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晚清上海文艺报纸与近代文学变革
定价:49.00元
售价:27.0元,便宜22.0元,折扣55
作者:何宏玲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010157078
字数:
页码:31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选题研究的对象是晚清上海文艺报纸,与梁启超等代表政论报刊等相比,它们更接近文学,又因为商业发行和消闲娱乐的办报宗旨,使得这些报纸孕育出现代性的文学意味,形成文学变革的一种重要潮流。晚清上海文艺报纸中产生了许多近代有影响的文学事件,对此学界也有所关注,本选题承续了前贤思路,在研究系统、整体、全面化方面都深入推进,将晚清文艺报纸作为完整的文学场域勾勒、呈现出来,并厘清近代文学变革的一种脉络。选题所涉及的文艺报纸,包括早期《申报》、《沪报》上海的两种日报,以及1897年晚清小说家李伯元《游戏报》和在此之后上海兴起的四五十种消闲文艺报纸。本选题勾稽梳理这些报纸所有的文学创造,包括诗词、散文、小说,文体齐备,对每种文体都追源溯流,详细考察,脉络清晰。
目录
绪论
章 《申报》的诗歌刊载
节 诗歌刊载之缘起
第二节 竹枝词的写作
第三节 聚星吟社与文入团体
第四节 咏妓诗中的文人与文化
第二章 《字林沪报》的诗歌刊载
节 “花团锦簇楼诗辑”专栏的开辟
第二节 新型文人群体的聚集
第三节 诗歌中的“上海情境”
第四节 报纸媒介下的诗歌叙事特征
第五节 报载诗歌热潮的消退
第三章 现代都市中的新型通俗读物
节 小报的创立与性质
第二节 小报报人概览
第三节 小报报人的群体特征
第四节 小报与读者大众的兴起——以《游戏报》和《消闲报》为主要参照对象
第四章 小报中的新体散文
节 文体的解放与交融
第二节 现实化的写作趋势
第三节 诙谐幽默的风格
第四节 文言的现代书写
第五章 小说入报
节 《消闲报》中的白话连载小说
第二节 吴趼人早的一部章回小说
第三节 连载小说的历史语境
第六章 现代传播、都市风尚与《海上繁华梦》
节 小报与《海上繁华梦》的刊发
第二节 指南书式的小说写作
第三节 报纸传播对小说写作的介入
第四节 隐寓自传与小说写实
第七章 《海天鸿雪记》的人物与情感
节 《海天鸿雪记》的作者辨析
第二节 时代的潮音与小说的人物描写
第八章 谴责小说的小报语境
节 小报舆论和“官场”题材的形成
第二节 《官场现形记》的现实主义风格
第三节 明清世情白话小说的近代流变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晚清上海文艺报纸与近代文学变革(随园文史研究论丛)》:
竹枝词的“雅”“俗”之变
随着《申报》而大量兴起的竹枝词,逐渐打破了其一贯以来以自然、风土、政令、物产、名迹等一切乡村世界为基础的诗歌体系,它不再是提供“上者”以观风俗的朴实描写,转而面向读者大众,遂脱胎换骨,蜕变为以新奇、有趣为特点的消遣性读物。
《申报》竹枝词之所以能确立现代消遣读物的品性,有多重原因。首先,城市生活的经验使诗人们对竹枝词有了自觉的改造意识。龙湫旧隐写《沪南竹枝词》,说:“曾向洋泾唱竹枝,须知南北自分歧。笔端消尽繁华气,重谱申江一曲词。”沪南、沪北风光不同,诗人的书写笔墨自然不同,但这里“南北自分歧”不仅仅指地理区间上的风物之别,更多的反而是传统县城与现代商业都市、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分别等。诗人们关注并感受到这其中的巨大差异,在创作目的以及写作意象等方面都发生了转移。尽管还是古典的形式和手法,但众多新事物、新形象的表达已经使其偏离了传统的宗旨和意境,古朴隽永、情思婉转的乡土之歌,一变而为洋场新奇之文。
……
序言
晚清上海,这座东方巴黎,在历史的风云激荡中,孕育了怎样的文化思潮?当我翻开这本书的封面,脑海中便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那些曾经在租界林立、风雨飘摇的岁月里,涌现出的文艺报纸,它们不仅仅是油墨的堆砌,更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思想碰撞的火花,是社会变迁的缩影。我仿佛能听到旧式文人的吟哦,也能感受到新潮思想的涌动。那些报刊的名字,或许至今仍能在故纸堆中寻觅,但它们承载的意义,远非简单的文字能够概括。它们是启蒙的号角,是批判的利剑,是情感的寄托,也是历史的见证。这本书,定然能带我走进一个更深邃的晚清上海,去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文学变革,去理解那些引领时代的思想巨匠们的心路历程。我期待着,在字里行间,与那些伟大的灵魂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每当我读到关于晚清上海近代文学变革的论述,总会有一种莫名的冲动,想要更深入地去了解那个时代。那些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的文学名字,他们留下的文字,至今依然能够触动人心。然而,是什么样的土壤,孕育了如此丰厚的文学成果?又是什么样的变革,让中国文学的面貌焕然一新?这本书,通过对文艺报纸的研究,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我设想,那些报纸上的文章,不仅仅是文学作品的发表平台,更是思想交流的沙龙,是社会批判的阵地,甚至是民族觉醒的催化剂。这本书,定然能帮助我厘清那些错综复杂的文学脉络,理解海派文学独特的魅力,以及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评分总觉得,阅读历史,尤其是那些充满变革的时代,需要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晚清上海,这座充满矛盾与活力的城市,承载了太多值得我们去探究的秘密。而那些泛黄的文艺报纸,就像是穿越时空的信使,向我们诉说着过去的点点滴滴。我好奇,在那些报刊上,是如何记载下时代巨变的痕迹?又是如何折射出社会各阶层的声音?更重要的是,那些曾经活跃在报纸上的文人墨客,他们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用笔尖描绘出新文学的蓝图?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去深入了解这个被很多人忽视,却又至关重要的文学变革时期。我期待着,它能带领我走进那些鲜为人知的文学现场,去感受那份激昂与澎湃。
评分对于晚清上海,我一直抱有复杂的情感。既有对那个时代动荡不安的惋惜,也有对其文化繁荣的惊叹。而近代文学的变革,无疑是那个时代最令人瞩目的成就之一。我曾经阅读过一些关于此的著作,但往往停留在对文学作品本身的分析,而忽略了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传播媒介。这本书,将目光聚焦在“文艺报纸”这个关键载体上,这无疑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切入点。我想,通过对报纸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当时文学的活力,以及知识分子如何利用报纸这一平台,传播新思想,探索新文学。这本书,定能为我提供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视角,去理解这段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至关重要的变革时期。
评分关于晚清上海的近代文学变革,我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我曾读过一些零散的史料,也看过一些相关的学术论文,但总觉得难以形成一个系统性的认知。尤其是在晚清那个特殊的时期,海派文化与京派文化之间的论争,各种文学思潮的交融与碰撞,以及它们如何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方向,这些都让我感到着迷。而“文艺报纸”这个切入点,则显得尤为新颖和具有启发性。报纸作为当时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其上刊载的文学作品、评论文章、甚至社会新闻,无疑都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社会现实。这本书,能够聚焦于这一独特而又至关重要的媒介,来剖析文学变革的深层原因和具体表现,我想这定能为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