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盐香风韵:井盐文化与盐都作家研究
:45.00元
售价:32.9元,便宜12.1元,折扣73
作者:王余等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51364210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1.盐都作家,盐味文学。 2.文坛名家,名家批评。
井盐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自贡城市的根本和灵魂,更是自贡人的精神血脉。今天,在盐都自贡这块仅有300多万人口的土地上,就有近1000人或专业创作或业余创作,用一个个的方块字,码出了一个“银城世界”。本书共十三章。全书先是对盐都作家进行了全景式扫描,接着分别描述了井盐文化与多位作家的创作,涉及魏明伦、李锐、陈铨、王余杞、张新泉、李加建、武志刚、李华、郭敬明、饶雪漫、李宗吾、南荣“义门王氏”等作家。在文化强国的时代语境下,撰者将各自分散零散的研究成果汇聚在一起,结集出版,希望借此机会更系统、更深入、更全面地介绍井盐文化及其对自贡作家作品的影响。
“中国盐文化研究丛书”缘起前言章盐都作家扫描/王余
王余,现任四川理工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出版专著2部,主编教材2部,副主编教材1部;主持、主研省部级项目6个,主持、主研厅级项目12个;在各级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6篇。多次获得四川理工学院教师称号。专著获自贡市社科联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论文获得自贡市社科联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获四川理工学院2010年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获四川理工学院2012年、2014年教学成果奖三等奖。王,男,1974年生,四川德阳人,汉族。四川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四川理工学院口述历史研究所所长,自贡市文艺与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华美学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批评理论、社会记忆与口述史学。近年来,在《求索》《蒲松龄研究》《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天府新论》《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中华文化论坛》《重庆高教》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承担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主持省部级项目3项,市厅级项目4项,校级项目3项。获市厅级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三等奖1次,获校级教学成果奖2次,获教师荣誉称号2次。李树民,1971年生于重庆垫江,四川理工学院教授。1993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一直从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关注中国古代小说、盐文化及区域文化研究,承担过相关课题并有多篇论文发表。近年主要关注赵熙(1867—1948)的文学活动,出版了《赵熙文学论稿》。
读到《盐香风韵:井盐文化与盐都作家研究》这本书名,立刻勾起了我深埋心底的好奇。我家乡就曾经是一个依靠盐业发展起来的小城,虽然如今盐业早已不是主导产业,但那些关于晒盐、挑盐、以及盐商的传说,却依旧在老一辈的口中流传。这本书,仿佛就是对那些模糊记忆的一次清晰勾勒,一次对历史的回溯。我希望它能详细地介绍井盐这种独特的生产方式,它不仅仅是采集食盐,更是一种与大自然搏斗、与环境共生的智慧结晶。它如何形成、如何演变,又如何影响了当地的经济、社会结构,甚至风俗习惯,这些都是我想深入了解的。而“盐都作家研究”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很多时候,我们只关注宏大的历史叙事,却忽略了那些生活在时代洪流中的个体,特别是那些用文字记录下时代变迁的作家。这本书能否挖掘出那些鲜为人知的作家,他们的生活轨迹与盐业发展有着怎样的交织?他们的文学创作,是否在无形中成为了一种文化的传承?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让我感受到盐的咸、苦、甘,以及那份深沉的地域风情。
评分《盐香风韵:井盐文化与盐都作家研究》这个书名,立刻吸引了我,因为它触及了我一直以来对地域文化与文学之间微妙联系的好奇心。我总觉得,一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和历史积淀,必然会在那里生活的人们身上留下深深的印记,而作家,作为那个地域的敏感观察者和表达者,他们的作品更是承载了这种独特的气质。我非常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井盐文化是如何孕育、发展,并最终成为当地人民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一部分的详细叙述。它是否会描绘出井盐生产背后那些辛勤的劳动者,他们的生活状态,以及盐业发展对当地社会结构、经济模式的影响?而“盐都作家研究”这一章节,更是让我眼前一亮。这不仅仅是对文学作品的简单介绍,而是希望能够深入分析那些作家是如何从盐这种看似平凡的物质中汲取灵感,他们的作品中是否充满了盐的意象,这些意象又承载了怎样的文化寓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一个充满“盐香”的文化世界,去感受那份独属于“盐都”的文学韵味。
评分《盐香风韵:井盐文化与盐都作家研究》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把我拉到了一个充满历史厚重感和地方特色的世界。我一直对那些与特定行业或地理环境紧密相关的文化研究非常着迷,尤其是像盐这样,既是生活必需品,又承载了深厚历史和人文底蕴的产物。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探讨井盐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比如它在古代是如何被发现和利用的,又是如何形成独特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的,这对我来说将非常有吸引力。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关于盐的开采、提炼、运输等过程的细致描述,这不仅能展现人类的智慧和辛勤,也能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盐对于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的重要性。更让我感到兴趣的是“盐都作家研究”这一部分。这部分内容显然不是简单的文学作品介绍,而是会从盐文化的视角去解读作家的创作。我想象着,那些作家是如何在他们的作品中融入盐的意象,盐是否成为了他们表达情感、刻画人物、描绘时代背景的重要载体?这本书能否帮助我理解,盐的“风韵”究竟是如何在文学作品中得以体现,又是如何塑造了“盐都”独特的文学气质?
评分这是一本相当有分量的书,从书名《盐香风韵:井盐文化与盐都作家研究》就能感受到一种厚重感和地方特色。我一直对地域文化和文学的结合很感兴趣,尤其是在我所居住的这个地区,盐的历史深深地镌刻在地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里。每当我看到那些老盐场、古老的晒盐池,总会想象背后承载了多少年的辛劳与智慧。这本书的出现,似乎正是为我打开了一扇理解这段历史和文化的新窗口。我期待它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述井盐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它如何渗透到当地居民的精神世界,塑造了独特的地域性格。更吸引我的是,“盐都作家研究”这一部分,这意味着书中不仅仅是泛泛而谈的文化介绍,而是会聚焦于那些以盐为灵感、或其作品中带有鲜明盐文化印记的作家们。这些作家,他们可能是普通劳动者出身,也可能是饱读诗书的文人,但他们共同的土地和盐,让他们与读者之间建立了一种特殊的连接。我很好奇,这些作家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到盐的韵味,又如何将其转化为文字的?他们的作品中,盐又以何种姿态出现?是作为一种生计的象征,一种情感的寄托,还是一种对过往岁月的怀念?这本书无疑将是一次精神的深度探索,一次对故土文化的致敬。
评分仅仅是《盐香风韵:井盐文化与盐都作家研究》这个书名,就足以让我对这本书充满期待。我一直认为,最生动、最真实的文化研究,往往就根植于那些最接地气的地域特色之中,而井盐文化无疑就是这样一种宝贵的财富。我对井盐文化如何塑造了一个地区的独特风貌感到好奇,书中是否会描绘出那些古老的盐井、晒盐场,以及围绕着盐业而形成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我希望它能让我感受到,盐不仅仅是一种商品,更是一种连接人与土地、人与历史的纽带。而“盐都作家研究”这一部分,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艺术的色彩。在我看来,作家是最善于捕捉时代脉搏和地域灵魂的群体,他们笔下的文字,往往能折射出那个时代最真实的面貌。这本书能否挖掘出那些以盐为主题或受盐文化影响的作家,并对其作品进行深入的解读?我期待它能展示盐文化是如何在作家的创作中得到传承和发展的,他们的作品是否能让我们看到盐的甘苦、人生的起伏,以及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