能,如制冷模式下压缩机、风机盘管的启停配合。 系统运行模式切换: 测试制冷、制热、通风等模式的正常切换。 7.3 日常维护与保养 定期检查: 设备外观检查: 检查设备是否有异常振动、噪音、漏油、漏水、腐蚀等。 运行参数监测: 定期记录和分析设备的运行参数,如压力、温度、电流、电压等,及时发现异常。 制冷剂压力检查: 关注系统运行压力,判断是否存在制冷剂泄漏或堵塞。 润滑油检查: 检查压缩机润滑油的油位、颜色和清洁度,必要时补充或更换。 定期清洁: 空气过滤器: 定期清洁或更换,保证空气流通畅通,提高空气品质。 换热器盘管: 清洁盘管上的灰尘和污垢,提高换热效率。 冷凝器/蒸发器翅片: 清洁翅片,保证良好的散热/吸热效果。 风道: 定期对风道进行清洗,防止灰尘堆积,改善空气品质。 冷却塔: 清洁填料、集水盘,防止藻类滋生和堵塞。 定期保养: 制冷剂系统: 检查制冷剂充注量,有无泄漏,必要时补充。 水系统: 检查水质,防止管道腐蚀和堵塞,定期添加水处理剂。 电气系统: 检查电气连接是否牢固,开关是否正常。 润滑: 对需要润滑的轴承、电机等部件进行润滑。 故障排除: 常见故障: 制冷效果差、不制冷、噪音过大、漏水、漏氟等。 故障诊断: 根据运行参数和现场表现,分析故障原因。 维修: 按照规范进行维修,修复后进行系统调试。 记录与档案管理: 建立详细的维护保养记录,包括设备信息、运行数据、维修历史等,为日后故障诊断和维护提供依据。 第八章 节能技术与绿色发展 本章将探讨中央空调系统在节能降耗方面的先进技术,以及绿色环保在行业中的重要作用。 8.1 变频技术在全系统中的应用 压缩机变频: 如前所述,实现制冷量的精确调节,显著降低部分负荷运行时的能耗。 风机/水泵变频: 通过改变风机、水泵的转速,根据实际负荷需求调节风量、水量,实现与变频压缩机的协同节能。 整体变频系统: 将变频技术广泛应用于压缩机、风机、水泵等核心部件,构成一个高度节能的整体系统。 8.2 新风系统与全热交换器的节能效益 引入新风的必要性: 保证室内空气品质,稀释CO2、VOCs等污染物。 传统新风的能耗: 直接引入大量未经处理的室外空气,会消耗大量能量用于加热或冷却。 全热交换器/显热交换器的作用: 在排出污浊空气时,回收其中的热量(和湿度),预热(或预冷)进入的新风,从而大大降低新风处理的能耗。 8.3 智能控制与楼宇自控(BAS) 中央集中监控: BAS能够集中监控整个建筑的空调系统运行状态,包括机组运行、温度、湿度、压力、能耗等。 负荷预测与优化运行: 通过对历史数据和天气预报的分析,预测建筑负荷,并优化机组的启停、运行模式和负荷分配,实现最佳节能效果。 远程监控与诊断: 允许技术人员远程访问系统数据,进行故障诊断和参数调整,减少现场巡检次数。 按需控制: 根据实际使用需求,如人员密度、CO2浓度、占用率等,自动调节空调系统运行参数,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能耗计量与分析: 对各区域、各设备能耗进行精细计量和分析,找出节能潜力。 8.4 高效换热技术 优化换热器设计: 采用更优化的翅片结构、管径、管距等,提高换热面积与体积比,增强换热效率。 新型换热材料: 研发和应用导热性能更好、耐腐蚀性更强的换热材料。 微通道换热器: 在紧凑型设备中,通过增加换热通道的数量和减小通道尺寸,提高换热效率。 8.5 制冷剂的环保选择 淘汰ODP值高的制冷剂: 如CFCs、HCFCs,逐步替换为对臭氧层无破坏的HFCs、HFOs或天然制冷剂。 低GWP制冷剂的应用: 优先选用GWP值低的制冷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天然制冷剂的应用: 如二氧化碳(CO2)、丙烷(R290)等,其ODP和GWP值均为零,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但需要解决其高压或可燃性等问题。 8.6 绿建评价标准与节能认证 LEED、WELL等国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对建筑的能效、室内空气品质、可持续材料等方面进行评估,中央空调系统的设计和运行是关键考量因素。 国家/地区节能认证: 如中国的“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对建筑的能效表现进行认证,促使采用更节能的空调技术。 8.7 可再生能源在空调系统中的应用 太阳能热利用: 将太阳能转化为热水,用于中央空调系统的制热或辅助加热。 地热能利用: 地源热泵直接利用地热能实现制冷和制热。 工业余热回收: 回收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热,用于中央空调系统的制热。 第九章 常见故障与排除 本章将梳理中央空调系统中常见的故障现象,分析其可能的原因,并提供相应的排除方法。 9.1 制冷效果差或不制冷 可能原因: 制冷剂不足或泄漏: 系统中制冷剂充注量不够,导致蒸发压力低,吸热能力下降。 