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文化产业十年报告:1996-2006 9787811129779

云南文化产业十年报告:1996-2006 978781112977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尹欣,范建华 著
图书标签:
  • 云南文化产业
  • 文化产业报告
  • 云南经济
  • 产业发展
  • 文化发展
  • 区域经济
  • 经济报告
  • 云南
  • 1996-2006
  • 产业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云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811129779
商品编码:2964620193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03-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云南文化产业十年报告:1996-2006 作者 尹欣,范建华
定价 89.00元 出版社 云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 9787811129779 出版日期 2010-03-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1.022Kg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概述
上篇 云南省文化产业发展十年总报告
一 云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探索与起步阶段(1996-2002)
二 云南文化产业全面启动与快速发展的阶段(2003-2006)
三 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和经验总结
中篇 十年间云南文化产业发展重大活动
一 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次研讨会
二 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第二次高级研讨会暨首届云南文化产业展洽会
三 云南赴京文化官一传系列活动
四 2004云南文化产业上海推介周
五 首届中国西部一昆明一文化产业博览会
六 云南电影香港宣传推介活动
下篇 云南文化产业主要行业发展状况
一 新闻出版业
二 报业
三 广播影视业
四 演艺业
五 休闲娱乐业
六 文物艺术品业
七 民族民间工艺品业
八 会展业
九 广告业

   编辑推荐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云南省1996年至2006年这十年间云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对云南文化产业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全书分为概述、上篇:云南文化产业发展十年总报告、中篇:十年间云南文化产业发展重大活动、下篇:云南文化产业主要行业发展状况。全书结构严整,高度凝练和概括性地从整体上把握了云南的文化产业。

