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名人在广东
定价:90.00元
售价:60.3元,便宜29.7元,折扣67
作者: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
出版社: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6-01
ISBN:9787218071756
字数:
页码:63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022kg
编辑推荐
党的创始人和领导人物在这里运筹帷幄、叱咤风云
广东,建立党早期组织的六个在区之一,中国大革命的策源地和中心
[三大]、海陆丰农民运动、省港大罢工、东江纵队……一个惊天动地的事件和闪光的名字。
内容提要
《名人在广东》收入毛、、等80位名人在广东工作、战斗、生活的故事共87篇,约60多万字。全书分三个部分,部分为“前辈风采篇”,选用名人上世纪20年代初至1978年在广东的故事;第二部分为“改革风云篇”,主要选用名人1978年至2002年在广东的故事;第三部分为“科学发展篇”:主要选用我党重要领导人2002年以来到广东指导、视察的故事。
《名人在广东》中通过一个个感人的故事,热情讴歌我党为中国人民的自由、民主、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光辉历史,讴歌革命先烈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党和人民建立的光辉业绩,展现我党建党90周年来重要领导人和先烈在广东的风采,弘扬他们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德,以他们感人事迹和崇高品德教育人。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我自由了!我自由了!”
工作之余,毛喜欢游泳,他说只有游泳的时候可以不想事。广东省委知道他的这一爱好,1954年安排他到越秀山游泳池游泳。为了保卫安全,越秀山前前后后封闭了一个月,游泳池也搭上棚子围起来。游泳用的泳衣、浴巾、拖鞋、救生设备和休息室的桌椅板凳、茶具等,事前也一一做了周密准备和安排。毛对越秀山游泳池并不满意,他觉得那个游泳池太小,第二他知道把老百姓赶跑了,怕拖累群众,所以想到珠江里面自由自在地游。
其实,1954年毛就提出过要游珠江。当时,广东省委组织人力对珠江的河情和水质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的情况,并出于对安全的考虑,广州市公安局长薛焰给毛写了一张字条:“,这河水很脏,洪水泛滥,可能有血吸虫,不宜游泳。”毛看后,无奈地摆了摆手说:“好吧,不去就不去。”然而,1956年这一次毛却下定决心要到珠江游泳,谁也挡不住,只好派一批体魄健壮、政治上可靠的游泳尖子陪他到珠江游泳。
这一天,毛及其陪同人员登上了停泊在小岛旁的“花船”,向西溯江而上。毛换上泳装,坐在船头甲板的藤椅上,尽情地享受着阳光的沐浴和江风的吹拂,欣赏着珠江两岸的秀丽景色。穿过一段稍窄的河道之后,江面突然开阔了许多,这就是毛要下水的“白鹅潭”。为什么选在白鹅潭?因为西江从这儿进入到珠江水系,这儿是上游,相对稳定、安全。“花船”缓缓停下,毛离开坐椅,走近舷梯正要下水,忽然,远处几艘小渔船上传来呼喊声:“,是,万岁!”毛循声望去,兴致勃勃地向渔民们挥了挥手,然后纵身跃进珠江。陪同人员也一个接一个跳入水中。
毛搏击着江水,高声呼喊:“我自由了!我自由了!”他回头一看,见不熟水性的公安部长罗瑞卿和广州市公安局长薛焰还在船上,就打趣说:“你们两个人,一个是部长,一个是局长,天天说保护我,现在我在水中,你们却在船上,要是我淹死了怎么办?”在宽阔的珠江江面上,他时而侧游,时而仰泳,显得逍遥自在。毛率领着一小队敢于搏击风浪的健儿,逆流而上,穿过如意坊码头,闯进大坦沙河段,直抵海角红楼泳场,然后,又转身顺流而归。畅游一个多小时后,毛回到“花船”,见到薛焰,大概是想起了两年前薛焰所写的那张字条,拍拍自己发胖了的肚皮,风趣地说:“你看我的肚皮这么大,是得了血吸虫病吧。”引起船上阵阵欢快的笑声。
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毛基本上每天都到珠江去游泳。对于他的出行安全,接待小组想尽一切办法,即便是如此周密,还是有很多人能看到他在珠江里畅游。此后,毛每次到广州来,只要天气不是太冷,他就必定要下珠江畅游。白鹅潭、黄埔、二沙头等处,他都下去游过,而且哪里水流急,他就越喜欢往哪里去。 这次畅游珠江之后,毛说服了所有劝阻者,决定到武汉去,实现他多年来畅游长江的夙愿。5月31日,毛抵达武汉,以63岁高龄次畅游长江,并写下的《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勤俭持家,勤俭建国毛的一生,是艰苦奋斗的一生。早在青年时代,他就说过“嚼得菜根,百事可做”。穿越艰苦的战争岁月,走进和平建设时期,他一如既往地保持简朴的生活。建国初期,他就提出“要提倡勤俭持家,勤俭办社,勤俭建国”,指出:“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毛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作为人物,毛生活上的简朴,令人惊讶。他始终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打了补丁的衣服。三年困难时期,他和全国人民同甘苦、共患难,跟身边工作人员约定实行“三不”:不吃肉、不吃蛋、吃粮不超定量,连他一向爱吃的红烧肉都停了。在广州视察期间,工作人员趁机为他加菜,却被他“克”了一顿。在这个时期,为节省汽油,毛和秘书、警卫等5人共乘一辆车,使负责接待工作的苏汉华深受感动。
