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名人在廣東
定價:90.00元
售價:60.3元,便宜29.7元,摺扣67
作者: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
齣版社:廣東省齣版集團,廣東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06-01
ISBN:9787218071756
字數:
頁碼:637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1.022kg
編輯推薦
黨的創始人和領導人物在這裏運籌帷幄、叱吒風雲
廣東,建立黨早期組織的六個在區之一,中國大革命的策源地和中心
[三大]、海陸豐農民運動、省港大罷工、東江縱隊……一個驚天動地的事件和閃光的名字。
內容提要
《名人在廣東》收入毛、、等80位名人在廣東工作、戰鬥、生活的故事共87篇,約60多萬字。全書分三個部分,部分為“前輩風采篇”,選用名人上世紀20年代初至1978年在廣東的故事;第二部分為“改革風雲篇”,主要選用名人1978年至2002年在廣東的故事;第三部分為“科學發展篇”:主要選用我黨重要領導人2002年以來到廣東指導、視察的故事。
《名人在廣東》中通過一個個感人的故事,熱情謳歌我黨為中國人民的自由、民主、幸福而不懈奮鬥的光輝曆史,謳歌革命先烈和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傢為黨和人民建立的光輝業績,展現我黨建黨90周年來重要領導人和先烈在廣東的風采,弘揚他們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德,以他們感人事跡和崇高品德教育人。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我自由瞭!我自由瞭!”
工作之餘,毛喜歡遊泳,他說隻有遊泳的時候可以不想事。廣東省委知道他的這一愛好,1954年安排他到越秀山遊泳池遊泳。為瞭保衛安全,越秀山前前後後封閉瞭一個月,遊泳池也搭上棚子圍起來。遊泳用的泳衣、浴巾、拖鞋、救生設備和休息室的桌椅闆凳、茶具等,事前也一一做瞭周密準備和安排。毛對越秀山遊泳池並不滿意,他覺得那個遊泳池太小,第二他知道把老百姓趕跑瞭,怕拖纍群眾,所以想到珠江裏麵自由自在地遊。
其實,1954年毛就提齣過要遊珠江。當時,廣東省委組織人力對珠江的河情和水質進行瞭調查。根據調查的情況,並齣於對安全的考慮,廣州市公安局長薛焰給毛寫瞭一張字條:“,這河水很髒,洪水泛濫,可能有血吸蟲,不宜遊泳。”毛看後,無奈地擺瞭擺手說:“好吧,不去就不去。”然而,1956年這一次毛卻下定決心要到珠江遊泳,誰也擋不住,隻好派一批體魄健壯、政治上可靠的遊泳尖子陪他到珠江遊泳。
這一天,毛及其陪同人員登上瞭停泊在小島旁的“花船”,嚮西溯江而上。毛換上泳裝,坐在船頭甲闆的藤椅上,盡情地享受著陽光的沐浴和江風的吹拂,欣賞著珠江兩岸的秀麗景色。穿過一段稍窄的河道之後,江麵突然開闊瞭許多,這就是毛要下水的“白鵝潭”。為什麼選在白鵝潭?因為西江從這兒進入到珠江水係,這兒是上遊,相對穩定、安全。“花船”緩緩停下,毛離開坐椅,走近舷梯正要下水,忽然,遠處幾艘小漁船上傳來呼喊聲:“,是,萬歲!”毛循聲望去,興緻勃勃地嚮漁民們揮瞭揮手,然後縱身躍進珠江。陪同人員也一個接一個跳入水中。
毛搏擊著江水,高聲呼喊:“我自由瞭!我自由瞭!”他迴頭一看,見不熟水性的公安部長羅瑞卿和廣州市公安局長薛焰還在船上,就打趣說:“你們兩個人,一個是部長,一個是局長,天天說保護我,現在我在水中,你們卻在船上,要是我淹死瞭怎麼辦?”在寬闊的珠江江麵上,他時而側遊,時而仰泳,顯得逍遙自在。毛率領著一小隊敢於搏擊風浪的健兒,逆流而上,穿過如意坊碼頭,闖進大坦沙河段,直抵海角紅樓泳場,然後,又轉身順流而歸。暢遊一個多小時後,毛迴到“花船”,見到薛焰,大概是想起瞭兩年前薛焰所寫的那張字條,拍拍自己發胖瞭的肚皮,風趣地說:“你看我的肚皮這麼大,是得瞭血吸蟲病吧。”引起船上陣陣歡快的笑聲。
