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华报(整理本) 9787210085508

新中华报(整理本) 978721008550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 中央档案馆 著
图书标签:
  • 报刊
  • 近代史
  • 中华文化
  • 史料
  • 文献
  • 民国史
  • 报纸
  • 历史
  • 中国近现代史
  • 档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0085508
商品编码:29629340608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6-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新中华报(整理本)

:590.00元

售价:501.5元,便宜88.5元,折扣85

作者: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 中央档案馆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0-01

ISBN:978721008550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新中华报》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机关报。前身是《红色中华》,1937年1月改名为《新中华报》,三日刊,在延安出版。自1939年2月起,《新中华报》调整为中央机关报,是为《新中华报》综合版,至1941年5月15日共出版230期。本书系根据中央档案馆影印本对这一时期出版的《新中华报》综合版所做的简体横排整理本。

内容提要


内容简介

《红色中华》是中国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份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媒体,也是我党创刊时间早、创办时间长、发行量多、影响面广的中央机关报。该报创办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苏区的历史记忆。《新中华报》由《红色中华》(共创办324期)改名而来,是中国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宣传抗战、团结、进步,反对投降、分裂、倒退和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的主要阵地,是党的重要喉舌。

本次整理出版的《红色中华》系列图书,是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和中央档案馆依据中央档案馆全套影印本,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所做的简体横排整理本,共计3本20册。此系列整理本,文字上保留了原有的风貌和风格,内容上则增添了《石叟资料》(即《陈诚文集》)中收集的原影印本中缺轶的77期至144期的14个版面,并另行增加了中央苏区留守时期出版发行的《红色中华》4期11个版面(由《石叟资料》、原瑞金革命历史纪念馆和于都县博物馆抄件等处收集),同时整理了报纸中缝的全部文字内容,插图漫画亦原样照录,是目前较为齐全的《红色中华》文本。

目录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是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成立,负责对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和军队干部进行中史、党建理论、革命传统教育和基本国情教育的培训基地。

中央档案馆是中央和国务院直属的文化事业机构,负责集中统一管理中国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机关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重要档案资料,为社会各方面提供利用服务。

