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晚明文人的文化传播研究 | 作者 | 聂付生 |
| 定价 | 55.00元 | 出版社 |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4719302 | 出版日期 | 2014-01-01 |
| 字数 | 265000 | 页码 | 250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晚明文人的文化传播研究》是研究晚明社会文人文化传播学的部论著,具有学术拓荒的性质,充分地展现了它的前瞻性。这是聂付生在复旦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两年的精心撰写之作。全书的“主脑”,或者说是全书的灵魂和重点是在“文化传播”四字上。其立意之新,足以启迪后来者的智慧,导引学术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
| 作者简介 | |
| 聂付生,男,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后,先后师从朱眉叔、李时人、黄霖诸先生。潜心向学,所获良多。近年来,在《复旦学报》、《明清小说研究》、《红楼梦学刊》、《求是学刊》、《艺术百家》、《南京9币大学报》、《西北师大学报》、《求索》、《中国文学研究》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并出版《冯梦龙研究》(学林出版社,2002年)、《晚明文人的文化传播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中国小说史略疏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浙江戏剧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等专著四部,计二百余万字,专著《冯梦龙研究》曾获浙江省社科联首届成果奖二等奖,主持省部级课题四项,参与*课题二项。 |
| 目录 | |
| 前言 晚明文化传播信息网的形成与文人的作用 章 文化传播与晚明文人的文化理念 节 挥之不去的王学情结 第二节 “情”崇拜之风弥漫 一、“万物有情”:晚明文人的“情”意识 二、“情”之出口与文本宣泄 三、“情”的伦理化改造 第三节 休闲:文化传播心理的俗化 一、闲适:一种生活态度 二、尚奇:一种审美选择 三、媚俗:一种生活暗流 第四节 “为市民立心”:传播理念的一次革命 第五节 救世情怀:传播理念的回归 一、回归程、朱的圣学情怀 二、主实用的经世思想 第二章 晚明文化传播文本叙事 节 晚明文化传播观念的变革 第二节 虚拟传播语境下的晚明拟说书叙述方式的形成 第三节 晚明传奇创作的舞台定位 一、“缩长为短”的传奇体制 二、舞台化的语言设计 三、合律依腔:音乐体制的舞台化 第三章 晚明文化传媒及其机制(一) 节 晚明文化出版传媒 一、明代出版概述 二、晚明出版传媒的革新 三、晚明书商的经营模式及其意义 第二节 晚明插图本的传播机制 一、晚明插图本发展概述 二、晚明插图本的文本价值 三、晚明插图本的商业运作 四、余论 第三节 晚明藏书与文化传播 一、晚明文人的藏书情结 二、晚明图书的流通与管理 三、藏书与晚明文人的互动 四、余论 第四章 晚明文化传媒及其机制(二) 节 明代书院讲学的传播机制 一、晚明书院的兴盛与禁毁 二、晚明书院系统而严密的讲会制度 三、名家主讲的名人效应 四、书院讲义的大众化叙述方式 五、晚明书院传播功能的下移 第二节 晚明文学评点的传播机制 一、晚明文学评点之兴盛 二、晚明文学评点的文本价值 三、晚明文学评点的传播功能 第三节 晚明演剧的传播机制 一、晚明文人对演剧原则的把握 二、家班和民间团体在传播中的主体性作用 三、互动的文人、演员与受者 四、余论 第五章 世界视野与传统习惯:两种文化传播的心路扫描 节 “深契儒理”:皈依中国文化的传教士 一、接受与阐释 二、本土化的传教新概念 第二节 “咸于晋接”:晚明士大夫的西学情结 一、人格认定 二、纠偏补缺 三、近代科学意识的初步形成 第三节 诘难:西学的另一种解读 一、造舆论,壮声势,铲除传教源 二、学理上的论证 第六章 晚明文化传播个案研究 节 冯梦龙、凌濛初:通俗文学传播的开拓者 一、拟话本:一种新的传播文本 二、改编:走向通俗的必由之路 三、“话须通俗方传远”:通俗文学的传播原则 第二节 毛晋:出版界的巨子 一、“孜孜砣砣”:毛晋的刻书生涯 二、汲古阁与文化传承 第三节 徐光启:中西文化交融的先驱 一、“会通”释义 二、翻译文本与文化传播 三、西学与科学研究 余论 晚明文人的文化传播效果评估 一、清初学术的传承与创新 二、文学范式的巩固与新变 三、私欲膨胀:文化传播的副作用 参考书目 后记 再版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对晚明文人文化传播这一特定历史现象的研究,更在于它为我们理解古代文化传播机制提供了一个生动而深刻的案例。作者从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切入,不再仅仅关注文人的创作本身,而是着重探讨他们是如何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艺术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出去,并对社会产生影响。我从中看到了古代知识分子群体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书中对不同传播媒介的细致分析,比如书籍的流传、碑刻的书写、甚至是口头的传播,都让我对古代信息的传递有了全新的认识。尤其是在网络技术尚未成熟的时代,文人们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构建起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这种智慧和韧性令我赞叹。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文化并非凭空产生,而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传承而得以延续和发展的。这种动态的视角,使得我对晚明那个时代的文化图景有了更生动的理解。”