制冷剂过多: 导致液体制冷剂堵塞节流装置,或冷凝压力过高。 压缩机故障: 压缩机效率下降、不启动或排气阀损坏。 蒸发器/冷凝器脏堵: 翅片脏污、结垢,影响换热效率。 风机故障: 室内/室外风机转速慢、不转或反转,导致空气流量不足,换热效率降低。 四通换向阀故障(制冷模式下): 阀门未完全切换,导致部分制冷剂进入制热循环。 节流装置故障: 膨胀阀堵塞或感温包脱落,导致制冷剂流量不准确。 管路堵塞: 过滤器、毛细管等堵塞。 系统进水或空气: 影响制冷剂的流动和换热。 负荷过大: 室内环境的制冷负荷超过了系统设计能力。 排除方法: 检查制冷剂充注量: 根据压力表读数和运行电流,判断是否需要补充或排出制冷剂。 检查泄漏点: 使用检漏仪或肥皂水检查制冷剂管道和接头。 检查风机: 检查风机电机、电容、皮带等是否正常,清理风叶。 清洗换热器: 清洁蒸发器和冷凝器的翅片。 检查四通阀: 测量线圈阻值,检查阀体是否卡滞。 检查节流装置: 清洁过滤器,检查膨胀阀感温包安装是否正确。 检查水泵/冷却塔(水系统): 检查水泵运行、冷却塔进出水温。 检查系统是否有空气/水分: 进行抽真空处理。 核算负荷: 确认设计负荷是否准确,是否存在外部干扰。 9.2 制热效果差或不制热 可能原因: 制热剂不足或泄漏。 四通换向阀故障(制热模式下): 阀门未完全切换。 室外风机故障(寒冷地区): 影响室外换热器吸热。 室外换热器结霜: 低温高湿环境下,室外换热器结霜,阻碍吸热。 室内盘管/风机故障: 影响室内空气循环。 辅助电加热器故障(如有): 导致制热量不足。 水系统(制热时): 热源(锅炉)故障、热水循环不畅、室内盘管脏堵。 排除方法: 检查制冷剂充注量。 检查四通阀。 检查室外风机。 检查除霜功能: 确认除霜程序是否正常运行。 检查室内风机和盘管。 检查辅助电加热器。 检查水系统: 检查热源、水泵、管道。 9.3 噪音过大 可能原因: 风机原因: 风叶不平衡、轴承磨损、叶轮与外壳碰撞、风速过高。 压缩机原因: 运行不稳、内部件磨损、安装不牢固。 制冷剂流速过快: 管道设计不当或制冷剂充注过多。 管道振动: 管道支撑不当,引起共振。 设备安装不牢固: 导致运行振动。 排除方法: 检查风机: 平衡叶轮,检查轴承,调整叶轮与外壳间隙,降低风速。 检查压缩机: 检查安装,听诊内部声音。 调整制冷剂充注量,检查管道设计。 检查管道支撑,安装隔振装置。 紧固设备安装螺栓。 9.4 漏水 可能原因: 冷凝水排水管堵塞: 室内机或AHU内积水。 冷凝水管坡度不足或设计不当。 保温层破损: 导致管道或风道结露。 设备密封件老化或损坏。 换热器盘管破裂。 排除方法: 疏通冷凝水排水管。 检查和修复冷凝水管坡度。 修复保温层。 更换密封件。 更换换热器盘管。 9.5 异味 可能原因: 空气过滤器脏污: 滋生细菌和霉菌。 换热器盘管发霉: 潮湿环境下积聚污垢。 风道内部积尘: 室外空气污染。 排除方法: 定期清洗或更换空气过滤器。 清洁换热器盘管。 定期清洗风道。 检查新风过滤效果。 第十章 未来展望与技术创新 中央空调技术在不断进步,未来将朝着更加智能化、高效化、绿色化和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10.1 AI与大数据驱动的智能运行 预测性维护: 利用AI算法分析运行数据,预测设备可能出现的故障,提前进行维护,减少意外停机。 智能负荷预测: 更精确地预测室内负荷需求,实现能源的精细化调控。 自适应优化: 系统能够根据实时环境变化和用户反馈,自动调整运行参数,达到最佳的舒适性和节能效果。 故障自诊断与远程修复: 进一步提升智能诊断能力,部分简单故障甚至可以通过远程指令进行修复。 10.2 新型制冷剂与技术 超低GWP值制冷剂的广泛应用: 如HFOs及其混合制冷剂,以及CO2、丙烷等天然制冷剂的进一步推广和技术成熟。 吸收式制冷技术的进步: 与工业余热、太阳能等结合,成为重要的节能制冷解决方案。 磁制冷、吸附式制冷等新型制冷技术的探索与应用。 10.3 模块化与集成化设计 设备模块化: 提高设备的标准化和可互换性,便于安装、维护和升级。 系统集成化: 将制冷、制热、新风、净化、除湿、加湿等功能高度集成,减少设备数量,降低安装复杂性。 10.4 室内空气质量(IAQ)的深度关注 集成化空气净化: 将高效过滤、紫外线消毒、等离子体净化、光触媒等技术更深入地整合到空调系统中。 智能化新风控制: 根据室内CO2浓度、VOCs水平、PM2.5浓度等参数,实现按需通风,提供更高质量的室内空气。 健康建筑理念的推广: 空调系统将成为实现健康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关注人体健康和舒适度。 10.5 能源互联网与分布式能源的应用 与电网的互动: 中央空调系统能够根据电网负荷和电价,进行削峰填谷,参与需求侧响应。 与可再生能源的深度融合: 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建筑一体化光伏(BIPV)与空调系统的结合。 10.6 材料科学与制造工艺的创新 新型复合材料: 用于制造更轻便、耐腐蚀、保温性能更好的风道和管道。 