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節日誌:春節:安徽捲 9787511240897

中國節日誌:春節:安徽捲 9787511240897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卞利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節日
  • 春節
  • 安徽
  • 民俗
  • 文化
  • 傳統節日
  • 地方文化
  • 風俗習慣
  • 節日習俗
  • 安徽省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韻讀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光明日報齣版社
ISBN:9787511240897
商品編碼:29636907104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4-05-01

具體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中國節日誌:春節:安徽捲 作者 卞利
定價 212.00元 齣版社 光明日報齣版社
ISBN 9787511240897 齣版日期 2014-05-01
字數 頁碼
版次 1 裝幀 平裝
開本 16開 商品重量 0.4Kg

   內容簡介
春節在安徽作為重要的節日,對百姓的生活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正是不同時期,不痛區的春節習俗,迴城瞭安徽省春節彆樣生動的畫捲。

   作者簡介
卞利(1964-),安徽泗縣人,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安徽省學科和技術帶頭人,颱灣東吳大學客座教授,兼任中國社會史學會副會長、中國民俗學會理事等,從事徽學、區域史、民俗學等研究。主持國傢社科基金等課題多項,獨撰《徽州民俗》等專著7部,在《曆史研究》等雜誌發錶論文100餘篇。湯奪先(1977-),山東鄒城人,博士,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副教授,安徽大學拉丁美洲研究所拉美生態研究室副主任,從事區域民俗學、都市人類學與民族社會學等研究。學術有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散雜居民族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民族學學會漢民族分會理事、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研究會理事等。主持國傢社科基金項目等多項,獲國傢民委與安徽省社科聯等多項奬勵。

   目錄
目 錄

綜述 001

一、安徽省的生態環境及文化環境 003
二、安徽省的春節發展曆程 006
三、安徽省春節的大緻內容與基本過程 013
四、安徽省春節的功能意義 033
五、當前安徽省春節習俗變遷的思考 035
六、結語 039

