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日志:春节:安徽卷 9787511240897

中国节日志:春节:安徽卷 978751124089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卞利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节日
  • 春节
  • 安徽
  • 民俗
  • 文化
  • 传统节日
  • 地方文化
  • 风俗习惯
  • 节日习俗
  • 安徽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11240897
商品编码:2963690710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5-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中国节日志:春节:安徽卷 作者 卞利
定价 212.00元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ISBN 9787511240897 出版日期 2014-05-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春节在安徽作为重要的节日,对百姓的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正是不同时期,不痛区的春节习俗,回城了安徽省春节别样生动的画卷。

   作者简介
卞利(1964-),安徽泗县人,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安徽省学科和技术带头人,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兼任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民俗学会理事等,从事徽学、区域史、民俗学等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课题多项,独撰《徽州民俗》等专著7部,在《历史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汤夺先(1977-),山东邹城人,博士,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副教授,安徽大学拉丁美洲研究所拉美生态研究室副主任,从事区域民俗学、都市人类学与民族社会学等研究。学术有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散杂居民族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民族学学会汉民族分会理事、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理事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多项,获国家民委与安徽省社科联等多项奖励。

   目录
目 录

综述 001

一、安徽省的生态环境及文化环境 003
二、安徽省的春节发展历程 006
三、安徽省春节的大致内容与基本过程 013
四、安徽省春节的功能意义 033
五、当前安徽省春节习俗变迁的思考 035
六、结语 039