3D打印技术: 用于制造复杂结构的换热器或零部件,提高效率和性能。 结语 中央空调系统作为现代建筑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其技术发展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品质、健康以及环境的可持续性。本书从原理到应用,从设计到维护,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的中央空调系统将更加智能、高效、绿色,并与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更加和谐地融合。希望本书能成为您探索中央空调技术奥秘、推动行业发展的有益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微视频全图讲解中央空调 电子与通信》这本书的书脊和封面设计都透露出一种专业且现代的气息。我从事的是与电子产品相关的行业,虽然日常工作不直接涉及中央空调,但我一直认为,将先进的电子与通信技术融入到传统的基础设施中,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这本书的选题恰好契合了我的好奇心和学习需求。 我非常好奇这本书将如何运用“微视频”这种形式来讲解中央空调的专业知识。在我的认知中,很多空调的运行原理,尤其是制冷剂的循环、压缩机的运转、冷凝和蒸发的过程,都比较抽象,如果能通过动态的视频来演示,一定比纯粹的文字描述要生动形象得多。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清晰、流畅的视频片段,配合详细的图示,将这些复杂的过程一步步地呈现出来,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 另外,“全图讲解”也是吸引我的一个关键点。中央空调系统涉及大量的管道、阀门、传感器、控制面板等等,这些组件的布局和连接方式是理解整个系统工作原理的基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大量高质量的、具有标注的工程图纸和实物图片,清晰地展示各个部件的功能和相互关系。尤其是在讲解安装和维护时,详细的图示能够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误解。 我还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探讨电子与通信技术在中央空调领域的前沿应用。例如,变频技术如何实现更精确的温度控制和更高的能效比?无线通信协议(如Zigbee, Wi-Fi)在智能家居环境下的应用,如何实现中央空调与其他智能设备的联动?以及物联网(IoT)技术在中央空调远程监控、故障预警、能耗管理等方面的潜力。这些内容对于我来说,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总的来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集理论性、实用性和前瞻性于一体的综合性读物。它不仅要解释“是什么”,更要解释“为什么”和“怎么做”。如果能通过生动的视觉呈现和严谨的科学讲解,将中央空调这一看似传统的设备,赋予现代科技的翅膀,那我绝对会毫不犹豫地向同行和朋友推荐它。

评分

《微视频全图讲解中央空调 电子与通信》这本书的标题就已经足够吸引人了,它完美地将我感兴趣的两个领域——中央空调和电子通信技术——结合在了一起。我一直认为,现代科技的发展趋势就是跨界融合,而中央空调作为现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智能化、高效化离不开电子与通信技术的支撑。 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微视频”讲解的部分。我常常觉得,很多技术概念,尤其是涉及物理过程和机械运转的,仅仅依靠文字和静态图片是难以完全理解的。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简短、精炼的微视频,清晰地展示中央空调的工作流程,比如制冷剂的循环过程、压缩机的运转机制、风机的运行方式等,那将极大地提升学习的效率和趣味性。我希望这些视频能够做到逻辑清晰、画面流畅,并且与文字讲解相互呼应。 “全图讲解”也是我非常看重的一点。中央空调系统往往结构复杂,包含众多的管线、部件和控制单元。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大量高质量、标注清晰的图示,包括系统整体的布局图、各个关键部件的剖视图、电路接线图等。我尤其希望在讲解安装和维护时,能有详细的步骤图解,帮助我理解每一个操作环节的重要性。 我对电子与通信技术在中央空调中的应用尤为关注。