誌略 041

一、節日時空 043
臘八節 043
小年 044
除夕 045
除夕夜 046
大年初一 047
三天年 049
破五 050
正月初七 051
元宵節 052
花燈節 054
奶奶節 055
十八朝 055
亂歲 056
天地院 056
塔影庵 056
土地廟 057
金寨小廟子 057
財神廟 058
三塔寺 058
太平橋 059
棲岩寺 060
廣濟寺 060
南颱寺 061
九華山 061
馬鞍山小九華寺 063
茅仙古洞 063
慈雲庵 063
閤肥徽園 064
祠堂 065
臨泉楊廟 065
二、組織 066
門兒 066
地仙 067
管年 068
戲頭 068
族長 069
殺豬師傅 069
香首 070
三、節日緣起 071
臘八粥的傳說 071
竈王爺的傳說 072
臘月二十五接祖宗的傳說 073
烀肉的故事 073
過早年的傳說 074
粗炭的傳說 074
攔門棍的傳說 075
除夕的傳說 075
守夜熬年的傳說 076
門神的傳說 077
和縣荷葉老太的傳說 078
上九廟會的緣起 078
元宵節的起源 079
接三姑娘的傳說 080
葉村疊羅漢的傳說 081
正月十五燃紅燭的傳說 082
送墳燈的傳說 082
布袋的傳說 083
老雁饃的傳說 083
正月十六走太平的傳說 084
汪華(十八朝的起源)的傳說 085
土地菩薩的傳說 086
四、儀式活動 086
謝竈 087
祭竈 088
填竈疏 088
糊鍋 089
散年香 089
接(請)祖宗 090
燒年 091
上年墳 092
煮粥撈飯 093
還年 093
掛門燈 094
開龍口 094
圓龍 095
迎(送)神 096
迎財神 096
送財神 097
掛容 098
收祖容 098
祭祖 099
肥西散元寶 099
打香炭 100
發燈 100
接竈 101
開年 102
封存 102
封門 103
辭歲 103
打火紙 104
燒年紙 105
船民掛紅 106
守歲 106
分歲 107
搶年 108
開大門 108
開天方 109
燒頭香 109
起五更 110
趕香火 110
接年 111
接天地與送天地 111
觀天象 112
祠堂團拜 112
拜譜年 114
墊缺 114
拜新靈 115
送年 116
送火神 116
老鼠嫁女 117
趕毛狗 117
請神下架 118
啓聖 119
上供敬菩薩 120
朝大廟 120
送燈籠傘 120
踩村 121
請陽神 121
吃邀颱 122
送神上架 123
開燈和圓燈 124
祭燈 124
六安拜石獅子 124
正月十五上花香 125
送十五 125
送墳燈 125
迎紫姑 126
掛紅 127
巢湖菩薩平水 128
過福壽 128
和縣過十歲 129
拜土地公公 129
醃鹹貨 131
打洋塵 131
撣塵 132
晃年新 133
打糖瓜 134
打(車)水塘 134
酥果子 135
拐綠豆圓子 135
剃年頭 136
洗邋遢 136
辦年攤子 137
趕年集 137
順年豬 138
炸肉圓與炸肉餅 138
剁小人 139
喂 139
炒乾貨 140
炒蟲 141
烤棉花財 141
淨年 142
拿元寶 142
吃餃子(扁食) 143
大年初二吃湯圓 144
攥糖圓子 144
大年初三吃餃子 145
吃麵葉補窟窿 145
和縣接太太 146
試燈 146
蒸麵燈 147
蒸龍 148
點麵燈 149
爭風 150
撂火把 150
照田漏子 151
正月十六走太平 151
放 152
春節禁忌 154
躲臘八 155
貼春聯躲債 155
討口彩 156
留倉底 157
辭歲吃荸薺 157
揩屁股 158
戳龍眼 158
楊光忌 159
舒城陽更替 159
太歲頭上動土 160
正月不動土 160
五、錶演藝術與口頭傳統 160
廬劇 161
黃梅戲 162
池州儺戲 162
唱大戲 164
六獸燈 165
磨盤燈 165
八仙過海燈 166
五猖太平燈 166
鳳颱火老虎 166
炭簍龍 167
鬧花船 168
下塘火獅 168
打連廂 169
拋頭獅 169
戲魚舞 170
梁園鎮獅子舞 170
河蚌舞 171
撮鎮龍燈 171
拜燈 172
花鼓燈 172
肥東洋蛇燈 173
祁門儺舞 174
小孩小孩你彆饞,過瞭臘八就是年 175
官三民四船五 175
初一扁,初二圓,初三初四擱外好拜年 175
初一一條綫,初二團團轉,初三張大嘴 176
初一叔,初二舅,初三初四老乾爺傢糗 176
立春大於年 177
正月似年,吃塊肥肉好下田 177
六、遊藝娛樂 178
看春晚 178
打蠟子 179
踩高蹺 180
舞龍 181
舞闆凳龍 182
齣龍和圓龍 183
葉村疊羅漢 185
牌技娛樂 185
玩旱船 186
猜燈謎 187
東至花燈 188
拜年 188
拜圈鋃年 190
拜母舅 190
送年禮 190
迴禮 191
吃春酒(吃往年酒) 191
新年聚會 192
接客 193
迴娘傢 193
過年走親戚 194
閤肥接生親 194
金寨候新客 195
走百病 195
七、節日用品 196
臘八粥 196
臘八豆腐 198
馬虎湯 199
炕鍋巴 199
殺豬飯 199
竈糖 200
三牲飯 201
麻饊 202
焦葉子 202
螞蚱腿 203
圓子 204
桐城豐糕 204
桐城甑凍米 205
棗山 205
老雁饃 206
饃饃 208
炒米 209
炒米糖 209
歡團 210
泡子糖 211
粉紮 211
磨粑粑 212
封魚 213
封歲飯與開歲飯 213
年夜飯 214
餃子(扁食) 215
元寶魚 216
元寶蛋 216
生條 217
聽話魚 218
撓錢爪 218
紅燒臭鱖魚 219
錢串子 219
缺位酒 220
陳年飯 221
朝頭與朝頭麵 221
元宵 221
角子 222
麵燈 223
布袋 223
八寶菜 224
徽州裹粽 224
徽州紅紙包 225
漁亭糕 226
徽州锡格子茶 226
徽州米 227
霍邱捲捲 228
閤肥緊著叨 229
竈疏 229
中堂 230
春聯 231
年畫 232
窗花 233
五色錢 233
攔門棍 234
紙吊子 235
壓歲錢 235
壓腰錢 236
封條 236
閤飯 237
花饃 238
開門鞭 238
墩子香 239
果子 239
紅子 240
求子樁 241
徽州印 241
桌盒 242
金寨吊鍋 243
老皇曆 243
火紙 244
八、節日文獻 244
安徽掌故 245
安徽竹枝詞 245
陶甓公牘 245
龍眠雜憶 246
徽州記憶 246
桐城民俗風情 246
安徽省誌民俗誌 247
中國地方誌民俗資料匯編(華東捲) 247
徽城竹枝詞 247
徽州民俗 248
在假麵的背後——安徽貴池儺文化研究 248
九、其他 249
上九廟會 249
琅琊山廟會 250
八十裏店廟會 250
儺神會 251
周氏仙姑廟會 253
楊廟二十會 253

調查報告 255

安徽省臨泉縣高塘鄉吳莊村春節調查報告 257
安徽省濉溪縣西張集村春節調查報告 300
安徽省鳳颱縣嶽張集鎮徐圩村春節調查報告 325
安徽省霍邱縣石店鎮鬱村春節調查報告 354
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區淠東鄉西店村春節調查報告 390
安徽省肥西縣紫蓬鎮長劉村春節調查報告 415
安徽省明光市管店鎮小魏村春節調查報告 432
安徽省金寨縣全軍鄉梁山村春節調查報告 450
安徽省桐城市孔城鎮青龍村春節調查報告 485
安徽省太湖縣小池鎮白沙村何油坊隊春節調查報告 513
安徽省望江縣長嶺鎮南颱村春節調查報告 530
安徽省馬鞍山市雨山區嚮山鎮小衝村春節調查報告 562
安徽省繁昌縣孫村鎮楊村春節調查報告 588
安徽省黟縣碧陽鎮南屏村春節調查報告 607
安徽省黃山市鄉村春節習俗調查報告 633
安徽省蚌埠市淮河社區春節調查報告 659
安徽省蕪湖市鏡湖區赭麓街道春節調查報告 694
安徽省池州市梅街鎮源溪村儺文化調查報告 723
安徽省東至縣東至花燈調查報告 772
安徽省望江縣長嶺鎮南颱村齣龍調查報告 786

參考文獻 800

後記 808
目 錄



綜述 001

一、安徽省的生態環境及文化環境 003
二、安徽省的春節發展曆程 006
三、安徽省春節的大緻內容與基本過程 013
四、安徽省春節的功能意義 033
五、當前安徽省春節習俗變遷的思考 035
六、結語 039

