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2008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 作者 | 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 |
| 定价 | 59.00元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ISBN | 9787509700860 | 出版日期 | 2008-03-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663Kg |
| 内容简介 | |
| 本报告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与文化部、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合作共同编写的第七本年度性国家文化产业报告。 本报告继续得到了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延续了以往的栏目结构,分为“宏观视野”、“专家论坛”、“行业报告”、“区域报告”、“国际文化产业”、“个案研究”、“统计研究”等栏目。本书力图将产业分析与政策分析相结合,既有对全国文化产业发展形势的宏观分析,义有对文化产业不同行业的年度报告;既有对已经过去一年的评估,又有对新的一年的预测。 由总课题组提供的“总报告”依然构成全书的核心内容。刚刚过去的2007年,党的“”召开,*发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标志着一个文化发展的新时代正在到来。数据显示,从2006到2007年,由于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文化消费空问进一步扩大,文化产业的提速特征明显,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但是,由于宏观经济形势过热,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居民收入差别不断加大,也出现了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也面临市场化程度不足的制约。为此,总报告提出,以改革的精神,形成以扩大供给为主,兼顾需求的组合型政策,一方面加快市场开放的速度,鼓励民间资本兴办文化企业,以及加快国有经营性文化机构的转企改制,生产和提供更多价格低廉、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大多数人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要。另一方面,加快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财政拨款以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弥补部分群众基本消费需要的不足。总报告还提出,随着文化体制改革推向全国,改革的重心开始转向宏观环境。应该从以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转制和改制为改革的中心环节,走向企业改革和职能转变并重,建设一个规范化和法制化的市场经济环境。 本书的读者对象为决策机构,文化界人士,各研究机构及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师生。 |
| 作者简介 | |
| 张晓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文化蓝皮书: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文化蓝皮书:国际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主编。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起草小组专家组成员。“扶持动漫产业发展 |
| 目录 | |
| 总报告 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宏观视野 用新的理念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的基本情况和有关政策 2003~2007年中国文化产业资本运作备忘 2007年我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概述 专家论坛 构建新型文化体制框架的理论思考 依靠体制创新实现我国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打造原创精品,提升国际竞争力——有关原创及演艺业的16个论题 我国国有文化资产授权经营的主要模式探究 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调研报告 国际市场求效益,市场谋发展——兼谈中国动画产业的国际化战略 情感类节目:中国电视节目的新探索 行业报告 2007:中国电影产业报告 2006~2007年我国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状况及对策 2007年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回顾 推动出版产业化:资本运营与数字化转型——2006~2007年中国图书出版业发展状况 中国音像行业报告 2007年中国动漫游戏产业的基本态势 2007年中国广告市场发展态势 2007年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发展报告 2007年中国数字内容产业结构与发展现状 区域报告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提升重庆文化竞争力的战略研究 四川文化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天津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推进湖北文化产业强省工程建设策论 国际文化产业 英国创意产业十年回顾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关注创意经济及其产业带动发展问题 个案研究 文化成就腾冲——县域特色发展道路的新探索 西安曲江新区文化产业的区域化发展道路 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联姻的有益探索——上海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市场化运作 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项目运作的实践与思考 文化传媒企业如何赢得资本市场青睐——成功上市的启示 统计研究 全国各地居民文化消费及城乡差异分析 广告的测定与再认识——城市受众广告接触度研究 大事记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大事记 |
| 编辑推荐 | |