志略 041

一、节日时空 043
腊八节 043
小年 044
除夕 045
除夕夜 046
大年初一 047
三天年 049
破五 050
正月初七 051
元宵节 052
花灯节 054
奶奶节 055
十八朝 055
乱岁 056
天地院 056
塔影庵 056
土地庙 057
金寨小庙子 057
财神庙 058
三塔寺 058
太平桥 059
栖岩寺 060
广济寺 060
南台寺 061
九华山 061
马鞍山小九华寺 063
茅仙古洞 063
慈云庵 063
合肥徽园 064
祠堂 065
临泉杨庙 065
二、组织 066
门儿 066
地仙 067
管年 068
戏头 068
族长 069
杀猪师傅 069
香首 070
三、节日缘起 071
腊八粥的传说 071
灶王爷的传说 072
腊月二十五接祖宗的传说 073
烀肉的故事 073
过早年的传说 074
粗炭的传说 074
拦门棍的传说 075
除夕的传说 075
守夜熬年的传说 076
门神的传说 077
和县荷叶老太的传说 078
上九庙会的缘起 078
元宵节的起源 079
接三姑娘的传说 080
叶村叠罗汉的传说 081
正月十五燃红烛的传说 082
送坟灯的传说 082
布袋的传说 083
老雁馍的传说 083
正月十六走太平的传说 084
汪华(十八朝的起源)的传说 085
土地菩萨的传说 086
四、仪式活动 086
谢灶 087
祭灶 088
填灶疏 088
糊锅 089
散年香 089
接(请)祖宗 090
烧年 091
上年坟 092
煮粥捞饭 093
还年 093
挂门灯 094
开龙口 094
圆龙 095
迎(送)神 096
迎财神 096
送财神 097
挂容 098
收祖容 098
祭祖 099
肥西散元宝 099
打香炭 100
发灯 100
接灶 101
开年 102
封存 102
封门 103
辞岁 103
打火纸 104
烧年纸 105
船民挂红 106
守岁 106
分岁 107
抢年 108
开大门 108
开天方 109
烧头香 109
起五更 110
赶香火 110
接年 111
接天地与送天地 111
观天象 112
祠堂团拜 112
拜谱年 114
垫缺 114
拜新灵 115
送年 116
送火神 116
老鼠嫁女 117
赶毛狗 117
请神下架 118
启圣 119
上供敬菩萨 120
朝大庙 120
送灯笼伞 120
踩村 121
请阳神 121
吃邀台 122
送神上架 123
开灯和圆灯 124
祭灯 124
六安拜石狮子 124
正月十五上花香 125
送十五 125
送坟灯 125
迎紫姑 126
挂红 127
巢湖菩萨平水 128
过福寿 128
和县过十岁 129
拜土地公公 129
腌咸货 131
打洋尘 131
掸尘 132
晃年新 133
打糖瓜 134
打(车)水塘 134
酥果子 135
拐绿豆圆子 135
剃年头 136
洗邋遢 136
办年摊子 137
赶年集 137
顺年猪 138
炸肉圆与炸肉饼 138
剁小人 139
喂 139
炒干货 140
炒虫 141
烤棉花财 141
净年 142
拿元宝 142
吃饺子(扁食) 143
大年初二吃汤圆 144
攥糖圆子 144
大年初三吃饺子 145
吃面叶补窟窿 145
和县接太太 146
试灯 146
蒸面灯 147
蒸龙 148
点面灯 149
争风 150
撂火把 150
照田漏子 151
正月十六走太平 151
放 152
春节禁忌 154
躲腊八 155
贴春联躲债 155
讨口彩 156
留仓底 157
辞岁吃荸荠 157
揩屁股 158
戳龙眼 158
杨光忌 159
舒城阳更替 159
太岁头上动土 160
正月不动土 160
五、表演艺术与口头传统 160
庐剧 161
黄梅戏 162
池州傩戏 162
唱大戏 164
六兽灯 165
磨盘灯 165
八仙过海灯 166
五猖太平灯 166
凤台火老虎 166
炭篓龙 167
闹花船 168
下塘火狮 168
打连厢 169
抛头狮 169
戏鱼舞 170
梁园镇狮子舞 170
河蚌舞 171
撮镇龙灯 171
拜灯 172
花鼓灯 172
肥东洋蛇灯 173
祁门傩舞 174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175
官三民四船五 175
初一扁,初二圆,初三初四搁外好拜年 175
初一一条线,初二团团转,初三张大嘴 176
初一叔,初二舅,初三初四老干爷家糗 176
立春大于年 177
正月似年,吃块肥肉好下田 177
六、游艺娱乐 178
看春晚 178
打蜡子 179
踩高跷 180
舞龙 181
舞板凳龙 182
出龙和圆龙 183
叶村叠罗汉 185
牌技娱乐 185
玩旱船 186
猜灯谜 187
东至花灯 188
拜年 188
拜圈锒年 190
拜母舅 190
送年礼 190
回礼 191
吃春酒(吃往年酒) 191
新年聚会 192
接客 193
回娘家 193
过年走亲戚 194
合肥接生亲 194
金寨候新客 195
走百病 195
七、节日用品 196
腊八粥 196
腊八豆腐 198
马虎汤 199
炕锅巴 199
杀猪饭 199
灶糖 200
三牲饭 201
麻馓 202
焦叶子 202
蚂蚱腿 203
圆子 204
桐城丰糕 204
桐城甑冻米 205
枣山 205
老雁馍 206
馍馍 208
炒米 209
炒米糖 209
欢团 210
泡子糖 211
粉扎 211
磨粑粑 212
封鱼 213
封岁饭与开岁饭 213
年夜饭 214
饺子(扁食) 215
元宝鱼 216
元宝蛋 216
生条 217
听话鱼 218
挠钱爪 218
红烧臭鳜鱼 219
钱串子 219
缺位酒 220
陈年饭 221
朝头与朝头面 221
元宵 221
角子 222
面灯 223
布袋 223
八宝菜 224
徽州裹粽 224
徽州红纸包 225
渔亭糕 226
徽州锡格子茶 226
徽州米 227
霍邱卷卷 228
合肥紧着叨 229
灶疏 229
中堂 230
春联 231
年画 232
窗花 233
五色钱 233
拦门棍 234
纸吊子 235
压岁钱 235
压腰钱 236
封条 236
合饭 237
花馍 238
开门鞭 238
墩子香 239
果子 239
红子 240
求子桩 241
徽州印 241
桌盒 242
金寨吊锅 243
老皇历 243
火纸 244
八、节日文献 244
安徽掌故 245
安徽竹枝词 245
陶甓公牍 245
龙眠杂忆 246
徽州记忆 246
桐城民俗风情 246
安徽省志民俗志 247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 247
徽城竹枝词 247
徽州民俗 248
在假面的背后——安徽贵池傩文化研究 248
九、其他 249
上九庙会 249
琅琊山庙会 250
八十里店庙会 250
傩神会 251
周氏仙姑庙会 253
杨庙二十会 253

调查报告 255

安徽省临泉县高塘乡吴庄村春节调查报告 257
安徽省濉溪县西张集村春节调查报告 300
安徽省凤台县岳张集镇徐圩村春节调查报告 325
安徽省霍邱县石店镇郁村春节调查报告 354
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淠东乡西店村春节调查报告 390
安徽省肥西县紫蓬镇长刘村春节调查报告 415
安徽省明光市管店镇小魏村春节调查报告 432
安徽省金寨县全军乡梁山村春节调查报告 450
安徽省桐城市孔城镇青龙村春节调查报告 485
安徽省太湖县小池镇白沙村何油坊队春节调查报告 513
安徽省望江县长岭镇南台村春节调查报告 530
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区向山镇小冲村春节调查报告 562
安徽省繁昌县孙村镇杨村春节调查报告 588
安徽省黟县碧阳镇南屏村春节调查报告 607
安徽省黄山市乡村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633
安徽省蚌埠市淮河社区春节调查报告 659
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赭麓街道春节调查报告 694
安徽省池州市梅街镇源溪村傩文化调查报告 723
安徽省东至县东至花灯调查报告 772
安徽省望江县长岭镇南台村出龙调查报告 786

参考文献 800

后记 808
目 录



综述 001

一、安徽省的生态环境及文化环境 003
二、安徽省的春节发展历程 006
三、安徽省春节的大致内容与基本过程 013
四、安徽省春节的功能意义 033
五、当前安徽省春节习俗变迁的思考 035
六、结语 039