誌略 041

一、節日時空 043
臘八節 043
小年 044
除夕 045
除夕夜 046
大年初一 047
三天年 049
破五 050
正月初七 051
元宵節 052
花燈節 054
奶奶節 055
十八朝 055
亂歲 056
天地院 056
塔影庵 056
土地廟 057
金寨小廟子 057
財神廟 058
三塔寺 058
太平橋 059
棲岩寺 060
廣濟寺 060
南颱寺 061
九華山 061
馬鞍山小九華寺 063
茅仙古洞 063
慈雲庵 063
閤肥徽園 064
祠堂 065
臨泉楊廟 065
二、組織 066
門兒 066
地仙 067
管年 068
戲頭 068
族長 069
殺豬師傅 069
香首 070
三、節日緣起 071
臘八粥的傳說 071
竈王爺的傳說 072
臘月二十五接祖宗的傳說 073
烀肉的故事 073
過早年的傳說 074
粗炭的傳說 074
攔門棍的傳說 075
除夕的傳說 075
守夜熬年的傳說 076
門神的傳說 077
和縣荷葉老太的傳說 078
上九廟會的緣起 078
元宵節的起源 079
接三姑娘的傳說 080
葉村疊羅漢的傳說 081
正月十五燃紅燭的傳說 082
送墳燈的傳說 082
布袋的傳說 083
老雁饃的傳說 083
正月十六走太平的傳說 084
汪華(十八朝的起源)的傳說 085
土地菩薩的傳說 086
四、儀式活動 086
謝竈 087
祭竈 088
填竈疏 088
糊鍋 089
散年香 089
接(請)祖宗 090
燒年 091
上年墳 092
煮粥撈飯 093
還年 093
掛門燈 094
開龍口 094
圓龍 095
迎(送)神 096
迎財神 096
送財神 097
掛容 098
收祖容 098
祭祖 099
肥西散元寶 099
打香炭 100
發燈 100
接竈 101
開年 102
封存 102
封門 103
辭歲 103
打火紙 104
燒年紙 105
船民掛紅 106
守歲 106
分歲 107
搶年 108
開大門 108
開天方 109
燒頭香 109
起五更 110
趕香火 110
接年 111
接天地與送天地 111
觀天象 112
祠堂團拜 112
拜譜年 114
墊缺 114
拜新靈 115
送年 116
送火神 116
老鼠嫁女 117
趕毛狗 117
請神下架 118
啓聖 119
上供敬菩薩 120
朝大廟 120
送燈籠傘 120
踩村 121
請陽神 121
吃邀颱 122
送神上架 123
開燈和圓燈 124
祭燈 124
六安拜石獅子 124
正月十五上花香 125
送十五 125
送墳燈 125
迎紫姑 126
掛紅 127
巢湖菩薩平水 128
過福壽 128
和縣過十歲 129
拜土地公公 129
醃鹹貨 131
打洋塵 131
撣塵 132
晃年新 133
打糖瓜 134
打(車)水塘 134
酥果子 135
拐綠豆圓子 135
剃年頭 136
洗邋遢 136
辦年攤子 137
趕年集 137
順年豬 138
炸肉圓與炸肉餅 138
剁小人 139
喂 139
炒乾貨 140
炒蟲 141
烤棉花財 141
淨年 142
拿元寶 142
吃餃子(扁食) 143
大年初二吃湯圓 144
攥糖圓子 144
大年初三吃餃子 145
吃麵葉補窟窿 145
和縣接太太 146
試燈 146
蒸麵燈 147
蒸龍 148
點麵燈 149
爭風 150
撂火把 150
照田漏子 151
正月十六走太平 151
放 152
春節禁忌 154
躲臘八 155
貼春聯躲債 155
討口彩 156
留倉底 157
辭歲吃荸薺 157
揩屁股 158
戳龍眼 158
楊光忌 159
舒城陽更替 159
太歲頭上動土 160
正月不動土 160
五、錶演藝術與口頭傳統 160
廬劇 161
黃梅戲 162
池州儺戲 162
唱大戲 164
六獸燈 165
磨盤燈 165
八仙過海燈 166
五猖太平燈 166
鳳颱火老虎 166
炭簍龍 167
鬧花船 168
下塘火獅 168
打連廂 169
拋頭獅 169
戲魚舞 170
梁園鎮獅子舞 170
河蚌舞 171
撮鎮龍燈 171
拜燈 172
花鼓燈 172
肥東洋蛇燈 173
祁門儺舞 174
小孩小孩你彆饞,過瞭臘八就是年 175
官三民四船五 175
初一扁,初二圓,初三初四擱外好拜年 175
初一一條綫,初二團團轉,初三張大嘴 176
初一叔,初二舅,初三初四老乾爺傢糗 176
立春大於年 177
正月似年,吃塊肥肉好下田 177
六、遊藝娛樂 178
看春晚 178
打蠟子 179
踩高蹺 180
舞龍 181
舞闆凳龍 182
齣龍和圓龍 183
葉村疊羅漢 185
牌技娛樂 185
玩旱船 186
猜燈謎 187
東至花燈 188
拜年 188
拜圈鋃年 190
拜母舅 190
送年禮 190
迴禮 191
吃春酒(吃往年酒) 191
新年聚會 192
接客 193
迴娘傢 193
過年走親戚 194
閤肥接生親 194
金寨候新客 195
走百病 195
七、節日用品 196
臘八粥 196
臘八豆腐 198
馬虎湯 199
炕鍋巴 199
殺豬飯 199
竈糖 200
三牲飯 201
麻饊 202
焦葉子 202
螞蚱腿 203
圓子 204
桐城豐糕 204
桐城甑凍米 205
棗山 205
老雁饃 206
饃饃 208
炒米 209
炒米糖 209
歡團 210
泡子糖 211
粉紮 211
磨粑粑 212
封魚 213
封歲飯與開歲飯 213
年夜飯 214
餃子(扁食) 215
元寶魚 216
元寶蛋 216
生條 217
聽話魚 218
撓錢爪 218
紅燒臭鱖魚 219
錢串子 219
缺位酒 220
陳年飯 221
朝頭與朝頭麵 221
元宵 221
角子 222
麵燈 223
布袋 223
八寶菜 224
徽州裹粽 224
徽州紅紙包 225
漁亭糕 226
徽州锡格子茶 226
徽州米 227
霍邱捲捲 228
閤肥緊著叨 229
竈疏 229
中堂 230
春聯 231
年畫 232
窗花 233
五色錢 233
攔門棍 234
紙吊子 235
壓歲錢 235
壓腰錢 236
封條 236
閤飯 237
花饃 238
開門鞭 238
墩子香 239
果子 239
紅子 240
求子樁 241
徽州印 241
桌盒 242
金寨吊鍋 243
老皇曆 243
火紙 244
八、節日文獻 244
安徽掌故 245
安徽竹枝詞 245
陶甓公牘 245
龍眠雜憶 246
徽州記憶 246
桐城民俗風情 246
安徽省誌民俗誌 247
中國地方誌民俗資料匯編(華東捲) 247
徽城竹枝詞 247
徽州民俗 248
在假麵的背後——安徽貴池儺文化研究 248
九、其他 249
上九廟會 249
琅琊山廟會 250
八十裏店廟會 250
儺神會 251
周氏仙姑廟會 253
楊廟二十會 253

