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廣東民族研究叢書 | 作者 | 廣東省民族研究學會,廣東省民族研究所,廣東 |
| 定價 | 25.00元 | 齣版社 | 民族齣版社 |
| ISBN | 9787105085309 | 齣版日期 | 2007-07-01 |
| 字數 | 300000 | 頁碼 | 383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大32開 | 商品重量 | 0.381Kg |
| 內容簡介 | |
| 2006年11月22至23日,廣東省民族研究學會、廣東省民族研究所和廣東技術師範學院民族研究所聯閤在廣州舉辦以“民族發展與和諧廣東”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齣席研討會的有有關單位的領導、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教授、專傢學者以及省民族研究所學會的會員等共67人,提交論文34篇。與會者圍繞“民族發展與和諧廣東”這一中心論題,從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方麵進行多視角、多層次的探討。其特點是涉及麵廣、內容豐富、時代特色鮮明。此次結集齣版的《廣東民族研究論叢》第十三輯是與會論文的一部分。其內容大緻包括構建和諧社會、民族經濟、民族教育、民族曆史和民族文化等。其中以後者分量*,其數量幾為文章之半。其論述廣泛,遍及文化範疇的方方麵麵,如文化起源、文化交流、文化變遷、文化適應、文化比較、文化錶現形式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與傳承等等;若以論述的主體,則有嶺南文化、服飾文化、酒文化、儒傢文化等等。此外,還有關於族群理論和費孝通先生理論貢獻的文章。它代錶著廣東民族研究的方嚮與學術水平。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 從南禪文化的創立和傳續看宗教如何培育和諧社會的精神資源 從景頗族的統一談族群理論——兼論與周邊民族的矛盾和適應 “兩個共同”在廣東民族地區的實踐與探索 關於加快廣東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發展的思考 費孝通先生對中國人類學的理論貢獻 珠三角城市外來少數民族的文化適應 民族文化與情感的曆史彩繪——對黎族與高山族文身藝術的探究 略談嶺南文化的本源——與劉成基先生商榷 苗瑤佘傳統文化的比較研究 鳳凰山佘族“招兵節”的文化內涵 從文化多樣性談儒傢文化的傳承 試論嶺南服飾的變遷 一個傢族的變遷——廣州迴族敬修堂楊氏傢族的變化發展 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思考 應重視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 論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和傳承 論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與傳承—一以廣東潮州市為例 酒作為社會敘事派生物的飲食性符號錶達 産權、空間、婚姻:曆史人類學視野下的客傢婦女——以粵東客傢地區為重點分析 嶺南婚嫁中檳榔習俗的文化解讀:以粵東客傢地區為中心 民族習慣法的現代變遷——以平地瑤為例 滿族服飾文化之釋義 文化圈與核心群——盤古神話的一種研究 淺析連南未成年人犯罪的特點、原因及預防 試論加強民族地區公共圖書館的建設 編後語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作為一名對廣東曆史文化充滿好奇的讀者,我非常喜歡這套叢書的敘事風格。它並沒有采用枯燥的學術報告形式,而是將深厚的學術研究融入到生動的故事和鮮活的案例中。讀起來不像是啃一本艱澀的學術著作,更像是與一位學識淵博的朋友在進行一場關於廣東民族的深入交流。書中對於民族文化的獨特之處的描繪,對於一些傳統習俗的細節呈現,都讓我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瞭廣東大地之上多元文化的魅力。這套書讓我對這片土地上的民族有瞭更深切的理解和認同。
評分讀完這套叢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其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作者們顯然在各自的研究領域內耕耘多年,積纍瞭豐富的田野調查資料和文獻研究基礎。無論是對於某個特定民族的曆史淵源、社會結構、文化習俗的細緻描摹,還是對於不同民族之間交往互動、文化融閤、衝突與調適的深入分析,都展現瞭紮實的學術功底。我特彆注意到,書中對於一些邊緣化、鮮為人知的民族群體也給予瞭關注,這在以往的研究中是比較少見的。這種包容性的研究視角,對於全麵認識廣東的民族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評分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這套叢書的研究方法相當多元。我看到瞭傳統的文獻分析、曆史考證,也看到瞭人類學式的田野調查、口述史訪談,甚至還涉及到社會學、政治學等多個學科的視角。這種跨學科的融閤,使得研究更加立體和全麵,也能夠更好地迴應復雜的現實問題。書中對一手資料的運用,以及對學術史的梳理,都顯示齣研究者嚴謹的治學態度。它不是簡單地堆砌事實,而是通過多維度的分析,試圖揭示廣東民族文化背後深層的邏輯和運作機製。
評分這套《廣東民族研究叢書》著實讓我眼前一亮,尤其是它的編纂質量和選題眼光。首先,從書的裝幀設計來看,就充滿瞭學術的嚴謹與藝術的考究,封麵風格統一,卻又不失各捲的特色,拿在手中頗有分量。翻開內頁,字體清晰,排版閤理,閱讀起來非常舒適。我尤其欣賞的是叢書的整體規劃,它並非零散的論文集,而是圍繞“廣東民族研究”這一核心主題,進行係統性的梳理和深入的探討。這讓我感覺,作者們不僅僅是在陳述事實,更是在構建一個完整的學術圖景,試圖呈現廣東地區民族文化的復雜性與獨特性。
評分這套《廣東民族研究叢書》給我帶來的,更多的是一種思想的啓迪。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民族”這一概念在廣東語境下的具體含義。書中對於曆史敘事的批判性解讀,對於官方話語的審視,以及對於個體經驗的重視,都讓我意識到,民族的形成與發展並非是靜態的、單一的,而是動態的、多元的、充滿張力的過程。作者們在梳理曆史脈絡的同時,也巧妙地融入瞭當代的社會變遷和文化轉型,使得研究內容既有曆史縱深感,又不失現實意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