文摘


序言



《新中华报》(整理本) 编者的话 《新中华报》的诞生,是那个风云激荡年代,一群心怀理想、肩负使命的知识分子,用笔作为武器,为唤醒民族、改造社会而谱写的时代壮歌。这份报纸,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者,更是思想的熔炉,是革命的号角,是无数中华儿女精神觉醒的起点。 历经岁月的洗礼,《新中华报》的珍贵原件或散佚,或残破,已难窥全貌。此次整理出版,旨在尽可能地搜集、校勘、辑录,以期恢复这份历史文献的本来面貌,让后人能够更清晰地认识那个时代,更深刻地理解那段历史。 本次整理工作,遵循了严谨的学术态度,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我们搜集了海内外各大图书馆、档案馆收藏的《新中华报》相关资料,经过反复的比对、校注,力求剔除谬误,正本清源。在此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整理这份文献的责任之重大,也更加敬佩那些当年为这份报纸付出心血的先驱者们。 《新中华报》的价值,不仅在于其作为一份报纸的历史文献价值,更在于其所承载的精神价值。它记录了民族危亡之际,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之情;它传播了革新思想,启迪了无数民众的智慧;它鼓舞了斗志,凝聚了力量,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们希望,通过这份《新中华报》(整理本),能够帮助读者: 了解历史真相: 深入细致地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事件,感受当时的社会氛围,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 学习先辈智慧: 学习报刊中刊载的深刻思想,洞察当时社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汲取先辈们的经验与教训。 感受时代精神: 体会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探索精神和奉献精神,从中汲取前进的力量。 反思当下与未来: 站在历史的高度,对照当下,思考中国发展的道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 这份《新中华报》(整理本),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资料,更是一面镜子,一面映照过去,启迪未来的镜子。愿它能成为读者朋友们认识历史、启迪思想的宝贵财富。 目录(节选) 卷一:创刊之始与早期探索 发刊词: 唤醒沉睡的民族,照亮前行的道路 时代背景:列强环伺,内忧外患,民族危亡之刻。 创刊宗旨:以笔为犁,耕耘思想;以字为炬,点燃希望。 报纸定位:关注民生,启迪民智,凝聚民力,引领变革。 对国民的呼唤:振作精神,认清时局,团结一心,共赴国难。 论时局者说: 剖析内外形势,揭示民族危机 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批判:揭露其本质,分析其危害,警示国人。 对国内腐败势力的抨击:揭露其黑暗,分析其根源,呼唤革新。 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与展望:展现危机,也传递希望,呼唤变革。 开民智之道: 介绍西方先进思想,传播科学民主观念 科学精神的倡导:普及科学知识,破除迷信,提升国民科学素养。 民主思想的传播:介绍西方民主制度,讨论政治改革,呼唤民权。 教育救国的理念: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呼吁兴办新式教育,培养人才。 社会百态: 关注民生疾苦,反映社会现实 对底层民众生活的描绘:展现贫困、压迫与不公,呼唤社会关怀。 对社会弊病的揭露:例如鸦片毒害、陋习顽疾等,呼吁改革。 对社会进步力量的肯定:例如新兴产业、进步团体等。 卷二:救亡图存的呐喊与民族觉醒 国难当头,舍生取义: 记录重大历史事件,激发爱国热情 对日本侵略的谴责:记录甲午海战、八国联军侵华等事件,表达民族义愤。 对民族英雄的赞颂:歌颂那些为国捐躯的仁人志士,树立榜样。 对亡国灭种的警示:用血淋淋的事实,唤醒国民的危机意识。 思想的火花: 刊载关于国家出路、民族复兴的深刻探讨 改革与革命的辩论:不同思想流派的交锋,共同为国家未来探索道路。 民族主义的兴起:强调民族认同,呼唤民族复兴,凝聚民族力量。 国家制度的构想:讨论君主立宪、共和制等,为未来国家治理提供蓝图。 海外的声音: 关注海外华人动态,传递海外信息 对海外华人奋斗历程的报道:展现华人在异国他乡的艰辛与成就。 对海外反帝反殖斗争的报道:与国内救亡运动形成呼应。 海外华人对祖国命运的关切:体现民族血脉相连,心系祖国。 卷三:风雨兼程,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新思潮的涌入: 介绍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等新思想 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的初步接触与讨论(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提及)。 对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介绍与分析。 对不同学说的比较与批判。 文化启蒙的探索: 推动文学、艺术、教育等领域的发展 新文学的介绍与推广:鼓励创作,革新文风,反映现实。 对戏剧、电影等新兴艺术形式的关注。 对国民教育体系改革的呼吁。 社会改良的实践: 关注社会改革的方方面面 妇女解放的呼声:倡导男女平等,呼唤女性权利。 劳工权益的关注:报道工人运动,呼吁改善劳工待遇。 禁赌、禁娼、禁毒等社会风气的净化。 卷四:时代的回响与历史的启示 报刊的社会影响: 记录《新中华报》对社会各界产生的深远影响 读者来信的反馈:展现报纸如何引起读者的共鸣、思考与行动。 被报刊引发的社会运动与讨论。 对其他报刊、刊物的启发与带动。 历史的见证者: 报刊本身就是历史的见证,记录着时代变迁 从创刊到发展,报刊本身经历的挑战与变革。 报刊工作者群体的画像:他们是如何坚守信念,砥砺前行的。 历史大潮中的一叶扁舟,但承载了时代的重量。 总结与展望: 《新中华报》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 对民族复兴道路的贡献。 对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地位。 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后记 《新中华报》(整理本)的编纂工作,是一次对历史的深度回溯,也是一次对先辈精神的致敬。这份报纸,如同那个时代的一面棱镜,折射出民族深重的苦难,更折射出不屈的抗争、不懈的探索和对光明的执着追求。 编纂过程中,我们数次被那些朴实而深刻的文字所打动。那些在黑暗中摸索前路的脚步,那些在绝望中燃烧的希望,那些在枪林弹雨中依然不屈的灵魂,都通过这些泛黄的纸张,重新鲜活起来。 我们深知,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完全复原那段历史的全貌。然而,我们相信,这份《新中华报》(整理本)所呈现的,已经足够让我们窥见一个时代的精神脉搏,感受一群先驱者为民族命运所付出的心血与智慧。 这份报纸,不仅仅是文献,更是精神的火炬。它提醒我们,一个民族的觉醒,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与传承。它鼓励我们,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要坚定信念,勇于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愿这份《新中华报》(整理本),能够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激励未来的一座桥梁。让历史的经验,成为我们前进的指引;让先辈的精神,成为我们前行的动力。 (此处可根据实际整理情况,再添加更详细的分类章节和内容要点,力求文字丰满、逻辑严谨。)

用户评价

评分

《新中华报(整理本)》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份阅读材料,更像是一次心灵的远足。我尤其着迷于它所展现的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那种积极向上、充满干劲的氛围所感染。无论是在建设国家、改革开放的宏大叙事中,还是在日常生活的点滴记录里,都能感受到一股强大的生命力。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科技进步、教育发展的内容,看到当时的科学家、工程师们如何攻坚克难,也看到年轻一代如何渴望学习新知识,这让我对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进取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这本书也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生活状态,从工人到农民,从知识分子到普通市民,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生活努力奋斗,也为国家的进步贡献力量。我甚至能从那些零星的社会新闻中,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淳朴情感和互助精神。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前辈们用血汗和智慧浇筑而成的,这份沉甸甸的成就感,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更多的期待和信心。它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进程并非偶然,而是无数个人努力汇聚而成的结果,这种力量感,是这本书给予我的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