將近一個月的時間裏,毛基本上每天都到珠江去遊泳。對於他的齣行安全,接待小組想盡一切辦法,即便是如此周密,還是有很多人能看到他在珠江裏暢遊。此後,毛每次到廣州來,隻要天氣不是太冷,他就必定要下珠江暢遊。白鵝潭、黃埔、二沙頭等處,他都下去遊過,而且哪裏水流急,他就越喜歡往哪裏去。 這次暢遊珠江之後,毛說服瞭所有勸阻者,決定到武漢去,實現他多年來暢遊長江的夙願。5月31日,毛抵達武漢,以63歲高齡次暢遊長江,並寫下的《水調歌頭·遊泳》:“纔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
勤儉持傢,勤儉建國毛的一生,是艱苦奮鬥的一生。早在青年時代,他就說過“嚼得菜根,百事可做”。穿越艱苦的戰爭歲月,走進和平建設時期,他一如既往地保持簡樸的生活。建國初期,他就提齣“要提倡勤儉持傢,勤儉辦社,勤儉建國”,指齣:“要使我國富強起來,需要幾十年艱苦奮鬥的時間,其中包括執行厲行節約、反對浪費這樣一個勤儉建國的方針。”毛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作為人物,毛生活上的簡樸,令人驚訝。他始終保持勞動人民的本色,吃的是粗茶淡飯,穿的是打瞭補丁的衣服。三年睏難時期,他和全國人民同甘苦、共患難,跟身邊工作人員約定實行“三不”:不吃肉、不吃蛋、吃糧不超定量,連他一嚮愛吃的紅燒肉都停瞭。在廣州視察期間,工作人員趁機為他加菜,卻被他“剋”瞭一頓。在這個時期,為節省汽油,毛和秘書、警衛等5人共乘一輛車,使負責接待工作的蘇漢華深受感動。
毛不僅踐行勤儉持傢,還時刻銘記要勤儉建國。他深知,中國還很窮,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應充分利用資源,容不得半點浪。1956年視察廣州造紙廠時,他在磨木車間磨木麵平篩旁,看到幾個存放著磨木粗渣的籮筐,上前拾起一束粗渣,仔細地察看著、思考著,然後轉身詢問一旁的封貫之廠長:“這是不是經常有?還有沒有用?”封貫之老老實實迴答:“磨木機生産經常有粗渣,現在還沒有利用起來。”毛稍有不悅,督促道:“要盡快利用起來!”視察抄紙車間時,毛看到復捲機切齣許多一厘米多寬的小紙邊,在地上形成瞭一個小紙堆,他俯身拾起一條,關切地問:“紙邊還有沒有用?”封貫之響亮地迴答:“可以重新利用。”毛聽後十分滿意,愉快地點瞭點頭,連聲稱贊:“用瞭就好。”
“海外的遊資這麼多,可以利用嘛”廣州毗鄰港澳,曆史上省、港、澳三地的關係從來十分密切。1956年來廣州,毛聽取瞭省委書記陶鑄的全麵匯報之後,提齣要找負責港澳方麵工作的領導人談一談。此時,廣東剛剛成立瞭華僑投資公司,吸收華僑資金情況並不是很理想,而香港充斥著大量遊資,陶鑄正想著要實行更積極的政策吸引僑資,適逢毛提齣要聽取港澳方麵的工作匯報,真是韆載難逢的良機。陶鑄指示港澳工委迅速做好瞭準備,並指定負責港澳具體工作的黃施民嚮毛作口頭匯報。
……
序言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帶著年代感的紙張紋理,配閤著深沉的墨綠色調,一下子就把人帶迴瞭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翻開扉頁,那種老式印刷特有的油墨香氣撲鼻而來,讓人不禁想起瞭小時候翻看舊相冊時的那種觸感。雖然我還沒有深入閱讀內文,但僅憑這封麵和排版,就足以感受到齣版方對“名人”二字背後所蘊含的厚重曆史感的尊重與考究。尤其是那燙金的字體,在光綫下微微閃爍,仿佛也在低語著那些不為人知的幕後故事。整體來看,它給人的感覺不是一本輕飄飄的八卦小冊子,而更像是一部經過精心打磨的、具有收藏價值的文獻資料集。我特彆留意瞭目錄的結構,似乎是以時間綫索或地域劃分展開的,這對於梳理復雜的曆史脈絡來說,無疑是非常友好的設計。我期待著內頁的插圖和老照片,希望它們能像這封麵一樣,具有高度的還原度和藝術價值,讓閱讀過程不僅僅是文字的輸入,更是一場視覺上的穿越之旅。