志略 041

一、节日时空 043
腊八节 043
小年 044
除夕 045
除夕夜 046
大年初一 047
三天年 049
破五 050
正月初七 051
元宵节 052
花灯节 054
奶奶节 055
十八朝 055
乱岁 056
天地院 056
塔影庵 056
土地庙 057
金寨小庙子 057
财神庙 058
三塔寺 058
太平桥 059
栖岩寺 060
广济寺 060
南台寺 061
九华山 061
马鞍山小九华寺 063
茅仙古洞 063
慈云庵 063
合肥徽园 064
祠堂 065
临泉杨庙 065
二、组织 066
门儿 066
地仙 067
管年 068
戏头 068
族长 069
杀猪师傅 069
香首 070
三、节日缘起 071
腊八粥的传说 071
灶王爷的传说 072
腊月二十五接祖宗的传说 073
烀肉的故事 073
过早年的传说 074
粗炭的传说 074
拦门棍的传说 075
除夕的传说 075
守夜熬年的传说 076
门神的传说 077
和县荷叶老太的传说 078
上九庙会的缘起 078
元宵节的起源 079
接三姑娘的传说 080
叶村叠罗汉的传说 081
正月十五燃红烛的传说 082
送坟灯的传说 082
布袋的传说 083
老雁馍的传说 083
正月十六走太平的传说 084
汪华(十八朝的起源)的传说 085
土地菩萨的传说 086
四、仪式活动 086
谢灶 087
祭灶 088
填灶疏 088
糊锅 089
散年香 089
接(请)祖宗 090
烧年 091
上年坟 092
煮粥捞饭 093
还年 093
挂门灯 094
开龙口 094
圆龙 095
迎(送)神 096
迎财神 096
送财神 097
挂容 098
收祖容 098
祭祖 099
肥西散元宝 099
打香炭 100
发灯 100
接灶 101
开年 102
封存 102
封门 103
辞岁 103
打火纸 104
烧年纸 105
船民挂红 106
守岁 106
分岁 107
抢年 108
开大门 108
开天方 109
烧头香 109
起五更 110
赶香火 110
接年 111
接天地与送天地 111
观天象 112
祠堂团拜 112
拜谱年 114
垫缺 114
拜新灵 115
送年 116
送火神 116
老鼠嫁女 117
赶毛狗 117
请神下架 118
启圣 119
上供敬菩萨 120
朝大庙 120
送灯笼伞 120
踩村 121
请阳神 121
吃邀台 122
送神上架 123
开灯和圆灯 124
祭灯 124
六安拜石狮子 124
正月十五上花香 125
送十五 125
送坟灯 125
迎紫姑 126
挂红 127
巢湖菩萨平水 128
过福寿 128
和县过十岁 129
拜土地公公 129
腌咸货 131
打洋尘 131
掸尘 132
晃年新 133
打糖瓜 134
打(车)水塘 134
酥果子 135
拐绿豆圆子 135
剃年头 136
洗邋遢 136
办年摊子 137
赶年集 137
顺年猪 138
炸肉圆与炸肉饼 138
剁小人 139
喂 139
炒干货 140
炒虫 141
烤棉花财 141
净年 142
拿元宝 142
吃饺子(扁食) 143
大年初二吃汤圆 144
攥糖圆子 144
大年初三吃饺子 145
吃面叶补窟窿 145
和县接太太 146
试灯 146
蒸面灯 147
蒸龙 148
点面灯 149
争风 150
撂火把 150
照田漏子 151
正月十六走太平 151
放 152
春节禁忌 154
躲腊八 155
贴春联躲债 155
讨口彩 156
留仓底 157
辞岁吃荸荠 157
揩屁股 158
戳龙眼 158
杨光忌 159
舒城阳更替 159
太岁头上动土 160
正月不动土 160
五、表演艺术与口头传统 160
庐剧 161
黄梅戏 162
池州傩戏 162
唱大戏 164
六兽灯 165
磨盘灯 165
八仙过海灯 166
五猖太平灯 166
凤台火老虎 166
炭篓龙 167
闹花船 168
下塘火狮 168
打连厢 169
抛头狮 169
戏鱼舞 170
梁园镇狮子舞 170
河蚌舞 171
撮镇龙灯 171
拜灯 172
花鼓灯 172
肥东洋蛇灯 173
祁门傩舞 174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175
官三民四船五 175
初一扁,初二圆,初三初四搁外好拜年 175
初一一条线,初二团团转,初三张大嘴 176
初一叔,初二舅,初三初四老干爷家糗 176
立春大于年 177
正月似年,吃块肥肉好下田 177
六、游艺娱乐 178
看春晚 178
打蜡子 179
踩高跷 180
舞龙 181
舞板凳龙 182
出龙和圆龙 183
叶村叠罗汉 185
牌技娱乐 185
玩旱船 186
猜灯谜 187
东至花灯 188
拜年 188
拜圈锒年 190
拜母舅 190
送年礼 190
回礼 191
吃春酒(吃往年酒) 191
新年聚会 192
接客 193
回娘家 193
过年走亲戚 194
合肥接生亲 194
金寨候新客 195
走百病 195
七、节日用品 196
腊八粥 196
腊八豆腐 198
马虎汤 199
炕锅巴 199
杀猪饭 199
灶糖 200
三牲饭 201
麻馓 202
焦叶子 202
蚂蚱腿 203
圆子 204
桐城丰糕 204
桐城甑冻米 205
枣山 205
老雁馍 206
馍馍 208
炒米 209
炒米糖 209
欢团 210
泡子糖 211
粉扎 211
磨粑粑 212
封鱼 213
封岁饭与开岁饭 213
年夜饭 214
饺子(扁食) 215
元宝鱼 216
元宝蛋 216
生条 217
听话鱼 218
挠钱爪 218
红烧臭鳜鱼 219
钱串子 219
缺位酒 220
陈年饭 221
朝头与朝头面 221
元宵 221
角子 222
面灯 223
布袋 223
八宝菜 224
徽州裹粽 224
徽州红纸包 225
渔亭糕 226
徽州锡格子茶 226
徽州米 227
霍邱卷卷 228
合肥紧着叨 229
灶疏 229
中堂 230
春联 231
年画 232
窗花 233
五色钱 233
拦门棍 234
纸吊子 235
压岁钱 235
压腰钱 236
封条 236
合饭 237
花馍 238
开门鞭 238
墩子香 239
果子 239
红子 240
求子桩 241
徽州印 241
桌盒 242
金寨吊锅 243
老皇历 243
火纸 244
八、节日文献 244
安徽掌故 245
安徽竹枝词 245
陶甓公牍 245
龙眠杂忆 246
徽州记忆 246
桐城民俗风情 246
安徽省志民俗志 247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 247
徽城竹枝词 247
徽州民俗 248
在假面的背后——安徽贵池傩文化研究 248
九、其他 249
上九庙会 249
琅琊山庙会 250
八十里店庙会 250
傩神会 251
周氏仙姑庙会 253
杨庙二十会 253

