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元刊杂剧三十种》之通俗性研究
定价:75.00元
作者:孙改霞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52031407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元刊杂剧三十种》是现存元杂剧中*早、*为重要的元杂剧剧本集,其面貌也*接近元杂剧的真实情况。《元刊杂剧三十种》在戏曲创作史、演出史、出版史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而《元刊杂剧三十种》与明刻元杂剧、明抄元杂剧相比,显然更通俗、更清新活泼,因此,“通俗性”是《元刊杂剧三十种》的一大特征,那么要想了解元刻杂剧通俗性的面貌,则需要对其通俗性的表现、原因及意义进行全方位研究。本书系统研究了《元刊杂剧三十种》在刊刻、语言、科白、曲子、视角等五方面通俗性的细微表现,并在此基础上比较《元刊杂剧三十种》与《元曲选》在通俗性上差异,*后深入探讨《元刊杂剧三十种》通俗性的原因以及研究通俗性的意义。通过研究,提出通俗性的核心是求新求异求变化,如此才能新鲜不腐,并从通俗性的角度,反思当下戏曲难以繁荣的原因之一是“高雅有余,俗性不足”,因此,戏曲改革要立足观众,应从戏曲的各个方面加入通俗化的因素,以期达到新的繁荣。
目录
作者介绍
孙改霞,女,山西河津人,1978年4月生,艺术学博士。现为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古代汉语、训诂学、戏剧戏曲学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山西省2016年度山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尔雅》中的古语词在晋南方言中的遗存”项目。并在《戏剧》、《中华戏曲》、《文化遗产》、《南大戏剧论丛》、《语言文字报》等核心刊物上发表多篇相关论文。
文摘
序言
拿到这本书,我第一个念头就是:“这得讲得多‘接地气’啊!”“通俗性”这三个字,在我看来,就是一种与大众的亲近感,一种不那么高高在上、晦涩难懂的姿态。想想看,《元刊杂剧三十种》这本身就是那个时代最流行的娱乐方式,就好比今天的电影、电视剧,肯定是要让大多数人看得懂、听得明白、能产生共鸣的。所以,我预感这本书的解读方式会非常生动有趣,不会是那种堆砌学术术语、让人昏昏欲睡的理论分析。我设想作者可能会用很多生动的例子,把那些古老的剧本翻译成我们现代人能理解的白话,并且深入浅出地剖析其中的“门道”。比如,那些经典的唱段,是不是有朗朗上口的旋律?那些曲折离奇的情节,是不是也暗含着观众们最关心的人情世故,或者对公平正义的朴素追求?我甚至可以想象,作者会把当时的社会背景、人们的生活方式都融入进来,让我们感觉这些杂剧就像是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一样。如果这本书真的能做到这一点,那它就不单单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把打开古代生活画卷的钥匙,让我能轻松地走进那个时代,和古人一起笑,一起哭,一起体验他们的悲欢离合。
评分当我看到《元刊杂剧三十种》这个书名,再一看后面的“通俗性研究”,我脑子里立刻就冒出了一个念头:这本书大概是在告诉我们,这些古代的戏曲,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种高雅难懂的艺术,而是非常贴近老百姓生活的“大白话”作品。我猜想,作者会从很多个角度去论证这一点,比如,杂剧的语言风格是不是就跟我们现在说话一样,更容易理解?是不是有很多幽默诙谐的桥段,能让观众哈哈大笑?那些故事里的主人公,是不是也面临着和我们一样的烦恼,比如家长里短、鸡毛蒜皮,或者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希望这本书能揭示出,即使是在几百年前,人们的情感需求和追求,和现在也没有太大的区别。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作者会不会分析一些具体的剧目,指出它们之所以“通俗”,是因为触及了当时社会最普遍的一些价值观,或者表达了人们最直接的情感。如果这本书能用一种轻松有趣的方式,把我带入到那个时代,让我感受到杂剧的魅力,感受到古人的喜怒哀乐,那简直太棒了。
评分“通俗性研究”这几个字,瞬间就勾起了我对这本书的兴趣。我一直觉得,伟大的作品,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总有一些能够跨越时空的共鸣点,而“通俗性”大概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我猜想,这本书会从一个非常“人性化”的视角出发,去解读《元刊杂剧三十种》。它会不会深入探讨,在元代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情感需求是怎样的?而这些杂剧,又是如何巧妙地回应了这些需求,才得以在当时的社会中广泛流传,并被大众所接受?我很好奇,作者会不会分析剧本中的人物塑造,那些鲜活的、有血有肉的角色,是否因为他们的经历、他们的语言,能够引起观众的共情?又或者,是剧本中蕴含的那些朴素的道理,比如善恶有报、因果循环,或者是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这些是否也正是当时大众心中所期盼的?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看到对这些“通俗”元素的细致挖掘,从而理解为什么这些几百年前的剧本,依然能够以某种方式,触动我们今天的心灵。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标题《元刊杂剧三十种》之通俗性研究,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去理解,那大概就是讲这些古老戏曲的“大众 Appeal”在哪儿。我脑海里浮现的画面是,在那个没有电视、没有网络的年代,杂剧是如何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消遣娱乐的首选。是不是因为它的语言更贴近市井百姓的口语?是不是因为它的情节包含了大家都能理解的道德观念、爱恨情仇,甚至是家长里短?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去发掘和分析这些“通俗”的元素。会不会涉及到当时的社会阶层,不同的观众群体对杂剧的接受度和喜好会不会有所不同?会不会从人物的性格设置上,去解读那些容易引起共鸣的“小人物”形象,或者那些替天行道的“英雄”人物?我特别期待能在这本书里看到一些具体的、鲜活的例子,而不是空泛的理论。比如说,某某剧里的某句唱词,因为什么原因就特别受老百姓喜爱?某某剧的某个情节,因为触及了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所以就成为了热门?这本书如果能把这些“通俗”的脉络梳理清楚,那我感觉就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这些杂剧能够跨越时空,成为经典,并且在今天依然有研究的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让我一下子就联想到了那个遥远而又充满魅力的时代——元代。光是“元刊杂剧”这几个字,就足以勾起我对中国戏曲黄金时期无限的好奇。虽然我并不是专业的戏曲研究者,但作为一个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读者,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的作品充满了向往。《元刊杂剧三十种》本身就是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而这本书将其“通俗性”作为一个切入点,我觉得这非常有意思。我猜想,作者大概会从语言、情节、人物塑造、甚至是舞台呈现的层面,去分析这些杂剧为什么能够打动当时的普通观众,又为何能流传至今。我特别好奇,在那个时代,怎样的语言风格更容易被大众接受?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是不是也和我们现在喜欢的连续剧有异曲同工之妙?人物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恨情仇,是否也深深地触动了他们的心灵?这本书如果能像解剖麻雀一样,细致地解读每一部作品的“通俗”之处,那对我来说,无疑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学习之旅,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文化脉搏,体会那些经典剧作穿越千年的生命力。我期待能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些连接古今的、最动人的情感共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