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行健主编的《华文基础字典(精)》共收录规范 汉字1480个,按拼音音序排列。每个字头包括拼音、 笔画、部首、结构四部分,部分字增加笔顺展示。繁 体字括注在正文字头之后,异体字不收录。二、因繁 体简化而产生的同形、同音或同形不同音字,一律分 列,并标以1、2……。
编写说明
凡例
正文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收录的词条广度上,确实比我之前用过的一些同类工具书要全面得多,这算是一个亮点。它似乎囊括了从古典文学到一些近现代才出现的词汇,这种包罗万象的态度值得称赞。然而,这种广度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深度的缺失。很多我期望得到详细解析的词条,比如一些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下的细微差别,或者一些文化背景相关的典故解释,都显得过于简略和程式化。就像是给一个复杂的概念画了一个粗糙的轮廓,让人知道了大概形状,却摸不着实质的纹理。特别是对于那些需要深入理解语言精髓的学习者来说,这种蜻蜓点水的介绍实在是不够过瘾。它更像是一本“工具箱”式的参考书,而非一本能引导人思考的“学习伙伴”。如果能在关键的、容易混淆的词语上增加一些对比分析和应用例句的丰富性,这本书的价值才能真正凸显出来。
评分设计上的不合理之处让我深感困扰。比如它的索引系统,查找起来简直是一场噩梦。明明是按照标准的拼音顺序排列的,但由于很多常用字的多种读音没有被清晰地标注在主词条的醒目位置,导致我必须在不同的页码之间来回翻找,浪费了大量时间去确认一个词到底应该归属于哪个声调的序列下。此外,装订的质量也令人担忧,翻开的次数稍多,某些页码就开始松动,我甚至担心它坚持不到我完成这个阶段的学习任务。一本工具书,其生命力在于被频繁使用,如果它的物理结构无法承受这种高频率的查询需求,那么它的设计者显然没有考虑到读者的实际使用场景。我更倾向于那种可以平摊在桌面上,方便双手同时操作查阅的书籍,而这本书的开合角度总是让人感到别扭和不适,仿佛它更适合放在书架上供人瞻仰,而不是放在书桌上供人研读。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性简直令人发指,尤其是在现代汉语的某些特定领域,它显得力不从心。我注意到,对于一些网络新词汇、流行语的收录速度是完全跟不上时代的,这对于一个标榜“基础”的字典来说,是个挺大的硬伤。基础不应该仅仅意味着保守和传统,它也应该包含对当下语言现状的有效反映。当我试图查找一些近几年比较常见的表达方式时,结果往往是徒劳无功,或者给出一个过时甚至错误的解释。这就使得我在与其他学习者交流时,常常因为词汇理解上的代沟而感到困惑。一个好的现代字典,应当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而不是固守在某一特定时间点的遗物。希望未来的版本能够引入更灵活的更新机制,让这部字典真正能够服务于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使用者,而不是仅仅服务于“过去”的使用者。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简直是灾难。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被它那种老旧的印刷质量给劝退了。纸张泛黄,油墨蹭得手上都是,翻开书页,里面的字迹边缘都有些模糊不清,尤其是那些生僻字的解释部分,细小的笔画经常混在一起,看得人头大。更别提它的字体选择了,那种宋体字虽然传统,但用在这个厚重的字典上,显得格外拥挤。行间距窄得可怜,每行字都恨不得贴在一起,眼睛稍微看久一点,就感觉要从书页上跳出来一样。我本来是想用来辅助学习一些特定词汇的,结果光是适应这种阅读体验就耗费了我大量的精力。每次查阅都像是在跟一本脾气暴躁的旧书较劲,根本无法沉浸在学习的乐趣中。如果能换成更清晰的字体,增加一些留白,哪怕只是提高一下纸张的质量,阅读体验都会有一个质的飞跃。现在的感觉就是,内容或许有用,但载体本身已经严重阻碍了信息的有效传递。
评分从内容结构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对学习者(尤其是初学者)的引导性做得非常不到位。它似乎默认读者已经具备了相当扎实的语言基础,可以直接跳入词条的解释中。对于一个真正需要“基础”字典来入门的人来说,书的前言部分对如何高效使用这本工具书的介绍就显得过于简略,缺乏必要的图文指导或使用范例。比如,对于不同类型的词条(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如何区分其用法,它没有提供足够清晰的标记系统或图示说明。这就导致初学者拿到手后,往往不知道该重点关注哪些部分,或者如何利用字典提供的所有信息。它更像是一份冰冷的数据列表,而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辅助材料。如果能加入一些针对性的“学习路径”或“常见误用解析”的板块,让字典的使用过程本身就成为一种积极的学习体验,那它就能从一本合格的“工具”升级为一本优秀的“教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