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2012·中国鹿邑国际文化论坛文集 | 作者 | 赵保佑 |
| 定价 | 128.00元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ISBN | 9787509741542 | 出版日期 | 2013-04-01 |
| 字数 | 921000 | 页码 | 全两册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1.221Kg |
| 内容简介 | |
《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2012中国鹿邑国际文化论坛文集(上下)》系“2012·中国鹿邑国际文化论坛”的论文集。该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文化委员会、北京大学道家研究中心、河南省学会、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周口市人民共同主办,鹿邑县委、鹿邑县人民、河南省宋河国学教育基金会、中国文化研究中心联合承办,于2012年8月26~27日在鹿邑举行。《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2012中国鹿邑国际文化论坛文集(上下)》收入来自美国、德国、比利时、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及台湾地区和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60多位专家、学者的学术佳作,围绕“与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主题,探讨了与儒学及诸子百家、与道教、思想与西方现代文明、思想的世界意义、文献的研究与整理、故里等专题,成果之丰硕、论题之精到、思想之深刻,都体现了近年来海内外研究道学文化的新进展,将为进一步深化、拓展道家文化研究,传承创新华夏文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力量。 |
| 作者简介 | |
| 赵保佑,男,1955年生于郑州荥阳市,管理学博士,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正院级干部,河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社科研究工作,近年来侧重河南区域发展问题的应用对策研究,2001年被评为河南省专家,2008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特殊津贴。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参与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课题1项,主持完成世界银行评估项目2项,省部级社科项目20多项,先后获省部级社科成果奖15项,出版《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与实践》、《走出黄宗羲定律的历史怪圈——中国农村税费制度改革理论与实践》、《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与科学评价》等著作8部,参与撰写和主编《河南经济事典》、《抗日根据地财经史稿》、《河南开放型经济》、《高速公路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等著作30多部,在《经济学动态》、《中州学刊》等报刊上发表论文、调研报告百余篇。 |
| 目录 | |
| 在“2012中国鹿邑国际文化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装帧质量相当不错,纸张的触感很好,印刷清晰,整体散发着一种知识的厚重感。我还在初步浏览,感觉它不像那种快餐式的读物,而是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我对“传承创新”这个概念尤其感兴趣。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谈论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的根基,我认为就在于对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创新性发展。这本书的标题就点明了这一点,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好奇。我猜想,书中一定会有一些关于如何发掘和传承被遗忘或边缘化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以及如何将这些元素融入到现代生活、艺术创作、科技发展等方面的讨论。比如,古代的哲学思想能否指导我们应对现代社会的精神危机?传统的工艺美术如何通过现代设计理念焕发新的生机?古代的智慧如何帮助我们解决当下环境问题?这些都是我迫切想在书中找到答案的问题。同时,作为一场国际性的文化论坛,我也希望能看到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和碰撞,看看我们如何在学习和借鉴世界文明成果的同时,更好地展现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启发性的观点和实用的思路,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传承与创新”的实践路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带着一种古朴又不失现代的设计感,封面的色彩搭配也显得庄重而有文化气息。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觉得它不是一本随随便便的书,而是经过精心策划和编辑的。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凭这第一印象,我就对它充满了期待。我尤其好奇在“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这个宏大的主题下,2012年的中国鹿邑国际文化论坛究竟碰撞出了怎样的思想火花,又有哪些学者和文化界人士参与其中,他们的观点和见解会是怎样的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社会对接,如何在传承中注入新的活力,以及如何在国际视野下展现其独特魅力的深刻洞察。我设想书中会包含一些关于儒家、道家、佛教等传统思想的现代解读,以及它们在当代社会伦理、教育、艺术等领域应用的探讨。同时,作为一次国际文化论坛的文集,我也期待看到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学者们是如何看待和理解华夏文明的,他们可能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视角和比较。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这样对中华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宝贵的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能够帮助我拓展视野,加深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设置和目录结构看起来非常严谨,每一部分都似乎围绕着“华夏文明传承创新”这个核心展开,这让我觉得内容会非常有条理和深度。虽然我还没有开始细读,但光是看标题和一些零散的关键词,我就能感受到这是一本集合了众多专家学者智慧的结晶。我对“创新”这个部分尤为关注。在我看来,传承不等于墨守成规,创新也不是凭空捏造。真正的传承创新,应该是在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需求和发展,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升华。我希望书中能有关于如何识别和提炼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如何将其与现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相融合,以及如何通过现代传播手段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的探讨。例如,在教育领域,如何将传统经典融入现代课程体系?在艺术领域,如何借鉴传统意境和技法进行当代艺术创作?在科技领域,古老的哲学思想能否为现代科技伦理提供启示?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在书中找到答案的问题。这本书的出版,相信能为我们提供一个宝贵的平台,去思考和探讨中华文明在当下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评分从书的整体质感和作者列表(如果我能看到的话)来看,这无疑是一部具有相当分量的学术著作。我尤其被“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这一主题所吸引。在我看来,传承与创新并非相互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体。华夏文明能够绵延数千年,正是因为它在不断的传承过程中,也孕育着生生不息的创新力量。我迫切地想了解,在2012年,当年的学者们是如何解读和应对这一时代命题的。书中是否会涉及到对古代经典文本的再解读,从而发现其蕴含的现代价值?是否会探讨如何将传统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艺术审美等元素,巧妙地融入现代社会结构、科技发展和日常生活之中?我希望能够看到一些关于如何打破思维定势,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审视和传承中华文明的讨论。同时,作为一次“国际文化论坛”,我也期待书中能体现出不同文化视角下的华夏文明,这种跨文化的对话,相信能为我们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理解中华文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无疑是一次重要的启迪。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都十分符合一本学术文集的风格,给人一种严谨、专业的感觉。我正打算深入研读,对于“传承创新”这个主题,我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我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如果不能不断传承和创新,就很容易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湮没。而华夏文明,作为世界上少数几个从未中断过的古老文明,其强大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其不断吸收、融合与创新的能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华夏文明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如何在这种环境下实现有意义的传承与创新。我猜想书中会涉及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某个传统节日如何在现代社会被赋予新的意义,某个古代的哲学思想如何在当代企业管理中得到应用,或者某种传统艺术形式如何通过现代技术得到新的表现。我更期待的是,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在文化交流与碰撞中保持自身文化主体性,同时又能吸收外来文明优秀成果的思考。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所有关注中华文明发展的人士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学习和交流的契机,我迫不及待地想从中汲取养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