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文化小史 9787515347462

瑜伽文化小史 978751534746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巢巍 著
图书标签:
  • 瑜伽
  • 瑜伽文化
  • 印度文化
  • 身心健康
  • 历史
  • 文化史
  • 哲学
  • 宗教
  • 冥想
  • 养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15347462
商品编码:29630952312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瑜伽文化小史

:49.80元

售价:36.4元,便宜13.4元,折扣73

作者:巢巍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15347462

字数

页码:208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65组问答厘清“瑜伽是什么”
★将“瑜伽”定义为文化复合体
★印度文化学者、《大唐玄奘》电影剧本作者薛克翘先生倾情作序
★了解瑜伽文化的不二版本


内容提要

☉一本由国人撰写、真正意义上探讨瑜伽文化的著作 n
☉65组问答厘清“瑜伽是什么” n
☉创造性地提出瑜伽的三大维度:信仰、思辨、实践 n
☉趣味性、可读性、收藏性“三强”,了解瑜伽文化的不二版本 n
☉特种纸全彩印刷,烫金工艺,愿这本小书展开在您面前时,如莲绽放

目录


作者介绍

巢巍,江苏常州人,北京大学印度语言文学学士、硕士,印度圣雄甘地国际印地语大学中印比较文学博士,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博士后。参与国家重大文化交流工程“中印经典和当代作品互译”出版项目。曾在数家大型国企及外资企业担任驻印经理,对南亚地区宗教、政治、经济和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和见解。创办南亚之翼文化交流中心,积极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工作。

