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应急通信技术总体框架讨论
定价:68.00元
作者:孙玉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7-01
ISBN:978711520832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讨论了应急通信的总体概念和应用分类,分析归纳了国际应急通信技术发展和标准研究的概况,讨论了应急通信系统的总体分类和设计原则,讨论了各类应急通信系统可能适用的技术体制和建设原则,提出了支持国家应急通信系统建设的技术性建议。
本书主要读者对象为:关心我国应急通信技术发展的相关人士,从事应急通信系统研究和设备研制的技术人员。
目录
一、应急概念讨论
二、应急通信总体概念讨论
三、美国应急通信概况
四、日本应急通信概况
五、欧洲应急通信概况
六、ITU-D关于应急通信应用管理的建议择要
七、ITU-R关于应急无线电通信标准的建议择要
八、ITU-T关于应急通信标准的建议择要
九、其他国际组织关于应急通信标准的研究进展
十、我国有关应急通信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有关应急通信的摘要
十一、我国有关应急通信的政策
十二、应急通信系统总体分类讨论
十三、应急通信总体设计原则讨论
十四、国家国土监控系统的总体框架讨论
十五、城市和地区联动系统的总体框架讨论
十六、现场抢救指挥通信系统的总体框架推荐
十七、集群通信系统的总体框架讨论
十八、对讲机通信系统的总体框架讨论
十九、现场电视转播系统总体框架推荐
二十、应急通信现场技术支持系统的总体框架讨论
二十一、现场群众自救和呼救通信总体框架讨论
二十二、应急通信设施的综合利用讨论
二十三、“美国应急通信白皮书”值得研究借鉴
二十四、应急通信系统与公用电信网络的关系
二十五、空间转信问题讨论
二十六、关于增强国家应急通信能力建设的建议
附录一 电信网络机理分类和通信网络应用分类概要
附录二 通信网络的网络对抗和网络防卫框架
附录三 美国应急通信白皮书概要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作为一个深度探索过通信领域,尤其关注极端环境下信息保障的读者,我对《应急通信技术总体框架讨论》这本书抱有极大的期待。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常常面临突发灾害、大规模事故等不确定性因素,这些场景对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快速部署性和智能化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一本能够系统性梳理应急通信技术体系、提出前瞻性解决方案的著作,无疑是行业内的宝贵财富。我尤其好奇书中对于“总体框架”的构思,它是否能够整合现有的分散技术,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如何确保在网络拥堵、基础设施损毁的情况下,关键信息仍能高效、准确地传递?书中对于新型通信技术,如低功耗广域网(LPWAN)、卫星通信、无人机通信等在应急场景下的应用潜力,是否有深入的剖析和可行的部署建议?此外,对于应急通信的标准化、互操作性以及安全保障方面,作者会提出怎样的独到见解?我希望能从书中获得关于如何构建一个灵活、弹性、能够自我修复的应急通信网络的深刻洞察,从而指导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局面,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通信技术发展的爱好者,我对《应急通信技术总体框架讨论》这本书充满了好奇。在当前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应急通信作为保障社会稳定运行的基石,其技术革新和体系优化至关重要。这本书的书名就点明了其核心——“总体框架”,这表明它并非简单罗列技术,而是试图构建一个更加全面、系统性的认知模型。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就如何构建一个具备高可靠性、强适应性和快速部署能力的应急通信网络,提出一套清晰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例如,在灾难发生时,如何快速、有效地恢复通信链路?如何实现不同类型通信系统之间的无缝互联互通?书中对于如何融合现有通信资源,并引入新兴技术,如软件定义网络(SDN)、网络功能虚拟化(NFV)以及边缘计算等,在应急通信场景下的应用,我希望能有深入的探讨。此外,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就应急通信的指挥调度、资源管理、以及信息安全等关键议题,提出具有前瞻性的观点和解决方案,为提升我国应急通信的整体水平提供有力支持。
评分我对《应急通信技术总体框架讨论》这本书的购买,源于我在某次重大自然灾害的救援现场所经历的通信困境。当时,传统的通信基站瘫痪,手机信号微弱,信息的获取和传递变得异常艰难,这直接影响了救援的效率。我迫切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性解答这些问题的书籍。这本书的书名——“应急通信技术总体框架讨论”,立刻吸引了我,因为它暗示着一种宏观的、体系化的思考。我期望书中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对单一技术的介绍,而是能够将各种技术进行有效的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可操作的框架。例如,在通信链路中断的情况下,如何利用多模态通信手段(如短波、卫星、甚至信号灯等)进行信息回传?在有限的带宽下,如何实现信息的优先级排序和高效压缩?书中对这些实际操作层面的考量,是我非常关注的重点。同时,我也希望作者能够就应急通信的演进趋势,如5G/6G在非常规场景下的应用、AI在智能路由和故障预测中的作用、以及区块链在保障信息真实性方面的潜力,进行前瞻性的讨论,为未来的应急通信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评分我对《应急通信技术总体框架讨论》这本书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个人在科技领域长期积累的观察。我们身处一个日益复杂的世界,突发事件的频率和强度似乎在不断增加,而通信作为现代社会运行的血脉,在这些危机时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本书的标题“总体框架”让我看到了作者试图构建一个宏大叙事的野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超越零散技术点的视角,描绘出未来应急通信的蓝图。具体而言,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探讨如何将不同制式、不同频段的通信技术进行有效的整合,形成一个能够应对各种复杂场景的弹性网络。例如,当传统基站失效时,如何快速切换到卫星通信或无人机通信?如何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无缝漫游和资源共享?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关于如何在极低功耗、极端环境下,保持通信链路的稳定性和高效性。此外,人工智能在应急通信中的潜在角色,例如智能路由、故障预测与自愈,以及区块链在保障信息真实性和不可篡改性方面的应用,也是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的方面,以期为构建更具韧性的应急通信系统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前瞻。
评分我是一名对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其在社会保障与安全方面的应用,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看到《应急通信技术总体框架讨论》这本书,我立即被其“总体框架”这个概念所吸引。这似乎预示着一种超越个体技术细节的、更具战略性和系统性的探讨。在我的理解中,应急通信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关乎如何在极端环境下,迅速、可靠地建立起信息传递的生命线。因此,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阐述一种能够整合多种通信手段(包括但不限于传统有线、无线,以及卫星、无人机等新兴技术)的综合性框架。这其中,如何保证在网络覆盖受损、带宽受限的情况下,信息依然能够有效流通,是核心难题。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关于如何设计一个具备弹性、能够快速自愈合的通信网络的思路,以及在复杂环境中实现通信设备快速部署和互联互通的实用方法。此外,对于通信安全、数据加密以及信息共享机制在应急场景下的特殊考量,我也十分关注,希望能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