   文摘

   序言




云南文化产业十年报告:1996-2006 内容概要 《云南文化产业十年报告:1996-2006》是一部深度聚焦云南省文化产业在特定十年间(1996年至2006年)发展历程的权威性研究报告。本书以翔实的数据、深入的分析和前瞻性的视角,系统梳理了这一时期云南文化产业的整体脉络、重要节点、关键成就以及面临的挑战。报告不仅是对过去十年辉煌与探索的记录,更是对未来文化产业发展方向的启示。 报告视角与结构 本报告以宏观的视角审视云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将其置于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并结合云南独特的地域特色、民族文化优势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深入剖析。报告的结构清晰,层层递进,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立体、动态的云南文化产业发展图景。 第一部分:时代背景与政策驱动 报告开篇,首先回顾了1996年至2006年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宏大时代背景。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经济转型和市场化改革,文化领域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激发文化活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为各地文化产业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报告详细阐述了云南省委、省政府在这一时期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所采取的各项重要政策措施。这包括但不限于: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 报告分析了如何通过理顺产权关系、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推进经营机制的市场化等方式,打破制约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束缚。 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与目标设定: 详细解读了云南省在不同发展阶段提出的具体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以及设定的量化与非量化目标,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额等。 财政支持与投融资政策: 深入探讨了省财政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文化项目扶持、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等方面的资金投入情况,以及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政策导向。 人才引进与培养政策: 分析了为吸引和留住高端文化人才、培养本土文化产业人才而制定的各项政策,例如人才引进的优惠待遇、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建立等。 市场环境优化与监管: 探讨了为促进文化市场公平竞争、打击盗版侵权、规范市场秩序所做的努力,以及对文化产品和服务流通渠道的拓展。 这些政策的解读,为理解报告后续的产业分析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据和背景支撑。 第二部分:文化产业门类细分与发展现状 报告的核心内容在于对云南省在1996-2006年间主要文化产业门类的详细梳理与分析。云南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一颗璀璨明珠,其文化产业呈现出多元化、民族化、特色化的鲜明特征。报告重点关注了以下几个关键领域: 文化旅游产业: 云南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一直是国内旅游的热点地区。报告深入分析了这一时期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态势,包括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与整合、旅游产品的创新与升级、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如何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体验,提升旅游的文化附加值。例如,对丽江古城、大理古城、香格里拉等重点旅游区域的案例分析,展现了文化旅游如何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出版发行产业: 报告评估了这一时期云南出版发行行业的发展水平,包括图书、期刊、报纸的生产与销售情况,以及数字出版的萌芽与探索。重点分析了如何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拓展出版物的市场化运营,提高出版物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广播影视产业: 探讨了云南广播影视产业在节目创作、摄制、传播及市场化运作方面的发展。报告关注了如何利用云南丰富的地域题材和民族元素,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和全国影响力的广播影视作品,以及数字技术对影视产业的影响。 文化演艺产业: 深入分析了云南在舞台艺术、民族歌舞、节庆活动等方面的成就。报告聚焦于如何将优秀的民族歌舞表演与旅游市场相结合,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如《云南映象》等现象级演出的诞生及其市场效应。 文化创意与设计产业: 报告初步关注了这一时期云南文化创意和设计产业的萌芽与发展,包括手工艺品、民族服饰、动漫游戏等领域的探索。分析了如何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创意产品。 文化科技融合: 探索了科技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如数字博物馆、虚拟现实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中的应用,以及互联网对文化传播方式的初步影响。 在每个门类的分析中,报告都力求做到: 数据支撑: 提供详实的统计数据,如产业规模、产值、从业人员、市场份额等。 案例研究: 选取典型的企业、项目或品牌进行深入剖析,展示其成功经验和发展模式。 问题诊断: 指出各门类发展中存在的瓶颈和不足,如人才短缺、资金投入不足、市场营销能力较弱等。 第三部分:亮点、成就与创新 报告浓墨重彩地展现了1996-2006年间云南文化产业取得的显著成就和突出的亮点。这十年,是云南文化产业从初步探索走向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和创新实践: 品牌效应的初步形成: 报告分析了云南如何通过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提升文化产品的市场吸引力。例如,旅游品牌(如“七彩云南”)、演出品牌(如《云南映象》)、民族工艺品品牌等。 文化与经济的深度融合: 报告强调了文化产业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文化产业与旅游、商贸、信息技术等产业的联动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外文化交流的拓展: 报告记录了云南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的努力,以及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云南文化魅力的成果。这包括参与国际文化展会、举办海外演出、吸引外国游客等。 科技应用初见成效: 报告肯定了科技在文化内容生产、传播和管理等方面的初步应用,为文化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人才队伍的建设: 报告关注了在改革开放和市场化进程中,人才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以及相关政策对人才培养和引进的积极影响。 第四部分:挑战与未来展望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报告也客观地分析了1996-2006年间云南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困境。这些挑战既有宏观的政策层面,也有微观的企业运营层面: 体制机制的深层障碍: 尽管进行了改革,但部分文化单位的传统体制机制仍未完全打破,市场活力有待进一步释放。 资金投入的结构性不足: 尽管有政策支持,但文化产业尤其是新兴文化业态的资金需求巨大,社会资本的引入仍需加强。 人才队伍的结构性矛盾: 既有领军型人才的稀缺,也有基层专业技术人才的不足,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优化。 市场化运营能力的提升: 部分文化企业在市场意识、品牌营销、经营管理等方面仍显薄弱,需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文化产品的创新与原创能力: 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如何创作出更具时代感、更符合现代消费者需求、更具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品,仍是重要课题。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 在利用文化遗产发展产业的同时,如何有效保护和传承,避免过度商业化和文化符号的简单复制,是需要审慎对待的问题。 基于对过去十年的深刻洞察和对当前挑战的分析,报告最后对云南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展望和建议。这部分内容通常会包含: 坚持特色化发展道路: 强调巩固和发扬云南的民族文化、生态文化等独特优势,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 推动产业融合与创新: 鼓励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利用新技术、新模式,催生新的业态和增长点。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提出更具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引进和激励机制,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优化投融资环境: 进一步引导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向文化产业汇聚,构建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持续推进文化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激发文化主体的创造活力。 提升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积极参与全球文化交流与合作,讲好云南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结语 《云南文化产业十年报告:1996-2006》不仅是一部客观记录历史的文献,更是一份深刻反思和前瞻性指引的研究成果。它为研究者、决策者、企业经营者以及所有关注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人士,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信息和深刻的启示,对于理解中国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报告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详实的数据支撑和独到的分析视角,为云南文化产业的下一个十年乃至更长远的发展,描绘了方向,提供了借鉴。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它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关于云南文化产业如何在大时代背景下“破茧成蝶”的故事。我一直在思考,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浪潮中,如何才能让宝贵的地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而不是被同质化甚至遗忘。而这本书,恰好为我解答了许多疑惑。作者并没有用高深莫定的理论术语来“吓唬”读者,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鲜活的叙述,以及对发展逻辑的抽丝剥茧,将云南在1996-2006这十年间,文化产业所经历的转型与突破,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我看到那些曾经被视为“传统”甚至“落后”的文化元素,是如何在政策的扶持和市场的引导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书中对于一些具体产业的发展路径分析,例如民族手工艺品如何走向市场,民族歌舞表演如何吸引游客,以及一些文化节庆活动如何成为地方名片,都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分析中,始终将人——无论是文化从业者、政策制定者,还是普通民众——置于核心位置,展现了他们在那段时期中的努力、创新与奉献。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产业的报告,更是一部关于人的奋斗史,一本关于文化自信的生动教材。

