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节日揽胜(中国民俗文化丛书)
定价:33.8元
售价:21.6元,便宜12.2元,折扣63
作者:徐忱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03457555
字数:222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全世界的人不分种族、宗教、国别,都有自己的节日。节日之多,真如天上繁星,无法胜数。节日从何而来?因何而来?各大宗教为人类贡献了哪些节日?中国历史上有些的节日为何会消失?还等什么,快快翻开本书寻找答案吧。
目录
作者介绍
徐忱,1969年生。辽宁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曾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毅荻书斋查阅张学良口述历史资料。辽宁省老教授协会人文社科委员会副秘书长,辽宁省传记文学学会会员。撰写出版的著作有:《张学良》(52.8万字,中国文史出版社版)、《黎元洪全传》(42.6万字。中国文史出版社版)、《黎元洪画传》(10万字,中华书局版)、《张学良图传》(33.3万字,团结出版社版)。发表论文多篇。
文摘
六、重阳登高节 重阳节的起源 每年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 《易经》以“九 ”为阳,九月九 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逢,故称重阳,也叫重九。重 阳节形成于战国 时期,唐代正式成为民间节日。相传东汉汝南人桓景 跟随方士费长房 学道术多年。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 你家有大灾。你 赶紧回家,告诉家里人做红色的茱萸荷包,系在胳膊 上,登上山顶, 饮菊花酒,就可以消灾解祸。”桓景赶回家,按费长 房所言,一一做 到。一家人在山顶待了一天。晚上回到家,看见家里 养的鸡犬牛羊, 都已经死去。费长房听说这事,叹道:“它们是代替 你的家人而死 的。”从此,人们每到九月九日,就登高、饮酒,妇 人佩戴茱萸荷 包。还要把家畜放纵于野外,不能关在圈里。这就是 重阳节的起源。
重阳节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很久以前,陕西骊 山脚下住着一户 勤劳、善良的人家。有一天傍晚,男主人从地里劳作 归家的路上,看 到一位衣衫褴褛的道士呆坐在路边。男主人好心上前 询问,得知道士 在骊山迷了路,已经两天没有吃东西了。男主人看天 色已晚,便热情 地邀请道士到家里做客。
回到家,女主人听丈夫讲述道士的境遇,非常同 情。她不仅给道 士做了可口的饭菜,还把家中的舒服的炕让给道 士,并让男主人 陪其住,自己带着孩子在灶房打了个草铺,对付了一 宿。
这一切,道士都看在眼里。第二天吃过早饭后, 道士要上路。
女主人怕他路上挨饿,把刚刚蒸好的白馒头装了满满 一袋子,交给道 士。道士出了门,走了十几步,又返回来,对站在门 口相送的男女主 人说:“到九月初九,全家要往高处走。”男女主人 面面相觑,刚想 问为什么,道士已经不见了踪影。
转眼到了九月初九。男女主人一早就准备了大量 的食物和酒,让 孩子们招呼所有邻居上山游玩饮酒作乐。邻居们接受 了男女主人的邀 请,全村人一起上了山。
刚到山顶,大家就看见一股猛烈的山泉从半山腰 喷涌而出,山脚 下的房子瞬间被淹没了。这时,男女主人把道士和他 们的对话,原原 本本地告诉了大家。大家恍然大悟,纷纷向男女主人 施礼,感谢救命 之恩。
从此,每到九月初九,这个村子的人都要登高上 山。渐渐地,这 个习俗传遍了各地,就成了今天的重阳节,登高成了 重阳节重要的 习俗之一。
第三个传说仍与桓景有关。相传在东汉时期,汝 河有个瘟魔,只 要它一出现,就家家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 带的百姓受尽了 瘟魔的。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桓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 差点儿丧了命。
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 去访仙学艺,为 民除掉瘟魔。桓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 士,终于打听到 在东方有一座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 长,桓景不畏艰 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 山,找到了那个 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 收留了桓景,并 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桓景废寝 忘食地苦练,终 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一天,仙长对桓景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 又要出来作恶, 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 桓景一包茱萸 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辟邪用法,让他骑着仙鹤 赶回家去。
桓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 嘱把乡亲们领 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 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 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 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 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 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 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 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 突变,这时,桓景手持降 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 合便将瘟魔刺死剑下,从 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 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魏晋时期,人们插茱 萸以辟邪。当时的人并未 将这天看作吉日。所以重 阳节当天,人们登高、插 茱萸、饮菊花酒都是为了 辟邪躲灾、驱疫延年。明 代重阳时,宫廷上下要吃 花糕庆祝。皇帝不能免俗,也要登高。1989年,中国 将重阳节定为老 人节,呼吁国人敬老、爱老。
…… P66-69
序言
