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晚明文人的文化傳播研究 | 作者 | 聶付生 |
| 定價 | 55.00元 | 齣版社 | 電子科技大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564719302 | 齣版日期 | 2014-01-01 |
| 字數 | 265000 | 頁碼 | 250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晚明文人的文化傳播研究》是研究晚明社會文人文化傳播學的部論著,具有學術拓荒的性質,充分地展現瞭它的前瞻性。這是聶付生在復旦大學“博士後流動站”兩年的精心撰寫之作。全書的“主腦”,或者說是全書的靈魂和重點是在“文化傳播”四字上。其立意之新,足以啓迪後來者的智慧,導引學術走嚮更廣闊的世界。 |
| 作者簡介 | |
| 聶付生,男,浙江工商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文學博士後,先後師從硃眉叔、李時人、黃霖諸先生。潛心嚮學,所獲良多。近年來,在《復旦學報》、《明清小說研究》、《紅樓夢學刊》、《求是學刊》、《藝術百傢》、《南京9幣大學報》、《西北師大學報》、《求索》、《中國文學研究》等期刊上發錶論文六十餘篇。並齣版《馮夢龍研究》(學林齣版社,2002年)、《晚明文人的文化傳播研究》(中國戲劇齣版社,2007年)、《中國小說史略疏論》(復旦大學齣版社,2012年)、《浙江戲劇史》(中國戲劇齣版社。2008年)等專著四部,計二百餘萬字,專著《馮夢龍研究》曾獲浙江省社科聯首屆成果奬二等奬,主持省部級課題四項,參與*課題二項。 |
| 目錄 | |
| 前言 晚明文化傳播信息網的形成與文人的作用 章 文化傳播與晚明文人的文化理念 節 揮之不去的王學情結 第二節 “情”崇拜之風彌漫 一、“萬物有情”:晚明文人的“情”意識 二、“情”之齣口與文本宣泄 三、“情”的倫理化改造 第三節 休閑:文化傳播心理的俗化 一、閑適:一種生活態度 二、尚奇:一種審美選擇 三、媚俗:一種生活暗流 第四節 “為市民立心”:傳播理念的一次革命 第五節 救世情懷:傳播理念的迴歸 一、迴歸程、硃的聖學情懷 二、主實用的經世思想 第二章 晚明文化傳播文本敘事 節 晚明文化傳播觀念的變革 第二節 虛擬傳播語境下的晚明擬說書敘述方式的形成 第三節 晚明傳奇創作的舞颱定位 一、“縮長為短”的傳奇體製 二、舞颱化的語言設計 三、閤律依腔:音樂體製的舞颱化 第三章 晚明文化傳媒及其機製(一) 節 晚明文化齣版傳媒 一、明代齣版概述 二、晚明齣版傳媒的革新 三、晚明書商的經營模式及其意義 第二節 晚明插圖本的傳播機製 一、晚明插圖本發展概述 二、晚明插圖本的文本價值 三、晚明插圖本的商業運作 四、餘論 第三節 晚明藏書與文化傳播 一、晚明文人的藏書情結 二、晚明圖書的流通與管理 三、藏書與晚明文人的互動 四、餘論 第四章 晚明文化傳媒及其機製(二) 節 明代書院講學的傳播機製 一、晚明書院的興盛與禁毀 二、晚明書院係統而嚴密的講會製度 三、名傢主講的名人效應 四、書院講義的大眾化敘述方式 五、晚明書院傳播功能的下移 第二節 晚明文學評點的傳播機製 一、晚明文學評點之興盛 二、晚明文學評點的文本價值 三、晚明文學評點的傳播功能 第三節 晚明演劇的傳播機製 一、晚明文人對演劇原則的把握 二、傢班和民間團體在傳播中的主體性作用 三、互動的文人、演員與受者 四、餘論 第五章 世界視野與傳統習慣:兩種文化傳播的心路掃描 節 “深契儒理”:皈依中國文化的傳教士 一、接受與闡釋 二、本土化的傳教新概念 第二節 “鹹於晉接”:晚明士大夫的西學情結 一、人格認定 二、糾偏補缺 三、近代科學意識的初步形成 第三節 詰難:西學的另一種解讀 一、造輿論,壯聲勢,鏟除傳教源 二、學理上的論證 第六章 晚明文化傳播個案研究 節 馮夢龍、淩濛初:通俗文學傳播的開拓者 一、擬話本:一種新的傳播文本 二、改編:走嚮通俗的必由之路 三、“話須通俗方傳遠”:通俗文學的傳播原則 第二節 毛晉:齣版界的巨子 一、“孜孜砣砣”:毛晉的刻書生涯 二、汲古閣與文化傳承 第三節 徐光啓:中西文化交融的先驅 一、“會通”釋義 二、翻譯文本與文化傳播 三、西學與科學研究 餘論 晚明文人的文化傳播效果評估 一、清初學術的傳承與創新 二、文學範式的鞏固與新變 三、私欲膨脹:文化傳播的副作用 參考書目 後記 再版後記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其對文化傳播方式的細緻考察,尤其是在信息相對不發達的古代。作者不僅討論瞭書籍的刊刻、傳播,還重點闡述瞭口頭傳播、社交網絡(文人雅集、書信往來)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我被書中描寫的那些文人之間通過詩會、茶敘、唱和等方式交流思想、傳播情感的場景深深吸引。這種近乎“社群”的互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瞭物理距離的限製,也使得思想和文化的交流更加生動和高效。同時,作者還探討瞭文人的文化傳播與當時政治環境、社會思潮之間的相互作用,指齣在某些時期,文人的文化傳播甚至成為瞭一種隱晦的政治錶達或社會批判。這種角度非常新穎,讓我看到瞭文人身份的多重性,他們不僅僅是文字的創造者,更是文化的載體和傳播者,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是時代精神的塑造者。書中對具體文人案例的剖析,比如某位詩人的作品如何通過口耳相傳而流傳,某幅畫作又如何在文人圈子中引起轟動,都為我理解當時的文化傳播圖景提供瞭生動的注腳。”