调查报告 255

安徽省临泉县高塘乡吴庄村春节调查报告 257
安徽省濉溪县西张集村春节调查报告 300
安徽省凤台县岳张集镇徐圩村春节调查报告 325
安徽省霍邱县石店镇郁村春节调查报告 354
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淠东乡西店村春节调查报告 390
安徽省肥西县紫蓬镇长刘村春节调查报告 415
安徽省明光市管店镇小魏村春节调查报告 432
安徽省金寨县全军乡梁山村春节调查报告 450
安徽省桐城市孔城镇青龙村春节调查报告 485
安徽省太湖县小池镇白沙村何油坊队春节调查报告 513
安徽省望江县长岭镇南台村春节调查报告 530
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区向山镇小冲村春节调查报告 562
安徽省繁昌县孙村镇杨村春节调查报告 588
安徽省黟县碧阳镇南屏村春节调查报告 607
安徽省黄山市乡村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633
安徽省蚌埠市淮河社区春节调查报告 659
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赭麓街道春节调查报告 694
安徽省池州市梅街镇源溪村傩文化调查报告 723
安徽省东至县东至花灯调查报告 772
安徽省望江县长岭镇南台村出龙调查报告 786

参考文献 800
后记 808

   编辑推荐
走近中国,从走近中国节日开始。

   文摘

   序言

中国节日志:春节 - 安徽卷 卷首语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浩瀚星河中,春节无疑是最璀璨、最温暖的一颗星。它不仅仅是一个时节的更替,更是一段情感的回归,一种精神的传承。当寒冬的凛冽渐次消退,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便沉浸在一片喜庆祥和的海洋之中。然而,春节的内涵并非千篇一律,在广袤的土地上,不同的地域孕育出各自独特的春节习俗和文化风貌。 本次《中国节日志》系列,我们将目光聚焦于“春节”,并以此卷为契机,深入探索中国东南部一颗璀璨的明珠——安徽的春节文化。安徽,这片承载着深厚历史积淀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春节被赋予了怎样独特而迷人的色彩?它如何在世代的传承中,展现出别样的风情与韵味? 翻开本书,您将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去感受安徽人民如何以其特有的方式,迎接新年的到来,祭祀祖先,祈求丰年,表达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我们将从古老的传说讲起,探寻春节在安徽的起源与演变;我们将走进千家万户,领略那些生动鲜活的年俗活动,从祭灶拜年到贴春联、放鞭炮,从年夜饭的丰盛到元宵的闹花灯,每一个细节都饱含着深厚的情感和寓意。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罗列习俗,更是深入挖掘这些习俗背后的文化根源、社会生活以及人们的精神寄托。我们将看到,安徽各地的春节习俗如何因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民族构成而呈现出别样的风貌。比如,巢湖流域的渔家春节,淮河岸边的农耕春节,徽州山区古村落里的传统春节,它们各自有着怎样的独特仪式和生活图景? 我们还将关注那些与春节息息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安徽各地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如剪纸、年画、戏曲等,它们在春节期间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们如何成为春节喜庆氛围的点缀,又如何承载着传递祝福、祈求吉祥的意义? 本书的编写,力求做到详实、生动、富有感染力。我们采访了许多老一辈的春节文化传承者,搜集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民俗资料,通过细腻的文字和生动的描绘,力图将一个鲜活、立体的安徽春节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们相信,通过阅读本书,您不仅能了解到安徽春节的丰富多彩,更能从中体会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生活的热爱。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情感纽带,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美好生活的象征。而安徽的春节,更是这幅壮丽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我们一同走进安徽,品味那充满温情与魅力的春节故事。 