这本《节日揽胜》真是让我眼前一亮!原本以为民俗文化题材的书籍会有些枯燥,但徐忱先生的笔触却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从第一页开始,我就被带入了一个流光溢彩的中国传统节日画卷。他没有简单地罗列节日名称和日期,而是深入挖掘每一个节日的背后故事、起源传说,以及代代相传的习俗和意义。比如,在讲述春节时,他不仅描绘了贴春联、放鞭炮的热闹场景,更细致地解读了“年”的来历,以及人们祈求平安、团圆的深层情感。读着读着,我仿佛能闻到年夜饭的香气,听到家家户户的欢声笑语。对于元宵节,作者更是生动地描绘了赏花灯、猜灯谜的雅趣,以及其蕴含的思念亲人、祈盼团圆的美好愿望。书中的语言通俗易懂,但又不失文采,让我在轻松阅读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尤其是一些鲜为人知的节日趣事,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感觉像是经历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节日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中国人情感、信仰和生活方式的百科全书。
评分《节日揽胜》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中国民俗文化的新视角。徐忱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研究,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个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的中国传统节日。他并没有满足于对节日的表面描述,而是深入探究了每个节日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社会伦理和人文精神。例如,在介绍春节时,他不仅仅勾勒出合家团圆的温馨景象,更着重阐述了“年”的象征意义,以及春节在凝聚家庭、强化社会关系方面的作用。他对元宵节的描写,更是超越了简单的花灯和汤圆,挖掘了这一节日所承载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发展的期盼。书中对七夕节的解读,也极具新意,它不仅仅是牛郎织女的传说,更是一种对爱情忠贞和美好情感的歌颂。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描写每一个节日时,都穿插了丰富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和诗词歌赋,使得整本书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这本书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载体,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纽带。
评分这本《节日揽胜》简直是为我这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痒痒”却又不知如何下手的人量身定做的!徐忱先生的叙述方式非常接地气,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反而像是和老朋友聊天一样,娓娓道来。他讲到重阳节,不仅仅是登高敬老,还穿插了一些关于菊花酒、登高习俗的趣味故事,让人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体会到这份传统节日的深意。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习俗,都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解读,比如“扫墓”这个动作,在作者的笔下,就不仅仅是清除杂草,更是对先人的缅怀和对生命的敬畏。读到清明节的部分,我仿佛能听到风吹过墓碑的声音,感受到那份淡淡的哀愁和悠长的思念。还有一些关于灯笼、剪纸、面塑等传统工艺在节日中的运用,也写得栩栩如生,让我对这些手工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本书让我觉得,传统节日并非是遥不可及的古老传说,而是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的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它提醒着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不要忘记那些让我们成为“我们”的根。
评分这本《节日揽胜》实在是太棒了!徐忱先生用一种极其生动、细腻的笔触,将中国传统节日的美好一一展现出来。读这本书,我感觉就像是置身于一场场盛大的节日庆典之中,体验着古老习俗的魅力。他对春节的描绘,不仅仅是红灯笼、鞭炮声,更是对“年”这一概念的深刻解读,以及背后人们祈福、团圆的期盼。读到元宵节,我仿佛能看到漫天璀璨的烟花,听到人们猜灯谜的欢声笑语,以及那份对团圆美满的期盼。书中对端午节的描写,更是让我感受到了龙舟竞渡的激情与拼搏,以及粽叶飘香中蕴含的对屈原的敬意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难得的是,作者还介绍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节日习俗,让我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认识。每一段文字都充满了画面感,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这些节日。这本书让我觉得,传统节日不仅仅是日历上的标记,更是深深根植于我们民族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是连接我们与祖先、与情感的重要桥梁。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传统节日有着浓厚的兴趣,也读过不少相关的书籍,但《节日揽胜》给我的感受是独一无二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徐忱先生以一种极其细腻和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展现了中国人民如何在岁月的长河中,用一系列充满仪式感的节日,来标记时间、连接情感、传承文化。他笔下的中秋节,不再仅仅是月饼和赏月,而是勾勒出游子思乡、家人团聚的温馨画面,将那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哲思娓娓道来。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在他笔下则化为一种拼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的象征,那粽叶飘香的背后,是对屈原的敬仰,也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难得的是,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地域性非常强,但同样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节日,这让我看到了中国民俗文化的丰富多样和独特魅力。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与古老智慧的对话,让我对“中国人”这个身份的认同感油然而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唤醒了我们内心深处对传统的眷恋,也启迪了我们如何在新时代传承和发扬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