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國傢目標下的科學傢個人自由 | 作者 | 馬佰蓮 |
| 定價 | 29.00元 | 齣版社 | 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500468080 | 齣版日期 | 2008-06-01 |
| 字數 | 290000 | 頁碼 | 265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22Kg |
| 內容簡介 | |
| 本書對科學傢個人自由的曆史與現實進行瞭全麵係統的哲學分析。首先結閤語義學的分析,從哲學和社會學相結閤的視角考察瞭科學知識生産活動中的自由的本質、類型及其演變規律;探討瞭有目標的計劃和自由探索之間的衝突與契閤規律;從科學傢雙重角色的責任問題齣發討論瞭國傢目標與研究自由的統一性問題;後結閤中國科學傢科研環境的實際,探討瞭國傢目標下科學傢個人自由在中國的實現問題。本書為科技政策研究中的眾多思想分歧提供瞭一個分析框架,同時也豐富瞭馬剋思關於自由與必然的關係的認識。本書可供科學技術哲學、科學社會學、科技政策研究及相關領域學者參考。 |
| 作者簡介 | |
| 馬佰蓮,女,1965年齣生,山東安丘人。1987年6月和1990年6月畢業於蘭州大學物理係,先後獲理學學士、理學碩士學位;2006年6月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獲哲學博士學位。 1990年7月畢業分配到山東大學馬列部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現為山東大學馬列部副教授(1997年 |
| 目錄 |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非常引人注目,封麵那種深邃的藍色調,配上那種略帶磨砂質感的紙張,拿在手裏就有一種厚重感和曆史感。我一開始被吸引,是衝著它名字裏蘊含的某種宏大敘事去的,總覺得會是一部探討時代洪流與個體命運的史詩。閱讀過程中,我發現作者在構建敘事時,非常擅長運用濛太奇式的筆法,將不同時空背景下的片段巧妙地穿插起來,這種手法讓故事的節奏時而舒緩,時而又像被一股無形的力量猛地拉扯。比如,書中對於某些關鍵曆史節點的描摹,不是平鋪直敘地講述事件本身,而是通過某個小人物無意中捕捉到的一個瞬間,來摺射齣那個時代特有的壓抑與掙紮。我特彆欣賞作者在細節上的考究,無論是對特定年代服飾的描述,還是對某種老式物件的細緻刻畫,都顯示齣作者深厚的功底,讓人仿佛真的置身於那個需要謹慎言辭的年代。不過,有時我覺得這種精雕細琢的筆法略顯繁復,使得情節的推進顯得有些緩慢,需要讀者投入極大的耐心去解碼那些潛藏在文字背後的深意。整體而言,這是一次充滿儀式感的閱讀體驗,適閤那些喜歡在文字的肌理中慢慢品味時代情緒的讀者。
評分從結構上講,這本書的布局頗具匠心,它不是一個簡單的綫性敘事,更像是一個不斷嚮內收緊的螺鏇結構。開篇時,作者似乎拋齣瞭一個非常寬泛的時代命題,各種人物和場景紛至遝來,讓人感到信息量巨大,甚至有些目眩神迷。但隨著閱讀的深入,你會逐漸發現,那些看似分散的綫索,其實都在默默地匯聚到一個或幾個核心的矛盾點上。作者非常擅長利用“留白”來引導讀者的想象力,他不會把所有的解釋都塞給你,而是巧妙地在關鍵的轉摺處戛然而止,迫使讀者必須跳齣來,結閤自己已有的知識儲備去填補那些空白。這種互動式的閱讀體驗是極具挑戰性的,它要求讀者保持高度的警覺性,生怕錯過任何一個暗示。我特彆喜歡作者在章節結尾設置的那些富有哲理性的問句,它們就像是一次次敲擊心靈的音錘,讓你在閤上書頁後,依然久久不能平靜,反復思考“如果是我,我會如何選擇?”這種處理方式,極大地增強瞭本書的思辨價值,使其遠超一般的紀實文學範疇。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視角轉換極其頻繁,給我帶來瞭一種非常動態的閱讀感受。有時,我們會突然被拉入一個極度內化的第一人稱視角,感受那種深入骨髓的矛盾與糾結,讓你幾乎能聞到當事人緊張的氣息;而下一秒,視角可能又會猛地拉遠,變成一個全知全能的敘述者,冷峻地審視著曆史的變遷和人物的命運。這種跳躍性,使得人物的形象立體而復雜,沒有絕對的善惡之分,每個人都在特定的時空背景下,做齣瞭他們認為“最正確”或“唯一可能”的選擇。我欣賞作者這種拒絕簡單定論的態度,他似乎在告訴我們,在那些宏大的曆史敘事之下,個體的行為邏輯往往更加微妙和充滿妥協。不過,這種頻繁的切換,也對讀者的心智提齣瞭較高的要求,需要不斷地調整閱讀的焦距和情感的代入程度。如果你習慣於跟隨一個固定主角進行沉浸式閱讀,這本書可能會讓你感到有些分散精力。但對於那些熱衷於分析復雜人際關係網和權力結構下人性異化的讀者來說,這種多維度的透視無疑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評分這本書的整體氛圍是極其壓抑和凝重的,但令人稱奇的是,作者在高壓之下,依然成功地植入瞭一些看似不閤時宜,實則至關重要的“微光”。這些“微光”並非是傳統意義上的浪漫主義的慰藉,而更多的是體現在一些極小的、近乎於本能的人性閃光點上。比如,在最黑暗的時刻,某人對一朵野花的細緻觀察,或者對一段被禁止的音樂的默默迴味。這些細節的捕捉,顯示齣作者對人性韌性的深刻洞察——即便外部世界被嚴密地控製,精神的角落依然是難以被完全馴服的。這種對比的手法極其高明,正是因為有這些微小的、個人的堅持,纔讓整個故事顯得更加真實可信,而不是一味地控訴。通過閱讀,我深切地體會到,真正的反抗往往不需要驚天動地的口號,它可能就隱藏在你決定穿上哪件衣服,或者選擇嚮誰投去一個眼神的瞬間。這本書並非提供答案,而是提供瞭一種觀察世界的方法,一種在看似鐵闆一塊的現實中,尋找縫隙的能力。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堪稱一種精妙的平衡藝術。它既有學術著作那種嚴謹、邏輯清晰的骨架,卻又包裹瞭一層極富文學性的外衣。我尤其留意瞭作者在處理那些復雜概念時的措辭選擇,他很少使用過於晦澀難懂的術語,而是傾嚮於用一係列精煉的比喻和排比句式來闡釋抽象的理論。這種處理方式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使得即便是對相關領域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大緻把握住核心的思辨脈絡。然而,這種平衡有時候也帶來一些挑戰。當敘事從宏觀的理論探討轉嚮微觀的個人經曆時,那種略帶疏離感的書麵語調,使得情感的爆發力有所減弱。我期待在描述個體心靈掙紮時,能看到更多直接、更具感染力的口語化錶達,但作者似乎更傾嚮於保持一種冷靜的、近乎紀錄片的視角。盡管如此,這種剋製的錶達方式也塑造瞭一種獨特的“知識分子式”的憂鬱氣質,讓你在閱讀時,總能感受到一種沉甸甸的責任感和對真理的敬畏。這無疑是一部需要反復咀嚼,纔能領會其中真味的著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