目录(示意) 第一章:年之始,春之语——安徽春节的源起与流变 1.1 远古的传说:安徽春节的萌芽 1.2 历史的长河:春节习俗的演进与变迁 1.3 地域的风情:安徽各地春节的概览 第二章:岁末的忙碌与期盼——春节前的准备 2.1 扫尘祭灶:辞旧迎新,祈求平安 2.2 备年货:美食、器物与家庭的温暖 2.2.1 舌尖上的年味:安徽特色年货采买记 2.2.2 节庆的装点:剪纸、灯笼与家居的喜气 2.3 祭祖敬神:感恩与祈福的情怀 第三章:团圆的盛宴与欢庆——除夕至初五 3.1 除夕夜:守岁、年夜饭与零点的钟声 3.1.1 围炉话当年:安徽人除夕夜的餐桌故事 3.1.2 守岁习俗:对时光的珍惜与对未来的期盼 3.2 拜年问候:传递祝福,情谊绵延 3.2.1 拜年礼仪:古老规矩与现代温情 3.2.2 拜年习俗:亲友互访,情深意长 3.3 迎财神与开市:新年的第一份希望 3.4 初二回娘家:家庭的羁绊与传承 3.5 初三、初四:忙碌与休闲的交织 第四章:节日的延续与高潮——春节中后期 4.1 赏花灯,猜灯谜:元宵节的璀璨与智慧 4.1.1 安徽花灯:地域特色与艺术魅力 4.1.2 猜灯谜:古老的游戏与文化的传承 4.2 舞龙舞狮:热闹非凡,祈求吉祥 4.3 庙会与市集:节日的集聚与狂欢 4.4 走亲访友,送旧迎新:节日的温馨延续 第五章:春节的文化印记——安徽的民间艺术与节庆活动 5.1 徽州年画:刻画吉祥,传承故事 5.2 安徽剪纸:灵动的手,祝福的传递 5.3 地方戏曲:春节舞台上的艺术盛宴 5.4 特色的节庆民俗活动:如太平猴魁的节庆仪式、庐剧的春节演出等(具体根据安徽地域特色选取) 第六章:现代的春节与传承——新时代下的安徽春节 6.1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新兴的春节庆祝方式 6.2 科技助力:数字化的年俗体验 6.3 传承的挑战与机遇:如何让古老习俗焕发新生 6.4 安徽春节的未来展望 附录 安徽各地春节民俗地图(示意) 参考文献 内容详解(节选) 第一章:年之始,春之语——安徽春节的源起与流变 在中华文明的浩瀚史册中,春节,这个承载着无数情感与记忆的节日,早已深深烙印在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心中。它标志着旧的一年结束,新的一年开始,更是家庭团聚、辞旧迎新的重要时刻。而安徽,这片自古以来就拥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土地,其春节习俗也如其地貌一般,既有江淮之灵秀,又有徽山之厚重,呈现出独具特色的风貌。 1.1 远古的传说:安徽春节的萌芽 春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农耕时代。在那个以天时地利为生命线、以四季更替为生活节奏的年代,人们对于与农事紧密相关的冬至、岁末等时节有着特殊的敬畏与期待。安徽地处南北交汇之地,自古便是重要的农耕区域。关于春节起源的传说,在安徽的土地上也流传着一些有趣的说法。 在一些古老的村落里,至今仍保留着对“年”的某种原始崇拜。传说中,“年”是一种凶猛的野兽,每到岁末便出来作祟,吞食牲畜,伤害人命。为了抵御“年”的侵害,人们在除夕之夜,会燃放爆竹,张贴红色的春联,制造出巨大的声响和鲜艳的色彩,以驱赶“年兽”。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却生动地反映了古人对于未知力量的敬畏以及对生存的渴望,也为春节最初的“驱邪纳福”的寓意奠定了基础。 此外,安徽不少地区的春节习俗,也与古代的祭祀活动紧密相关。在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来临之际,人们会向天地、祖先进行祭拜,感谢他们的庇佑,祈求新一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种祭祀的传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为春节期间的重要习俗,成为连接人与自然、人与祖先情感的桥梁。 1.2 历史的长河:春节习俗的演进与变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朝历代的更迭,安徽的春节习俗也在不断演进和丰富。汉朝以后,春节作为固定的节日正式确立,许多现代春节的基本习俗,如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等,都在这一时期逐步形成并推广。 唐宋时期,随着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交流,安徽的春节变得更加热闹和多彩。文献记载,当时的春节期间,除了家庭内部的庆祝活动,民间还兴起了各种庙会、灯会,充满了商业气息和娱乐活动。徽商的崛起,也为春节带来了新的变化。富庶的徽商在春节期间,会更加注重家族的荣耀和社会的声望,宴请宾客,互赠礼品,使得春节的社交功能更加凸显。 明清时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以及戏曲艺术的繁荣,安徽的春节习俗更是融入了更多的艺术元素。戏曲表演、民间曲艺等成为春节期间重要的娱乐形式,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文化色彩。许多徽州古村落至今仍保留着一些传统的戏台,每逢春节,便会上演传统剧目,热闹非凡。 近现代以来,随着社会变革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安徽的春节习俗也在不断地适应和调整。一些传统的习俗被简化或改变,一些新的庆祝方式也逐渐流行。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春节所蕴含的家庭团聚、感恩祝福、祈求美好等核心价值,始终未曾改变,并在安徽这片土地上,以其特有的方式得以传承和发扬。 