文摘


序言



探寻印度文明的脉络,理解身心合一的古老智慧 本书并非一本关于瑜伽体式技巧的实用指南,也不是对某种特定瑜伽流派的深入剖析。它所要描绘的,是一幅更为宏大、更为深邃的画卷——印度文明数千年来,瑜伽如何作为一种独特的身心哲学和实践方式,深深地融入其文化肌理,并不断演变、发展,最终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历程。本书将带领读者跨越漫长的历史长河,从吠陀时代的古老仪式,到奥义书的哲学思辨,再到古典瑜伽的系统阐释,直至当代瑜伽的多元呈现,一步步揭开瑜伽背后那充满智慧的文化基因。 一、 吠陀时代:仪式、祭祀与初步的身心观照 印度文明的曙光,照耀在吠陀时代的宏伟乐章中。此时的瑜伽,尚未形成独立清晰的体系,而是与当时盛行的宗教仪式、祭祀活动紧密交织。吠陀文献,尤其是《梨俱吠陀》,虽然主要记载的是赞美诗和祈祷文,但其中已经隐约可见对宇宙秩序、生命本质以及人类在其中角色的初步思考。这些思考,构成了后来瑜伽哲学思想的源头活水。 在吠陀文化中,祭祀是连接人与神、人与宇宙的重要途径。祭司们通过精确的仪式、咒语的吟唱,力求达到与神圣力量的沟通。而在此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进行祭祀,达到心神合一、专注的精神状态,一些初步的身心训练方法也开始被探索。例如,通过特定的呼吸控制(pranayama的雏形)、默念咒语(mantra)、以及一些简单的身体姿势,来增强祭祀的效率和效果。这并非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瑜伽”,但它已经蕴含了对内在能量的调控和精神专注的追求,是瑜伽“身心合一”思想的萌芽。 同时,吠陀文献中也开始出现对“业”(karma)和“轮回”(samsara)的初步概念。虽然还未系统化,但这些思想已经预示着一种因果报应的宇宙观,以及生命在不断循环中寻求解脱的可能性。这种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探索,为后来瑜伽关于“解脱”(moksha)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二、 奥义书时期:哲学深思与“梵我合一”的觉醒 随着吠陀时代的结束,印度哲学迎来了更加深刻的思辨时期,奥义书(Upanishads)的出现标志着瑜伽哲学思想的一次飞跃。奥义书不再仅仅停留在外在的仪式层面,而是转向了对内在世界和宇宙本体的哲学探索。其核心在于探究“梵”(Brahman)——宇宙的终极实在,以及“我”(Atman)——个体的灵魂或自我。 奥义书的核心论点之一便是“梵我合一”,即认为个体灵魂(Atman)与宇宙本体(Brahman)本质上是同一的。这种深刻的洞见,挑战了人们对个体与宇宙分离的传统认知。为了认识到这种“合一”,奥义书强调了智慧(jnana)和内省的重要性。通过冥想、沉思、以及对自我本质的深入观察,个体能够逐渐超越感官的局限,破除无明(avidya),最终体悟到“梵我合一”的真理。 在奥义书中,瑜伽开始被更明确地视为一种实现这种体悟的途径。它不再仅仅是祭祀的辅助,而是成为一种系统性的修行方法,旨在净化心灵,增强专注力,以便更好地进行哲学思考和精神实践。此时的瑜伽,更多地侧重于哲学思辨、冥想、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强调通过智慧和觉醒来达到超脱。 三、 古典瑜伽的形成:帕坦伽利的《瑜伽经》与八支分法 印度哲学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是帕坦伽利(Patanjali)编纂的《瑜伽经》(Yoga Sutras)。这部伟大的著作,将数千年来零散的瑜伽思想、实践和哲学进行了系统化、理论化,为瑜伽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帕坦伽利被誉为“古典瑜伽之父”,他的《瑜伽经》至今仍是理解瑜伽核心理念最重要的文本之一。 《瑜伽经》开宗明义地指出,“瑜伽者,止息心之波动也”(Yogas citta vrtti nirodhah)。这一定义精准地概括了瑜伽的核心目标——通过控制和静止心灵的各种活动,达到一种平静、清晰、自由的状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帕坦伽利提出了著名的“八支分法”(Ashtanga Yoga),为修行者提供了一条清晰的修行路径。 这八支分法包括: 1. 持戒(Yama): 规范行为的五种伦理原则,包括不杀生(ahimsa)、诚实(satya)、不偷盗(asteya)、独身或节制(brahmacharya)、不贪婪(aparigraha)。这些原则旨在净化外在行为,为内心的修行奠定道德基础。 2. 内制(Niyama): 规范身心习惯的五种自律原则,包括洁净(shaucha)、知足(santosha)、苦行(tapas)、研习(svadhyaya)、皈依神(ishvara pranidhana)。这些原则旨在培养内在的纪律和虔诚。 3. 体式(Asana): 保持身体稳定、舒适的姿势。在古典瑜伽中,体式的意义远不止于健身,它更重要的是为长时间的冥想提供稳定的身体基础,并帮助气息的顺畅流动。 4. 呼吸(Pranayama): 运用呼吸技巧来控制和延展生命能量(prana)。呼吸的调节是连接身心、深化意识的关键。 5. 摄心(Pratyahara): 将感官从外部世界收回,转向内在。这是从外向内探索的关键一步。 6. 专注(Dharana): 将心识集中于一个特定的对象或点上,排除杂念。 7. 禅定(Dhyana): 持续、不间断的冥想状态,心识保持在专注对象上,但已不费力。 8. 三摩地(Samadhi): 瑜伽的最高境界,一种超越意识体验的深层冥想状态,最终达到与宇宙本体的融合。 《瑜伽经》的出现,标志着瑜伽从一种模糊的哲学思潮,发展成为一种严谨、系统的身心实践体系。它为后世的瑜伽发展提供了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四、 瑜伽的演变与世俗化:从隐修到大众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瑜伽并未停滞不前。从古典瑜伽时期过后,瑜伽的实践和理论又经历了多次演变。尤其是在近代,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和全球化的进程,瑜伽开始进入一个快速世俗化和大众化的阶段。 一些瑜伽流派,如哈他瑜伽(Hatha Yoga),更加强调体式(Asana)和呼吸(Pranayama)在实践中的重要性,并发展出更为精细的体式练习。这些流派往往更加注重身体的强健、柔韧性和能量的疏导,为现代人提供了易于接受的健康管理方法。 到了20世纪,随着印度独立运动和印度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一批杰出的瑜伽大师将瑜伽带到了西方世界。例如,斯瓦米·维韦卡南达(Swami Vivekananda)在1893年芝加哥世界宗教大会上的演讲,让瑜伽哲学在西方世界初露锋芒。随后,克里希那玛查雅(Krishnamacharya)及其弟子(如Iyengar, Pattabhi Jois, Desikachar)更是将现代瑜伽的推广推向了高潮。他们对体式的创新、编排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极大地拓展了瑜伽的受众范围。 如今,瑜伽已经不再是少数隐士或智者的专属修行,而是成为全球范围内一种广受欢迎的健身、放松和自我探索的方式。从城市里的瑜伽馆,到网络上的教学视频,瑜伽以其多样化的形式,触及着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群。 五、 瑜伽的文化意涵:超越身心,连接智慧 当我们回望瑜伽数千年的历史,会发现它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身体锻炼。它是一种深刻的哲学,一种生活方式,一种通往内在宁静与觉醒的道路。瑜伽文化史,也是一部印度文明发展史的缩影,它展现了古老智慧如何跨越时空,不断适应和丰富着人类的精神图景。 这本书籍,旨在梳理瑜伽从吠陀时代的模糊概念,到奥义书的哲学升华,再到帕坦伽利《瑜伽经》的系统构建,以及近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与演变。它试图呈现的,是瑜伽作为一种生命哲学,如何孕育于印度这片古老的土地,如何随着历史的脉络而生长,并最终成为一种连接身心、启迪智慧的普世价值。读者将在此过程中,领略到一种古老而充满活力的文明传承,理解身心合一的深层含义,以及瑜伽所蕴含的,对生命本质永恒的追问与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开始阅读这本书时,最先引起我注意的是作者对历史进程的梳理方式。她并没有采用那种枯燥乏味的年代顺序叙述,而是巧妙地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瑜伽发展脉络 interwoven 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历史画卷。我尤其欣赏她对瑜伽思想演变过程中那些关键人物和事件的挖掘,例如,那些默默无闻却对瑜伽哲学产生深远影响的早期修行者,以及那些因时代变迁而不得不适应和转型的瑜伽流派。她笔下的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数据和事件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和思想的碰撞。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这份古老智慧的敬畏之情,以及她试图将这份敬畏传递给读者的努力。书中对一些西方人初次接触瑜伽时的误解与困惑的描绘,也让我深有同感,因为我自己也曾经历过类似的阶段。这种细腻的观察和真诚的分享,让这本书充满了亲切感,仿佛作者就在我耳边娓娓道来。