评分

这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它以一种近乎史诗般的视角,为我们勾勒出了云南文化产业在特定十年间(1996-2006)波澜壮阔的发展画卷。阅读过程中,我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云南文化产业从萌芽到壮大,从摸索到创新的每一步。作者团队显然付出了巨大的心血,通过深入的调研、翔实的资料收集以及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立体、生动的时代图景。不仅仅是简单的事件罗列,书中更着重探讨了云南文化产业在这一时期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其内在的驱动力与发展规律。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到新兴文化业态的培育,从政策的引导作用,到市场主体的活力迸发,都得到了细致入微的分析。书中对每一个重要的文化项目、每一次重要的政策调整、每一个标志性的事件,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尝试将其置于更宏观的经济社会背景下进行解读。读罢此书,对于云南文化产业的过去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也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潜在的优势与劣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不仅是一部学术研究的力作,更是一份珍贵的时代记录,对于任何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尤其是区域性文化产业发展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极具价值。

评分

阅读此书,仿佛在回顾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1996年至2006年,对于中国而言,是经济腾飞、社会变革的十年,对于云南文化产业而言,同样是意义非凡的十年。这本书用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生动的叙述语言,为我们呈现了这一时期云南文化产业从萌芽到成长的艰辛历程。作者团队深入一线,进行了大量细致的田野调查和资料收集,使得报告中的每一个论断都有据可依,每一个案例都栩栩如生。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云南特有的民族文化资源如何与现代文化产业相结合的探讨。从传统的歌舞表演到新兴的文化节庆,从民族手工艺品到具有地方特色的影视作品,书中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展现了云南在挖掘和利用自身文化优势方面的创新与努力。同时,报告也客观地指出了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瓶颈与挑战,例如如何平衡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如何提升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以及如何应对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等。这本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窗口,更对思考中国其他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以及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文化独特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

对于那些对中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尤其是对云南这个神奇土地的文化魅力及其产业化过程感兴趣的读者来说,《云南文化产业十年报告:1996-2006》无疑是一份不容错过的珍贵文献。作者以一种非常系统和宏观的视角,梳理了1996年至2006年这十年间,云南省在文化产业发展领域所经历的曲折探索与辉煌成就。书中不仅仅罗列了诸如旅游文化、文化创意、出版发行、演艺娱乐等多个领域的发展情况,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了支撑这些发展背后的政策环境、市场机制、人才培育以及技术创新等关键要素。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云南独特民族文化资源如何被有效开发利用,并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的分析。书中对每一个重要阶段的判断,每一次关键的政策调整,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深入的解读,力求呈现一个完整而真实的云南文化产业发展图景。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云南文化产业的过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对其未来的发展潜力与挑战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这不仅仅是一份报告,它更是一次关于文化如何赋能经济,区域特色如何转化为核心竞争力的生动实践案例研究。

评分

翻开这部厚重的报告,我首先被它宏大的叙事结构所吸引。作者并没有拘泥于枯燥的数据和冰冷的统计,而是将云南文化产业的发展融入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经济变迁的大背景之中。1996年至2006年,恰逢中国经济改革深化、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关键时期,云南作为我国西南边陲的一个重要省份,其文化产业的发展无疑受到了时代洪流的深刻影响。书中对这一时期云南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所取得的成就、所遇到的困境,进行了多角度、深层次的梳理。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具体案例的挖掘,那些曾经在云南文化产业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事件和人物,在书中得到了生动的再现,使得枯燥的理论分析变得鲜活起来。例如,书中对于旅游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影视传媒等多个文化产业领域的深入探讨,为我们展现了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多元性和独特性。同时,作者也并没有回避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挑战,例如如何更好地将地域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如何提升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如何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等问题,都得到了坦诚的探讨。这部报告不仅是一份对过去十年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总结,更是一份为未来发展提供深刻启示的宝贵文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