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与塑造和平的周边环境: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2014 | 作者 | 张洁 |
| 定价 | 49.00元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ISBN | 9787509755426 | 出版日期 | 2014-0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回顾即将过去的2013年,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中国自身实力的变化、周边国家的发展以及区域外国家的介入,彼此交汇,相互发生作用。南海争端、钓鱼岛冲突等周边安全热点事件逐渐成为中国安全环境面临的主要挑战及其原因。按照年度连续总结分析发生在中国周边的主要热点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经过中长期研究,对比研究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发展变化的规律,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主要因素,以及各因素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本项目的目的在于通过中长期研究,为构建有利于中国自身发展的周边安全环境提供政策建议,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塑造理想的中国周边安全战略。 |
| 作者简介 | |
| 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亚太安全与外交研究室,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周边安全、南海问题、东南亚民族冲突。出版专著《民族分离与国家认同——关于印尼亚齐民族问题的个案研究》,编著《冷战后近邻国家对华政策研究》、《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2011)》、《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2012)》等。在《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政治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
| 目录 | |
| 总篇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发展、塑造与趋势【吴兆礼】 新型大国关系:构想与实践 新型大国关系的理论构建与现实意义【赵明昊】 中俄新型大国关系与“丝绸之路经济带”【范丽君】 日本对华政策调整与地区格局的构建【吕耀东】 朝鲜半岛南北关系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朴键一】 中国-东盟新型关系的构建与南海问题【张 洁】 BCIM次区域合作发展现状与前景【陈利君】 大国与地区 美国加强“印太”海上安全合作及其影响【曹筱阳】 美国与东盟国家军事关系的新发展及主要特点【刘 琳】 亚太大国博弈与中南半岛安全局势【杨丹志】 非传统安全治理与新型大国关系构建【李志斐】 附 录 2013年中国周边安全大事记【梁 鸿】 英文摘要 |
| 编辑推荐 | |
| 2013年是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与外交政策深度调整的一年。一方面是朝鲜半岛、钓鱼岛争端、南海、阿富汗和恐怖主义威胁等地区热点问题热度不减;另一方面,在积极推动再平衡的背景下,美国对华继续奉行接触加防范的对冲战略,虽然推进的步伐有所放缓,但其接触的程度更深,防范的力度也更大。本书按照年度连续总结分析发生在中国周边的主要热点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经过中长期研究,对比研究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发展变化的规律,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主要因素,以及各因素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
| 文摘 | |
| 序言 | |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给我带来一种“拨云见日”的豁然开朗感。它成功地将许多碎片化的新闻信息整合进了一个连贯的战略叙事框架之中。过去总觉得周边局势像一团乱麻,各国关系错综复杂,但作者高屋建瓴地梳理出了几条主线——比如“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安全困境的张力”、“新型大国关系理念在周边实践中的检验与挑战”等等。这些主线如同骨架,将那些零散的冲突点和合作点串联起来,使得整个区域的安全版图变得清晰可辨。风格上,它非常克制,很少使用煽动性的语言,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触描绘出风险所在,这种冷静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因为它迫使读者也必须以一种更冷静、更理性的态度去面对这些挑战,而不是被情绪所裹挟。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宏大,它不仅仅关注了地缘政治的表面现象,更是深入挖掘了驱动中国周边安全格局演变的深层逻辑。读完之后,我感觉对过去一年多以来,我们所处的复杂国际环境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作者似乎非常注重历史脉络的梳理,把当下的热点问题置于更长远的历史坐标系中进行审视,这使得很多看似突发的事件,都能找到其内在的逻辑关联。特别是对于周边主要行为体的战略意图分析,提供了很多不同于主流媒体的、更具思辨性的解读。我个人比较欣赏的是,它并没有简单地进行“好人”或“坏人”的道德标签化叙事,而是力图还原一个多方博弈的真实图景,这种客观与深邃并存的写作风格,对于任何想真正理解区域安全动态的读者来说,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安全”这个概念的内涵,意识到在当代,安全不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简单堆砌,而更多是一种基于互信、利益融合与风险管控的复杂工程。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厚度和内容的密度,要求读者需要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储备,但回报是巨大的。它没有敷衍地重复那些我们已经在媒体上听惯了的陈词滥调,而是深入到对安全合作机制的有效性、对不同安全理念的兼容性等更深层次的制度性问题的探讨。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新型安全观”在具体双边和多边关系中落地实施的案例分析印象深刻。它展示了理想化的安全蓝图与现实政治操作之间的巨大鸿沟,同时也描摹了通过对话与机制建设跨越鸿沟的微弱但坚定的努力。读罢此书,我不再仅仅将周边视为一个“问题区域”,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充满变量、需要精妙平衡的“战略空间”。它提供给读者的,不是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一套更精密的分析工具箱。
评分这本书的论述结构严谨得像是一份高级智库报告,但叙述的流畅性又远超一般的政策文件。我特别注意到它在分析不同次级区域安全挑战时所采用的差异化分析框架。比如,在论及东亚海域争端时,侧重的可能是国际法理与力量对比的动态平衡;而转向中亚地区时,重点又巧妙地转移到了能源安全、跨国恐怖主义的渗透以及大国间影响力竞赛的微妙交锋。这种“一地一策”的分析方法,极大地增强了其内容的实操价值和针对性。对于我这种对细节比较较真的读者来说,书中引用的那些翔实的案例和数据支撑,让所有的论断都显得掷地有声,而非空中楼阁式的空谈。它不是那种读完让人人云亦云的书,而是会激发你不断提出“如果……将会怎样”的反问,促使读者自己去构建更立体的认知模型。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罕见的“内省式”视角。它不仅仅是在评价“别人家”的事情,更是深层次地探讨了中国自身战略定位的调整如何反作用于周边环境,以及这种调整所面临的内在与外在的压力。这种自我审视的深度,在同类主题的著作中是比较少见的。很多地方读起来,会让人联想到我们国家在处理复杂外部关系时所采取的那种“战略耐心”的体现。它解释了为什么某些看似不利的局面,可能在更长的时间维度内被视为一种必要的战略投入或风险对冲。对于想了解中国外交决策逻辑的非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内部视角,让我们得以理解决策者在平衡短期利益与长期稳定目标时所必须付出的权衡和代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