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大家小书 民俗与迷信
定价:28.00元
作者:江绍原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20011632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20世纪中国民俗学奠基人之一江绍原的扛鼎之作
涉及巫术、禁忌、祭祀礼仪、占卜等
开我国宗教、迷信研究之先河
内容提要
江绍原先生是我国现代民俗学的奠基人之一,本书展现了绍原先生的诙谐风格及迷信研究专长,其中文章写得很漂亮,可以作小品文来读,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包括姓名、性爱、传言、医药等方面的迷信研究符合小品文应该具有的品质,不愧为大家的手笔,所以,虽是小书,反映出来的学识却是博大的,这是其他人难企及的。本书也为破除迷信、推崇科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目录
作者介绍
江绍原(1898―1983),安徽旌德江村人,中国现代民俗学家和比较宗教学家,20世纪中国民俗学界五大核心人物之一,是民俗学界公认为在民俗学研究方面成绩突出的一个,是中国早引进国外社会科学,较系统、科学地研究我国迷信的学者。
1920年去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比较宗教学,1922年在该校毕业后又在意林诺大学研究院哲学专业学习一年。1923年任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1927年应鲁迅之邀去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院英吉利语言文学系主任、教授。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大学、北平大学、中法大学、辅仁大学、中法文化交换出版委员会、上海中法孔德研究所、河南大学、西北大学等处任教、担任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山西大学英语系教授、中国科学出版社编审、商务印书馆编审等。1979年被聘为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顾问,1983年被聘为中国民俗学会顾问。
主要著作:《发须抓――关于它们的风俗》《中国礼俗迷信》《古俗今说》《江绍原民俗学论集》《民俗与迷信》等。
文摘
序言
初拿到这本《大家小书》,就被其书名所吸引,但读过之后,我才真正领略到江绍原先生文字的魅力,以及他对民间文化的深刻洞察。他笔下的民俗,不是博物馆里陈列的文物,而是活生生的、流淌在普通人血脉中的文化基因。从地域性的节日传说,到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习俗,再到那些常常被贴上“迷信”标签的民间信仰,他都以一种近乎田野调查般的严谨态度,加以细致的描绘和分析。我尤其惊叹于作者对细节的把握,那些看似琐碎的仪式、口头传说,在江绍原先生的笔下,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读的过程中,我常常能联想到自己成长经历中的片段,那些曾经不以为意的习俗,原来都蕴含着如此丰富的文化意义。而当他谈及“迷信”时,并未采取居高临下的批判姿态,而是深入其境,试图理解其产生的原因和流传的土壤。这种尊重和理解,让我对那些被现代文明边缘化的民间文化,产生了新的敬意。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感。江绍原先生的文字,仿佛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中国民间的门。在这里,没有现代社会的喧嚣和功利,只有淳朴的愿望、朴素的智慧,以及面对未知时,人们发自内心的敬畏与祈祷。我被那些关于命运、关于鬼神、关于生死的种种习俗所深深吸引。它们或许在现代人看来显得有些迂腐,但仔细揣摩,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以及对社会秩序的维护。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在梳理这些民俗的过程中,巧妙地揭示了“迷信”与“信仰”之间的微妙界限。他并没有简单地将那些不符合科学解释的现象斥为迷信,而是深入探究其产生的历史根源、社会功能,以及在特定文化语境下的合理性。这种 nuanced 的处理方式,让我对“迷信”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粗暴的标签,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更多的是一种智识上的挑战,它迫使我去解构那些根植于我内心深处的观念。江绍原先生以一种近乎考古学的方式,将各种民间习俗抽丝剥茧,呈现出其复杂的社会、文化和心理成因。我尤其对那些在现代社会看来“不合逻辑”的禁忌和仪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者并非简单地将它们归类为“愚昧”,而是深入分析其出现的历史背景、社会功能,以及在特定环境下所扮演的安抚人心、维系秩序的角色。阅读过程中,我反复思考,何为“迷信”?是无法用科学解释的现象,还是缺乏理性依据的行为?这本书模糊了界限,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迷信”是人类在面对不确定性时的一种本能反应,是一种寻求控制感和安全感的努力。而那些看似荒诞的仪式,或许是古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他们在有限的认知条件下,对生命、对自然最真挚的探索和祈求。这种视角,颠覆了我对许多传统观念的简单判断,让我对人类的创造力和复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让我对“常识”有了更深层次的审视。初读时,被江绍原先生的文字所吸引,他笔下的民俗,不是那种遥远、刻板的传说,而是带着温度,渗透进普通人生活的点点滴滴。那些关于节庆、婚丧嫁娶、孩童成长的习俗,在文字中鲜活起来,仿佛我就是那个时代、那个地方的亲历者,围炉而坐,听长辈娓娓道来。然而,真正让我驻足回味,甚至引发一些关于“合理性”思考的,却是作者在字里行间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对“迷信”的审视。并非简单粗暴的否定,而是一种带着理解和同情的观察,去探究这些看似不可思议的行为背后,所承载的朴素愿望、对未知的恐惧、以及群体性的心理认同。这种细腻的处理方式,让我看到了民俗的另一面,那就是它与迷信之间模糊不清的界限,以及这种界限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被模糊、被重塑的过程。读完,我开始在自己生活中寻找类似的影子,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行为,是否也隐藏着某种“民俗”的根源,又是否掺杂了某种“迷信”的色彩?这种自我审视,远比单纯的知识获取来得更为深刻和有趣。
评分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对于“传统”和“理性”的复杂情感。江绍原先生的文字,以一种非常温和但却极具穿透力的方式,呈现了民俗的丰富图景,同时也对那些潜藏在其中的“迷信”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读到许多关于避讳、关于符咒、关于神灵附体的描述,它们在现代科学的语境下显得多么不可思议,但在作者的笔下,却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性的温度。他并没有简单地否定它们,而是试图去理解,去解释,去还原这些习俗出现的社会背景和心理动因。这种探索精神,让我反思,我们在追求科学理性的同时,是否也在不经意间,失去了与那些古老智慧的连接?那些曾经被视为“迷信”的东西,或许也承载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以及一种集体性的情感寄托。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抛弃或遗忘的传统,思考它们在现代社会中是否依然有着存在的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