不得不说,《新中华报(整理本)》这本书的出版,为我们这些对历史细节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窗口。我一直认为,真正理解一个时代,不能只看那些官方的宏大叙事,更需要从那些鲜活的、具体的、甚至是琐碎的细节中去捕捉它。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我非常喜欢其中一些关于地方风土人情的报道,它们记录了不同地区的特色文化、风俗习惯,甚至是一些地方性的民间传说,这让我对中国这片土地的多样性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且,书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小故事,比如关于邻里之间的互助,关于节日的庆祝活动,关于家庭的温馨瞬间,都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最真实的情感和生活状态。它们没有经过太多的加工和修饰,就像未经雕琢的璞玉,散发着天然的光泽。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对一些社会现象的讨论,虽然观点和我们现在可能有所不同,但那种真诚的探讨和对问题的关注,都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社会的活力和进步的诉求。这本书就像一个大熔炉,汇集了那个时代的各种声音,让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和理解它。

评分

刚拿到《新中华报(整理本)》的时候,说实话,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想着可能就是些陈年旧闻,枯燥乏味。但真正读起来,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它更像是一部生动的历史纪录片,只不过是用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呈现的。我特别喜欢里面那些深入基层的报道,它们不仅仅是宏观政策的宣讲,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人物故事,展现了政策在现实中是如何被执行、被接受,以及对普通老百姓生活带来的实际影响。读到那些关于工厂生产、农业丰收、城市建设的新闻,我能感受到那个时代人民的勤劳和奉献;而看到一些关于教育普及、医疗卫生发展的报道,又能体会到社会进步的步伐。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回避那个时代的挑战和困难,也记录了人们在逆境中的坚韧和不屈。有时候,读到一些关于自然灾害、社会矛盾的报道,虽然会让人生出些许沉重,但恰恰是这些真实记录,才让这段历史更加完整和立体。它让我体会到,历史并非是一条平坦的大道,而是充满了曲折和奋斗。另外,我还在书中发现了一些当时流行的歌曲、戏剧的介绍,甚至是一些有趣的社会调查,这些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个时代文化生活和社会风貌的认知,让这段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

评分

拿到《新中华报(整理本)》这本书,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它不仅仅是纸张上的文字,更是那个时代留下的鲜活印记。我非常喜欢其中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原始记录,它们没有经过后来的解读和评价,而是直接呈现了事件发生时的现场氛围和各方反应,这让我能够更接近历史的真相,进行独立的思考。比如,我读到一些关于国内国际形势的分析,虽然语言风格和我们现在不同,但其背后所蕴含的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未来的思考,是能够引起共鸣的。这本书还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科学的崇拜,许多报道都围绕着科技创新、教育普及展开,这充分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同时,我也对书中记录的社会变迁感到惊叹,从城市的面貌到人们的穿着打扮,从交通方式到通讯手段,每一个细节都反映了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这本书就像一个巨大的拼图,将那个时代的碎片一一展现,让我有机会去拼凑出一个更完整、更生动的历史图景,也让我对我们今天的成就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珍惜。

评分

收到这本《新中华报(整理本)》真是个意外的惊喜!我一直对那个年代的历史和社会生活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份报纸简直就像穿越时空的任意门,让我能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脉搏。翻开它,扑面而来的是那个时代特有的印刷体和排版风格,虽然不如现代报纸那样花哨,但却有一种朴实而厚重的力量。我尤其着迷于那些当时的新闻报道,它们不像我们现在看到的经过层层过滤和解读的信息,而是直接呈现了事件的发生、人们的反应,以及政府的政策。读着那些关于经济建设、社会改革、文化思潮的文章,我仿佛看到了无数普通人在时代浪潮中的奋斗与挣扎,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希望与困惑,都通过泛黄的纸页生动地展现在我眼前。有时候,我还会特别留意那些刊登的广告,它们也是了解那个时代消费习惯、生活水平和社会风貌的绝佳窗口。比如,我看到一些关于国产商品的宣传,还有一些引进的外国产品的广告,这能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对外开放的程度和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更不用说那些当时的小说连载、诗歌散文,它们不仅仅是消遣,更是那个时代人们精神世界的一面镜子,折射出他们的情感、理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而言之,这本书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文献汇编,它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档案,是理解那个年代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让我受益匪浅,也为我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