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一维碳纳米材料及其复合结构(大连理工大学博士文库)
定价:45.00元
作者:王治宇
出版社: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56850217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王治宇编写的《一维碳纳米材料及其复合结构》以廉价碳源——煤炭为原料,采用等离子电弧放电法较系统地开展了煤基纳米炭素材料的制备研究,成功制备得到了富勒烯和多种结构形态的碳纳米管;研究了煤基纳米炭材料的微观形貌及其生长机理,同时探讨了在催化剂和等离子体电弧辅助条件下热解烃类气体,以煤基炭棒为基体制备微米炭材料的技术途径。
目录
1 碳纳米管
 1.1 碳纳米管的发现
 1.2 碳纳米管的结构和分类
 1.3 碳纳米管的制备方法
 1.3.1 电弧放电法
 1.3.2 激光蒸发法
 1.3.3 化学气相沉积法
 1.4 煤基碳纳米管
 1.4.1 煤基碳纳米管的制备
 1.4.2 煤基多壁碳纳米管
 1.4.3 煤基分枝碳纳米管
 1.4.4 煤基双壁碳纳米管
2 一维纳米电缆复合结构
 2.1 碳纳米管的填充
 2.1.1 碳纳米管的毛细管作用填充
 2.1.2 碳纳米管的原位填充
 2.1.3 其他填充方法
 2.1.4 碳纳米管填充技术应用
 2.2 基于碳纳米管的一维纳米电缆复合结构
 2.2.1 铜/碳纳米管纳米电缆
 2.2.2 稀土氟化物/碳纳米管纳米电缆
 2.2.3 过渡金属/碳纳米管纳米电缆
3 纳米电缆结构的低温合成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停下来,合上书本,仔细回味作者在某些关键概念上所做的类比。这些类比非常巧妙,它们来自于日常生活或者其他看似不相关的学科领域,但被用来解释复杂的纳米尺度现象时,却能产生奇特的共鸣效果,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比如,他对某种结构缺陷的描述,竟然引用了关于宏观材料疲劳的经典例子,一下子就让人抓住了问题的本质。这种跨学科的思维碰撞,体现了作者广博的学识背景。这种非传统的解释方法,使得原本可能枯燥晦涩的物理和化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参与感,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在与作者进行一场高水平的、充满启发性的思维对话,这种阅读体验是相当愉悦且高效的。
评分这本书在案例分析和实验方法的描述上,简直可以用“庖丁解牛”来形容其精妙。它没有停留在理论的空中楼阁,而是将大量的篇幅投入到实际操作的细节之中。我发现,作者在描述一些关键的合成步骤时,甚至详细到了温度控制的精确范围和时间控制的微小差异可能带来的结果影响,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对于那些试图复现实验或进行方法学改进的同行来说,其价值不言而喻。更难得的是,作者在呈现这些案例时,还巧妙地引入了一些“反思性”的讨论,比如为什么在某种特定条件下,一种方法优于另一种,这些深入的比较分析,远超出一本标准教科书的范畴,更像是一本经验丰富的导师在手把手地传授“做科研”的智慧,而非仅仅是“学知识”。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吸引人,硬壳封面带着一种沉稳的历史感,米白色的纸张散发着淡淡的油墨香,让人一上手就觉得分量十足。我特别喜欢那种老派的排版,字体和字号的搭配恰到好处,阅读起来既不觉拥挤,也不会因为留白过多而分散注意力。尤其是一些关键的公式和图表部分,印刷得极其清晰,即便是那些复杂的晶格结构图,也能看得一清二楚,这对于需要精细观察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书脊上的烫金字体在灯光下微微闪烁,透露出一种低调的精致,完全符合大部头学术专著应有的庄重感。翻阅的时候,装订的牢固度也让人放心,完全不用担心书页会松脱,这对于经常需要频繁查阅特定章节的科研人员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体验细节。总而言之,从物理实体上讲,这本书的制作工艺水准非常高,完全体现了出版社对学术出版物质量的坚持,单是看着它摆在书架上,就觉得自己的知识储备也因此提升了几分格调。
评分初读这本书的导论部分,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行文风格极其严谨而又不失逻辑的流畅性。他似乎非常擅长将一个宏大而复杂的学科背景,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巧妙地梳理得井井有条,让人感觉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脉络。作者对术语的界定非常精确,没有使用那种故弄玄虚的晦涩语言,而是用最直白的科学表达方式来阐述复杂的概念,这一点让我印象深刻。在章节过渡时,那种“承上启下”的处理艺术达到了极高的水准,你几乎不会在阅读中遇到思维的断裂感,总是能自然而然地被引导到下一个知识点上。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提出论点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审慎态度,他很少使用绝对化的词汇,而是倾向于用数据和实验现象来支撑结论,这种基于实证的写作态度,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框架构建得非常扎实,它显然是建立在一代代科学积累之上的,但作者的贡献在于他成功地引入了一种前瞻性的视角。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现有成果的梳理和总结,而是清晰地勾勒出了未来几年内该领域可能出现的主要挑战和研究方向。我特别留意了他在讨论某些新兴技术应用时的措辞,那种既充满希望又不失理性的探讨,让人对这个领域的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这本书的深度足以让资深专家进行深入思考,同时其结构又足够清晰,能引导初级研究人员快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这种跨越不同经验层次的适用性,是很多专业书籍难以企及的优点。它更像是一张导航图,标明了已知大陆的边界,同时也清楚地指示了“此后是海”的区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