| 本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与文化部,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合作共同编写的第七本年度性国家文化产业报告。本书力图将产业分析与政策分析相结合,既有对全国文化产业发展形势的宏观分析,又有对文化产业不同行业的年度报告;既有对过去一年的评估,又有对新的一年的预测。 本书建议,要采取措施克服由于宏观经济形势过热对文化产业带来的不利影响。要以改革的精神,形成以扩大供给为主,兼顾需求的组合型政策;要加快市场开放的速度,鼓励民间资本兴办文化企业,生产提供更多价格低廉,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要企业改革和职能转变并重,建设一个规范化和法制化的市场经济环境。 本书看点:从2006到2007年,由于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文化消费空间进一步扩大,文化产业的提速特征明显,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但是,由于宏观经济形势过热,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居民收入差别不断加大,也出现了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也面临市场化程度不足的制约。 本书提出,要采取措施克服由于宏观经济形势过热对文化产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以改革的精神,形成以扩大供给为主,兼顾需求的组合型政策,一方面加快市场开放的速度,鼓励民间资本兴办文化企业,以及加快国有经营性文化机构的转企改制,生产更多价格低廉、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大多数人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要。另一方面,加快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财政拨款以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弥补部分群众基本消费需要的不足。总报告还提出,随着文化体制改革推向全国,改革的重心开始转向宏观环境。应该从以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转制和改制为改革的中心环节,走向企业改革和职能转变并重,建设一个规范化和法制化的市场经济环境。 读者对象:各级文化部门决策人员,科研机构研究人员,文化企事业单位领导,媒体记者,国外驻华商社及使领事馆工作人员,以及关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各界人士。 |
| 文摘 | |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一开始就给我一种沉静而厚重的感觉。封面上“2008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几个大字,字体选择相当考究,没有选择那种过于花哨或张扬的风格,而是透露出一种严谨和学术的气息。背景色调偏向于温和的暖色系,仿佛在诉说着中国文化产业在那个年份所积蓄的力量和发展的温度。我翻开第一页,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扑鼻而来,这种老派的印刷工艺,在如今这个数字化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让人不禁回想起曾经捧着纸质书阅读的时光。书的纸张厚实,触感细腻,即使长时间翻阅,也不容易产生疲劳感。目录的排版清晰明了,每个章节的标题都概括性强,能迅速勾勒出报告的整体框架。整体而言,从书籍的物理形态上,它就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期待感,让人觉得这是一份值得认真研读的资料,而非泛泛而谈的快餐读物。这种精心设计的细节,无疑为我对这本书内容的深入探索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也让我对出版方在内容呈现之外的用心表示赞赏。
评分我个人非常欣赏报告中对文化产业的定义和范畴的界定,它展现了一种较为开阔的视野,将传统意义上的出版、影视、演艺等行业,与新兴的数字内容、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等领域都囊括其中,并探讨了它们之间的联动效应。这种多维度、立体化的分析框架,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文化产业的整体生态。在阅读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到报告在讨论文化产品的“走出去”战略时,对于不同文化形式在海外市场接受度的差异化分析,以及中国品牌如何通过文化输出建立国际影响力的思考。这部分内容让我受益匪浅,因为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理解如何让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报告的作者们显然对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供了一些富有洞见的观点。
评分这本书在某些章节的表述上,透露出一种朴实无华的专业性,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而是直击核心问题。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文化产业的统计口径、评估方法和发展指数的研究部分印象深刻。它详细阐述了当时在衡量文化产业规模和效益时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通过不断完善统计体系来更准确地反映产业的真实状况。这种对方法论的探讨,虽然可能不像直接的案例分析那样引人入胜,但对于任何希望深入理解一个行业的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基础。它让我意识到,任何一项产业报告的背后,都离不开严谨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支撑。这本书在这一点上的努力,无疑提升了其作为学术参考的价值,也为我们理解文化产业的量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评分翻阅过程中,我被报告中引用的数据和案例分析深深吸引。报告在对2008年中国文化产业的宏观图景进行描绘时,并没有停留在表面化的陈述,而是深入挖掘了各个细分领域的具体表现。我尤其关注到关于数字出版和新兴媒体发展的部分,其中提到的一些关于用户习惯迁移和商业模式探索的观点,即使放在现在来看,仍然具有相当的启发性。报告中穿插的案例研究,像是对特定文化企业的成功经验或转型挑战的剖析,写得非常生动,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试图揭示其背后的驱动因素和市场逻辑。我个人一直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轨迹很感兴趣,这本书提供的2008年的视角,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期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中国文化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寻找自身定位。这种以事实为基础,以案例为支撑的叙事方式,让枯燥的数据变得鲜活起来,也让报告的结论更具说服力。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的论述方式相当严谨,逻辑链条清晰,每一部分的展开都建立在前文的基础上。它并没有回避当时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例如创新能力的不足、人才队伍的建设瓶颈,以及市场化机制的完善程度等等。报告在提出这些问题的同时,也尝试性地给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政策建议,这让我觉得它不仅是一份记录,更是一份思考。我个人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类似的发展性难题,在阅读报告时,常常会对照自身情况,思考报告中的分析和建议是否能为我提供新的思路。报告中对产业政策导向的分析,对当时国内外经济环境对文化产业影响的解读,都非常到位,展现了作者团队深厚的行业洞察力。这种兼具理论高度和实践价值的报告,对于想要了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脉络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