1.3 地域的风情:安徽各地春节的概览 安徽地域广阔,地貌多样,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春节习俗。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民族构成,都使得当地的春节呈现出独特的风情。 江淮地区:地处平原,农业发达,其春节习俗更偏向于农耕文化的体现。强调丰收的喜悦、对来年风调雨顺的祈祷。年夜饭的菜肴通常非常丰盛,寓意吉祥。正月里,舞龙舞狮、踩高跷等热闹的民俗活动较为常见,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 皖南(徽州)地区:以古徽州为代表,其春节习俗承载着深厚的徽文化底蕴。古村落里,传统的“年味”尤为浓厚。祭祖活动非常讲究,对祖先的敬意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之中。徽州年画、徽州剪纸等民间艺术在春节期间得到广泛的应用,成为传递祝福、装饰家居的重要元素。这里的春节,更显庄重、典雅,却又不失温馨与热闹。 大别山革命老区:在历史的特殊时期,这里的春节习俗也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虽然仍然保留着传统的年俗,但也会融入一些革命的红色元素,体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英雄的缅怀。 沿江地区:受到长江文化的影响,其春节习俗可能在饮食、娱乐等方面,展现出一定的地域特色,例如,对鱼类菜肴的偏爱,以及与水相关的某些节庆习俗。 本书后续的章节,将分别走进安徽的各个地区,更细致地展现这些地域性的春节特色,让读者全方位地感受安徽春节的魅力。 第三章:团圆的盛宴与欢庆——除夕至初五 3.1 除夕夜:守岁、年夜饭与零点的钟声 “忙年”是春节前奏的高潮,而除夕夜,则是整个春节高潮的顶点,是情感最浓烈、意义最深远的时刻。在安徽,除夕夜的习俗,如同一幅幅温馨的画卷,描绘着家庭的团圆、生活的温情以及对新年的无限期盼。 3.1.1 围炉话当年:安徽人除夕夜的餐桌故事 年夜饭,在安徽被形象地称为“团圆饭”,是除夕夜的重头戏。这一餐,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更是家庭成员一年来辛劳付出的犒劳,是连接亲情、传承家族情感的重要仪式。 食材的寓意:安徽各地的年夜饭,虽然具体菜肴略有差异,但都饱含着丰富的寓意。 鱼:是年夜饭桌上必不可少的主角之一,取“年年有余”之意。通常会烹饪整条鱼,象征着圆满和富足。 鸡:寓意“大吉大利”,常以整只鸡的形式出现在餐桌上,尤其是在皖南地区,炖鸡、烤鸡都是常见的选择。 饺子:在淮河以北的地区,饺子是除夕夜的主食,形状如同古代的元宝,寓意着招财进宝。 年糕:取“年年高”之意,寓意着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在皖南地区,各种口味的年糕是除夕夜的特色甜点。 青菜:如油菜、菠菜等,寓意着“平安”和“情长”。 丸子:各种肉丸、鱼丸等,寓意着“团圆”和“圆满”。 烹饪的仪式感:年夜饭的准备,往往从几天前就开始了。媳妇们会早早地开始腌制腊味、制作咸货,为年夜饭储备食材。除夕当天,家中的长辈或主妇会亲自下厨,精心烹饪每一道菜肴。厨房里弥漫着浓郁的食物香气,孩子们则会在一旁帮忙,或者好奇地围观,空气中充满了忙碌而温馨的气息。 围炉而坐的温情:当夜幕降临,全家人围坐在饭桌旁,灯火璀璨,欢声笑语。饭桌上,不仅有美味佳肴,更有长辈对晚辈的叮咛,对过去一年辛劳的肯定,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展望。大家举杯共饮,道一声“新年快乐”,分享一年的喜悦与收获。这种围炉而坐的温情,是春节最动人的画面,也是最珍贵的记忆。 3.1.2 守岁习俗:对时光的珍惜与对未来的期盼 “守岁”,是指除夕夜不睡觉,熬夜迎接新年的到来。这个习俗在安徽各地都非常普遍,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 “辞旧迎新”的象征:守岁,最直接的意义在于“辞旧迎新”。通过熬夜,人们告别旧的一年,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年。这是一种心理上的仪式,寓意着告别过去一年的不顺,迎接新的一年好运。 “孝顺”的体现:在传统观念中,守岁也是一种“孝顺”的表现。晚辈留在家中与父母一同守岁,是表达对父母的关爱和陪伴,不让他们孤单地度过新旧年交替的时刻。尤其是在一些家庭,长辈会为晚辈准备一些糖果、零食,让大家一起度过一个温馨的夜晚。 “为父母添寿”的寓意:在一些地方,守岁还被赋予了为父母“添寿”的含义。据说,守岁一夜,就能为父母增加一岁的寿命。这个美好的愿望,也寄托着人们对长辈健康长寿的朴素祝福。 守岁时的活动:守岁期间,家人会围坐在一起,聊天、玩牌、看电视,或者一起包饺子、做汤圆,让这个夜晚不至于沉闷。随着电视节目的普及,观看春节联欢晚会成为了许多家庭守岁的重要活动,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 零点的钟声:当午夜十二点的钟声敲响,意味着新的一年正式开始。此时,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夜空,将整个节日的气氛推向最高潮。人们互相道贺“新年好”,脸上洋溢着喜悦和希望。 3.2 拜年问候:传递祝福,情谊绵延 正月初一开始,安徽各地便进入了“拜年”的时段。