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揽胜(中国民俗文化丛书) 徐忱

节日揽胜(中国民俗文化丛书) 徐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忱 著
图书标签:
  • 民俗文化
  • 节日习俗
  • 传统文化
  • 中国文化
  • 徐忱
  • 节日
  • 民俗
  • 文化
  • 风俗习惯
  • 揽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品读天下出版物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03457555
商品编码:2964722479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节日揽胜(中国民俗文化丛书)

定价:33.8元

售价:21.6元,便宜12.2元,折扣63

作者:徐忱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03457555

字数:222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全世界的人不分种族、宗教、国别,都有自己的节日。节日之多,真如天上繁星,无法胜数。节日从何而来?因何而来?各大宗教为人类贡献了哪些节日?中国历史上有些的节日为何会消失?还等什么,快快翻开本书寻找答案吧。

目录


作者介绍


徐忱,1969年生。辽宁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曾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毅荻书斋查阅张学良口述历史资料。辽宁省老教授协会人文社科委员会副秘书长,辽宁省传记文学学会会员。撰写出版的著作有:《张学良》(52.8万字,中国文史出版社版)、《黎元洪全传》(42.6万字。中国文史出版社版)、《黎元洪画传》(10万字,中华书局版)、《张学良图传》(33.3万字,团结出版社版)。发表论文多篇。

文摘


六、重阳登高节 重阳节的起源 每年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 《易经》以“九 ”为阳,九月九 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逢,故称重阳,也叫重九。重 阳节形成于战国 时期,唐代正式成为民间节日。相传东汉汝南人桓景 跟随方士费长房 学道术多年。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 你家有大灾。你 赶紧回家,告诉家里人做红色的茱萸荷包,系在胳膊 上,登上山顶, 饮菊花酒,就可以消灾解祸。”桓景赶回家,按费长 房所言,一一做 到。一家人在山顶待了一天。晚上回到家,看见家里 养的鸡犬牛羊, 都已经死去。费长房听说这事,叹道:“它们是代替 你的家人而死 的。”从此,人们每到九月九日,就登高、饮酒,妇 人佩戴茱萸荷 包。还要把家畜放纵于野外,不能关在圈里。这就是 重阳节的起源。
     重阳节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很久以前,陕西骊 山脚下住着一户 勤劳、善良的人家。有一天傍晚,男主人从地里劳作 归家的路上,看 到一位衣衫褴褛的道士呆坐在路边。男主人好心上前 询问,得知道士 在骊山迷了路,已经两天没有吃东西了。男主人看天 色已晚,便热情 地邀请道士到家里做客。
     回到家,女主人听丈夫讲述道士的境遇,非常同 情。她不仅给道 士做了可口的饭菜,还把家中的舒服的炕让给道 士,并让男主人 陪其住,自己带着孩子在灶房打了个草铺,对付了一 宿。
     这一切,道士都看在眼里。第二天吃过早饭后, 道士要上路。
    女主人怕他路上挨饿,把刚刚蒸好的白馒头装了满满 一袋子,交给道 士。道士出了门,走了十几步,又返回来,对站在门 口相送的男女主 人说:“到九月初九,全家要往高处走。”男女主人 面面相觑,刚想 问为什么,道士已经不见了踪影。
     转眼到了九月初九。男女主人一早就准备了大量 的食物和酒,让 孩子们招呼所有邻居上山游玩饮酒作乐。邻居们接受 了男女主人的邀 请,全村人一起上了山。
     刚到山顶,大家就看见一股猛烈的山泉从半山腰 喷涌而出,山脚 下的房子瞬间被淹没了。这时,男女主人把道士和他 们的对话,原原 本本地告诉了大家。大家恍然大悟,纷纷向男女主人 施礼,感谢救命 之恩。
     从此,每到九月初九,这个村子的人都要登高上 山。渐渐地,这 个习俗传遍了各地,就成了今天的重阳节,登高成了 重阳节重要的 习俗之一。
     第三个传说仍与桓景有关。相传在东汉时期,汝 河有个瘟魔,只 要它一出现,就家家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 带的百姓受尽了 瘟魔的。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桓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 差点儿丧了命。
    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 去访仙学艺,为 民除掉瘟魔。桓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 士,终于打听到 在东方有一座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 长,桓景不畏艰 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 山,找到了那个 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 收留了桓景,并 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桓景废寝 忘食地苦练,终 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一天,仙长对桓景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 又要出来作恶, 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 桓景一包茱萸 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辟邪用法,让他骑着仙鹤 赶回家去。
     桓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 嘱把乡亲们领 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 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 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 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 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 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 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 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 突变,这时,桓景手持降 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 合便将瘟魔刺死剑下,从 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 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魏晋时期,人们插茱 萸以辟邪。当时的人并未 将这天看作吉日。所以重 阳节当天,人们登高、插 茱萸、饮菊花酒都是为了 辟邪躲灾、驱疫延年。明 代重阳时,宫廷上下要吃 花糕庆祝。皇帝不能免俗,也要登高。1989年,中国 将重阳节定为老 人节,呼吁国人敬老、爱老。
    …… P66-69