毛不仅践行勤俭持家,还时刻铭记要勤俭建国。他深知,中国还很穷,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应充分利用资源,容不得半点浪。1956年视察广州造纸厂时,他在磨木车间磨木面平筛旁,看到几个存放着磨木粗渣的箩筐,上前拾起一束粗渣,仔细地察看着、思考着,然后转身询问一旁的封贯之厂长:“这是不是经常有?还有没有用?”封贯之老老实实回答:“磨木机生产经常有粗渣,现在还没有利用起来。”毛稍有不悦,督促道:“要尽快利用起来!”视察抄纸车间时,毛看到复卷机切出许多一厘米多宽的小纸边,在地上形成了一个小纸堆,他俯身拾起一条,关切地问:“纸边还有没有用?”封贯之响亮地回答:“可以重新利用。”毛听后十分满意,愉快地点了点头,连声称赞:“用了就好。”
“海外的游资这么多,可以利用嘛”广州毗邻港澳,历史上省、港、澳三地的关系从来十分密切。1956年来广州,毛听取了省委书记陶铸的全面汇报之后,提出要找负责港澳方面工作的领导人谈一谈。此时,广东刚刚成立了华侨投资公司,吸收华侨资金情况并不是很理想,而香港充斥着大量游资,陶铸正想着要实行更积极的政策吸引侨资,适逢毛提出要听取港澳方面的工作汇报,真是千载难逢的良机。陶铸指示港澳工委迅速做好了准备,并指定负责港澳具体工作的黄施民向毛作口头汇报。
……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年代感的纸张纹理,配合着深沉的墨绿色调,一下子就把人带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翻开扉页,那种老式印刷特有的油墨香气扑鼻而来,让人不禁想起了小时候翻看旧相册时的那种触感。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内文,但仅凭这封面和排版,就足以感受到出版方对“名人”二字背后所蕴含的厚重历史感的尊重与考究。尤其是那烫金的字体,在光线下微微闪烁,仿佛也在低语着那些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整体来看,它给人的感觉不是一本轻飘飘的八卦小册子,而更像是一部经过精心打磨的、具有收藏价值的文献资料集。我特别留意了目录的结构,似乎是以时间线索或地域划分展开的,这对于梳理复杂的历史脉络来说,无疑是非常友好的设计。我期待着内页的插图和老照片,希望它们能像这封面一样,具有高度的还原度和艺术价值,让阅读过程不仅仅是文字的输入,更是一场视觉上的穿越之旅。
评分初次接触这类聚焦特定地域与人物群体的作品,我的预期是它会偏向于宏大叙事,聚焦于那些耳熟能详、在教科书上留下名字的巨擘。然而,在我粗略浏览了几章的标题后,我发现作者的选材似乎更加贴近“生活化”的描摹,这让我感到有些惊喜。比如,某个章节标题提到了一位在广州经营小作坊的发明家,这显然不是教科书会着墨的焦点人物,但正是这些“边缘”的、接地气的个体,才构筑了广东社会肌理的真实面貌。这种由点及面的叙事策略,比起那种平面化的英雄谱系,更能体现出地域文化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挖掘到这些鲜为人知的故事的,是基于深入的口述史访谈,还是对尘封档案的细致爬梳?如果能将他们的奋斗与当时的社会思潮、经济变迁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这本书的价值将远超一般的名人传记,它将成为研究特定时期广东社会生态的一扇独特窗口。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从我翻阅的零散段落来看,似乎呈现出一种克制而又充满力量的笔调。它没有使用那种过度煽情或华丽堆砌的辞藻,而是选择了用清晰、冷静的叙述来还原事件的本来面目,这对于严肃的历史题材来说至关重要。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人物内心挣扎时的那种“留白”处理,没有直接给出定论,而是将判断和思考的空间留给了读者。比如,在描述某位政治人物面临抉择的那个瞬间,文字只是平静地记录了他的行动,但字里行间那种巨大的压力和矛盾感却扑面而来,让人不忍释卷。这种“高级的叙事克制”,在我看来,是区分普通传记和优秀历史作品的重要标准。我期待完整阅读后,能够感受到这种叙事节奏的张弛有度,确保读者的情绪被引导,而非被强迫接受。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阅读体验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非常考究,显示出出版社在细节处理上的专业性。纸张的选择,既保证了文字的清晰度,又避免了反光带来的视觉疲劳,长时间阅读应该会非常舒适。在信息密度方面,内容似乎安排得井井有条,图文比例拿捏得当,没有出现大段大段的文字海洋,也没有因为插图过多而削弱了文字的力量。这种平衡感是很难达到的,它体现了编辑团队对阅读习惯的深刻理解。对于我这种喜欢在阅读时做笔记和标注的人来说,页边距的处理也显得很友好,有足够的空间记录自己的思考。总而言之,这本书在物理层面上,已经为一次高质量的深度阅读体验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让人在拿起它的时候,就有一种庄重而又期待的心情。
评分我通常对“名人”类的书籍持有一种审慎的态度,因为它们很容易滑入“歌功颂德”的窠臼,把人物描绘得完美无瑕,失去真实性。但这本书似乎在努力打破这种刻板印象。从我快速翻阅的内容片段中,我捕捉到了一些描述人物性格上的“瑕疵”和他们在特定情境下的“失误”的笔触,虽然是极其微妙的暗示,但足以表明作者追求的是一个立体、多维度的形象。一个真正伟大的人,必然是复杂且充满矛盾的,他的成功往往伴随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牺牲或道德上的灰色地带。如果这本书能够勇敢地触及这些敏感之处,即便只是轻描淡写,也说明了作者的勇气和对历史的敬畏——敬畏真相的复杂性,而非简化成一个简单的符号。这使得我对它所呈现的“广东精神”的理解,不再是单一的、扁平化的,而是充满了张力和深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