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新型功能分子器件设计及性原理研究
定价:42.00元
作者:万海青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0-01
ISBN:9787568231787
字数:
页码:13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和非平衡格林函数的**性原理计算方法,较系统地研究了石墨烯、氮化硼及其准一维纳米条带和有机分子及碳链组成的分子器件体系的电子结构与输运性质。从体系的能带结构、态密度、分子能谱及透射谱等出发,对体系的输运特性加以解释。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调控功能分子器件电子输运性质的手段和方法,为发展基于纳米电子学的功能分子器件设计提供物理基础。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分子电子学与纳米器件的发展
1.2.1 分子电子学的发展
1.2.2 纳米器件的发展
1.3 分子器件的理论和试验方法
1.3.1 理论方法
1.3.2 实验方法
1.4 新型功能分子器件电极材料
1.4.1 富勒烯、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纳米条带
1.4.2 碳单原子链的制备、结构与特性
1.4.3 硼氮纳米条带
1.5 几种典型的分子器件效应
1.5.1 分子开关效应
1.5.2 分子整流效应
1.5.3 负微分电阻效应
1.5.4 自旋过滤效应
1.6 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意义
第2章 理论计算与研究方法
2.1 性原理计算方法简介
2.1.1 波恩一奥本海默绝热近似
2.1.2 Hartree.Fock方法
2.1.3 密度泛函理论
2.2 格林函数方法
2.2.1 平衡格林函数
2.2.2 非平衡格林函数
2.2.3 分子器件中的电流计算
2.3 相关计算程序简介
第3章 苯分子器件开关、双自旋过滤和负微分电阻效应
3.1 引言
3.2 模型与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苯环一电极不同取向自旋相关伏安特性
3.3.2 不同偏压下自旋输运谱与局域态密度
3.3.3 零偏压下苯环一电极不同取向的自旋输运谱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含侧基团OPE分子器件双电导、负微分电阻和整流效应
4.1 引言
4.2 模型与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ZGNR-OPE-C7-ZGNR分子器件伏安特性
4.3.2 零偏压ZGNR-OPE-C7-ZGNR输运谱与分子轨道
4.3.3 有限偏压ZGNR-OPE-C2-7.ZGNR输运谱与分子轨道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Z形硼氮纳米条带自旋过滤和整流效应
5.1 引言
5.2 模型与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边缘钝化自旋的相关伏安特性
5.3.2 零偏压输运谱与投影态密度图
5.3.3 有限偏压输运谱与分子轨道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6.1 本书总结
6.2 本书主要创新点
6.3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对这类跨学科的著作总是抱有一种既期待又谨慎的态度。期待是因为新兴的功能分子器件领域发展太快,需要一本能及时总结和提炼当前最佳实践的“圣经”;谨慎则是因为“新型”这个词往往意味着快速迭代,怕读完后不久就发现某些理论或技术已经被新的突破所取代。因此,我非常看重作者的视野和前瞻性。这本书如果能超越当下已知的器件范式,大胆地探讨一些尚未完全成熟但潜力巨大的概念,比如自组装驱动的智能响应材料,或者基于拓扑结构的电子输运,那就太棒了。我希望作者能用一种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这些技术,既要展现其光明的前景,也要诚实地剖析当前面临的工程化难题和材料合成的瓶颈。这种坦诚的学术态度,远比一味地鼓吹新技术要可靠得多。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对未来十年该领域发展趋势的深度预测,并附上支持这些预测的关键科学依据,我会毫不犹豫地给它打出满分。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学术引领,而不是简单的技术手册。
评分哇,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深邃的蓝色调和简洁的排版,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对分子层面的操控和新材料的开发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前沿科技的魅力。我尤其期待它能在理论深度和实际应用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很多专业书籍往往过于偏重理论推导,读起来枯燥乏味,或者反过来,只停留在概念层面,缺乏深入的机制探讨。我希望这本著作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不仅指出方向,还能手把手地带着读者领略分子器件从设计蓝图到实际构建的复杂而精妙的旅程。那种能够将复杂的物理化学原理,用清晰、易懂的语言阐述出来的能力,对我这种非科班出身但对领域充满热忱的人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我真的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把“新型功能”和“器件设计”这两个宏大命题,拆解成一个个可操作、可验证的步骤的。如果能有一些前沿的案例分析,哪怕是模拟结果,都会让我感觉受益匪浅,仿佛已经站在了材料科学的最前沿,触摸到了未来的脉搏。这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张通往分子工程新世界的邀请函,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开始这场知识的探险。
评分这本书的定价虽然不低,但考虑到其专业深度和可能的知识密度,我认为是物有所值的。我希望它在阐述复杂概念时,能保持一种令人愉悦的节奏感。这可能需要作者运用丰富的类比和图示,将原本抽象的量子力学效应或界面相互作用,转化为读者可以轻松在脑海中构建的物理图像。我深知分子器件的原理研究往往涉及复杂的能带理论、激子动力学和载流子传输机制,这些内容对读者的数学功底要求较高。因此,如果书中能在必要的地方提供清晰的数学推导步骤,同时又不会让那些对数学感到畏惧的读者望而却步,那说明作者在教学设计上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总而言之,我期待的这本书,是一部既能让资深研究者从中汲取新知、验证思路的工具书,又能让初学者通过清晰的引导,扎实地迈入分子功能器件这个迷人领域的第一本入门阶梯。它应该是一部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反复研读而不觉过时的经典之作。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质感非常棒,拿到手里沉甸甸的,那种纸张的纹理和印刷的清晰度,让人感觉出版方在制作上确实下了真功夫,这对于一本需要频繁查阅和标记的专业书籍来说太重要了。我个人倾向于通过阅读实体书来构建知识体系,那种在书页边空白处涂写心得、夹上便利贴的仪式感,是电子阅读无法替代的。更重要的是,我期待这本书的逻辑结构能像精密的机械装置一样,严丝合缝,层层递进。我关注的重点在于“性原理研究”这部分,它意味着对器件工作机制的深入挖掘,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能做什么”的层面,更要探究“为什么能这么做”以及“如何优化”。如果能清晰地梳理出不同功能分子材料(比如有机半导体、量子点、或者特定结构的高分子)在特定工作环境下,其电子、空穴传输、光电转换等关键性能是如何被分子构象、聚集态结构以及界面效应所共同调控的,那这本书的价值就无可估量了。我希望作者能提供足够严谨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支持,让我的思考能够有一个坚实的理论基座去支撑更具创造性的构想。
评分我最近正在尝试将我实验室的一些传统硅基器件研究方向,向更具柔性和生物相容性的分子体系过渡。因此,这本书的实用参考价值对我至关重要。我希望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宏大叙事上,而是能在“设计”环节给出具体的操作指南。例如,在分子设计部分,是否提供了关于如何通过改变侧链取代基、调整分子骨架的刚柔性,来精细调控HOMO/LUMO能级和薄膜形貌的系统性方法论?这些都是我们在实际合成中需要面对的“痛点”。如果书中能结合一些现代计算化学工具(如DFT计算)的结果,来验证和指导分子结构的优化过程,那简直是雪中送炭。我尤其关注分子器件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如何应对环境因素(如氧气、湿度、温度波动)导致的性能衰减问题。有没有关于封装技术或者本征稳定性优化的讨论?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套完整的、从分子选择到器件性能测试的“工作流程图”,对于指导我们团队接下来的研究方向将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