序言



《节日揽胜:中国民俗文化丛书》 前言 中国,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度,其深厚的民俗文化如同繁星点点,镶嵌在中华民族的精神长河中。这些民俗,是先民们在漫长岁月中,为了适应自然、凝聚社群、寄托情感、传承信仰而逐渐形成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寄托。它们以节庆、仪式、习俗、传说、艺术等多种形式,生动地展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智慧、审美和民族精神。 《节日揽胜:中国民俗文化丛书》正是一次深入探索中国民俗文化,特别是以丰富多彩的节日为切入点的文化之旅。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节日的名称与日期,而是力求挖掘节日的深层内涵,揭示其背后蕴含的社会、历史、宗教、哲学以及人们的生活哲思。我们相信,通过对这些节日的细致梳理和深入解读,读者不仅能够了解到中华传统节日的来龙去脉、演变过程,更能体会到它们在现代社会中依然鲜活的生命力,以及它们如何塑造着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和文化情感。 本书的编纂,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本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可读性的民俗文化读物。我们期望它能成为一座桥梁,连接过去与现在,连接传统与现代,让更多的人走进中国民俗文化的殿堂,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第一章:时间的韵律——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演变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曙光初现之时。早期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如日出日落、四季更替、月圆月缺,促使他们形成了对时间周期的感知,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出与农业生产、天文历法紧密相关的祭祀活动和庆祝仪式。 农耕文明的印记:在中国这样一个以农耕为主的社会,农业生产的周期性是节日形成的最直接动力。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每一个重要的农事节点,都伴随着相应的祭祀和庆典,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例如,岁首(春节)的祭祖祈福,与迎接新一轮农耕的开始息息相关;端午节的纪念屈原,也与驱邪避疫、祈求农作物生长顺利有关。 天文历法的支撑:中国古代的历法,即农历,是观察天象、记录时间的重要工具。许多节日的日期都与特定的天文现象有关,如二十四节气,它们精准地指示了季节的变化,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指导。月亮的周期变化更是许多阴历节日的基石,如元宵节、中秋节等。 宗教与信仰的影响:道教、佛教以及民间信仰,在中国传统节日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许多节日都承载着特定的宗教仪式和神话传说,如春节的年兽传说,元宵节的灯谜游戏(可能源于道教的灯火祈福),清明节的扫墓祭祖(融合了儒家孝道和佛教的超度亡魂),以及七夕节的牛郎织女传说。 历史事件的烙印: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民族英雄的纪念,也逐渐融入节日文化之中。如端午节纪念屈原,重阳节可能与古代的避祸习俗和对历史人物的追思有关。 融合与演变:随着历史的进程,不同的文化元素不断融合,节日的内容和形式也随之演变。朝代的更迭、民族的融合,都给节日带来了新的色彩。例如,佛教传入后,一些与佛教相关的节日,如浴佛节,也逐渐在中国落地生根。 第二章:岁月的辉煌——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节日及其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众多,它们以不同的姿态,描绘着中华民族的生活图景。其中,一些节日因其历史悠久、影响广泛、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万象更新,阖家团圆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被誉为“年”。它标志着旧的一年结束,新的一年开始,是辞旧迎新、阖家团圆的时刻。春节的习俗丰富多样,包括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拜年、发压岁钱、舞龙舞狮等。这些习俗都蕴含着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对家庭团聚的珍视,以及对来年幸福安康的期盼。春节的文化内涵深刻,它不仅是物质的盛宴,更是精神的洗礼,是中华民族家庭观念和集体意识的重要体现。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张灯结彩,猜谜抒情 元宵节是春节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标志着春节庆祝活动的高潮。这一天,人们会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或汤圆)。花灯的璀璨,不仅象征着光明和希望,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猜灯谜则是一种智力与趣味相结合的娱乐活动,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元宵节的团圆之意同样浓厚,一家人共同赏灯、吃元宵,共享天伦之乐。 清明节(公历4月4日或5日):缅怀先祖,踏青抒怀 清明节是一个既庄重又充满生机的节日。它既是祭祀祖先、扫墓追思的日子,也是踏青赏景、拥抱自然的时刻。清明节融合了儒家的孝道文化和对生死的哲学思考。扫墓祭祖是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提醒人们不忘根源,传承家族精神。同时,春暖花开的时节,踏青赏花也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气息,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和希望。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龙舟竞渡,艾草飘香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形成的节日。这一天,人们会举行赛龙舟、吃粽子、佩戴艾草和香囊等活动。赛龙舟象征着对屈原的缅怀和对民族气节的弘扬;吃粽子则是一种纪念方式,寓意着人们将对屈原的敬意融入日常饮食;艾草和香囊则具有驱邪避疫、祈求健康的意义,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健康的重视。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七夕节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源于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这是一个关于爱情、忠贞和思念的节日。