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频光纤激光是近年来**外激光技术领域研究 的热点之一,得到了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杨中民、 徐善辉著的《单频光纤激光器(精)/光学与光子学丛 书》内容新颖、特色鲜明,从稀土离子发光机理、单 频激光器件到激光系统与应用等不同层次进行了介绍 与论述,可读性强。主要内容包括:发光离子能级与 光谱谱线对单频激光输出特性的影响;单频光纤激光 的基本特性与测量,及其产生、放大过程中的特性分 析;单频光纤激光噪声机理与抑制、线宽控制与稳频 及其典型应用等。
本书可供从事光纤激光技术领域理论与应用研究 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工作者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 校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用书。
杨中民: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任广东省光纤激光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华南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学院院长、科技部“863”计划主题专家、第七届***科技委学部委员、十三五重点专项“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联盟副理事长。 主要从事光纤与光纤器件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重点研发计划、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军品配套以及省部级项目20余项。申请专利80余项,授权40余项。先后发表SCI收录论文170余篇。获**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排名**和3)、***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排名**)、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排名第2);获广东省特支计划杰出人才(南粤百杰)、南粤创新奖以及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等。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发光离子的能级跃迁
1.2.1 发光离子的能级
1.2.2 发光离子的能级跃迁
1.3 谱线展宽
1.3.1 均匀展宽和非均匀展宽
1.3.2 介质中发光粒子的光谱
1.3.3 谱线展宽与激光
参考文献
第2章 单频光纤激光的基本特性及测量方法
2.1 单频光纤激光的基本参数
2.1.1 功率、波长以及光谱特性
2.1.2 单纵模特性
2.1.3 模式质量
2.1.4 偏振态
2.2 单频光纤激光线宽特性及测试方法
2.3 单频光纤激光噪声特性
2.3.1 强度噪声的定义及测试方法
2.3.2 频率噪声的定义及测试方法
参考文献
第3章 单频光纤激光的产生
3.1 单频光纤激光器的分类
3.1.1 分布布拉格反射(DBR)型单频光纤激光器
3.1.2 分布反馈(DFB)型单频光纤激光器
3.1.3 环形腔单频光纤激光器
3.2 短线型DBR腔单频光纤激光器
3.2.1 高增益光纤材料的制备
3.2.2 异质光纤熔接技术
3.2.3 连续单频光纤激光腔的设计与制作
3.2.4 脉冲单频光纤激光器
3.2.5 频率调制单频光纤激光器
参考文献
第4章 单频光纤激光噪声产生机理及其抑制技术
4.1 噪声产生机理分析
4.1.1 强度噪声机理
4.1.2 频率噪声机理
4.2 噪声抑制技术
4.2.1 强度噪声抑制
4.2.2 频率噪声抑制
参考文献
第5章 单频光纤激光线宽控制与稳频技术
5.1 单频光纤激光的线宽控制
5.1.1 线宽压窄技术
5.1.2 线宽展宽技术
5.2 单频光纤激光器的稳频技术
5.2.1 单频光纤激光器频率稳定方法
5.2.2 DBR短腔单频光纤激光器稳频实例
参考文献
这本书绝对是深入研究光学领域难得的佳作!我最近在整理自己的光学实验数据时,偶然翻阅了这本书,发现它对一些基础概念的阐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清晰。特别是关于非线性光学效应那几章,作者用非常直观的语言和丰富的图例,把复杂的傅里叶变换和时域脉冲展宽描述得明明白白。我以前总觉得这些理论有点抽象,但读了这本书后,对如何设计一个能有效抑制自相位调制(SPM)的实验系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对克尔介质的响应函数和各种数学模型的推导过程详略得当,既保证了理论的严谨性,又没有让初学者望而却步。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像是经验丰富的导师在手把手教你如何“看见”光在介质中传播的内在机制。我尤其欣赏它对实验参数敏感性的讨论,这对于我们实际搭建高功率系统时避免“踩坑”至关重要。总的来说,如果你对光场调控和超快光学感兴趣,这本书提供的基础框架非常扎实,值得反复研读。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风格颇具年代感,那种老派学术著作的沉稳气息扑面而来。我关注的重点更多是在其对光纤通信系统中的损耗机制的分析上。它非常细致地剖析了瑞利散射、汤姆森散射以及各种弯曲损耗在不同工作波段下的相对贡献和影响。我记得有一段专门讲了如何通过优化光纤的包层设计来抑制宏观弯曲导致的能量泄漏,这对于设计长距离海底光缆或者特种光纤传感器时,是必须掌握的关键技术点。书中的数学推导部分略显繁复,但结论部分总是能够清晰地指向工程应用。例如,它给出的一个关于光纤内群速度色散(GVD)计算的经验公式,我用在我最近的OTDR(光时域反射仪)测试数据校准中,发现精度明显提高了一个档次。对于工程技术人员而言,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工具手册,而不是纯理论探讨,提供的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配方”。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几乎达到了吹毛求疵的程度,这对于需要撰写规范技术报告的我来说,反而是一件好事。我主要关注的是其中关于激光器稳态输出特性的建模部分。它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增益方程求解,而是深入探讨了饱和吸收效应和热透镜效应在腔内对光束质量($ ext{M}^2$因子)的动态影响。书中提供了一套非常详尽的耦合方程组,用来模拟激光器在不同泵浦功率下的热平衡点和光子密度分布。我尝试用这个模型去拟合我实验室那台高功率固体激光器的实际数据,发现其预测的输出功率随泵浦功率变化的曲线,与实验测量的曲线吻合度极高,偏差控制在了百分之二以内。这种细节上的把控,让我对作者的深厚功力深感佩服,绝对是理工科研究生的必备参考书之一。
评分我不得不提一下本书在量子光学前沿领域的某些涉及。虽然主旨似乎更偏向于工程应用,但书中对光子晶体与光纤耦合的章节处理得相当到位。作者似乎在尝试搭建一座连接经典光学与新兴光子学器件的桥梁。它详细阐述了布拉格反射的原理如何被引入到光纤结构设计中,以实现特定波长的选择性滤波或反馈。我特别留意了关于光子带隙的讨论,书中通过对比不同周期性结构参数对禁带宽度和位置的影响,清晰地展示了如何“雕刻”光的传播路径。对于正在尝试开发新型光纤激光腔体结构的研究人员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理论基础和案例分析,无疑是极好的参考资料。它展现了如何利用材料的周期性结构来突破传统折射率限制的思维。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结构安排体现了一种从宏观到微观的系统性思维。我个人对其中关于光纤非线性阈值的讨论留下了深刻印象。作者似乎对材料的损伤极限有着深入的研究,它细致地对比了不同掺杂浓度石英光纤在超快脉冲辐照下的拉曼效应和自聚焦起始点。书中特别强调了脉冲持续时间和峰值功率之间的权衡关系,这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安全有效地提高激光器的重复频率而不引发损伤。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实用的“安全操作区间”图谱,虽然没有直接给出具体的公式,但通过对机制的解释,读者可以自行推导出相应的限制条件。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你如何“安全”地驾驭高能量密度光束,而不仅仅是告诉你如何“产生”光束。那种基于风险评估的科学态度,在许多工程书籍中是难得一见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