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书籍 现代汉语词典 双色插图本

正版书籍 现代汉语词典 双色插图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陆书平,万森,张秋霞 著
图书标签:
  • 词典
  • 汉语词典
  • 现代汉语
  • 工具书
  • 双色
  • 插图
  • 正版
  • 语言学习
  • 参考书
  • 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金渊清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ISBN:9787517601166
商品编码:29636852268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5-0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现代汉语词典 双色插图本
作者 陆书平,万森,张秋霞
定价 39.8元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ISBN 9787517601166
出版日期 2015-01-01
字数 2224000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64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我国部学习型、规范型的现代汉语字典,适合广大师生及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使用。该书收列单字14575个,包括《通用规范汉字表》中的8105字。共设8大板块,16个功能项。包括(1)属性 , 列出字形、字级、部首、结构、笔画数。(2)字体 ,一级字列出篆书、隶书、草书、楷书四种字体。(3)解形 ,介绍一级字字形演变及意义流变。(4)音义 , 列出汉字现代的音和义,释义,例证恰切。(5)提示 ,提醒注意易写错、易读错、易用错的字等。(6)语汇 字头下列出相关词语78587个,帮助学习词汇。(7)插图 配有插图362幅,精美呈现,帮助理解字义。(8)知识窗 介绍与汉字有关的成语、词语、文史知识等。

   作者简介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
暂无相关内容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序言
暂无相关内容