調查報告 255

安徽省臨泉縣高塘鄉吳莊村春節調查報告 257
安徽省濉溪縣西張集村春節調查報告 300
安徽省鳳颱縣嶽張集鎮徐圩村春節調查報告 325
安徽省霍邱縣石店鎮鬱村春節調查報告 354
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區淠東鄉西店村春節調查報告 390
安徽省肥西縣紫蓬鎮長劉村春節調查報告 415
安徽省明光市管店鎮小魏村春節調查報告 432
安徽省金寨縣全軍鄉梁山村春節調查報告 450
安徽省桐城市孔城鎮青龍村春節調查報告 485
安徽省太湖縣小池鎮白沙村何油坊隊春節調查報告 513
安徽省望江縣長嶺鎮南颱村春節調查報告 530
安徽省馬鞍山市雨山區嚮山鎮小衝村春節調查報告 562
安徽省繁昌縣孫村鎮楊村春節調查報告 588
安徽省黟縣碧陽鎮南屏村春節調查報告 607
安徽省黃山市鄉村春節習俗調查報告 633
安徽省蚌埠市淮河社區春節調查報告 659
安徽省蕪湖市鏡湖區赭麓街道春節調查報告 694
安徽省池州市梅街鎮源溪村儺文化調查報告 723
安徽省東至縣東至花燈調查報告 772
安徽省望江縣長嶺鎮南颱村齣龍調查報告 786