拜年,是春节最重要的社交活动之一,它承载着人们互道祝福、增进情谊、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功能。 3.2.1 拜年礼仪:古老规矩与现代温情 安徽的拜年,既保留了许多古老的礼仪,又融入了现代社会的温情。 长幼尊卑:传统的拜年,非常讲究长幼尊卑。晚辈要先向长辈拜年,表达敬意。通常,在长辈家中,晚辈会行磕头礼或作揖礼,并送上新年的祝福。 “见礼”:拜年时,常常会携带一些礼物,如水果、糕点、烟酒等,这被称为“见礼”。礼物的多少和贵重程度,也体现了送礼者的心意和对受礼者的尊重。 “发红包”:长辈在接受晚辈的拜年时,会给晚辈“发红包”,这是孩子们最期待的节日礼物之一,寓意着压岁钱,希望他们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健康,学业进步。 “拱手礼”:现代社会,很多地方的拜年已简化为互相拱手作揖,并说吉祥话,既表达了祝福,又不失庄重。 3.2.2 拜年习俗:亲友互访,情深意长 拜年,不仅仅是家庭内部的活动,更是一种广泛的社交行为。 亲戚间的拜访:正月初二是“回娘家”的日子,出嫁的女儿会携丈夫和孩子一同回娘家拜年,为父母送上祝福和孝心。之后几天,亲戚之间会互相串门拜年,增进家族情谊。 朋友间的问候:除了亲戚,人们也会拜访自己的朋友、同事、邻里,互相送上新年的问候和祝福。这种互访,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维系了社会和谐。 “线上拜年”的兴起: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面对面拜年,也越来越多地融入了“线上拜年”的方式。通过微信、电话等工具,向远方的亲友送去祝福,尤其是在疫情期间,这种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3.3 迎财神与开市:新年的第一份希望 正月初五,在很多地方被称为“破五”,是许多春节禁忌解除的日子。在安徽,正月初五也有着重要的习俗,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迎财神”和“开市”。 迎财神:许多家庭会在这一天举行盛大的仪式,迎接财神爷的到来,祈求新的一年财源广进,生意兴隆。这通常包括祭拜、放鞭炮等活动。 开市:对于商家而言,正月初五也是一个重要的“开市”日子。商家会选择在这一天重新开张营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燃放鞭炮等,寓意着新的一年生意红火,财源滚滚。 3.4 初二回娘家:家庭的羁绊与传承 正月初二,俗称“回娘家”或“迎婿日”,是出嫁的女儿带着丈夫和孩子回娘家拜年的日子。这一天,娘家会提前做好准备,迎接女儿一家的归来。 女儿的孝心:女儿回家,会为父母带去礼物,表达一年来的思念和孝心。 女婿的礼节:女婿也会带着诚意,向岳父岳母拜年,送上祝福。 家人的团聚:娘家会设宴款待女儿一家,全家人再次团聚,共享天伦之乐。这种活动,不仅是维系亲情的重要方式,也是对女儿家庭的一种认可和尊重。 3.5 初三、初四:忙碌与休闲的交织 正月初三、初四,虽然没有初一、初二那般热闹,但仍然是春节的延续。 “赤狗日”的传说:在一些地方,正月初三被认为是“赤狗日”,不宜外出拜年,容易招惹是非。因此,这天人们多以在家休息为主,或者进行一些简单的家庭活动。 继续拜访:然而,在大多数地区,初三、初四仍然是人们走亲访友、继续拜年的日子,只是相对前两天更为随意和轻松。 准备元宵:一些家庭可能开始准备元宵节所需的食材和装饰,为接下来的节日高潮做准备。 在安徽,春节的每一天,都充满了仪式感和温情。从除夕的团圆饭到初五的迎财神,每一个习俗都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家庭的珍视,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期盼。这些古老而鲜活的习俗,共同构成了安徽春节独有的文化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节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书名《中国节日志:春节:安徽卷》无疑引起了我的注意。春节作为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其在不同地域的习俗差异,一直是我非常好奇的。安徽,作为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省份,其春节习俗想必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我尤其期待这本书能够详细地介绍安徽春节的方方面面,比如,有哪些独特的年夜饭菜肴,有哪些地方性的春节庆典活动,以及有哪些关于春节的民间传说和故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生动有趣的笔触,将这些传统文化展现在我面前,让我仿佛置身于安徽的春节之中,感受那份浓厚的节日氛围和人情味。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是在我探索中华传统文化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指引我更深入地了解春节,了解安徽,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评分