評分“讀到這本書的開頭,就感覺自己仿佛穿越迴瞭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作者的文字功底著實瞭得,字裏行間流露齣對明代文人生存狀態、思想觀念的深刻洞察。我尤其欣賞其中對他們如何處理個人情感與傢國情懷之間微妙關係的描繪,那種身不由己的掙紮,以及在睏境中尋求精神寄托的方式,都讓我感觸良多。書中對當時社會風氣、士人階層的心態變化也做瞭細緻的梳理,比如那些在仕途失意後轉嚮文學創作、寄情山水的文人,他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在作者的筆下變得生動而鮮活。我瞭解到,文人的文化傳播並非僅僅局限於詩文創作,還包括瞭他們的社交活動、書畫藝術,甚至是日常的言談舉止,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當時的社會文化。這種全方位的視角,讓我對“文人”這一概念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不再僅僅局限於書齋裏的學問,而是看到瞭他們更豐富、更立體的一麵,體會到他們作為時代精神載體的獨特價值。書中引用的一些史料和文學作品,也極具代錶性,讓我對當時的社會生活有瞭更直觀的感受,仿佛能聞到古人身上的墨香和酒氣。”
評分“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但同時又不失文學的可讀性。作者在梳理晚明文人文化傳播的脈絡時,引用的文獻資料極為豐富,考證也十分紮實,讓人信服。然而,令人驚喜的是,作者並沒有將這些學術成果寫成枯燥的學術報告,而是運用瞭一種更加平易近人的敘述方式。我能感受到作者對那個時代文人的深厚情感,他在描繪那些文人的生活點滴、思想掙紮時,充滿瞭人文關懷。書中關於文人如何在時代洪流中尋找自我定位,如何在個人情懷與社會責任之間尋求平衡的探討,讓我對“士人風骨”有瞭更深刻的理解。特彆是對一些不太為人熟知的文人及其作品的介紹,讓我大開眼界,發現瞭很多隱藏在曆史長河中的璀璨明珠。這種既有學術深度又不乏人文溫度的寫作風格,使得這本書既能滿足學術研究者的需求,也能吸引廣大普通讀者,是一部難得的佳作。”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對晚明文人文化傳播這一特定曆史現象的研究,更在於它為我們理解古代文化傳播機製提供瞭一個生動而深刻的案例。作者從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切入,不再僅僅關注文人的創作本身,而是著重探討他們是如何將自己的思想、情感、藝術通過各種渠道傳播齣去,並對社會産生影響。我從中看到瞭古代知識分子群體強大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書中對不同傳播媒介的細緻分析,比如書籍的流傳、碑刻的書寫、甚至是口頭的傳播,都讓我對古代信息的傳遞有瞭全新的認識。尤其是在網絡技術尚未成熟的時代,文人們如何利用現有的資源,構建起一個信息交流的平颱,這種智慧和韌性令我贊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文化並非憑空産生,而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交流、傳承而得以延續和發展的。這種動態的視角,使得我對晚明那個時代的文化圖景有瞭更生動的理解。”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對晚明文人的群像有瞭更全麵、更立體的認識。以往我對這個時期的文人,更多是停留在書本上的一些零散印象,比如他們的纔情和一些負麵評價。但這本書通過對他們文化傳播行為的研究,展現瞭他們更豐富、更復雜的一麵。我瞭解到,這些文人不僅僅是文學藝術的創作者,他們更是當時社會文化的重要構建者和傳播者。他們通過自己的作品、自己的社交圈,將新的思想、新的審美觀念傳遞齣去。書中對當時文人之間的互動模式,例如雅集、書信、以及他們對社會事件的關注和評論,都進行瞭詳盡的分析。這些細節讓我感受到,文人並非孤芳自賞的群體,他們有著自己獨特的社交網絡和話語體係,並在這個體係中發揮著重要的文化影響力。我尤其對書中對文人如何麵對時代變遷、如何處理個人命運與國傢興衰之間關係的描寫感到震撼,這種對曆史進程的思考,讓我對那個時代的復雜性有瞭更深的體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