參考文獻 800
後記 808

   編輯推薦
走近中國,從走近中國節日開始。

   文摘

   序言

中國節日誌:春節 - 安徽捲 捲首語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浩瀚星河中,春節無疑是最璀璨、最溫暖的一顆星。它不僅僅是一個時節的更替,更是一段情感的迴歸,一種精神的傳承。當寒鼕的凜冽漸次消退,當新年的鍾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便沉浸在一片喜慶祥和的海洋之中。然而,春節的內涵並非韆篇一律,在廣袤的土地上,不同的地域孕育齣各自獨特的春節習俗和文化風貌。 本次《中國節日誌》係列,我們將目光聚焦於“春節”,並以此捲為契機,深入探索中國東南部一顆璀璨的明珠——安徽的春節文化。安徽,這片承載著深厚曆史積澱的土地,在這片土地上,春節被賦予瞭怎樣獨特而迷人的色彩?它如何在世代的傳承中,展現齣彆樣的風情與韻味? 翻開本書,您將踏上一段穿越時空的旅程,去感受安徽人民如何以其特有的方式,迎接新年的到來,祭祀祖先,祈求豐年,錶達對新一年的美好期盼。我們將從古老的傳說講起,探尋春節在安徽的起源與演變;我們將走進韆傢萬戶,領略那些生動鮮活的年俗活動,從祭竈拜年到貼春聯、放鞭炮,從年夜飯的豐盛到元宵的鬧花燈,每一個細節都飽含著深厚的情感和寓意。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僅是羅列習俗,更是深入挖掘這些習俗背後的文化根源、社會生活以及人們的精神寄托。我們將看到,安徽各地的春節習俗如何因地理環境、曆史淵源、民族構成而呈現齣彆樣的風貌。比如,巢湖流域的漁傢春節,淮河岸邊的農耕春節,徽州山區古村落裏的傳統春節,它們各自有著怎樣的獨特儀式和生活圖景? 我們還將關注那些與春節息息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例如,安徽各地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如剪紙、年畫、戲麯等,它們在春節期間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它們如何成為春節喜慶氛圍的點綴,又如何承載著傳遞祝福、祈求吉祥的意義? 本書的編寫,力求做到詳實、生動、富有感染力。我們采訪瞭許多老一輩的春節文化傳承者,搜集瞭大量的曆史文獻和民俗資料,通過細膩的文字和生動的描繪,力圖將一個鮮活、立體的安徽春節呈現在讀者麵前。我們相信,通過閱讀本書,您不僅能瞭解到安徽春節的豐富多彩,更能從中體會到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對生活的熱愛。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情感紐帶,是文化傳承的載體,是美好生活的象徵。而安徽的春節,更是這幅壯麗畫捲中,濃墨重彩的一筆。讓我們一同走進安徽,品味那充滿溫情與魅力的春節故事。 目錄(示意) 第一章:年之始,春之語——安徽春節的源起與流變 1.1 遠古的傳說:安徽春節的萌芽 1.2 曆史的長河:春節習俗的演進與變遷 1.3 地域的風情:安徽各地春節的概覽 第二章:歲末的忙碌與期盼——春節前的準備 2.1 掃塵祭竈:辭舊迎新,祈求平安 2.2 備年貨:美食、器物與傢庭的溫暖 2.2.1 舌尖上的年味:安徽特色年貨采買記 2.2.2 節慶的裝點:剪紙、燈籠與傢居的喜氣 2.3 祭祖敬神:感恩與祈福的情懷 第三章:團圓的盛宴與歡慶——除夕至初五 3.1 除夕夜:守歲、年夜飯與零點的鍾聲 3.1.1 圍爐話當年:安徽人除夕夜的餐桌故事 3.1.2 守歲習俗:對時光的珍惜與對未來的期盼 3.2 拜年問候:傳遞祝福,情誼綿延 3.2.1 拜年禮儀:古老規矩與現代溫情 3.2.2 拜年習俗:親友互訪,情深意長 3.3 迎財神與開市:新年的第一份希望 3.4 初二迴娘傢:傢庭的羈絆與傳承 3.5 初三、初四:忙碌與休閑的交織 第四章:節日的延續與高潮——春節中後期 4.1 賞花燈,猜燈謎:元宵節的璀璨與智慧 4.1.1 安徽花燈:地域特色與藝術魅力 4.1.2 猜燈謎:古老的遊戲與文化的傳承 4.2 舞龍舞獅:熱鬧非凡,祈求吉祥 4.3 廟會與市集:節日的集聚與狂歡 4.4 走親訪友,送舊迎新:節日的溫馨延續 第五章:春節的文化印記——安徽的民間藝術與節慶活動 5.1 徽州年畫:刻畫吉祥,傳承故事 5.2 安徽剪紙:靈動的手,祝福的傳遞 5.3 地方戲麯:春節舞颱上的藝術盛宴 5.4 特色的節慶民俗活動:如太平猴魁的節慶儀式、廬劇的春節演齣等(具體根據安徽地域特色選取) 第六章:現代的春節與傳承——新時代下的安徽春節 6.1 傳統與現代的融閤:新興的春節慶祝方式 6.2 科技助力:數字化的年俗體驗 6.3 傳承的挑戰與機遇:如何讓古老習俗煥發新生 6.4 安徽春節的未來展望 附錄 安徽各地春節民俗地圖(示意) 參考文獻 內容詳解(節選) 第一章:年之始,春之語——安徽春節的源起與流變 在中華文明的浩瀚史冊中,春節,這個承載著無數情感與記憶的節日,早已深深烙印在每一個華夏兒女的心中。它標誌著舊的一年結束,新的一年開始,更是傢庭團聚、辭舊迎新的重要時刻。而安徽,這片自古以來就擁有豐富文化底蘊的土地,其春節習俗也如其地貌一般,既有江淮之靈秀,又有徽山之厚重,呈現齣獨具特色的風貌。 1.1 遠古的傳說:安徽春節的萌芽 春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遙遠的農耕時代。在那個以天時地利為生命綫、以四季更替為生活節奏的年代,人們對於與農事緊密相關的鼕至、歲末等時節有著特殊的敬畏與期待。安徽地處南北交匯之地,自古便是重要的農耕區域。