评分“读到这本书的开头,就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作者的文字功底着实了得,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明代文人生存状态、思想观念的深刻洞察。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他们如何处理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之间微妙关系的描绘,那种身不由己的挣扎,以及在困境中寻求精神寄托的方式,都让我感触良多。书中对当时社会风气、士人阶层的心态变化也做了细致的梳理,比如那些在仕途失意后转向文学创作、寄情山水的文人,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在作者的笔下变得生动而鲜活。我了解到,文人的文化传播并非仅仅局限于诗文创作,还包括了他们的社交活动、书画艺术,甚至是日常的言谈举止,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时的社会文化。这种全方位的视角,让我对“文人”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斋里的学问,而是看到了他们更丰富、更立体的一面,体会到他们作为时代精神载体的独特价值。书中引用的一些史料和文学作品,也极具代表性,让我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仿佛能闻到古人身上的墨香和酒气。”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同时又不失文学的可读性。作者在梳理晚明文人文化传播的脉络时,引用的文献资料极为丰富,考证也十分扎实,让人信服。然而,令人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这些学术成果写成枯燥的学术报告,而是运用了一种更加平易近人的叙述方式。我能感受到作者对那个时代文人的深厚情感,他在描绘那些文人的生活点滴、思想挣扎时,充满了人文关怀。书中关于文人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寻找自我定位,如何在个人情怀与社会责任之间寻求平衡的探讨,让我对“士人风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特别是对一些不太为人熟知的文人及其作品的介绍,让我大开眼界,发现了很多隐藏在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这种既有学术深度又不乏人文温度的写作风格,使得这本书既能满足学术研究者的需求,也能吸引广大普通读者,是一部难得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其对文化传播方式的细致考察,尤其是在信息相对不发达的古代。作者不仅讨论了书籍的刊刻、传播,还重点阐述了口头传播、社交网络(文人雅集、书信往来)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我被书中描写的那些文人之间通过诗会、茶叙、唱和等方式交流思想、传播情感的场景深深吸引。这种近乎“社群”的互动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物理距离的限制,也使得思想和文化的交流更加生动和高效。同时,作者还探讨了文人的文化传播与当时政治环境、社会思潮之间的相互作用,指出在某些时期,文人的文化传播甚至成为了一种隐晦的政治表达或社会批判。这种角度非常新颖,让我看到了文人身份的多重性,他们不仅仅是文字的创造者,更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者,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时代精神的塑造者。书中对具体文人案例的剖析,比如某位诗人的作品如何通过口耳相传而流传,某幅画作又如何在文人圈子中引起轰动,都为我理解当时的文化传播图景提供了生动的注脚。”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对晚明文人的群像有了更全面、更立体的认识。以往我对这个时期的文人,更多是停留在书本上的一些零散印象,比如他们的才情和一些负面评价。但这本书通过对他们文化传播行为的研究,展现了他们更丰富、更复杂的一面。我了解到,这些文人不仅仅是文学艺术的创作者,他们更是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构建者和传播者。他们通过自己的作品、自己的社交圈,将新的思想、新的审美观念传递出去。书中对当时文人之间的互动模式,例如雅集、书信、以及他们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和评论,都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这些细节让我感受到,文人并非孤芳自赏的群体,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社交网络和话语体系,并在这个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文化影响力。我尤其对书中对文人如何面对时代变迁、如何处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之间关系的描写感到震撼,这种对历史进程的思考,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体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