在这个夜晚,人们会仰望星空,祈求美好的姻缘,也借此表达对爱情的珍视和对相聚的渴望。七夕节也承载着古人对星象的观察和对自然的浪漫想象。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月圆人圆,家国情怀 中秋节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也是家庭团聚的象征。这一天,月亮最为圆满,象征着家庭的团圆和美满。人们会赏月、吃月饼、家人团聚。月饼的圆象征着团圆,也寄托着人们对生活圆满幸福的祝愿。中秋节的文化内涵丰富,既有对家庭的眷恋,也蕴含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家国情怀。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登高望远,敬老养生 重阳节因“九九”同音,有长久之意,因此也称为“敬老节”。这一天,人们会登高望远、赏菊、喝菊花酒,以及出游赏秋色。登高望远寓意着步步高升,也象征着开阔的胸怀。菊花被视为长寿的象征,菊花酒也寓意着延年益寿。重阳节强调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 第三章:民俗的脉络——节日习俗的文化密码 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它们并非仅仅是简单的仪式,而是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密码,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智慧、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对自然的敬畏与和谐:许多节日习俗都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顺应。例如,春节期间的鞭炮声,最初是为了驱赶传说中的“年兽”,也体现了人们希望用声音驱散邪恶、迎接吉祥的愿望。端午节的艾草和雄黄,被认为可以驱虫、辟邪,是对自然力量的利用和崇拜。 对家庭与社群的重视:中国传统社会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节日是加强家庭联系、凝聚社群的重要载体。春节的“年夜饭”和“拜年”,中秋节的“家庭团聚”,都强调了亲情和归属感。一些节日,如社火、庙会等,更是为整个社区提供了共同参与、互动交流的平台,增强了社群的凝聚力。 对生死与信仰的思考:清明节的扫墓祭祖,是对生命循环和祖先崇拜的体现,提醒人们不忘根本,珍惜当下。一些节日中,如春节和元宵节,也伴随着祭祀神灵、祈求庇佑的活动,反映了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对知识与智慧的追求:元宵节的灯谜,不仅是娱乐,也是对人们智慧的考验和启发。一些民间传说和故事,通过节日的传播,得以代代相传,成为重要的文化载体。 对生活美学的追求:春节期间的春联、年画,中秋节的月饼花纹,端午节的香包,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对生活美学的追求。这些艺术化的习俗,为节日增添了色彩和情趣,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 第四章:现代的传承——传统节日的新生与挑战 在现代社会,中国传统节日的生命力依然顽强,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承与创新: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传统节日的习俗也在发生变化。例如,春节的庆祝方式更加多元化,旅游过年、网络拜年等成为新的选择。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既保留节日的精髓,又能适应现代生活,是传统节日传承的重要课题。 文化认同与民族精神:传统节日是维系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在全球化浪潮中,坚守和弘扬中华传统节日,对于传承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商业化与消费主义的冲击:一些传统节日逐渐被商业化,消费主义的色彩日益浓厚,这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节日的文化内涵。如何在商业利益和文化传承之间找到平衡,是需要深思的问题。 教育与普及:加强对年轻一代的节日文化教育,让他们了解节日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习俗意义,是确保传统节日得以世代传承的关键。 结语 《节日揽胜:中国民俗文化丛书》旨在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深入挖掘和解读,带领读者走进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世界。节日,不仅是时间的节点,更是情感的纽带,是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节日以其独特的魅力,见证着中华民族的成长与发展。在新的时代,它们也将继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我们期待本书能够成为您探索中国民俗文化的一扇窗口,让您在感受节日的喜悦之余,更能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节日有着浓厚的兴趣,也读过不少相关的书籍,但《节日揽胜》给我的感受是独一无二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徐忱先生以一种极其细腻和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展现了中国人民如何在岁月的长河中,用一系列充满仪式感的节日,来标记时间、连接情感、传承文化。他笔下的中秋节,不再仅仅是月饼和赏月,而是勾勒出游子思乡、家人团聚的温馨画面,将那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哲思娓娓道来。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在他笔下则化为一种拼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的象征,那粽叶飘香的背后,是对屈原的敬仰,也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难得的是,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地域性非常强,但同样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节日,这让我看到了中国民俗文化的丰富多样和独特魅力。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与古老智慧的对话,让我对“中国人”这个身份的认同感油然而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唤醒了我们内心深处对传统的眷恋,也启迪了我们如何在新时代传承和发扬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评分