關於春節起源的傳說,在安徽的土地上也流傳著一些有趣的說法。 在一些古老的村落裏,至今仍保留著對“年”的某種原始崇拜。傳說中,“年”是一種凶猛的野獸,每到歲末便齣來作祟,吞食牲畜,傷害人命。為瞭抵禦“年”的侵害,人們在除夕之夜,會燃放爆竹,張貼紅色的春聯,製造齣巨大的聲響和鮮艷的色彩,以驅趕“年獸”。雖然這隻是一個傳說,卻生動地反映瞭古人對於未知力量的敬畏以及對生存的渴望,也為春節最初的“驅邪納福”的寓意奠定瞭基礎。 此外,安徽不少地區的春節習俗,也與古代的祭祀活動緊密相關。在萬物復蘇、生機勃勃的春天來臨之際,人們會嚮天地、祖先進行祭拜,感謝他們的庇佑,祈求新一年的風調雨順、五榖豐登。這種祭祀的傳統,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演變為春節期間的重要習俗,成為連接人與自然、人與祖先情感的橋梁。 1.2 曆史的長河:春節習俗的演進與變遷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曆朝曆代的更迭,安徽的春節習俗也在不斷演進和豐富。漢朝以後,春節作為固定的節日正式確立,許多現代春節的基本習俗,如貼春聯、放鞭炮、吃年夜飯等,都在這一時期逐步形成並推廣。 唐宋時期,隨著經濟的繁榮和文化的交流,安徽的春節變得更加熱鬧和多彩。文獻記載,當時的春節期間,除瞭傢庭內部的慶祝活動,民間還興起瞭各種廟會、燈會,充滿瞭商業氣息和娛樂活動。徽商的崛起,也為春節帶來瞭新的變化。富庶的徽商在春節期間,會更加注重傢族的榮耀和社會的聲望,宴請賓客,互贈禮品,使得春節的社交功能更加凸顯。 明清時期,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齣現,以及戲麯藝術的繁榮,安徽的春節習俗更是融入瞭更多的藝術元素。戲麯錶演、民間麯藝等成為春節期間重要的娛樂形式,為節日增添瞭濃厚的文化色彩。許多徽州古村落至今仍保留著一些傳統的戲颱,每逢春節,便會上演傳統劇目,熱鬧非凡。 近現代以來,隨著社會變革和外來文化的影響,安徽的春節習俗也在不斷地適應和調整。一些傳統的習俗被簡化或改變,一些新的慶祝方式也逐漸流行。然而,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春節所蘊含的傢庭團聚、感恩祝福、祈求美好等核心價值,始終未曾改變,並在安徽這片土地上,以其特有的方式得以傳承和發揚。 1.3 地域的風情:安徽各地春節的概覽 安徽地域廣闊,地貌多樣,孕育瞭豐富多樣的春節習俗。不同地區的自然環境、曆史文化、民族構成,都使得當地的春節呈現齣獨特的風情。 江淮地區:地處平原,農業發達,其春節習俗更偏嚮於農耕文化的體現。強調豐收的喜悅、對來年風調雨順的祈禱。年夜飯的菜肴通常非常豐盛,寓意吉祥。正月裏,舞龍舞獅、踩高蹺等熱鬧的民俗活動較為常見,以增添節日的喜慶氣氛。 皖南(徽州)地區:以古徽州為代錶,其春節習俗承載著深厚的徽文化底蘊。古村落裏,傳統的“年味”尤為濃厚。祭祖活動非常講究,對祖先的敬意體現在每一個細節之中。徽州年畫、徽州剪紙等民間藝術在春節期間得到廣泛的應用,成為傳遞祝福、裝飾傢居的重要元素。這裏的春節,更顯莊重、典雅,卻又不失溫馨與熱鬧。 大彆山革命老區:在曆史的特殊時期,這裏的春節習俗也打上瞭時代的烙印。雖然仍然保留著傳統的年俗,但也會融入一些革命的紅色元素,體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英雄的緬懷。 沿江地區:受到長江文化的影響,其春節習俗可能在飲食、娛樂等方麵,展現齣一定的地域特色,例如,對魚類菜肴的偏愛,以及與水相關的某些節慶習俗。 本書後續的章節,將分彆走進安徽的各個地區,更細緻地展現這些地域性的春節特色,讓讀者全方位地感受安徽春節的魅力。 第三章:團圓的盛宴與歡慶——除夕至初五 3.1 除夕夜:守歲、年夜飯與零點的鍾聲 “忙年”是春節前奏的高潮,而除夕夜,則是整個春節高潮的頂點,是情感最濃烈、意義最深遠的時刻。在安徽,除夕夜的習俗,如同一幅幅溫馨的畫捲,描繪著傢庭的團圓、生活的溫情以及對新年的無限期盼。 3.1.1 圍爐話當年:安徽人除夕夜的餐桌故事 年夜飯,在安徽被形象地稱為“團圓飯”,是除夕夜的重頭戲。這一餐,不僅僅是為瞭填飽肚子,更是傢庭成員一年來辛勞付齣的犒勞,是連接親情、傳承傢族情感的重要儀式。 食材的寓意:安徽各地的年夜飯,雖然具體菜肴略有差異,但都飽含著豐富的寓意。 魚:是年夜飯桌上必不可少的主角之一,取“年年有餘”之意。通常會烹飪整條魚,象徵著圓滿和富足。 雞:寓意“大吉大利”,常以整隻雞的形式齣現在餐桌上,尤其是在皖南地區,燉雞、烤雞都是常見的選擇。 餃子:在淮河以北的地區,餃子是除夕夜的主食,形狀如同古代的元寶,寓意著招財進寶。 年糕:取“年年高”之意,寓意著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在皖南地區,各種口味的年糕是除夕夜的特色甜點。 青菜:如油菜、菠菜等,寓意著“平安”和“情長”。 丸子:各種肉丸、魚丸等,寓意著“團圓”和“圓滿”。 烹飪的儀式感:年夜飯的準備,往往從幾天前就開始瞭。媳婦們會早早地開始醃製臘味、製作鹹貨,為年夜飯儲備食材。除夕當天,傢中的長輩或主婦會親自下廚,精心烹飪每一道菜肴。廚房裏彌漫著濃鬱的食物香氣,孩子們則會在一旁幫忙,或者好奇地圍觀,空氣中充滿瞭忙碌而溫馨的氣息。 圍爐而坐的溫情:當夜幕降臨,全傢人圍坐在飯桌旁,燈火璀璨,歡聲笑語。飯桌上,不僅有美味佳肴,更有長輩對晚輩的叮嚀,對過去一年辛勞的肯定,對新一年美好生活的展望。大傢舉杯共飲,道一聲“新年快樂”,分享一年的喜悅與收獲。這種圍爐而坐的溫情,是春節最動人的畫麵,也是最珍貴的記憶。 3.1.2 守歲習俗:對時光的珍惜與對未來的期盼 “守歲”,是指除夕夜不睡覺,熬夜迎接新年的到來。這個習俗在安徽各地都非常普遍,其背後蘊含著深刻的文化意義。 “辭舊迎新”的象徵:守歲,最直接的意義在於“辭舊迎新”。通過熬夜,人們告彆舊的一年,以嶄新的麵貌迎接新的一年。這是一種心理上的儀式,寓意著告彆過去一年的不順,迎接新的一年好運。 “孝順”的體現:在傳統觀念中,守歲也是一種“孝順”的錶現。晚輩留在傢中與父母一同守歲,是錶達對父母的關愛和陪伴,不讓他們孤單地度過新舊年交替的時刻。尤其是在一些傢庭,長輩會為晚輩準備一些糖果、零食,讓大傢一起度過一個溫馨的夜晚。 “為父母添壽”的寓意:在一些地方,守歲還被賦予瞭為父母“添壽”的含義。據說,守歲一夜,就能為父母增加一歲的壽命。這個美好的願望,也寄托著人們對長輩健康長壽的樸素祝福。 守歲時的活動:守歲期間,傢人會圍坐在一起,聊天、玩牌、看電視,或者一起包餃子、做湯圓,讓這個夜晚不至於沉悶。隨著電視節目的普及,觀看春節聯歡晚會成為瞭許多傢庭守歲的重要活動,一傢人圍坐在電視機前,共同迎接新年的到來。 零點的鍾聲:當午夜十二點的鍾聲敲響,意味著新的一年正式開始。此時,鞭炮聲此起彼伏,響徹夜空,將整個節日的氣氛推嚮最高潮。人們互相道賀“新年好”,臉上洋溢著喜悅和希望。 3.2 拜年問候:傳遞祝福,情誼綿延 正月初一開始,安徽各地便進入瞭“拜年”的時段。拜年,是春節最重要的社交活動之一,它承載著人們互道祝福、增進情誼、維護社會和諧的重要功能。 3.2.1 拜年禮儀:古老規矩與現代溫情 安徽的拜年,既保留瞭許多古老的禮儀,又融入瞭現代社會的溫情。 長幼尊卑:傳統的拜年,非常講究長幼尊卑。晚輩要先嚮長輩拜年,錶達敬意。通常,在長輩傢中,晚輩會行磕頭禮或作揖禮,並送上新年的祝福。 “見禮”:拜年時,常常會攜帶一些禮物,如水果、糕點、煙酒等,這被稱為“見禮”。禮物的多少和貴重程度,也體現瞭送禮者的心意和對受禮者的尊重。 “發紅包”:長輩在接受晚輩的拜年時,會給晚輩“發紅包”,這是孩子們最期待的節日禮物之一,寓意著壓歲錢,希望他們在新的一年裏平安健康,學業進步。 “拱手禮”:現代社會,很多地方的拜年已簡化為互相拱手作揖,並說吉祥話,既錶達瞭祝福,又不失莊重。 3.2.2 拜年習俗:親友互訪,情深意長 拜年,不僅僅是傢庭內部的活動,更是一種廣泛的社交行為。 親戚間的拜訪:正月初二是“迴娘傢”的日子,齣嫁的女兒會攜丈夫和孩子一同迴娘傢拜年,為父母送上祝福和孝心。之後幾天,親戚之間會互相串門拜年,增進傢族情誼。 朋友間的問候:除瞭親戚,人們也會拜訪自己的朋友、同事、鄰裏,互相送上新年的問候和祝福。這種互訪,加強瞭人與人之間的聯係,維係瞭社會和諧。 “綫上拜年”的興起:隨著科技的發展,傳統的麵對麵拜年,也越來越多地融入瞭“綫上拜年”的方式。通過微信、電話等工具,嚮遠方的親友送去祝福,尤其是在疫情期間,這種方式顯得尤為重要。 3.3 迎財神與開市:新年的第一份希望 正月初五,在很多地方被稱為“破五”,是許多春節禁忌解除的日子。在安徽,正月初五也有著重要的習俗,其中最為人熟知的是“迎財神”和“開市”。 迎財神:許多傢庭會在這一天舉行盛大的儀式,迎接財神爺的到來,祈求新的一年財源廣進,生意興隆。這通常包括祭拜、放鞭炮等活動。 開市:對於商傢而言,正月初五也是一個重要的“開市”日子。商傢會選擇在這一天重新開張營業,進行一係列的慶祝活動,如舞龍舞獅、燃放鞭炮等,寓意著新的一年生意紅火,財源滾滾。 3.4 初二迴娘傢:傢庭的羈絆與傳承 正月初二,俗稱“迴娘傢”或“迎婿日”,是齣嫁的女兒帶著丈夫和孩子迴娘傢拜年的日子。這一天,娘傢會提前做好準備,迎接女兒一傢的歸來。 女兒的孝心:女兒迴傢,會為父母帶去禮物,錶達一年來的思念和孝心。 女婿的禮節:女婿也會帶著誠意,嚮嶽父嶽母拜年,送上祝福。 傢人的團聚:娘傢會設宴款待女兒一傢,全傢人再次團聚,共享天倫之樂。這種活動,不僅是維係親情的重要方式,也是對女兒傢庭的一種認可和尊重。 3.5 初三、初四:忙碌與休閑的交織 正月初三、初四,雖然沒有初一、初二那般熱鬧,但仍然是春節的延續。 “赤狗日”的傳說:在一些地方,正月初三被認為是“赤狗日”,不宜外齣拜年,容易招惹是非。因此,這天人們多以在傢休息為主,或者進行一些簡單的傢庭活動。 繼續拜訪:然而,在大多數地區,初三、初四仍然是人們走親訪友、繼續拜年的日子,隻是相對前兩天更為隨意和輕鬆。 準備元宵:一些傢庭可能開始準備元宵節所需的食材和裝飾,為接下來的節日高潮做準備。 在安徽,春節的每一天,都充滿瞭儀式感和溫情。從除夕的團圓飯到初五的迎財神,每一個習俗都承載著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對傢庭的珍視,以及對美好未來的期盼。這些古老而鮮活的習俗,共同構成瞭安徽春節獨有的文化魅力。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認為,瞭解一個地方的文化,最直接、最生動的方式就是從它的節日習俗入手,而春節,無疑是其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這本書的齣現,讓我看到瞭一個深入挖掘特定區域春節文化的可能性。我之所以對“安徽捲”特彆感興趣,是因為安徽地理位置特殊,曆來人文薈萃,其春節習俗一定有著兼容並蓄、自成一派的獨特之處。我腦海中已經勾勒齣無數個場景:也許有關於黃山地區春節時特有的祭祀活動,也許有關於徽州古村落裏傳承百年的守歲儀式,又或者,是皖北平原上那熱鬧非凡的社火錶演,鑼鼓喧天,熱鬧非凡。這本書的齣版,無疑為我打開瞭一個瞭解安徽春節文化的窗口。我期待在書中看到那些鮮活的細節,那些口口相傳的故事,那些滲透在節日裏的情感和寄托。一個民族的靈魂,往往就藏匿在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儀式中,而這本書,正是我尋找這份靈魂的絕佳指引。我渴望通過閱讀,不僅增長見識,更能從中體會到那份濃濃的鄉情、親情,以及中華民族在漫長曆史中積澱下來的堅韌與溫情。

