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民族研究丛书 9787105085309

广东民族研究丛书 978710508530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广东省民族研究学会,广东省民族研究所,广东 著
图书标签:
  • 广东民族
  • 民族研究
  • 地方文化
  • 岭南文化
  • 社会学
  • 历史学
  • 文化人类学
  • 少数民族
  • 广东历史
  • 丛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琅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ISBN:9787105085309
商品编码:2964610816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7-07-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广东民族研究丛书 作者 广东省民族研究学会,广东省民族研究所,广东
定价 25.00元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ISBN 9787105085309 出版日期 2007-07-01
字数 300000 页码 383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大32开 商品重量 0.381Kg

   内容简介
2006年11月22至23日,广东省民族研究学会、广东省民族研究所和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民族研究所联合在广州举办以“民族发展与和谐广东”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出席研讨会的有有关单位的领导、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教授、专家学者以及省民族研究所学会的会员等共67人,提交论文34篇。与会者围绕“民族发展与和谐广东”这一中心论题,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进行多视角、多层次的探讨。其特点是涉及面广、内容丰富、时代特色鲜明。此次结集出版的《广东民族研究论丛》第十三辑是与会论文的一部分。其内容大致包括构建和谐社会、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等。其中以后者分量*,其数量几为文章之半。其论述广泛,遍及文化范畴的方方面面,如文化起源、文化交流、文化变迁、文化适应、文化比较、文化表现形式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等等;若以论述的主体,则有岭南文化、服饰文化、酒文化、儒家文化等等。此外,还有关于族群理论和费孝通先生理论贡献的文章。它代表着广东民族研究的方向与学术水平。

   作者简介

   目录
从南禅文化的创立和传续看宗教如何培育和谐社会的精神资源
从景颇族的统一谈族群理论——兼论与周边民族的矛盾和适应
“两个共同”在广东民族地区的实践与探索
关于加快广东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思考
费孝通先生对中国人类学的理论贡献
珠三角城市外来少数民族的文化适应
民族文化与情感的历史彩绘——对黎族与高山族文身艺术的探究
略谈岭南文化的本源——与刘成基先生商榷
苗瑶畲传统文化的比较研究
凤凰山畲族“招兵节”的文化内涵
从文化多样性谈儒家文化的传承
试论岭南服饰的变迁
一个家族的变迁——广州回族敬修堂杨氏家族的变化发展
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
应重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一以广东潮州市为例
酒作为社会叙事派生物的饮食性符号表达
产权、空间、婚姻:历史人类学视野下的客家妇女——以粤东客家地区为重点分析
岭南婚嫁中槟榔习俗的文化解读:以粤东客家地区为中心
民族习惯法的现代变迁——以平地瑶为例
满族服饰文化之释义
文化圈与核心群——盘古神话的一种研究
浅析连南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
试论加强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的建设
编后语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岭南风物志:民俗、传说与生活》 编著者: [此处可填写编著者姓名,如“广东民间文艺家协会”或“学者团队”] 内容简介: 《岭南风物志:民俗、传说与生活》是一部深入挖掘岭南地区深厚文化底蕴的著作。本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生动翔实的笔触,系统梳理和展现了广东地区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世代流传的神秘传说以及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图景。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幅立体而鲜活的岭南文化画卷,揭示这片土地上人民的精神世界、情感寄托和社会变迁的轨迹。 第一章:岁时节令与民间信仰 本章着重探讨广东地区不同时节的民俗活动及其背后蕴含的民间信仰。我们将从春节的“年味”说起,深入解析年夜饭的讲究、拜年习俗的演变、舞龙舞狮的热闹场景,以及“年兽”传说在民间传播中的意义。接着,我们将目光转向清明时节的祭祖扫墓,探讨其慎终追远的情感寄托,以及与土地神、祖先崇拜相关的祭祀仪式。端午龙舟竞渡不仅是体育竞技,更是对屈原的纪念,本章将深入剖析其文化渊源和地方特色。中秋佳节的月饼、赏月,以及与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的联系,也将得到细致的呈现。重阳登高,不仅是敬老,更蕴含着对生命力量的赞颂。此外,本章还将触及广东地区特有的节庆,如“七月半”的盂兰盆会,以及一些地方性的祭祀活动,如城隍庙会、土地公诞等,揭示这些活动在维系社区认同、传递道德观念方面的重要作用。我们将考察这些节庆活动中的祭品、仪式、服饰、音乐、舞蹈等元素,分析它们如何与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神灵崇拜等多元信仰体系相互交织,并探究这些信仰如何影响着岭南人民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 第二章:生活习俗与物质文化 本章将聚焦广东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衣食住行到婚丧嫁娶,展现其独特的物质文化和社会习俗。在“食”的篇章,我们将品味广府、潮汕、客家等不同地域的饮食特色,从早茶的精致、煲汤的养生,到海鲜的鲜美、擂茶的醇厚,深入剖析各种食材的运用、烹饪技艺的传承,以及饮食文化中蕴含的“不时不食”的生活哲学。在“衣”的部分,我们将探寻广绣、潮绣等精美的传统服饰工艺,以及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着装规范,关注服装在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在“住”的章节,我们将考察骑楼、围龙屋、碉楼等岭南特色建筑的风格、功能及其与地理环境、社会结构的关联,分析建筑材料的选择、内部空间的布局如何反映居住者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在“行”的方面,我们将回顾水上人家的生活、驳船、渔船的变迁,以及陆路交通工具在不同时期的演变,展现交通方式如何塑造了岭南地区的生活节奏和对外联系。婚嫁和丧葬习俗是人生大事,本章将详细梳理广东地区不同族群、不同阶层的婚丧礼仪,包括订婚、婚礼、丧礼中的各个环节、禁忌与习俗,分析这些仪式如何体现孝道、宗族观念以及对生命的敬畏。此外,本章还将触及广东地区的手工艺,如陶瓷、竹编、藤编、木雕等,展现这些传统技艺如何融入日常生活,成为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章:民间传说与口头文学 本章致力于挖掘和整理广东地区丰富而引人入胜的民间传说和口头文学。我们将讲述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影响深远的创世神话,以及孙悟空大闹天宫、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等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在岭南地区的流传版本和特色。我们将深入探讨与广东地域密切相关的传说,如关于南海观音的传说、妈祖显灵的传说、西施在广东的传说等,分析这些传说如何塑造了当地人民的精神信仰和情感寄托。同时,本章还将关注那些反映地方历史事件、人物事迹的传说,如关于南越王的故事、海上丝绸之路的传说、农民起义的传说等,这些故事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研究地方历史的重要资料。我们将考察这些传说在传播过程中所经历的变异与演化,分析其叙事结构、人物塑造、象征意义,以及它们如何在说书、粤剧、民间歌谣等多种艺术形式中得到传承和发展。本章还将涉及谜语、谚语、歇后语等形式多样的口头文学,它们以精炼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折射出岭南人民的智慧、幽默感和生活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社会风貌和价值观念的独特视角。 第四章:地域文化与社会变迁 本章将从更宏观的视角审视广东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在社会变迁中的演变轨迹。我们将探讨广东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如丘陵、海岸线、河流系统)如何孕育了特殊的民风民俗,以及海洋文化、农业文化、山地文化等多元文化因素的碰撞与融合。我们将分析广东历史上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角色,以及由此带来的对外交流、商业贸易对当地文化的影响,如外来宗教、外来物品的传入及其本土化过程。本章还将关注广东地区不同族群(如汉族中的广府、潮汕、客家,以及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语言特点、文化习俗的差异与联系,探讨其在历史长河中的互动与共存。随着时代的变迁,广东经济的腾飞、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对传统民俗文化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本章将探讨传统节庆的现代化转型、传统技艺的保护与创新、新媒体对民间故事传播的影响,以及如何在现代化浪潮中保持文化的根脉和特色。我们将分析一些具体的案例,如传统村落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与传承、民间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的新表达等,以期展现岭南文化在时代洪流中的生命力与适应性。 《岭南风物志:民俗、传说与生活》以其丰富的内容、扎实的考证和生动的叙述,为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岭南文化的大门。本书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溯,更是对当下生活方式和精神内核的深度解读,适合对中国地域文化、民间艺术、历史民俗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广东历史文化充满好奇的读者,我非常喜欢这套丛书的叙事风格。它并没有采用枯燥的学术报告形式,而是将深厚的学术研究融入到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案例中。读起来不像是啃一本艰涩的学术著作,更像是与一位学识渊博的朋友在进行一场关于广东民族的深入交流。书中对于民族文化的独特之处的描绘,对于一些传统习俗的细节呈现,都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广东大地之上多元文化的魅力。这套书让我对这片土地上的民族有了更深切的理解和认同。

