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上海文艺报纸与近代文学变革 何宏玲 9787010157078

晚清上海文艺报纸与近代文学变革 何宏玲 978701015707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宏玲 著
图书标签:
  • 晚清文学
  • 上海文学
  • 文艺报纸
  • 近代文学
  • 文学变革
  • 文化史
  • 新闻传播
  • 社会文化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报刊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十翼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57078
商品编码:2964205188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晚清上海文艺报纸与近代文学变革

定价:49.00元

售价:27.0元,便宜22.0元,折扣55

作者:何宏玲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010157078

字数:

页码:31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选题研究的对象是晚清上海文艺报纸,与梁启超等代表政论报刊等相比,它们更接近文学,又因为商业发行和消闲娱乐的办报宗旨,使得这些报纸孕育出现代性的文学意味,形成文学变革的一种重要潮流。晚清上海文艺报纸中产生了许多近代有影响的文学事件,对此学界也有所关注,本选题承续了前贤思路,在研究系统、整体、全面化方面都深入推进,将晚清文艺报纸作为完整的文学场域勾勒、呈现出来,并厘清近代文学变革的一种脉络。选题所涉及的文艺报纸,包括早期《申报》、《沪报》上海的两种日报,以及1897年晚清小说家李伯元《游戏报》和在此之后上海兴起的四五十种消闲文艺报纸。本选题勾稽梳理这些报纸所有的文学创造,包括诗词、散文、小说,文体齐备,对每种文体都追源溯流,详细考察,脉络清晰。

目录


绪论

章 《申报》的诗歌刊载
节 诗歌刊载之缘起
第二节 竹枝词的写作
第三节 聚星吟社与文入团体
第四节 咏妓诗中的文人与文化

第二章 《字林沪报》的诗歌刊载
节 “花团锦簇楼诗辑”专栏的开辟
第二节 新型文人群体的聚集
第三节 诗歌中的“上海情境”
第四节 报纸媒介下的诗歌叙事特征
第五节 报载诗歌热潮的消退

第三章 现代都市中的新型通俗读物
节 小报的创立与性质
第二节 小报报人概览
第三节 小报报人的群体特征
第四节 小报与读者大众的兴起——以《游戏报》和《消闲报》为主要参照对象

第四章 小报中的新体散文
节 文体的解放与交融
第二节 现实化的写作趋势
第三节 诙谐幽默的风格
第四节 文言的现代书写

第五章 小说入报
节 《消闲报》中的白话连载小说
第二节 吴趼人早的一部章回小说
第三节 连载小说的历史语境

第六章 现代传播、都市风尚与《海上繁华梦》
节 小报与《海上繁华梦》的刊发
第二节 指南书式的小说写作
第三节 报纸传播对小说写作的介入
第四节 隐寓自传与小说写实

第七章 《海天鸿雪记》的人物与情感
节 《海天鸿雪记》的作者辨析
第二节 时代的潮音与小说的人物描写

第八章 谴责小说的小报语境
节 小报舆论和“官场”题材的形成
第二节 《官场现形记》的现实主义风格
第三节 明清世情白话小说的近代流变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晚清上海文艺报纸与近代文学变革(随园文史研究论丛)》:
  竹枝词的“雅”“俗”之变
  随着《申报》而大量兴起的竹枝词,逐渐打破了其一贯以来以自然、风土、政令、物产、名迹等一切乡村世界为基础的诗歌体系,它不再是提供“上者”以观风俗的朴实描写,转而面向读者大众,遂脱胎换骨,蜕变为以新奇、有趣为特点的消遣性读物。
  《申报》竹枝词之所以能确立现代消遣读物的品性,有多重原因。首先,城市生活的经验使诗人们对竹枝词有了自觉的改造意识。龙湫旧隐写《沪南竹枝词》,说:“曾向洋泾唱竹枝,须知南北自分歧。笔端消尽繁华气,重谱申江一曲词。”沪南、沪北风光不同,诗人的书写笔墨自然不同,但这里“南北自分歧”不仅仅指地理区间上的风物之别,更多的反而是传统县城与现代商业都市、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分别等。诗人们关注并感受到这其中的巨大差异,在创作目的以及写作意象等方面都发生了转移。尽管还是古典的形式和手法,但众多新事物、新形象的表达已经使其偏离了传统的宗旨和意境,古朴隽永、情思婉转的乡土之歌,一变而为洋场新奇之文。
  ……