我一直对历史文化类书籍情有独钟,尤其当它们聚焦于特定地域的传统文化时,更是难以抵挡其魅力。《中国节日志:春节:安徽卷》这个书名,就瞬间击中了我的兴趣点。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在不同的地域有着千姿百态的展现方式。而安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其春节习俗必然有着独到之处,值得深入挖掘和记录。我非常好奇,在这本书中,作者是如何将抽象的节日文化具象化、生动化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图文并茂地展示传统年俗,还是通过讲述生动的故事来展现节日的内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安徽的千家万户,感受当地人民如何迎接新年的到来,了解他们传承了多少古老的习俗,又有哪些新的变化。我期待这本书能带给我不一样的阅读体验,让我对春节这个节日,以及安徽这个地方,都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我对故土情怀的一种延伸,一次对传统文化的致敬。

评分

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最直接、最生动的方式就是从它的节日习俗入手,而春节,无疑是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深入挖掘特定区域春节文化的可能性。我之所以对“安徽卷”特别感兴趣,是因为安徽地理位置特殊,历来人文荟萃,其春节习俗一定有着兼容并蓄、自成一派的独特之处。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无数个场景:也许有关于黄山地区春节时特有的祭祀活动,也许有关于徽州古村落里传承百年的守岁仪式,又或者,是皖北平原上那热闹非凡的社火表演,锣鼓喧天,热闹非凡。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打开了一个了解安徽春节文化的窗口。我期待在书中看到那些鲜活的细节,那些口口相传的故事,那些渗透在节日里的情感和寄托。一个民族的灵魂,往往就藏匿在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仪式中,而这本书,正是我寻找这份灵魂的绝佳指引。我渴望通过阅读,不仅增长见识,更能从中体会到那份浓浓的乡情、亲情,以及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积淀下来的坚韧与温情。

评分

这本书刚到手,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但仅仅是翻阅,就已经被那份厚重的文化底蕴所吸引。从封面设计到印刷质量,都透着一股严谨认真的态度,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尤其喜欢扉页上那个关于“年”的图腾,简洁却又充满了力量,仿佛能瞬间将我拉回到那个古老而充满仪式感的春节氛围中。我一直对中国的传统节日,特别是春节,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往往限于零散的了解,缺乏系统性的认知。这本书的书名《中国节日志:春节:安徽卷》恰好契合了我的需求,安徽作为中国的文化重镇,其春节习俗想必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历史渊源。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个卷册中,作者会如何为我一一展现安徽人民是如何度过这个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的。是关于年夜饭的讲究,还是走亲访友的礼仪,抑或是那些承载着乡愁和祝福的传统习俗?这本书的出现,就像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颗探索的种子,等待着被知识的甘露滋养,绽放出对中华传统文化更深刻的理解和热爱。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节日的记录,更是一扇打开安徽春节文化大门的钥匙,让我能够窥见那个鲜活、真实、充满人情味的世界。

评分

我一直认为,传统节日的魅力在于它的延续性和地域性。《中国节日志:春节:安徽卷》这本书,恰恰抓住了这两个核心要素。安徽,这个充满了人文气息的土地,它的春节习俗一定有着它独特的韵味。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中会如何描绘安徽人民过年的场景。是关于那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的温馨画面,还是关于孩子们穿新衣、放鞭炮的欢声笑语?我更期待看到书中能够深入挖掘一些鲜为人知的地域性习俗,比如,某个古老村落里特有的祭祀活动,或是某个地方流传下来的独特年俗故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生动的“年俗百科全书”,让我能够足不出户,就能领略到安徽春节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书名来看,它似乎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节日介绍,而更像是一次对安徽春节文化的一次系统性梳理和记录。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知识的启迪,也能引发我对家乡传统文化的思考和热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