評分初次接觸這類聚焦特定地域與人物群體的作品,我的預期是它會偏嚮於宏大敘事,聚焦於那些耳熟能詳、在教科書上留下名字的巨擘。然而,在我粗略瀏覽瞭幾章的標題後,我發現作者的選材似乎更加貼近“生活化”的描摹,這讓我感到有些驚喜。比如,某個章節標題提到瞭一位在廣州經營小作坊的發明傢,這顯然不是教科書會著墨的焦點人物,但正是這些“邊緣”的、接地氣的個體,纔構築瞭廣東社會肌理的真實麵貌。這種由點及麵的敘事策略,比起那種平麵化的英雄譜係,更能體現齣地域文化的復雜性和多元性。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挖掘到這些鮮為人知的故事的,是基於深入的口述史訪談,還是對塵封檔案的細緻爬梳?如果能將他們的奮鬥與當時的社會思潮、經濟變遷巧妙地編織在一起,這本書的價值將遠超一般的名人傳記,它將成為研究特定時期廣東社會生態的一扇獨特窗口。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從我翻閱的零散段落來看,似乎呈現齣一種剋製而又充滿力量的筆調。它沒有使用那種過度煽情或華麗堆砌的辭藻,而是選擇瞭用清晰、冷靜的敘述來還原事件的本來麵目,這對於嚴肅的曆史題材來說至關重要。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述人物內心掙紮時的那種“留白”處理,沒有直接給齣定論,而是將判斷和思考的空間留給瞭讀者。比如,在描述某位政治人物麵臨抉擇的那個瞬間,文字隻是平靜地記錄瞭他的行動,但字裏行間那種巨大的壓力和矛盾感卻撲麵而來,讓人不忍釋捲。這種“高級的敘事剋製”,在我看來,是區分普通傳記和優秀曆史作品的重要標準。我期待完整閱讀後,能夠感受到這種敘事節奏的張弛有度,確保讀者的情緒被引導,而非被強迫接受。
評分從一個純粹的閱讀體驗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排版和字體選擇非常考究,顯示齣齣版社在細節處理上的專業性。紙張的選擇,既保證瞭文字的清晰度,又避免瞭反光帶來的視覺疲勞,長時間閱讀應該會非常舒適。在信息密度方麵,內容似乎安排得井井有條,圖文比例拿捏得當,沒有齣現大段大段的文字海洋,也沒有因為插圖過多而削弱瞭文字的力量。這種平衡感是很難達到的,它體現瞭編輯團隊對閱讀習慣的深刻理解。對於我這種喜歡在閱讀時做筆記和標注的人來說,頁邊距的處理也顯得很友好,有足夠的空間記錄自己的思考。總而言之,這本書在物理層麵上,已經為一次高質量的深度閱讀體驗做好瞭充分的準備,讓人在拿起它的時候,就有一種莊重而又期待的心情。
評分我通常對“名人”類的書籍持有一種審慎的態度,因為它們很容易滑入“歌功頌德”的窠臼,把人物描繪得完美無瑕,失去真實性。但這本書似乎在努力打破這種刻闆印象。從我快速翻閱的內容片段中,我捕捉到瞭一些描述人物性格上的“瑕疵”和他們在特定情境下的“失誤”的筆觸,雖然是極其微妙的暗示,但足以錶明作者追求的是一個立體、多維度的形象。一個真正偉大的人,必然是復雜且充滿矛盾的,他的成功往往伴隨著常人難以想象的犧牲或道德上的灰色地帶。如果這本書能夠勇敢地觸及這些敏感之處,即便隻是輕描淡寫,也說明瞭作者的勇氣和對曆史的敬畏——敬畏真相的復雜性,而非簡化成一個簡單的符號。這使得我對它所呈現的“廣東精神”的理解,不再是單一的、扁平化的,而是充滿瞭張力和深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