序言



晚清上海,这座东方明珠,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变。西学东渐的洪流冲击着古老的中国,也在这里激荡出绚烂的火花。在这转型时代的黎明,一股新兴的文化力量——文艺报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更是思想的熔炉,深刻地影响着近代中国文学的面貌。 本书追溯晚清上海文艺报纸的兴起,深入剖析其在时代浪潮中的独特地位与作用。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样的社会土壤孕育了这些报纸?它们又如何捕捉并回应时代赋予的使命? 时代背景:变局中的上海 晚清中国,国力日衰,内忧外患,社会结构面临瓦解。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天国运动的余波未平,列强的侵略愈发加剧,租界的设立更是将上海塑造成了一个中西文化交汇的特殊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士大夫阶层在政治上节节败退,但他们的文化影响力并未完全消失,反而与新兴的知识分子群体,以及西方传入的思潮,在上海这座移民城市中碰撞、融合。 上海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经济地位,使其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前沿阵地。商业的繁荣带来了信息传播的便利,也催生了对新鲜事物、新鲜思想的渴望。报纸,作为一种高效的信息载体,迅速适应了这种需求。而文艺报纸,更是将目光投向了文学、艺术、思想等更深层次的领域,试图在这个动荡的时代,为民族的精神世界寻找出路。 文艺报纸的崛起:形式与内容的新颖 晚清上海文艺报纸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从最初零星的报刊附刊,到后来专业性的文艺杂志的出现,其形式日益多样,内容也愈加丰富。 报刊的多元化: 除了综合性报纸中辟出的文艺副刊,如《申报》的“小说林”、“自由谈”等,还涌现出了一批专门以文学为主要内容的刊物。这些刊物有的由文人雅士发起,有的则与新兴的教育或出版机构相关。例如,一些介绍西方文学、哲学思想的杂志,一些以传播新体小说、新诗歌为主的刊物,都在各自的领域内发挥着重要作用。 内容的新鲜感: 晚清上海的文艺报纸,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其内容上的革新。它们大胆地引进西方的文学理论、小说体裁、诗歌形式,翻译外国名家作品,鼓励新的文学创作。白话文的兴起,尤其与这些报纸的推广密不可分。它们刊载的白话小说,突破了传统文言小说的束缚,以更贴近生活的语言,描绘社会百态,表达个人情感,赢得了广泛的读者群。 思想的碰撞与交融: 文艺报纸不仅是文学的园地,更是思想的战场。在这里,进步的思潮与保守的观念激烈碰撞,启蒙的理念与传统的糟粕相互辩论。无论是对国民性的反思,对社会制度的批判,还是对个人价值的探索,都通过报刊上的文章、评论、社论得到了充分的表达。这不仅拓宽了读者的视野,也为中国近代思想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文学变革的催化剂:报纸的角色 晚清上海文艺报纸在近代文学变革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多方面、深层次的。它们不仅仅是文学作品的发表平台,更是引领文学发展方向的“智囊团”和“发动机”。 新体小说的孵化器: 传统小说以文言为主,内容多为传奇、公案,在形式和思想上都显得陈旧。晚清上海的文艺报纸,为新体小说的诞生和传播提供了沃土。它们刊载的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体小说,如那些关注社会现实、描写市井生活、塑造鲜活人物的作品,都通过报刊得以广泛传播,深刻影响了读者的审美取向和阅读习惯,推动了小说从“说部”走向“文学”。 新诗的推广阵地: 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晚清,旧体诗的僵化已经难以表达时代的激昂与苦闷。受西方自由诗的影响,新的诗歌形式开始在中国出现,并主要通过文艺报纸得以刊载和推广。这些新诗,或以白话写成,或打破格律,更加自由地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时代的呼唤,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文学理论的引入与争鸣: 文艺报纸不仅刊载文学作品,更重要的是引入和讨论文学理论。它们翻译介绍西方的文学流派、美学观念、创作方法,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当时的文学理论体系。同时,报刊上的文学评论和争鸣,也促使知识分子对文学的本质、功能、创作主体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推动了文学批评的发展。 读者群的培养与互动: 报纸的出现,使得文学的传播不再局限于少数精英阶层,而是面向更广泛的社会大众。文艺报纸通过精心策划的栏目、生动有趣的笔触,吸引了大量的读者,培养了新的读者群体。同时,报刊上的读者来信、笔谈等栏目,也促进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形成了一种共同参与、共同塑造文学的氛围。 人物与作品的交织:时代的回响 在晚清上海的文艺报纸上,活跃着一群目光敏锐、思想激进的文人。他们有的出身于传统士大夫家庭,但勇于接受新思想;有的则成长于新式学堂,对未来充满憧憬。正是这些人,用他们的笔,在这个特殊的时代,写下了深刻的文学变革的篇章。 报刊创办者与主编: 他们是时代的弄潮儿,凭借对文化趋势的敏锐洞察,创办和编辑刊物,汇聚文人,策划内容。他们的眼光和魄力,决定了报刊的走向,也影响了无数读者的思想。 作家群体的涌现: 报刊为一批崭露头角的作家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他们大胆创新,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探索人生命题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发表,不仅丰富了当时的文学宝库,也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学遗产。 翻译与介绍者: 那些将西方文学巨著、理论著作翻译介绍过来的学者和文人,功不可没。他们架起了中国与世界文学沟通的桥梁,将外来的思想和艺术精华引入中国,极大地开阔了中国文学的视野。 评论家与思想家: 他们活跃在报刊的评论版面上,对文学作品进行评析,对文学现象进行解读,对社会思潮进行梳理。他们的文字,既有对文学创作的指导意义,也体现了对民族命运的深沉关怀。 结语:变革的余音 晚清上海的文艺报纸,如同那个时代的一面面镜子,映照出社会的变迁,文化的碰撞,思想的激荡。它们是近代中国文学变革的重要推手,是开启新文学时代的关键力量。研究这一时期的文艺报纸,不仅能够理解近代文学的发生与发展,更能洞察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期的精神风貌与文化基因。它们所承载的思索、探索与创造,至今仍有回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深入研究。