这本《节日揽胜》真是让我眼前一亮!原本以为民俗文化题材的书籍会有些枯燥,但徐忱先生的笔触却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从第一页开始,我就被带入了一个流光溢彩的中国传统节日画卷。他没有简单地罗列节日名称和日期,而是深入挖掘每一个节日的背后故事、起源传说,以及代代相传的习俗和意义。比如,在讲述春节时,他不仅描绘了贴春联、放鞭炮的热闹场景,更细致地解读了“年”的来历,以及人们祈求平安、团圆的深层情感。读着读着,我仿佛能闻到年夜饭的香气,听到家家户户的欢声笑语。对于元宵节,作者更是生动地描绘了赏花灯、猜灯谜的雅趣,以及其蕴含的思念亲人、祈盼团圆的美好愿望。书中的语言通俗易懂,但又不失文采,让我在轻松阅读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尤其是一些鲜为人知的节日趣事,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感觉像是经历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节日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中国人情感、信仰和生活方式的百科全书。

评分

这本《节日揽胜》简直是为我这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痒痒”却又不知如何下手的人量身定做的!徐忱先生的叙述方式非常接地气,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反而像是和老朋友聊天一样,娓娓道来。他讲到重阳节,不仅仅是登高敬老,还穿插了一些关于菊花酒、登高习俗的趣味故事,让人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体会到这份传统节日的深意。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习俗,都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解读,比如“扫墓”这个动作,在作者的笔下,就不仅仅是清除杂草,更是对先人的缅怀和对生命的敬畏。读到清明节的部分,我仿佛能听到风吹过墓碑的声音,感受到那份淡淡的哀愁和悠长的思念。还有一些关于灯笼、剪纸、面塑等传统工艺在节日中的运用,也写得栩栩如生,让我对这些手工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本书让我觉得,传统节日并非是遥不可及的古老传说,而是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的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它提醒着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不要忘记那些让我们成为“我们”的根。

评分

这本《节日揽胜》实在是太棒了!徐忱先生用一种极其生动、细腻的笔触,将中国传统节日的美好一一展现出来。读这本书,我感觉就像是置身于一场场盛大的节日庆典之中,体验着古老习俗的魅力。他对春节的描绘,不仅仅是红灯笼、鞭炮声,更是对“年”这一概念的深刻解读,以及背后人们祈福、团圆的期盼。读到元宵节,我仿佛能看到漫天璀璨的烟花,听到人们猜灯谜的欢声笑语,以及那份对团圆美满的期盼。书中对端午节的描写,更是让我感受到了龙舟竞渡的激情与拼搏,以及粽叶飘香中蕴含的对屈原的敬意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难得的是,作者还介绍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节日习俗,让我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认识。每一段文字都充满了画面感,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这些节日。这本书让我觉得,传统节日不仅仅是日历上的标记,更是深深根植于我们民族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是连接我们与祖先、与情感的重要桥梁。

评分

《节日揽胜》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中国民俗文化的新视角。徐忱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研究,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个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的中国传统节日。他并没有满足于对节日的表面描述,而是深入探究了每个节日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社会伦理和人文精神。例如,在介绍春节时,他不仅仅勾勒出合家团圆的温馨景象,更着重阐述了“年”的象征意义,以及春节在凝聚家庭、强化社会关系方面的作用。他对元宵节的描写,更是超越了简单的花灯和汤圆,挖掘了这一节日所承载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发展的期盼。书中对七夕节的解读,也极具新意,它不仅仅是牛郎织女的传说,更是一种对爱情忠贞和美好情感的歌颂。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描写每一个节日时,都穿插了丰富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和诗词歌赋,使得整本书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这本书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载体,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纽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