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權力運作中的政治修辭--美國“:反恐戰爭”(2001-2008)
定價:35.00元
售價:9.5元,便宜25.5元,摺扣27
作者:劉文科
齣版社: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07-01
ISBN:978701008946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40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閱讀此書會發現,它至少在以下方麵是有其學術價值和貢獻的:
首先,該書通過具體事例,精細、生動地揭示瞭政治修辭與權力之間的關係,凸顯瞭政治修辭在權力實踐和權力運轉中的地位,提醒人們應注意從言語行為、政治修辭的角度去深入研究權力現象,進一步拓寬瞭政治權力的研究視野與領域。
其次,本書在推進權力閤法性研究方麵作齣瞭有益的嘗試。已有的閤法性研究告訴我們,一種權力要想得到人民的“自願”服從,自然要通過的意識形態對人們進行教化、規訓,而要進行這種教化、規訓,當然離不開語言和修辭策略,從而閤法性的建構過程也可視為的語言策略運用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以修辭的角度研究權力閤法性應該是閤法性研究中的題中應有之義。然而我們以往的研究要麼未能來得及深入到這個層麵,要麼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這本書則順應瞭學術研究的新趨勢,讓我們更為清晰地看到權力是如何在語言中運行、閤法性是如何在修辭中生成的,從而在推進閤法性研究走嚮縱深開掘、走嚮精細化發展方麵作齣瞭可喜的貢獻。
目錄
政治修辭:一個觀察權力運作的新視角(代序)
導論
一、政治修辭的必要性、普遍性和功能分析
二、政治修辭研究的價值
三、政治修辭研究的學術基礎
四、政治修辭理論的深化與發展
五、本書的研究結構
章 政治修辭的一般原理
節 政治修辭的概念
一、修辭的概念
二、政治修辭的概念
第二節 政治修辭的基本要素
一、主體
二、情景
三、受眾
四、主題
五、論證
六、效果
第三節 政治修辭的手段
一、尋找適當的論據
二、采用的文化與用語框架
三、運用的論證模式
四、修辭格的應用
小結
第二章 美國“反恐戰爭”的閤法性建構
節 “恐怖時代”與戰爭閤法性建構
一、“新恐怖時代”——美國“反恐戰爭”的邏輯起點
二、“極度緊急狀態”——美國“反恐戰爭”的緊迫性
三、“極度危險的超級恐怖主義敵人”——美國“反恐戰爭”的重要性
四、“內部敵人”——美國“反恐戰爭”的另一戰場
第二節 “正義反恐戰爭”的閤法性建構
一、戰爭理由是正義的
二、戰爭行為是正義的
三、戰爭是後的手段
四、勝利幻想
小結
第三章 美國“反恐戰爭”政治修辭的論證
節 美國“反恐戰爭”政治修辭的論據
一、人品訴求
二、理性訴求
三、情緒渲染
第二節 二元對立的政治修辭
一、二元對立的政治文化框架
二、二元對立的政治用語框架
……
第四章 美國“反恐戰爭”政治修辭的情景與受眾分析
第五章 政治修辭的共性、效果與限度
參考文獻
附錄
後記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坦率地說,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超齣瞭我對一本專注於特定曆史時期的研究的預期。它成功地將一個看似局限的十年戰爭,提升到瞭對現代國傢治理模式和信息控製策略的深刻反思層麵。作者的筆法有一種冷靜的、近乎冷酷的洞察力,毫不留情地揭示瞭公共話語中的虛僞和權宜之計。閱讀過程中,我時常停下來,對著那些被引用的官方文件和演講稿沉思良久,試圖重現當時情境下,聽眾接收到這些信息時的心理狀態。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記錄曆史,更是提供瞭一套方法論,教導我們如何識彆和解構那些試圖控製我們思想的語言結構。它是一部需要反復研讀、每次都能發現新層次的嚴肅學術作品。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感覺像是被帶入瞭一個極其復雜且充滿張力的曆史現場。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尤其是在描繪不同政治人物在特定曆史時刻的言辭選擇和背後的權力邏輯時,展現齣一種近乎手術刀般的精確性。這本書不僅僅是對“反恐戰爭”這一宏大敘事進行簡單迴顧,它更像是一次深入的語言考古,挖掘齣那些被精心構建、反復使用的修辭手法是如何一步步塑造公眾輿論,並最終為一係列重大決策鋪平道路的。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如何剖析那些看似平淡無奇的術語,如何在權力運作下被賦予新的、甚至是完全扭麯的含義。它讓我重新審視我們日常接收到的信息,明白語言絕非中立的工具,而是一套精心編排的權力遊戲。這本書迫使我跳齣簡單的“好人”與“壞人”的二元對立框架,去理解在信息高度不對稱的衝突環境下,政治修辭是如何成為最鋒利的武器。
評分老實說,初拿到這本書時,我擔心它會是一部過於學術化、語言晦澀的著作,但實際閱讀下來,驚喜地發現它的敘事張力十足。作者對於文本細節的捕捉能力令人嘆為觀止,仿佛能夠聽到那些曆史迴響中的每一個重音和停頓。它不僅僅是研究美國的反恐敘事,更像是在研究一種普遍存在的政治心理:當社會麵臨巨大衝擊時,人們對確定性和簡單答案的渴望,以及權力精英如何精準地迎閤並利用這種渴望。這種代入感極強,每次翻閱,都會産生新的領悟。它讓我開始思考,我們今天所處的環境,是否也在上演著類似的語言重構和認知重塑,隻是載體和目標有所不同。這本書的貢獻在於,它建立瞭一個清晰的參照係,讓我們能用一種曆史的、批判性的眼光來審視當下。
評分這本書對修辭學和政治學的交叉研究做齣瞭非常紮實的貢獻。它的論證過程嚴謹得令人敬佩,每一個論點都有充分的文本證據支撐,這使得全書的論述擁有極強的說服力。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構建敵人”這一行為的細緻描摹,那種從“不明確的威脅”到“清晰的、可被標簽化的實體”的轉變過程,是整本書的核心亮點之一。這種轉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過反復的、有針對性的語言滲透完成的。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政治宣傳的內在運作邏輯有瞭更深一層的理解,不再滿足於錶麵的新聞標題,而是開始追問這些標題背後的語義結構和權力意圖。它提供瞭一種分析框架,可以應用於理解任何一場重大的國傢敘事構建過程。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次對現代政治傳播機製的沉浸式考察。它成功地將晦澀的政治學理論與具體的曆史案例無縫對接,使得即便是對修辭學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清晰地把握住“如何說”與“為何要這麼說”之間的內在聯係。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時間跨度上的那種宏觀視野與微觀分析的平衡感。當我們迴望2001到2008這段充滿不確定性的時期,很容易被事件的錶象所迷惑,但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穩定的分析支架,幫助我們穿透迷霧,看到那些潛藏在官方聲明和新聞發布會背後的深層意圖。它不是在做道德審判,而是在做一種冷靜、客觀的機製還原,展示瞭在特定權力結構下,語言如何被工具化,如何成為一種預先設定結局的腳本。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看穿“話語陷阱”的必備工具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