用户评价

评分

关于晚清上海的近代文学变革,我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我曾读过一些零散的史料,也看过一些相关的学术论文,但总觉得难以形成一个系统性的认知。尤其是在晚清那个特殊的时期,海派文化与京派文化之间的论争,各种文学思潮的交融与碰撞,以及它们如何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方向,这些都让我感到着迷。而“文艺报纸”这个切入点,则显得尤为新颖和具有启发性。报纸作为当时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其上刊载的文学作品、评论文章、甚至社会新闻,无疑都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社会现实。这本书,能够聚焦于这一独特而又至关重要的媒介,来剖析文学变革的深层原因和具体表现,我想这定能为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评分

总觉得,阅读历史,尤其是那些充满变革的时代,需要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晚清上海,这座充满矛盾与活力的城市,承载了太多值得我们去探究的秘密。而那些泛黄的文艺报纸,就像是穿越时空的信使,向我们诉说着过去的点点滴滴。我好奇,在那些报刊上,是如何记载下时代巨变的痕迹?又是如何折射出社会各阶层的声音?更重要的是,那些曾经活跃在报纸上的文人墨客,他们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用笔尖描绘出新文学的蓝图?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去深入了解这个被很多人忽视,却又至关重要的文学变革时期。我期待着,它能带领我走进那些鲜为人知的文学现场,去感受那份激昂与澎湃。

评分

每当我读到关于晚清上海近代文学变革的论述,总会有一种莫名的冲动,想要更深入地去了解那个时代。那些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的文学名字,他们留下的文字,至今依然能够触动人心。然而,是什么样的土壤,孕育了如此丰厚的文学成果?又是什么样的变革,让中国文学的面貌焕然一新?这本书,通过对文艺报纸的研究,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我设想,那些报纸上的文章,不仅仅是文学作品的发表平台,更是思想交流的沙龙,是社会批判的阵地,甚至是民族觉醒的催化剂。这本书,定然能帮助我厘清那些错综复杂的文学脉络,理解海派文学独特的魅力,以及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评分

对于晚清上海,我一直抱有复杂的情感。既有对那个时代动荡不安的惋惜,也有对其文化繁荣的惊叹。而近代文学的变革,无疑是那个时代最令人瞩目的成就之一。我曾经阅读过一些关于此的著作,但往往停留在对文学作品本身的分析,而忽略了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传播媒介。这本书,将目光聚焦在“文艺报纸”这个关键载体上,这无疑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切入点。我想,通过对报纸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当时文学的活力,以及知识分子如何利用报纸这一平台,传播新思想,探索新文学。这本书,定能为我提供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视角,去理解这段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至关重要的变革时期。

评分

晚清上海,这座东方巴黎,在历史的风云激荡中,孕育了怎样的文化思潮?当我翻开这本书的封面,脑海中便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那些曾经在租界林立、风雨飘摇的岁月里,涌现出的文艺报纸,它们不仅仅是油墨的堆砌,更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思想碰撞的火花,是社会变迁的缩影。我仿佛能听到旧式文人的吟哦,也能感受到新潮思想的涌动。那些报刊的名字,或许至今仍能在故纸堆中寻觅,但它们承载的意义,远非简单的文字能够概括。它们是启蒙的号角,是批判的利剑,是情感的寄托,也是历史的见证。这本书,定然能带我走进一个更深邃的晚清上海,去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文学变革,去理解那些引领时代的思想巨匠们的心路历程。我期待着,在字里行间,与那些伟大的灵魂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