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云南文化产业十年报告:1996-2006 | 作者 | 尹欣,范建华 |
| 定价 | 89.00元 | 出版社 | 云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
| ISBN | 9787811129779 | 出版日期 | 2010-03-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1.022Kg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概述 上篇 云南省文化产业发展十年总报告 一 云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探索与起步阶段(1996-2002) 二 云南文化产业全面启动与快速发展的阶段(2003-2006) 三 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和经验总结 中篇 十年间云南文化产业发展重大活动 一 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次研讨会 二 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第二次高级研讨会暨首届云南文化产业展洽会 三 云南赴京文化官一传系列活动 四 2004云南文化产业上海推介周 五 首届中国西部一昆明一文化产业博览会 六 云南电影香港宣传推介活动 下篇 云南文化产业主要行业发展状况 一 新闻出版业 二 报业 三 广播影视业 四 演艺业 五 休闲娱乐业 六 文物艺术品业 七 民族民间工艺品业 八 会展业 九 广告业 |
| 编辑推荐 | |
|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云南省1996年至2006年这十年间云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对云南文化产业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全书分为概述、上篇:云南文化产业发展十年总报告、中篇:十年间云南文化产业发展重大活动、下篇:云南文化产业主要行业发展状况。全书结构严整,高度凝练和概括性地从整体上把握了云南的文化产业。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它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关于云南文化产业如何在大时代背景下“破茧成蝶”的故事。我一直在思考,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浪潮中,如何才能让宝贵的地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而不是被同质化甚至遗忘。而这本书,恰好为我解答了许多疑惑。作者并没有用高深莫定的理论术语来“吓唬”读者,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鲜活的叙述,以及对发展逻辑的抽丝剥茧,将云南在1996-2006这十年间,文化产业所经历的转型与突破,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我看到那些曾经被视为“传统”甚至“落后”的文化元素,是如何在政策的扶持和市场的引导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书中对于一些具体产业的发展路径分析,例如民族手工艺品如何走向市场,民族歌舞表演如何吸引游客,以及一些文化节庆活动如何成为地方名片,都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分析中,始终将人——无论是文化从业者、政策制定者,还是普通民众——置于核心位置,展现了他们在那段时期中的努力、创新与奉献。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产业的报告,更是一部关于人的奋斗史,一本关于文化自信的生动教材。
评分这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它以一种近乎史诗般的视角,为我们勾勒出了云南文化产业在特定十年间(1996-2006)波澜壮阔的发展画卷。阅读过程中,我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云南文化产业从萌芽到壮大,从摸索到创新的每一步。作者团队显然付出了巨大的心血,通过深入的调研、翔实的资料收集以及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立体、生动的时代图景。不仅仅是简单的事件罗列,书中更着重探讨了云南文化产业在这一时期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其内在的驱动力与发展规律。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到新兴文化业态的培育,从政策的引导作用,到市场主体的活力迸发,都得到了细致入微的分析。书中对每一个重要的文化项目、每一次重要的政策调整、每一个标志性的事件,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尝试将其置于更宏观的经济社会背景下进行解读。读罢此书,对于云南文化产业的过去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也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潜在的优势与劣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不仅是一部学术研究的力作,更是一份珍贵的时代记录,对于任何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尤其是区域性文化产业发展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极具价值。
评分阅读此书,仿佛在回顾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1996年至2006年,对于中国而言,是经济腾飞、社会变革的十年,对于云南文化产业而言,同样是意义非凡的十年。这本书用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生动的叙述语言,为我们呈现了这一时期云南文化产业从萌芽到成长的艰辛历程。作者团队深入一线,进行了大量细致的田野调查和资料收集,使得报告中的每一个论断都有据可依,每一个案例都栩栩如生。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云南特有的民族文化资源如何与现代文化产业相结合的探讨。从传统的歌舞表演到新兴的文化节庆,从民族手工艺品到具有地方特色的影视作品,书中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展现了云南在挖掘和利用自身文化优势方面的创新与努力。同时,报告也客观地指出了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瓶颈与挑战,例如如何平衡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如何提升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以及如何应对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等。这本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窗口,更对思考中国其他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以及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文化独特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对于那些对中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尤其是对云南这个神奇土地的文化魅力及其产业化过程感兴趣的读者来说,《云南文化产业十年报告:1996-2006》无疑是一份不容错过的珍贵文献。作者以一种非常系统和宏观的视角,梳理了1996年至2006年这十年间,云南省在文化产业发展领域所经历的曲折探索与辉煌成就。书中不仅仅罗列了诸如旅游文化、文化创意、出版发行、演艺娱乐等多个领域的发展情况,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了支撑这些发展背后的政策环境、市场机制、人才培育以及技术创新等关键要素。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云南独特民族文化资源如何被有效开发利用,并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的分析。书中对每一个重要阶段的判断,每一次关键的政策调整,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深入的解读,力求呈现一个完整而真实的云南文化产业发展图景。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云南文化产业的过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对其未来的发展潜力与挑战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这不仅仅是一份报告,它更是一次关于文化如何赋能经济,区域特色如何转化为核心竞争力的生动实践案例研究。
评分翻开这部厚重的报告,我首先被它宏大的叙事结构所吸引。作者并没有拘泥于枯燥的数据和冰冷的统计,而是将云南文化产业的发展融入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经济变迁的大背景之中。1996年至2006年,恰逢中国经济改革深化、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关键时期,云南作为我国西南边陲的一个重要省份,其文化产业的发展无疑受到了时代洪流的深刻影响。书中对这一时期云南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所取得的成就、所遇到的困境,进行了多角度、深层次的梳理。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具体案例的挖掘,那些曾经在云南文化产业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事件和人物,在书中得到了生动的再现,使得枯燥的理论分析变得鲜活起来。例如,书中对于旅游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影视传媒等多个文化产业领域的深入探讨,为我们展现了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多元性和独特性。同时,作者也并没有回避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挑战,例如如何更好地将地域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如何提升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如何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等问题,都得到了坦诚的探讨。这部报告不仅是一份对过去十年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总结,更是一份为未来发展提供深刻启示的宝贵文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