评分

这套《广东民族研究丛书》给我带来的,更多的是一种思想的启迪。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民族”这一概念在广东语境下的具体含义。书中对于历史叙事的批判性解读,对于官方话语的审视,以及对于个体经验的重视,都让我意识到,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并非是静态的、单一的,而是动态的、多元的、充满张力的过程。作者们在梳理历史脉络的同时,也巧妙地融入了当代的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使得研究内容既有历史纵深感,又不失现实意义。

评分

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这套丛书的研究方法相当多元。我看到了传统的文献分析、历史考证,也看到了人类学式的田野调查、口述史访谈,甚至还涉及到社会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的视角。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使得研究更加立体和全面,也能够更好地回应复杂的现实问题。书中对一手资料的运用,以及对学术史的梳理,都显示出研究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它不是简单地堆砌事实,而是通过多维度的分析,试图揭示广东民族文化背后深层的逻辑和运作机制。

评分

读完这套丛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作者们显然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内耕耘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田野调查资料和文献研究基础。无论是对于某个特定民族的历史渊源、社会结构、文化习俗的细致描摹,还是对于不同民族之间交往互动、文化融合、冲突与调适的深入分析,都展现了扎实的学术功底。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对于一些边缘化、鲜为人知的民族群体也给予了关注,这在以往的研究中是比较少见的。这种包容性的研究视角,对于全面认识广东的民族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评分

这套《广东民族研究丛书》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尤其是它的编纂质量和选题眼光。首先,从书的装帧设计来看,就充满了学术的严谨与艺术的考究,封面风格统一,却又不失各卷的特色,拿在手中颇有分量。翻开内页,字体清晰,排版合理,阅读起来非常舒适。我尤其欣赏的是丛书的整体规划,它并非零散的论文集,而是围绕“广东民族研究”这一核心主题,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深入的探讨。这让我感觉,作者们不仅仅是在陈述事实,更是在构建一个完整的学术图景,试图呈现广东地区民族文化的复杂性与独特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