例如,我希望能了解目前主流的智能控制系统是如何工作的,包括各种传感器(温度、湿度、空气质量传感器等)的原理以及它们如何与控制器进行通信。我也对无线通信技术(如Wi-Fi, Zigbee)在实现中央空调的远程控制、设备互联互通、以及数据采集方面的发展和应用非常感兴趣。 总而言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易于理解的中央空调知识体系,并且能够通过创新的“微视频全图讲解”方式,让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我相信,这本书不仅能够帮助我拓宽知识面,更能让我对现代中央空调技术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为我未来在这个领域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探索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终于收到了这本我期待已久的《微视频全图讲解中央空调 电子与通信》。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印刷质量也非常棒,纸张的触感温润,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虽然我不是直接从事中央空调行业,但作为一个对新兴技术和实用知识感兴趣的电子爱好者,我对这类结合了最新技术和实际应用的图书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 这本书的标题就非常吸引人,“微视频全图讲解”这几个字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相比于枯燥的文字描述,结合直观的视频和清晰的图示,能够更有效地理解复杂的概念。尤其是在电子与通信领域,很多原理和操作过程,仅仅依靠文字是难以深入理解的。所以,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否真正做到“微视频”和“全图”的有机结合,将中央空调的原理、设计、安装、维护等内容,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能够轻松入门,甚至深入理解其中的奥秘。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地讲解中央空调系统的基本原理,比如制冷循环、制热循环的工作过程,不同类型的中央空调系统(如VRV、风冷、水冷等)的特点和适用场景。同时,我也对电子与通信技术在中央空调中的应用很感兴趣,例如智能控制系统、物联网技术如何赋能中央空调的远程监控和节能优化,以及通信协议在系统集成中的作用。如果这本书能够将这些高科技的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丰富的图例来解释,我相信会让我受益匪浅。 另外,我非常看重图书的实用性。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讲解理论知识,还能提供实际操作的指导。比如,关于中央空调的安装步骤、调试方法、常见故障的排除技巧,以及如何进行日常的维护保养,这些都是非常贴近实际需求的。如果能有一些案例分析,或者提供一些实际操作的视频演示,那就更完美了。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我学习中央空调知识的得力助手,让我能够更自信地面对与中央空调相关的各种问题。 总而言之,这本书的选题非常有价值,它连接了传统的暖通空调技术和现代的电子通信技术,满足了我对跨领域知识学习的需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创新的教学方式,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易于理解的学习平台。我相信,对于任何对中央空调感兴趣的读者,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爱好者,这本书都将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佳作。

评分