评分

坦白说,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瑜伽文化”这个概念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我总是将它与健身房里的瑜伽课程,或者网络上看到的各种瑜伽明星联系在一起。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深刻的分析,向我展示了一个更为宏大、更为复杂的瑜伽图景。她让我了解到,瑜伽不仅仅是一种身体技巧,更是一种源远流长的哲学体系,一种深刻的生命智慧,一种与印度历史、宗教、社会文化紧密相连的生命实践。书中对瑜伽与其他印度传统智慧,例如佛教、耆那教等思想流派的相互影响和借鉴的阐述,也让我看到了不同智慧之间共通的脉络。我惊叹于作者将如此庞杂的信息梳理得如此清晰、如此有条理,让我能够循序渐进地理解瑜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瑜伽的大门。

评分

第一次翻开这本书,就被它古朴而又不失现代感的设计深深吸引。封面那淡雅的色彩,搭配上若隐若现的梵文符号,仿佛瞬间将人带入了一个神秘而宁静的瑜伽世界。拿到手里,纸张的触感温润而厚实,散发着淡淡的油墨香,这让我想起许多年前在旧书店淘到的宝藏,那种阅读的仪式感扑面而来。我尤其喜欢它排版上的留白,让每一页文字都显得格外舒展,阅读起来不会感到压迫,反而能让人更专注于文字本身。书中穿插的插图,无论是人物的瑜伽体式解析,还是古老壁画的描绘,都恰到好处,既增加了视觉的美感,又辅助理解了文字所要传达的意境。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触及瑜伽灵魂深处的书籍,而这本书的装帧和初步印象,让我看到了希望。我想,这样的书籍,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种审美的体验,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它告诉我,即使是看似简单的瑜伽,背后也蕴含着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追求。这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去探索它的文字所描绘的宏大画卷。

评分

从这本书中,我切实感受到了瑜伽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演变。作者并没有将瑜伽局限于寺庙或修行场所,而是生动地描绘了它如何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背景下,渗透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我特别喜欢她描述的那些细节,比如,古代的学者如何将瑜伽哲学融入到日常的思考和辩论中,或者,在家庭生活中,女性如何通过简单的瑜伽练习来保持身心的平衡。她还探讨了瑜伽在近现代社会中,如何被商业化、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所接受和改造,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它失去了什么,又获得了什么。这种对瑜伽“接地气”的描绘,让我觉得瑜伽离我并不遥远,它不仅仅是高深的哲学,更是可以融入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中的智慧。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瑜伽的关系,让我明白,真正的瑜伽,其实就在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其对瑜伽体式背后文化意涵的解读。我一直以为瑜伽只是简单的身体练习,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体式背后隐藏的哲学理念、宗教信仰,甚至是古代社会的日常生活方式。作者通过对不同体式的 origin 和演变过程的追溯,揭示了它们是如何与古印度的宇宙观、人身观相连接的。比如,她对某些体式与自然界动植物形态的类比,以及它们在宗教仪式中的象征意义的阐释,都让我大开眼界。我从未想过,一个看似简单的“下犬式”,竟然能承载如此丰富的信息量,反映出古人对天空、大地、生命循环的理解。书中对这些体式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阶层中被如何理解和实践的描述,也让我对瑜伽有了更立体、更全面的认识。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身体练习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思想、关于历史、关于人类如何认识自身与宇宙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