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2009电声技术新进展
定价:50.00元
作者:沈勇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8-01
ISBN:978703028683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介绍了电声技术的研究新进展,包括电声测量、扬声器系统、扬声器阵列、扬声器单元、音质评价、传声器等方面。本书由电声技术领域外的专家、学者共同完成,代表了当今电声技术的新进展。
本书可读性和实践指导性强,可作为电声领域的高校师生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前言
章 电声测量
1.1 扬声器特性的准确和有效测量
1.2 扬声器制造业中驱动和悬吊系统非线性的快速测量
1.3 非同期测量系统中的波形同期加算平均方法
1.4 纯音测试系统的瞬态分析技术
第2章 扬声器系统和扬声器阵列
2.1 分频网络:确实需要吗
2.2 线阵列扬声器系统高频部分的设计和应用分析
2.3 关于混响环境中提升CCS系统鲁棒性的扬声器阵列系统
第3章 扬声器单元和传声器
3.1 扬声器单元振动和声辐射的力学分布式参数
3.2 压缩策动单元中同心环形通道相位塞的声学设计新方法
3.3 扬声器新材料综述
3.4 一种用于同轴扬声器的声反射器设计
3.5 FEMM在开式磁路设计的应用
3.6 驻极体电容传声器温度特性分析和改进对策
第4章 音质评价
4.1 扬声器主观评价
4.2 用跨学科思维改善扬声器听感的关键之管见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书中关于“数字信号处理在音频压缩中的应用”的案例分析部分,虽然提出了几个有趣的数学模型,但其实际的工程可行性论证却显得苍白无力。作者似乎过于沉迷于理论推导的数学美感,却忽略了实际硬件平台的资源限制和实时处理的需求。例如,某个提出的卷积模型,其计算复杂度高得惊人,在当时主流的DSP芯片上几乎无法达到实时播放的要求,书中却对此避而不谈,只是在脚注里轻描淡写地提了一句“需更高性能处理器”。这种对技术局限性的刻意回避,使得整本书的“新进展”看起来更像是实验室里的纸面突破,而非真正可能进入市场并产生影响的技术方向。对于关注产业化落地的读者来说,这种脱离实际工程的“新颖”之处,价值便大打折扣了。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坦白说,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它采用了那种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常见的、略显粗糙的彩色印刷,主色调是深沉的靛蓝,配上一些模糊不清的电路图剪影。我本期待能看到一些代表“新进展”的、富有未来感的视觉元素,比如更清晰的声波可视化或者现代化的电子元件特写,但事实是,它更像是一本行业内部的会议文集汇编,而非面向广泛读者的科普读物。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着实令人遗憾,泛黄得厉害,而且油墨的附着力似乎不太均匀,某些图表的对比度低得让人费力辨认。这种视觉上的落伍,多少削弱了我对内容深度的初步期望,感觉像是从某个尘封已久的书架深处翻出来的旧资料,而不是反映了2009年电声领域的最新动态。如果出版商在包装和排版上能投入更多心思,即便是同样的技术内容,也能给读者带来截然不同的初印象。比如,采用哑光处理的封面,配上清晰的字体和简约的布局,哪怕主题是相对小众的,也能立刻提升专业度和吸引力。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尤其是在章节之间的过渡部分,显得异常生硬和不连贯。比如,在前一章还在深入探讨有源降噪系统的算法优化,下一章的开篇却突兀地转向了麦克风振膜材料的物理特性,两者之间几乎没有平滑的逻辑桥梁来引导读者的思维。这使得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跳跃感”,仿佛是在浏览一份没有经过编辑的原始研究报告的集合。一个优秀的综合性技术文献,其组织架构应当像一条河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确保前一个知识点为后一个知识点打下坚实基础。这本书的目录布局更像是随机生成的标签云,虽然罗列了不少主题,但这些主题之间的内在联系被完全忽略了。这种零散的叙事方式,对于试图建立完整知识体系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让人很难把握2009年电声技术的整体发展脉络。
评分我注意到全书的参考文献列表,尤其是在涉及新兴领域(如MEMS麦克风技术)的部分,显得非常陈旧。很多引用的资料停留在2005年甚至更早的时期。要知道,电声技术,尤其是在2009年前后,正经历着从模拟向数字、从传统元件向微纳技术快速转型的关键时期,每隔一年都可能有突破性的专利或论文出现。如果一本宣称是“新进展”的书籍,其最新的参考资料还停留在四五年前,那么它所呈现的“新”的概念,很可能已经是业界普遍采用的成熟技术,或者已经被更先进的方案所取代了。因此,这本书的内容在时效性上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它提供的是对某个时间点前沿的总结,而非真正意义上对未来趋势的预判和指导,这让它作为一本“新进展”读物的作用大打折扣。
评分我花费了大量时间去尝试理解书中关于“超声波换能器”那一章节的论述,然而,阅读体验简直是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作者似乎完全默认读者已经具备了非常扎实的物理学和电子工程学背景,行文跳跃性极大,大量使用了未加解释的首字母缩写词和专业术语,仿佛在向一群老同事做报告。更要命的是,图表的标注常常缺失关键的单位或参考坐标系,这使得我不得不频繁地在我的专业词典和网络上交叉比对,才能勉强拼凑出作者试图表达的核心概念。这种写作风格极大地阻碍了知识的有效传递。一个好的技术书籍,即使是针对资深专业人士,也应该在必要时提供上下文或简短的背景回顾,以确保信息传递的精确性。这本书的作者似乎更热衷于展示自己知识的广度,而不是确保读者的理解深度,读完后,我得到的更多是知识点的罗列,而非对底层原理的融会贯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