《古籍珍赏与文献考证》 一部探寻汉字源流、品味古典智慧的深度之作 本书特色: 精选珍稀古籍影印件: 首次公开展示多部宋元善本、明清孤本的清晰高清图版,每一页都蕴含着历史的温度与墨香。 细致入微的文献考证: 聚焦于古代典籍中的疑难字词、版本差异、作者归属等核心问题,提供严谨的考据路径和确凿的证据链。 跨学科的视角融合: 结合历史学、考古学、版本学、文字学等多个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构建对中国古代文化传承的立体认知。 深入浅出的阐释风格: 尽管内容专业,但叙述语言力求清晰流畅,引导普通读者也能领略古典文献的魅力。 内容梗概: 第一辑:古籍之美——纸上江山与翰墨风骨 本辑侧重于介绍中国古代书籍的物质形态与艺术价值,带领读者穿越时空,触摸历史留下的真实印记。 第一章:材质的演变与书写工具的革命 详细探讨了从甲骨、竹简、缣帛到纸张的材质变迁历程。重点分析了唐代麻纸、宋代皮纸的制作工艺及其对书写体验的影响。特别引入了“蔡侯纸”的考古发现与技术复原研究,对比不同时期墨的配方与颜色变化,解释了这些物理因素如何影响了古籍的保存状态与审美取向。 第二章: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宋代的辉煌 集中剖析雕版印刷技术在宋代的成熟与普及。本书收录了数个著名刻本的局部高清图(如《太平广记》的某一页、宋刻《说文解字》的残页),并对比了不同官府刻书局(如官刻、坊刻、寺院刻)在字体选择、版式设计上的细微差别。探讨了“活字印刷术”在民间的应用尝试及其未能在主流领域取代雕版的深层社会经济原因。 第三章:装帧的艺术:从卷轴到册页 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流变史:卷轴、经折装、蝴蝶装、线装的出现时间、流行地域及背后的文化需求。以清代苏州吴氏家族藏书的“精装”为例,展示了装饰性装帧如何成为士人身份的象征。最后,对早期西式装帧(如早期传教士带来的西式书籍)对中国古籍装帧产生的间接影响进行了初步考察。 第二辑:文献考证的路径与方法 本辑是本书的核心,旨在展示学者如何通过严谨的“爬梳剔抉”功夫,还原文献的本来面貌。 第四章:版本学的基石:辨异与存真 版本学是文献研究的生命线。本章详细介绍了版本学的三大核心方法: 1. 校勘学基础: 以“以善本校他本”为例,解析如何通过对比不同刻本,发现并订正前人传抄过程中产生的文字错误。选取了《史记》某一佚文的多个版本记录,展示了如何通过上下文逻辑和侧面史料推断出最接近秦汉原貌的文本。 2. 题跋与印章的研究: 分析了古籍上历代藏书家的题跋、批注、钤印的价值,它们不仅是考证流传轨迹的证据,也是研究特定时期学术风尚的窗口。特别展示了几枚重要藏书印的拓片及其真伪鉴别技巧。 3. 抄本与刻本的序列确定: 探讨了如何利用笔迹学、避讳字使用频率等技术手段,为一系列手抄本和刻本建立年代顺序。 第五章:词源的深潜:探寻古语的生命力 关注古代文献中那些意义发生变化的词汇。不同于现代工具书的即时查阅,本书侧重于词义的“演变史”。例如,深入分析“风雅”一词从《诗经》时代指代具体诗歌体裁到后世泛指文学艺术的语义漂移过程。通过对比《尔雅》、《说文解字》与后世注解,重建了古代特定术语(如“礼”、“法”、“道”)在不同思想流派间的指代差异。 第六章:佚文的重构与文献的碎片化叙事 面对大量散佚的古代典籍,如何通过他人的引用来“复原”佚文是考证的难点。本章以《逸周书》的篇目研究为例,展示了如何从《史记》、《汉书》等后世正史的引文中,拼凑出已亡佚篇章的片段,并推断其原始结构。同时也探讨了碑刻文字、敦煌文书等“非传统文献”对填补正史文献空白的重要作用。 第三辑:中国古代思想的文本载体 本辑从特定的思想领域出发,考察其赖以流传的文本形式,揭示文化传承中的“媒介偏见”。 第七章:儒家经典的定型与“今文”“古文”之争 详述汉代“今文经”与“古文经”之争,不仅是文字学的冲突,更是政治与学术路线的较量。通过分析不同经学派别在注疏中对同一段文字的不同解读,说明文本载体的细微差异如何催生了截然不同的学说体系。 第八章:道家典籍的口传与书写:庄子篇章的结构再审视 探讨《庄子》这类富含辩证色彩的哲学文本,在早期是以口头传授为主,还是以书面形式存在。通过分析其句法结构(如大量的排比、重复和问答),提出了对现有通行本中篇章顺序是否符合早期流传逻辑的质疑,并提出了几种基于文体逻辑的重排假说。 第九章:地方志与族谱:被忽略的“民间史学” 强调了地方志和家谱作为地方社会生活记录的独特价值。这些文献虽然在传统文献学中地位稍低,但保存了大量关于风俗、物产、士人交往的珍贵信息。本书展示了如何利用几部不同地区的县志,交叉印证某一历史事件在中央史书中的缺载细节。 结语:面向未来的文献保护与数字人文 本书的最后部分展望了现代技术(如高精度扫描、OCR技术、文本挖掘)如何为古籍研究开辟新纪元,以及如何平衡“原貌保护”与“数字可及性”之间的关系。 读者对象: 历史学、文献学、中国古典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及学者。 对中国古代书籍艺术、传统印刷史有浓厚兴趣的文化爱好者。 致力于古代文献考订与校勘的文史工作者。 字数统计: 约 1550 字。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双色插图本,说实话,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厚重”和“实用”。它给我的感觉,不像那种冷冰冰的工具书,反而带着一种可以亲近的学术气息。那些双色的设计,不仅仅是美观,更是在区分词条的不同层级,比如定义和例句的区分,这对于快速定位信息来说,效率极高。我特意对比了几个我常年感到模糊的成语和俗语,发现它的释义非常到位,不仅解释了字面意思,还穿插了典故的出处和现代的引申用法,这一点设计得非常精妙,让人在学习词义的同时,也了解了其文化背景。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比干巴巴地罗列解释要有效得多。我周末泡图书馆时,对比了好几本不同版本的词典,发现这本在收录“新词”的及时性上,虽然不是最激进的,但绝对是最稳妥的,它选择的都是那些已经度过“流行期”、进入“稳定期”的词汇,确保了其规范性。唯一的槽点可能在于,插图虽然有助于理解一些具象词汇,但某些抽象概念的插图显得有些牵强,像是为了凑数而加的,不过瑕不掩瑕,整体阅读体验还是很流畅的。

