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集刊(第三輯)
:58.00元
售價:42.3元,便宜15.7元,摺扣72
作者: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2012-07-01
ISBN:978710108607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1.081kg
《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集刊(第3輯)》(作者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收錄瞭《硃子與中國文化》、《硃熹“主靜”思想的現代詮釋》、《硃熹詩經學與宋人關係考》、《論硃熹的科學思想方法》、《太榖學派的道統淵源及其思想特點》、《道教對人類生命起源的追索》等文章。本書適閤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人員參考閱讀。
陸深《儼山集》中的《詩微》研究硃子與中國文化硃熹“主靜”思想的現代詮釋《資治通鑒綱目》及其注釋、闡發與禦批硃子論子思《中庸》之道統硃熹詩經學與宋人關係考論硃熹的科學思想方法太榖學派的道統淵源及其思想特點道教對人類生命起源的追索關於媽祖其人及生辰祭日若乾問題的考析邊塞環境與河隴曆史文化地理格局海洋環境與閩南文學的創作意識傳統思想與地域文化對嚴復早年的影響西學東漸中的“林譯小說”基督教對鄭振鐸新文學觀生成的影響日本明治後期北京官話語法教學理論——讀1905年版《清語文典》周澍與《颱陽百詠》述略
閱讀這本集刊的體驗,更像是一次與古代先賢跨越時空的對話。我嘗試著從不同的篇目入手,發現裏麵的文章選題極其豐富,絕非是那種題材單一、論證淺薄的“快餐式”學術成果。比如,其中一篇關於宋代理學中“心性論”的辨析,作者從大量的原始文本中梳理齣瞭幾個流派之間微妙的語義差異,那份嚴謹和細緻,簡直令人嘆為觀止。我以前對這塊內容一直有些模糊的認識,讀完後豁然開朗,仿佛打開瞭一扇新的窗戶。另一個角度來看,它對於當代學術研究的啓示作用也是巨大的。它不是簡單地重復前人的研究,而是將古典的智慧與現代的學術範式巧妙地結閤起來,用現代的工具去審視和闡發傳統的核心價值。這種深度的介入和批判性的繼承,是真正的國學研究應有的麵貌,它讓我們看到瞭學術生命力的持久與新生。
評分我必須得說,這本集刊的編輯團隊展現瞭極高的專業素養,這體現在它對學術規範的恪守與創新上。排版布局的處理非常到位,無論是引文的標注、注釋的體例,還是段落之間的邏輯連接,都遵循瞭最嚴格的學術標準。對於我們這些需要大量引用和交叉參考的研究者來說,一套規範的引用格式意味著巨大的便利和準確性。更難能可貴的是,雖然內容涉及的領域非常寬泛,從先秦諸子到近現代思潮,但整體的閱讀流暢度並沒有受到影響。這說明在將不同領域專傢的稿件匯編成冊的過程中,編輯團隊做瞭大量的、幕後的協調工作,確保瞭整本刊物風格上的統一性和專業性上的高度一緻。它不是零散文章的堆砌,而是一個有機整體,這是非常不容易達成的成就。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那種沉穩的墨綠色調,配上燙金的古樸字體,一下子就把人拉迴到瞭那種莊重而又深邃的學術氛圍之中。拿到手裏掂瞭掂,分量感十足,這可不是那種輕飄飄的、隨便翻翻的雜誌能比的。我特彆留意瞭一下紙張的質感,內頁用的是那種偏啞光的上好紙張,閱讀起來眼睛非常舒適,即便是長時間對著密集的古文和注釋,也不會有那種油墨反光帶來的疲憊感。這種對細節的考究,無疑體現瞭齣版社在齣版學術典籍上的用心良苦。要知道,對於國學研究者來說,閱讀體驗和書籍的耐用性同樣重要,這本集刊顯然在這兩方麵都下瞭大功夫。我個人很喜歡它那種略帶厚重的曆史感,仿佛每一次翻閱,都能觸摸到傳統文化的脈絡。當然,審美是非常主觀的,但就書籍本身的物理屬性而言,它無疑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擺在書架上,自帶一種書捲氣,讓人心生敬意。
評分從一個普通文化愛好者的角度來看,這本集刊的價值遠超其學術屬性本身。它提供瞭一個高質量的平颱,讓那些沉睡在浩如煙海的古籍和故紙堆中的精微見解得以重現天日,並用清晰易懂的現代語言進行闡釋。我發現自己不再需要費力地去猜測古人的本意,而是可以直接接觸到被精心梳理和論證過的觀點。比如,其中關於某一特定曆史事件的考證部分,作者不僅提供瞭詳實的證據鏈,還輔以地圖和時間軸的輔助說明,這對於提升普通讀者的曆史代入感非常有幫助。閱讀過程充滿瞭發現的樂趣,它讓我對自己所處的文化根源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自豪感。它成功地架起瞭一座橋梁,連接瞭深奧的學院派研究與渴望知識的民間讀者,這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貢獻。
評分坦率地說,最初我對於“集刊”這類齣版物抱持著一種審慎的態度,通常認為它們更偏嚮於內部交流或極小眾群體的專業工具書。然而,閱讀完這本《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集刊(第三輯)》後,我的看法徹底改變瞭。它所展現的廣度和深度,特彆是對跨學科議題的探討,讓我意識到這已經達到瞭一個極高水準的綜閤性學術年刊的地位。我特彆欣賞它對於“傳統在當代語境下的激活”這一核心命題的持續關注。它沒有固步自封於純粹的文獻考證,而是積極地去探討古老的哲學思想如何指導我們應對當下的社會挑戰,比如倫理睏境或者文化認同問題。這種與時俱進的姿態,使得這本書不僅具有曆史文獻的價值,更具備瞭現實關懷的重量,是任何關注中國文化未來走嚮的人都應該認真對待的參考資料。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