拿到《微视频全图讲解中央空调 电子与通信》这本书,我立刻被它厚实的体量和精美的封面设计所吸引。虽然我并非中央空调领域的专业人士,但我对现代科技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环境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而中央空调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本书的书名“微视频全图讲解”让我联想到,它可能会采用一种非常直观、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这对于理解复杂的工程技术非常有帮助。 我特别关注电子与通信技术在传统行业中的应用,而中央空调系统正是一个很好的结合点。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如何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实现中央空调的精准调控和节能运行的讲解。比如,Wi-Fi、蓝牙或者其他无线通信技术是如何被集成到中央空调系统中,以及如何通过手机App或者其他智能终端实现远程控制和故障诊断。这些内容对于提升居住舒适度和生活便利性至关重要。 同时,我也对中央空调的安装和维护过程中的技术细节很感兴趣。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中央空调的运行,却不了解其背后的复杂管线和电路。如果这本书能够通过精美的图解和细致的讲解,展示不同型号中央空调的安装流程,以及在安装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关键点,例如管道的连接、电路的布线、风口的安装位置等,这将极大提升我对这类系统的认识。 此外,作为一本探讨“电子与通信”的书籍,我希望它不仅仅局限于中央空调本身,还能触及相关的网络安全、数据传输、传感器技术等方面。例如,在智能化的中央空调系统中,如何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以及各种传感器(如温度、湿度、空气质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通信方式。这些信息将帮助我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中央空调技术的发展趋势。 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将抽象的技术概念转化为具象的图像和易于理解的流程。如果能有配套的视频资源,能够直观展示那些复杂的操作和原理,我相信这本书的价值将得到极大的提升,成为我了解和学习中央空调知识的宝贵资源。

评分

拿到《微视频全图讲解中央空调 电子与通信》这本书,我第一眼就被它的内容分类所吸引。我虽然不是直接在中央空调行业工作,但我的职业背景让我对电子和通信领域的知识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一直以来,我都对科技如何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充满好奇,中央空调作为一个重要的家居和商业基础设施,其背后蕴含的技术必然是复杂且迷人的。 我尤其看重“微视频”这个关键词。在我看来,传统的书籍往往在讲解复杂的技术原理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而微视频的出现,为知识的传播提供了全新的维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通过精心制作的短视频,将中央空调的制冷、制热、除湿等核心工作原理,以动态、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想象一下,通过一个几分钟的视频,就能清晰地看到制冷剂是如何在管道中流动,压缩机是如何工作的,这比枯燥的文字描述要高效得多。 “全图讲解”同样令我期待。中央空调系统通常由室内机、室外机、管道、控制器等多个部分组成,如果能有详尽的图解,清晰地标明各个部件的名称、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那么理解整个系统的结构和工作流程将变得易如反掌。我希望这本书的图示能够精准、详实,并且能够与文字描述紧密结合,形成一个互补的学习体系。 此外,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电子与通信技术在中央空调系统中的应用。例如,智能温控器的工作原理,如何通过各种传感器(温度、湿度、CO2等)来感知环境变化并自动调节空调运行?无线通信技术(如Wi-Fi, Zigbee, LoRa)在实现远程控制、设备联动、以及构建智能家居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议题。 总而言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现代、直观、易于理解的方式,全面介绍中央空调的原理、技术和应用。它应该能够帮助我这样非专业人士,也能快速入门,并深入了解中央空调的奥秘,同时也能为行业内的专业人士提供参考。我相信,一本真正能做到“微视频全图讲解”的书,必将是学习和理解中央空调知识的宝贵资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