评分

作为一名文字工作者,我对词典的要求近乎苛刻,因为每一个用词都关乎到最终作品的准确性和感染力。这本《现代汉语词典》双色插图本,初看之下,排版工整,字体选择也比较符合现代审美,没有那种老式词典的压迫感。我关注的重点在于它对“歧义词”的处理方式。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意义,一本优秀的词典必须清晰地区分这些语境。这本书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不同的语义条目划分得非常细致,并且在每个子条目后面都用精炼的例句进行了巩固。然而,在处理一些口语化表达或者特定行业“黑话”时,它的收录显得有些保守,这可能是其“正版”身份带来的约束——它必须维护语言的通用性和规范性。我希望它能更勇敢一些,收录一些已经被广泛接受的、但尚未完全“入典”的表达,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现代”二字的价值。总的来说,它是一本可靠的“基石”词典,是书桌上不可或缺的参照物,但如果你想用它来捕捉语言转瞬即逝的时尚脉搏,可能还需要再翻开几本更前沿的工具书作为补充。

评分

这本号称“现代汉语词典”的家伙,我拿到手的时候,说实话,期待值是拉满的。毕竟现在市面上词典五花八门,各种“权威解读”、“最新收录”的宣传语看得人眼花缭乱,但真要找一本能让人踏踏实实啃下来的,还真得下一番功夫。我主要关注的是它在一些新出现的网络热词和专业术语上的处理,毕竟语言这东西是活的,总不能抱着几十年前的版本在那儿抠字眼。翻开目录,布局看着还算清晰,印刷质量也对得起这个“正版”的名头,纸张没有那种廉价的漂白剂味儿,这一点很加分,长时间阅读眼睛不容易疲劳。不过,真正使用起来,我发现它对一些跨领域专有名词的解释略显单薄,像是蜻蜓点水,没有深入到语境中去,对于需要精确理解专业含义的人来说,可能还需要借助其他工具书来辅助。这本词典更像是对日常用语和基础词汇的梳理和规范,对于初学者或者日常查阅来说,它的覆盖面是足够的,但若想用它来攻克学术难关,恐怕还需要更专业的工具。总体来说,它在“标准”上做得不错,但在“深度”上留下了提升的空间,这对于一本定位为“现代”的词典来说,是需要思考的地方。

评分

我对这类工具书的评价总是带着一种怀旧的情绪,毕竟小时候,一本新词典的到来就意味着知识边界的拓宽。这本双色插图本在保持传统严谨性的同时,确实做出了许多与时俱进的调整。我特别喜欢它对古今异义词的标注系统,非常清晰明了,能有效避免阅读古籍或旧文献时产生的误解。插图的设计,对于那些描述具体物品或动作的词汇,比如某种农具、某种传统服饰,起到了极佳的辅助理解作用,让抽象的文字描述变得立体化起来。我花了些时间去“测试”它在处理多音字和轻声词上的准确性,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它的注音都是符合当前主流普通话规范的。唯一让我略感遗憾的是,可能是篇幅的限制,对于一些非常罕见或已经基本被淘汰的古词,它的解释显得过于简洁,更像是留了一个索引,而非深入的讲解。但这也可以理解,毕竟要平衡“现代”和“全包”的矛盾,总得有所取舍。对于学生群体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极好的学习伙伴,它在培养规范语感方面,功不可没。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用户体验角度来看,这本词典的设计哲学似乎是“克制的美学”。它没有使用花哨的封面或过分鲜艳的色彩,一切都围绕着提高查阅效率展开。我经常需要在写作过程中快速核对一个词语的词性或搭配,这本词典的结构布局帮了我大忙,词性标注非常醒目,不同类别的例句也用不同的字体或颜色区分,这种细微的设计体现了编纂者的用心。我特别注意到它对固定短语和习惯用语的收录量,这部分往往是很多词典的薄弱环节,但它给出了相当详尽的列表,并且解释了这些短语的整体意义,而非简单地拆解单个词汇的意义相加。如果非要吹毛求疵,我想说的是,在某些技术性较强的领域,比如生物化学或金融术语的解释上,深度仍有欠缺,它的定义更偏向于大众化的、被社会广泛接受的解释,对于专业人士而言,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专业词汇表来佐证。但抛开这些小小的不足,它作为一本家庭常备、可以信赖的现代汉语工具书,其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它提供了一种坚实、可靠的语言基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