評分

這本書剛到手,還沒來得及細細品讀,但僅僅是翻閱,就已經被那份厚重的文化底蘊所吸引。從封麵設計到印刷質量,都透著一股嚴謹認真的態度,這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我尤其喜歡扉頁上那個關於“年”的圖騰,簡潔卻又充滿瞭力量,仿佛能瞬間將我拉迴到那個古老而充滿儀式感的春節氛圍中。我一直對中國的傳統節日,特彆是春節,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往往限於零散的瞭解,缺乏係統性的認知。這本書的書名《中國節日誌:春節:安徽捲》恰好契閤瞭我的需求,安徽作為中國的文化重鎮,其春節習俗想必有著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曆史淵源。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這個捲冊中,作者會如何為我一一展現安徽人民是如何度過這個一年中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的。是關於年夜飯的講究,還是走親訪友的禮儀,抑或是那些承載著鄉愁和祝福的傳統習俗?這本書的齣現,就像在我心中埋下瞭一顆探索的種子,等待著被知識的甘露滋養,綻放齣對中華傳統文化更深刻的理解和熱愛。我希望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節日的記錄,更是一扇打開安徽春節文化大門的鑰匙,讓我能夠窺見那個鮮活、真實、充滿人情味的世界。

評分

我一直對曆史文化類書籍情有獨鍾,尤其當它們聚焦於特定地域的傳統文化時,更是難以抵擋其魅力。《中國節日誌:春節:安徽捲》這個書名,就瞬間擊中瞭我的興趣點。春節,作為中華民族最重要、最具代錶性的傳統節日,在不同的地域有著韆姿百態的展現方式。而安徽,作為一個曆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省份,其春節習俗必然有著獨到之處,值得深入挖掘和記錄。我非常好奇,在這本書中,作者是如何將抽象的節日文化具象化、生動化地展現在讀者麵前的。是圖文並茂地展示傳統年俗,還是通過講述生動的故事來展現節日的內涵?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走進安徽的韆傢萬戶,感受當地人民如何迎接新年的到來,瞭解他們傳承瞭多少古老的習俗,又有哪些新的變化。我期待這本書能帶給我不一樣的閱讀體驗,讓我對春節這個節日,以及安徽這個地方,都有更深刻、更全麵的認識。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我對故土情懷的一種延伸,一次對傳統文化的緻敬。

評分

我最近對中國傳統文化,特彆是傳統節日,産生瞭濃厚的興趣,這本書的書名《中國節日誌:春節:安徽捲》無疑引起瞭我的注意。春節作為中國人最重視的節日,其在不同地域的習俗差異,一直是我非常好奇的。安徽,作為一個曆史文化悠久的省份,其春節習俗想必有著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蘊。我尤其期待這本書能夠詳細地介紹安徽春節的方方麵麵,比如,有哪些獨特的年夜飯菜肴,有哪些地方性的春節慶典活動,以及有哪些關於春節的民間傳說和故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用生動有趣的筆觸,將這些傳統文化展現在我麵前,讓我仿佛置身於安徽的春節之中,感受那份濃厚的節日氛圍和人情味。這本書的齣現,對我來說,就像是在我探索中華傳統文化道路上的一盞明燈,指引我更深入地瞭解春節,瞭解安徽,從而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

評分

我一直認為,傳統節日的魅力在於它的延續性和地域性。《中國節日誌:春節:安徽捲》這本書,恰恰抓住瞭這兩個核心要素。安徽,這個充滿瞭人文氣息的土地,它的春節習俗一定有著它獨特的韻味。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書中會如何描繪安徽人民過年的場景。是關於那一傢人圍坐在一起吃年夜飯的溫馨畫麵,還是關於孩子們穿新衣、放鞭炮的歡聲笑語?我更期待看到書中能夠深入挖掘一些鮮為人知的地域性習俗,比如,某個古老村落裏特有的祭祀活動,或是某個地方流傳下來的獨特年俗故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一本生動的“年俗百科全書”,讓我能夠足不齣戶,就能領略到安徽春節文化的博大精深。從書名來看,它似乎不僅僅是一本簡單的節日介紹,而更像是一次對安徽春節文化的一次係統性梳理和記錄。我期待它能給我帶來知識的啓迪,也能引發我對傢鄉傳統文化的思考和熱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